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辩护技巧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2
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探析五篇范文第一篇: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探析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探析职务侵占犯罪是经侦部门管辖的一个常见且高发罪名。
此类案件因涉及一般公司、企业的财产权益保障,相关当事人对此类案件的定性问题非常关心。
实务中,此类案件的主体身份、行为模式、行为对象常常存在诸多争议,公安机关在受理、立案过程中就此类案件属于经济纠纷还是涉嫌刑事犯罪也存在不同主张。
如果不解决好认识问题,就可能造成两方面后果:一方面是对涉嫌职务侵占罪的案件推诿、拒绝,以致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正当的诉讼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对不构成犯罪的经济纠纷立案侦查,借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严重损害被控告、被举报对象的合法权益。
我们以一起“经过改编的案例”(去繁就简,主要将我们需要讨论的核心要素纳入其中)为辅助,将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常见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属笔者一家之言,供参考、批评和指正。
甲注册成立A公司后,A公司通过和当地政府签订一项框架协议获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权属证明尚在审批中),当A公司完成框架协议约定的开发、招商业务后,当地政府将土地挂牌价的最高60%作为“补贴款”返还给A公司,具体返还金额视A公司的开发、招商情况而定。
该60%的“补贴款”折合约5000万元。
乙通过与甲签订协议,收购甲在A公司90%的股权,对上述土地进行开发、招商。
此外,乙此前对甲享有1000万元债权,双方约定土地开发、招商至A公司成功获得当地政府全部“补贴款”后,甲将持有的A公司余下10%股权转移给乙,乙免除甲的1000万元债务作为支付对价。
同时,双方还就预期获得的“补贴款”进行分配,乙固定分得3500万元,超过3500万元的部分归甲所有。
双方还约定,甲不得再对A公司行使经营、管理权限,尤其不能对A公司名下的资产设定抵押担保等权利,甲仅为A公司名义上的“法定代表人”,配合乙完成后续办理当地政府发放“补贴款”事宜。
浅谈职务侵占罪中的几个问题【摘要】职务侵占罪作为侵财型犯罪,是常见犯罪,近年更是呈上升态势。
然而,由于现行刑法规定比较原则,在具体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往往在不同的法院对于相同的职务侵占行为做出不同的评价,做出不同的判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对于构成本罪的主件要件和客观要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厘清对本罪的认识。
【关键词】职务侵占罪;主体要件;客观要件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以各种非法手段(如偷取等)私自占有所在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职务侵占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属于多发犯罪,也是常见犯罪之一。
然而,由于刑法规定比较原则,在具体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法院对于相同的职务侵占行为做出不同的判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抛砖引玉。
一、职务侵占罪主体要件的几个问题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司法实践中,对于本罪的主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其他单位的人员”具体含义“其他单位的人员”主要指两类人员:一类是群众性组织的人员,如居民委员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另一类是集体单位的人员,如村民委员会委员。
即凡是不可以直接纳入到“企业及公司”范畴的,可归属到“其他单位人员”中去。
基于该类反面排除法则下,相关概念的界定,可以通过司法实践来实现。
但是,这当中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不属于“公司、企业”的其他组织均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个体工商户能否视为职务侵占罪中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笔者认为,基于法律角度来讲,个体工商户具有自然人属性,因而其不具备其他单位的性质,同时也不具有企业性质。
鉴于此,在职务侵占罪中,个体工商户并非为侵占主体。
(二)职务侵占罪是否排除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两者在犯罪构成要件上既存在内在联系又存在本质区别,基于某种程度来讲,两者又相互独立,所以部分学者从反面排除法则角度着手指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应当是单位、企业或公司经手、主管以及管理所在单位财务的员工,这类主体通常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属性。
职务侵占心得体会篇一:谈职务侵占类案件的特点及发案原因今年侦大队立案的35起案件中,涉税案件21起,职务侵占案4起,挪用资金案4起,合同诈骗案3起,收购赃物案1起,商业受贿案1起,侵占案1起。
今年截止到7月8日,我大队共计立案22起,其中涉税案件5起,职务侵占案10起,挪用资金案3起,贷款诈骗案1起,持有使用假币案1起,假冒注册商标案2起。
如果从都是利用职务之便而造成犯罪的角度把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合并起来看,20xx年侦大队立案的35起案件中,这类案件仅8起,仅占22.85,而今年到7月8日止此类案件为13起,占到立案比重的59.09。
无独有偶,苏州市虎丘区法院20xx年法院受理职务侵占案件6件12人,今年仅1至5月份,就已审结7件14人,同比上升75。
而且涉案人员从一般管理者向高级管理人员开展,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
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增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一、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目前呈现以下特点:1、犯罪人年轻化。
70%以上的犯罪分子不满35岁,这局部人有的刚踏上工作岗位,社会阅历少,受不良影响,轻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面临家庭经济压力,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不满企业的“非人性化〞管理,产生报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妄图通过不劳而获的犯罪手段快速致富。
2、文化程度偏低。
3、涉案金额有增大趋势。
目前的案件金额从几万元开始,逐步开展到几十万员甚至上百万元。
4、内外勾结共同作案。
在企业管理的销售领域和成品物料的仓储领域出现职务侵占犯罪的时机最多。
流通领域的侵占犯罪往往是企业工作人员与客户勾结,成品物料的侵占由盗窃者事先准备好完整的销赃渠道,再进行盗窃;侵占现金的犯罪往往存在付款人或收款人与本公司财务人员的勾结。
犯罪嫌疑人往往相互配合,共同犯罪多占96%。
5、外来人员犯罪的居多。
犯罪者外来工居多。
民营企业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包括管理阶层所需要的劳动力。
其中70%的犯罪嫌疑人是外来务工人员。
试论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犯罪案件的侦查[论文摘要]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犯罪日益凸显,已成为当今最常见的经济犯罪案件类型之一。
由于犯罪手段的多样性,侦办难度不断增大,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要侦辨出两罪之间的区别,给案件初步定性;在侦查阶段,要确定侦查方向和侦查范围,了解犯罪嫌疑人经济纠纷和社会往来,不断收集证据,灵活运用侦查手段,查控犯罪嫌疑人,侦破案件。
[论文关键词]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侦查一、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概述(一)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定义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犯罪案件的认定1.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1)客体要件,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具体是指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一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这些董事、监事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他们是公司的实际领导者,具有一定的职权,当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
即行为人企图在经济上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权利。
至于是否已经取得或行使了这p(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本罪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
犯罪目的是为了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企图永久占有。
至于挪用资金的行为动机,则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挪⽤资⾦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区别有什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作⼈员,利⽤职务上的便利,挪⽤本单位资⾦归个⼈使⽤或者借贷给他⼈的⾏为。
与挪⽤资⾦罪不同的是,职务侵占罪是公司的⼈员利⽤职务上的便利对本单位的财物进⾏⾮法的占有,且数额较⼤的⾏为。
为了帮助⼤家正确区分这两个罪名,下⾯店铺⼩编详细为⼤家介绍⼀下挪⽤资⾦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区别是什么。
挪⽤资⾦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区别有什么1、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挪⽤资⾦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的使⽤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的所有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既包括货币形态的资⾦和有价证券等,也包括实物形态的公司财产,如物资、设备等。
2、客观表现不同挪⽤资⾦罪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作⼈员,利⽤职务上的便利,挪⽤本单位资⾦归个⼈使⽤或者借贷给他⼈,数额较⼤、超过3个⽉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但数额较⼤、进⾏营利活动的,或者进⾏⾮法活动的⾏为;职务侵占罪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员,利⽤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法占为⼰有,数额较⼤的⾏为。
挪⽤资⾦罪的⾏为⽅式是挪⽤,即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擅⾃挪归⾃⼰使⽤或者借贷给他⼈;职务侵占罪的⾏为⽅式是侵占,即⾏为⼈利⽤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段⾮法占有本单位财物。
挪⽤本单位资⾦进⾏⾮法活动的,并不要求“数额较⼤”即可构成犯罪;职务侵占罪只有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的,才能构成。
3、主观上不同挪⽤资⾦罪⾏为⼈的⽬的在于⾮法取得本单位资⾦的使⽤权,但并不企图永久⾮法占有,⽽是准备⽤后归还;职务侵占罪的⾏为⼈的⽬的在于⾮法取得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并⾮暂时使⽤。
挪⽤本单位资⾦数额较⼤不退还的,这⾥所说的不退还,是指在挪⽤本单位资⾦案发后,⼈民检察院起诉前不退还。
⼀般认为,在实际⽣活中,挪⽤本单位资⾦不退还的,分为两种情况:⼀种是主观上想退还,但客观上⽆能⼒退还,另⼀种是客观上虽有能⼒退还,但主观上已发⽣变化,先前的挪⽤本单位资⾦的故意已经转化为侵占该资⾦的故意。
从两个案例分析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认定展开全文【正文】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同作为侵犯财产罪范畴,在犯罪构成上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如两罪的犯罪主体均系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客观上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罪对象都包含单位的资金;更有易混淆之处,即职务侵占罪要求行为人“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而挪用资金罪亦有“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的情节认定,此处仿佛便产生了矛盾,即挪用后不退还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行为人已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若认定,则应以职务侵占罪认定,若对不退还的行为不作进一步认定,则直接以挪用资金罪认定。
因此种种,司法实践中在对此种行为的定性上常有较大分歧,笔者拟就从两个案例的认定予以分析。
案例一,被告人王某系一民营公司会计,在任职期间,王某通过收取资金不入账、迟延入账的手段,将单位资金截留归个人使用,并以下一年度收取的资金填补上一年挪用的亏空,被发现后逃跑,造成公司账面80多万元亏空无法弥补。
案例二,被告人武某系一民营运输公司工作人员,亦代公司预收货款。
在任职期间,武某利用自己保管公司印章的便利,私自开具预收款收据从业务单位收取货款10万元归个人使用,被发现后逃跑,后于一年后投案自首,并退还了该10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与武某在作案的手段上均未采取掩盖罪行的方式,如将账目做平等,其所在单位只要稍加注意即可获知该事。
对于案发后逃跑的情节,两名被告人均辩称是出去要钱还款,而非畏罪潜逃。
后武某归案确将涉案钱款予以归还,王某虽未归还钱款,但被害单位领导证实王某在逃跑过程中确打过电话回单位说出去要钱,月底回来,但尚未到月底即被抓获。
据此,法院认为无法证实两名被告人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因此均以挪用资金罪对上述两案例予以了判决,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公诉机关亦未抗诉。
笔者赞同法院的认定。
笔者认为,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主要是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认定,观其是否有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
从司法认定角度谈职务侵占罪的辩护思路职务侵占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多发,通常具有刑民交叉的特点,该类案件往往由于股东之间、管理层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经济利益纠葛而引发。
实务中,此类案件在司法认定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期法树漫谈将从司法认定角度谈一谈职务侵占罪的辩护思路,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期导览:一、关于主体认定的辩护思路二、关于客观行为认定的辩护思路三、关于主观目的认定的辩护思路四、关于数额认定的辩护思路根据刑法第271条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构成要件的角度来看,职务侵占罪的司法认定主要集中在主体认定、客观行为认定、主观目的认定、数额认定四个方面,即构成本罪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侵占行为。
(4)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下面,我们将从上述四个角度分别谈一谈职务侵占罪的辩护思路:一、关于主体认定的辩护思路职务侵占罪是特殊主体,其范围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如果是受个人雇佣从事工作,或者“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尚未注册等情形,行为人都不属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除此之外,认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公司、企业”的范围职务侵占罪中所指的“公司”和“企业”较为容易界定。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规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如商店、工厂、饭店、宾馆及各种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等经济组织。
People will not suffer for a lifetime, but they will suffer for a whil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职务侵占罪无罪如何辩护?1、被告人所在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本案被告人“私分”单位国库券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2、被告人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
3、被告人没有侵占企业财产的主观故意。
职务侵占罪是指当事人利用职务的便利,窃取公司某样财务,并且与此同时这个财务必须是大额的,而非小金额。
一旦当事人被监控是职务侵占罪,未免影响当事人日后的生后和个人名誉,那么职务侵占罪无罪如何辩护?下面就和一起从下文中了解一下吧。
一、职务侵占罪无罪如何辩护?辩护人认为被告人乙职务侵占罪名不能成立。
所谓职务侵占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具体理由如下:1、被告人所在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本案被告人“私分”单位国库券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因此本案应正确区分被告人投入公司的21000元是股金还是借款辩护人认为被告人所在企业不是股份制合作制企业,其性质仍然是集体企业。
被告人投入公司的21000元不是股金而是借款。
从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所反映出的内容来看被告人所在企业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根据我国企业登记的有关法律规定,特别是辽工商发()17号关于印发《股份合作制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意见》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进行变更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法人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在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批准后30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而被告人所在单位经政府批准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后,并没有将改制进行到底,没有进行变更企业性质的登记。
因此企业性质应该以原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为准,被告人所在企业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告人在单位投入的21000元是集资款并不是股金,是企业的集资,是企业欠被告人的钱。
【刑辩实务】职务侵占罪常见辩护要点与策略一、法条解读《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第29条修正,主要修改了职务侵占罪的刑罚配置。
量刑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的实务判决看:1、职务侵占数额在6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2、职务侵占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3、“数额特别巨大”《修正案(十一)》修改后尚未明确相应数额标准。
二、案件特点1、侦查管辖机关具有交叉性,职务侵占犯罪系监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共管罪名,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过程中发生。
2、罪名归类具有特殊性,该罪是职务犯罪,又是财产犯罪,归类在《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中,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造成了破坏,但未归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章中,公安机关管辖的却又由经济犯罪侦查局办理。
3、案件内容有刑民交叉的特点,该类案件往往需要认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财产归属,案发原因主要是股东之间、管理层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经济利益纠葛,案件来源以控告为主,控告人与被控告方往往是熟人。
三、辩护空间分析1.通过聚法案例库检索,2018年1月-2021年7月的职务侵占犯罪判决书11598件(已排除共同犯罪和数罪并罚),其中缓刑案件1028件,占8.87%,免于刑事处罚案件136件,占1.11%,无罪44件,占0.38%,有辩护律师的8037件,无罪的均有律师辩护。
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庭审辩论攻防要点【侵占罪】1.辩方提出: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侵占罪还是盗窃罪存在争议。
答辩要点:侵占罪与盗窃罪同属侵犯财产罪,其主体都是一般主体。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盗窃罪是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盗窃时,财物并不在行为人控制之下:而侵占罪则是行为人实施侵占行为时,被侵占之物当时已在他的实际控制之下。
2.辩方提出:行为人的行为对象不是构成侵占罪的客体。
答辩要点:“合法持有他人财物”是侵占罪成立的前提,“合法持有他人财物”既说明了持有的对象物范畴也说明了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也不同于遗弃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3.辩方提出: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被告人的行为不应被追诉。
答辩要点:首先,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即绝对自诉案件,除非被害人具有《刑法》第98条规定的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时,公诉机关才有权告诉,否则公诉机关没有起诉权,法院也不能就此作出有罪判决。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行为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追诉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诉的行为人的案件,公诉机关享有起诉权。
其次,公诉机关发现指控的犯罪属于“告诉才处理”案件后,要求撤回起诉的,法院依法可以裁定准许,被害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提起自诉。
最后,公诉机关坚持不撤回起诉的,法院可以裁定终止审理。
[参考案例:《刑事审判参考》总第68集第558号]4.辩方提出:行为人盗窃家庭成员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不构成犯罪。
答辩要点: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保管人。
本案中,首先,被害人委托行为人的父母加工产品,行为人将原料偷走,此时行为人不符合侵占罪的主体身份要件,不构成侵占罪。
其次,行为人偷取的是其父母实际控制的财物,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再次,被害人仍可以通过与行为人父母的合同追回损失,且不存在拒不归还的情况,即便无法追回,也应由行为人父母承担违约责任。
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的区别有哪些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有什么区别:(一)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
(二)在客观表现不同。
(三)在主观上不同。
公司、企业或者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单位资金挪归自己或他人使用的,很可能构成挪用资金罪。
而实践中,职务侵占罪也是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司财产据为己有,那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有何区别?请阅读下文进行了解。
一、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有何区别这两种犯罪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区别:(一)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
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所有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既包货币形态的资金和有价证券等,也包括实物形态的公司财产,如物资、设备等。
(二)在客观表现不同。
挪用资金罪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职务侵占罪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挪用资金罪的行为方式是挪用,即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而擅自挪归自己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是侵占,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法占有本单位财物。
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并不要求“数额较大”即可构成犯罪;职务侵占罪只有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
(三)在主观上不同。
挪用资金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但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而并非暂时使用。
二、挪用资金罪如何认定挪用资金罪,根据我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职务侵占罪辩论赛四辩四辩陈词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时间分配,二是开头。
四辩的总结陈词环节是一场辩论赛所有环节中时间最紧的。
三分钟内,四辩往往要解构并批驳对方的论证逻辑,回顾并总结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争论,整理并提炼本方的核心论点,最后引申并拔高所持立场背后的深层价值。
可以说,这个环节中每一秒都浪费不起,都是用来做有意义的事的。
四辩陈词中不重要的争论点(即是指对方自由辩论中最后一句话)尽量别提,不提不舒服斯基的话也别用时超过5秒,而且这5秒最好有语言上的亮点,让评委和观众通过这句话把握到你的语言风格,并且调整一下全场的气氛(比如气氛紧张而你的风格又比较诙谐,可以抖个合适的小包袱活跃一下之类的),为之后长篇的发言做好准备。
当然,想达到这个效果非常难,所以四辩在陈词时忘了那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斤斤计较吧,不要像个三辩一样没大局观。
接下来我们说道“结尾”。
对于一篇四辨陈词来说,结尾就是非常关键的,四辩在陈词中能领到什么样的分数,他本人给人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起码存有一半依赖于这个结尾。
因此一个四辩在陈词前也必须花掉足够多的精力考量:如何搞好结尾。
做好开头的总原则是,内容上,要抓住评委此时想听的东西并把要点清楚明了的剖析出来,气场上,尽量把全场注意力都调动起来。
评委多为辩手,因此在比赛中最常规、最稳妥、也往往是最有效果的开头方法是:单刀直入的把对方整体逻辑框架或是论证中最关键的点清楚地呈现出来,进而向大家剖析其中的重要谬误之处。
做好这样的开头,对四辩的要求在于好的内功,也就是对于逻辑清晰的把握和洞察能力。
当然,好的开头也有其他的呈现方式,比如10年北大之锋光华对心理那一场黄海冬一上来的“首先请允许我为我方摘掉对方扣给我们的两顶帽子”,或者北交大知名辩手官科那句深情并茂的“现在我用一个例子来解答对方辩友全场比赛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个就够了”等等等等。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话语形式,四辩陈词开头一般只会说两种内容:一种是这场比赛对方的逻辑核心与底线是什么,一种是双方这场比赛最关键的争论点是什么。
职务侵占罪立案前辩护技巧有哪些?职务侵占罪立案前辩护技巧有:以是否具备犯罪主体资格作无罪或罪轻辩护;以主观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故意作无罪或罪轻辩护;以侵害的是否是本单位财物作无罪或罪轻辩护;以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作无罪或罪轻辩护;以死否实施侵占行为作无罪或罪轻辩护;以涉案数额是否符合立案标准作无罪或罪轻辩等。
▲一、职务侵占罪立案前辩护技巧有哪些?职务侵占罪立案前辩护技巧有:1、以是否具备犯罪主体资格作无罪或罪轻辩护;2、以主观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故意作无罪或罪轻辩护;3、以侵害的是否是本单位财物作无罪或罪轻辩护;4、以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作无罪或罪轻辩护;5、以死否实施侵占行为作无罪或罪轻辩护;6、以涉案数额是否符合立案标准作无罪或罪轻辩护;7、以其他法定理由作无罪或罪轻辩护。
▲二、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1、职务侵占罪是从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2月28日颁布实施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吸收为刑法具体规定的;2、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为"一万元"以上。
职务侵占罪的"数额巨大"的标准为"十万元"以上;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这里的数额,应当以累计金额计算;4、从法条上可见,职务侵占罪在数额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解释,在数额较大上规定了"5000-20000元"的选择幅度,在数额巨大上,把10万元作为数额巨大的起点,而且各地区不同,具体的数额还会有差异。
发达区数额较大的就是10万左右,一般为2-3年有期徒刑;5、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不能构成本罪。
辩词精选6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辩护词【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男,汉族,初中文化,1963年9月出生,系L县银监会职工。
因涉嫌职务侵占罪2013年11月4日被P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因涉嫌挪用资金罪2013年12月11日被逮捕。
起诉书指控被告人下列三项犯罪事实:1.职务侵占罪2009年10月,孙伟无钱投资卓恒公司工程建设,向被告人潘某辉、潘某夫、张某、潘某民借款300万元,约定利息500万元,同年10月22日,潘某辉等四人担心借款安全要求孙伟将其名下70%股份变更为潘某民并向潘某辉等人保证各项工程建设进度,若不能实现则无条件放弃原有投资及所有权利并签订的协议书。
2010年夏,孙伟未能按约定完成工程进度,潘某辉等四人多次找孙伟理论并要求孙伟按协议约定走人,孙伟为能继续经营公司同意四人各咬了卓恒公司六间门市及二套住宅,总价值1098万元。
2.职务侵占罪孙伟因卓恒公司工程建设多次向潘某辉、张某、潘某夫、潘某民借款,后孙伟多次返还借款本息,会计下账时返现多返还四人80万元后,潘某辉等四人隐瞒多返还的事实,开具了2010年6月21日四人每人向该公司集资20万元共计80万元的虚假手续,并在公司账上做了账务处理,致使该公司损失80万元。
3.挪用资金罪2010年8月,孙伟因其另一个项目需要资金,向潘某辉、张某、潘某民、潘某夫四人借款,约定借款600万利息1000万元,8月10日双方签订借款协议,8月17日四人担心借款安全,利用其为卓恒公司管理人员的便利,未告知孙伟用卓恒公司的土地证做抵押在信用社分别用其个人名义各贷款95万元,又各自出资5万元,以个人名义将400万借给孙伟使用,但借款协议没有进行变更。
2012年5月,潘某辉等四人未告知孙伟用600万元借款协议抵顶了上述六间门市及两套住宅并下账。
2013年5月27日,卓恒公司为收回该公司的土地他项权证,被迫偿还该贷款,本息共计2033562.5元。
张某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发回重审一审辩护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河北世纪方舟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张某的委托,指派我担任张某被控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罪的发回重审案的辩护人,出庭为张某进行辩护。
转载:刑法修正案(⼗⼀)视野下的职务侵占罪与挪⽤资⾦罪在民营企业⾥,职务侵占罪和挪⽤资⾦罪是出现幅度较⾼的两个罪名。
该两个罪名结构上⽐较相似,量刑上差异较⼤,由于司法解释的不断修改,对于其犯罪构成和量刑研究⾮常有必要。
2021年3⽉1⽇即将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对两罪都增加了新的量刑幅度,各⾃多出了⼀个数额特别巨⼤的规定。
在司法解释没有推出之前,这个特别巨⼤的数额到底定在哪⾥⽐较合适?另外,违法⾏为发⽣在旧法实施期间,在适⽤新法审判时必然涉及到如何适⽤新法旧法的问题,刑法中“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具体如何运⽤?本⽂尝试对这两个罪名在《刑法修正案(⼗⼀)》视野下进⾏梳理和对⽐分析,并提出⾃⼰的看法供⼤家批评指正。
⼀、职务侵占罪与挪⽤资⾦罪的界定根据我国《刑法》第271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员,利⽤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法占为⼰有,数额较⼤的⾏为。
据《刑法》第272条规定,挪⽤资⾦系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作⼈员,利⽤职务上的便利,挪⽤本单位资⾦归个⼈使⽤或者借贷给他⼈,数额较⼤、超过三个⽉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但数额较⼤、进⾏营利活动的,或者进⾏⾮法活动的⾏为。
该罪在主体、客体、犯罪对象和客观⽅⾯均与挪⽤资⾦罪有较⼤区别。
其中,核⼼要素就是⾏为⼈主观上是否具有⾮法占有⽬的。
如有,则是职务侵占罪。
若⽆,就是构成挪⽤资⾦罪。
但此两罪却存在犯罪转化的问题。
如在客观上有能⼒退还⽽不退还的,企图将挪⽤的资⾦永久⾮法占为⼰有的,属于刑法中的转化犯,应根据处理转化犯的原则,直接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挪⽤资⾦罪与⾮罪的区别刑法系民法、⾏政法等之保障法,处罚最为严厉。
因为刑法具有谦抑性,只有当其他法律不⾜以保障公民权利与社会秩序时,⽅才可以动⽤刑法。
因此适⽤刑法应当谨慎、内敛,不能⽆限地延伸刑法的适⽤范围。
在适⽤刑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政违法案件、民事纠纷案件作为刑事案件处理。
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的区别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都是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在构成特征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犯罪主体都是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工作人员,犯罪对象都可以是资金,客观上都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尤其是对于行为人以挪用资金的手段进行侵占,挪用资金后因无法归还而畏罪潜逃的情形,两罪很容易混淆。
但是,职务侵占罪是以非法占有单位财物为目的,而挪用资金罪则是以非法使用资金为目的。
两罪有本质区别,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是否实施了侵吞资金的行为。
因此,正确界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对区分其行为是侵占还是挪用至关重要。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案件往往很难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因此在审理案件中应当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仅要考虑被告人的供述,而且要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分析认定。
就行为特征而言,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犯罪在将资金转移到行为人控制之下这一过程是相似的,但由于主观目的不同,其客观行为也会有不尽相同之处。
侵占行为由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在于永久占有资金,其必然尽其所能掩盖、隐匿资金的真实去向,尽量在有关账目上不留痕迹;挪用资金行为由于行为人的初衷只是临时性地使用资金,所以一般总要给使用的款项留个“后门”,使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归还。
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以下客观事实判定是否构成职务侵占:其一,行为人是否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使自己占有资金的事实在账目上难以发现。
如使用虚假发票、对账单等会计凭证,使其占有的资金难以在单位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的,是以骗取手段侵占的行为。
其二,行为人销毁有关账目。
该行为不仅仅是逃避侦查的行为,也是掩饰资金去向、试图隐匿资金的行为,反映出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侵吞资金的侵占行为。
其三,行为人截取收入不入账。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收入直接截留,使账目上不能反映该款项,是直接侵吞资金的侵占行为。
行为人案发前有归还资金的行为,一般认为是其主观上有归还资金的意愿,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职务侵犯罪与挪用资本罪的差异-----山西清泽律师事务所王长生律师职务侵犯罪一、立案标准1979 年刑法未作规定。
本罪是从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 2月 28日宣布实行的《对于惩办违犯公司法的犯法的决定》汲取为刑法详细规定的。
1997 年刑法第 271 条规定,“公司、公司或许其余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能够并处充公财富。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在本单位所拥有职务所产生的方条子件。
对于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实践中一般表现为并吞、偷窃、欺骗等非法手段。
组成本罪,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对于经济犯法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公司、公司或许其余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 5000 元至 1 万元以上眠一应予追诉。
这里的数额,应该累计计算。
应该注意,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对于本罪的立案标准规定了一个幅度,即非法据有的数额在5000 元至 1 万元的,应该追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应该会同当人民检察院,联合当地实质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的范围内,实时确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一致履行的数额标准,并上报存案。
二、观点及其组成职务侵犯罪,是指公司、公司或许其余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的犯法客体是公司、公司或许其余单位的财富所有权。
此地方称“公司”,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建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称“公司”,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赞同建立的有必定数目的注册资本及必定数目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如商铺、工厂、饭馆、旅馆及各样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经济组织;其余单位,是指除上述公司、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集体或经济组织,包含集体或许民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各种集体。
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辩护技巧浅谈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辩护技巧浅谈一、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及构成(一)职务侵占罪的概念及构成1、职务侵占罪的概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从刑法的立法意图看,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触犯我国刑事法律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在实践中,对侵占数额较大的起点,仍是参照1995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二条规定:"根据决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十条的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董事、监事、职工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是指行为人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实施《决定》第十条规定的行为,侵占公司、企业财物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侵占公司、企业财物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该解释第六条规定,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定的受贿、侵占、挪用的定罪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2、职务侵占罪的构成特征,即职务侵占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等四个要件。
(1)职务侵占罪的客体与对象A、职务侵占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公司"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依法设立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
如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其他单位"是指公司、企业以外的群众团体、管理公益事业的单位、群众自治性组织,如学校、医院、社团、居(村)委会等。
曾有观点认为,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还包括出资者的财产权。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基于物权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物的支配关系,在积极方面,表现为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消极方面,则表现为独占或排除他人干涉、侵夺和妨害的权利。
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依法成立后,依法对各出资者的出资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对外的责任承担上,也是以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依法所拥有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而出资者仅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对内承担责任。
因此,两者的法律地位是不一致的。
而且,在犯罪客体的认定上,只能以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社会关系为依据。
所以,职务侵占罪的客体就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B、犯罪对象。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本单位即犯罪行为人所在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
在法律属性上,"本单位财物"应当解释为不仅指本单位"所有"的财物,而且还指本单位"持有"的财物。
其包括:①已经在本单位的占有、管理之下并为本单位所有的财物。
②本单位虽尚未占有、支配但属于本单位所有的债权。
③本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契约约定临时管理、使用或运输的他人财物。
因为单位人员侵占了这些财产,行为人所在的单位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故行为人实质上仍侵犯了本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所以,本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契约约定临时管理、使用或运输的他人财物,属"本单位财物"的范畴。
在自然属性上,"本单位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如货币、财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土地使用权等。
笔者重点分析无形财产。
无形财产是指不具有自然形态,但能为人们提供某种权利并带来收益的财产,如电力、热能、煤气、天然气等。
虽然无形财产缺少一般财物的外在特征,我国刑法亦未将无形财产明确纳入职务侵占罪犯罪对象之列,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盗窃的公私财物,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
"可见,刑法司法解释已将无形财产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而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都是指财物。
因此,无形财产也应成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但作为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其具有有形的载体,不仅不同于有形财产,也与电力、热能、煤气、天然气等无形物有区别,若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知识产权非法占为己有的,这是出现了法条竞合之情形,基于我国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类的行为作了特殊规定,遵循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知识产权不宜作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应按照具体情形以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法规定定罪量刑。
(2)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因此,构成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行为人利用了其职务上的便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前提条件。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在本单位职务上所具有的主管、管理或者经手本单位财物的便利。
"主管权",是指虽然并不具体负责管理、经手本单位的财物,但对本单位财物的调拨、安排、使用等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支配权。
享有主管本单位财物职权的,一般都是在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如厂长、经理等。
"管理权",是指直接负责、保管、看守、使用、处理本单位的财物而拥有的一定的控制、支配权。
这类人员如仓库保管员、会计、出纳人员等。
"经手权",是指本身并不负责对本公司财物的管理,但因为工作需要,对本单位财物有领取、使用、发出或报销等职权。
如企业中的工区长、采购员等。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包括利用与职务无关,但因为行为人的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环境,凭其身份便于进出某些单位,轻易接近作案目标等因工作关系而形成的方便条件,此乃利用工作条件之便。
立法部门在制定97刑法过程中已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区分开来。
刑法修订时将上述决定的第十条中"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修改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表明职务侵占罪不再包括利用劳务上的便利。
B、行为人实施了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首先,如何理解"占为己有",笔者认为应当解释为不仅指归"自己、本人"非法占有,同时也包含归"其他个人"或"他人"非法占有。
如果认为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据为自己占有的行为可以定罪处刑,而归他人非法占有的行为就不能治罪的话,则无异于为职务侵占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C,探讨一下行为人如何实施"占为己有"之行为。
联想到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行为特征上在刑法中的表述存在差异,有许多人认为是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在客观行为表现上存在区别的原因。
笔者认为,贪污罪条文中非法占有财物的方法列举了"侵吞、窃取、骗取"等,而职务侵占罪条文中只用了"非法占为己有",只是立法用语的字面的差异(法条用语欠协调),实质上相同。
此外,从立法过程可知,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侵占罪是根据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罪演变而来。
1995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是指行为人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由上可知,职务侵占中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可(3)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即行为人不仅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些条件,还要具备在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对"本单位财物"具有相应主管权或经手权或管理权等特定身份才能构成,而且不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之身份。
另外,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的主体。
在刑法分则第五章所有侵犯财产罪的法律规定中,均没有涉及到单位犯罪问题。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单位不构成本罪的主体。
具体来说,该罪主体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包括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一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这些董事、监事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他们是公司的实际领导者,具有一定的职权,当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是上述公司的人员,是指除公司董事、监事之外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员和工人。
这些经理、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员也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他们或有特定的职权,或因从事一定的工作,可以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侵占公司的财物而成为本罪的主体,三是上述公司以外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是指集体性质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一般职员和工人,以及国有企业、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般职员和工人。
在界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人员"的范围时,笔者认为必须以是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或者虽未签订合同但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为标准,包括合同工和临时工。
当然,仅以提供劳务获取报酬而没有确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不构成该罪主体。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也就是说,在非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不属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