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和季风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四)一、目标展示二、知识体系构建(六)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北半球的气压带被切断成,而南半球的气压带仍基本上呈。
这是因为北半球;南半球。
2.海陆分布影响气压带分布的原因——海陆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形成,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形成。
3.大气活动中心:亚欧大陆在冬季盛行(冷高压),在夏季盛行(七)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盛行风向随而改变的现象。
2.季风的类型:东亚季风:包括和(气候类型),冬季吹,夏季吹南亚季风:是(气候类型),冬季吹,夏季吹3.季风的成因:东亚季风主要是引起的,南亚季风则是由引起的。
(3)亚洲南部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南半球的风北移越过,在力的影响下向偏转而成。
三、重、难点突破1.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换的辨析:关键是把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2.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换与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关系的辨析:关键是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来理解。
3.季风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关系4.东亚与南亚季风的比较:①成因:②风向:③气候特点:四、典题剖析[例1] (2008江苏必修测试)图5所示时期,我省大部分地区()A.低温少雨 B.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 D.炎热多雨[例2](2008江苏必修测试)2008年1月底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其造成的主要危害有()①交通严重受阻②电力供应部分中断③引发地震④农作物普遍绝收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例3](高考题)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A.夏季 B. 春末 C. 冬季 D. 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五、学后反思——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不足、缺憾)。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大气环流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3. 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5. 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并引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讲解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讲解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关系。
例如,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分布有关。
四、实验活动(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由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六、课堂练习(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3. 练习题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估。
3. 总结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回答情况。
第3课时 大气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原因。
新知梳理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名称:A 为⑥__________________,B 为⑦____________,C 为⑧____________。
4.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D 为⑨__________________,E 为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为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为⑫__________________。
(2)风带:H 为⑬__________________,I 为⑭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低纬信风带,J 、K 同为⑮____________,L 、M 同为⑯__________。
(3)季节移动⎩⎪⎨⎪⎧原因:⑰ 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气压带和风带⑱ ,冬季⑲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⑳________,○21_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 ○22__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23__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24____,○25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26________,○27________,形成○28________区。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季风环流学习目标:基本要求:知道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能说出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能判断季风的风向发展要求:理解季风环流下形成的季风气候的特点温故知新:(默写)1、图中由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2、近地面的低气压带是图 和 ,其上空盛行垂直 (上升/下沉)气流,因此该两地带在气候上的共性特点是 。
3、近地面的高气压带是图中的 和 ,其上空盛行垂直 (上升/下沉)气流,因此该两地带在气候上的共性特点是 。
4、在图中画出气压带之间近地面的风向并写出名称 。
合作探究一 :季风环流的表现1、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存在海陆热力差异,所以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观察上图:1月份,北半球冬季,陆地比海洋降温 ,陆地上形成 气压; 7月份,北半球夏季,陆地比海洋增温 ,陆地上形成 气压。
2、若上图表示欧亚大陆,它则与东侧太平洋形成明显海陆热力差异,1月份, 欧亚大陆的北部形成强烈的 压,在图标出名称,其切断了 气压带。
此时,亚洲东部的风向是 ,亚洲南部的风向是 。
在图中用铅笔画出。
3、若上图表示欧亚大陆,7月份,欧亚大陆的南部形成强烈的 压,在图 标出名称,其切断了 气压带。
此时,亚洲东部的风向是 ,亚洲南部的风向是 。
在图中用铅笔画出。
7月份合作探究二:季风环流的成因 材料一 2015年4月15日,京城被沙尘染黄。
此次大范围沙尘暴是近13年来北京遭遇的 最强沙尘天气材料二甲 乙 1、沙尘暴的动力是 ,对应的时间是材料二的图 (甲/乙),形成我国 季风的原因是 。
2、与我国不同,位于南亚的印度夏季风势力远强于冬季风,观察图一探讨南亚 夏季风的原因。
课堂总结:课内检测:1.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D.东亚的海洋最深2.形成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多选)()A.海陆热力性质B.亚洲地形状况C.气压带、风带的移动D.地面反射率不同3读北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⑴根据图中气压中心的分布判断,本图为季的形势图。
大气环流教案教案名称:大气环流教案编写者:[教师姓名]适用年级:中学地理课程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2. 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2.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
2. 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
2. 投影仪和相关教学资料。
3. 地球仪和气象仪器,如气压计、温度计等。
4. 大气环流的相关图表和动态图像。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使用地球仪或投影仪展示地球的全球图像,并向学生解释大气环流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大气环流在地球上具有垂直和水平分布?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投影仪显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并讲解以下内容:1. 赤道低压带:由于太阳能辐射最集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2.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高温地带的空气上升后会向两侧走,运动至30°N和30°S,冷却后形成高气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地区普遍为低温地带,空气下降导致地表气压下降。
4. 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寒冷,空气沉降形成高气压带。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际的气压图和气温图,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大气环流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步骤四:实验操作(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并提供一套气象仪器。
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记录实际的气压和气温数据,并绘制气压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并根据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这些数据的变化。
步骤五: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以下问题: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3. 大气环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步骤六: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的拓展练习题目,并让学生自主解答。
微专题——风的专题解读(学案)1.大气环流下的风带和季风(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期末)下图示意1950~2011年渤海海域冬、夏季风向(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用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表示)与风速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图例表示夏季风风向的是()A.X B.Y C.M D.N2.热力环流下的风向(2019年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
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
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
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
据此完成第6题。
2.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D.偏西风3.等压线(面)判读风向画出甲乙丙三处的风向:(2021·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一模)下图为热力环流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该图表示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状况,则()A.甲地吹西北风、乙地吹东南风 B.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昼夜温差大C.甲较乙地气压高、风力更强劲 D.乙地锋面符号方向可能朝向南4.若该图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气压状况,则乙地受力平衡状态下的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南风C.北风 D.南风4.风向符号判读(2020·海南高考真题)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
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分别为()A.1000 晴朗 B.1000 阴雨 C. 1010 晴朗 D.1010 阴雨(2020·全国一卷)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
季风环流教案时间:60分钟年级:初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农业和人文等方面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和解释季风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地图、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示范和讲解。
3. 季风环流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 (5分钟)利用一张全球地图,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各大洲的位置,并提问他们是否听说过季风环流。
步骤2:呈现 (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或地图展示季风环流的分布图,并讲解以下内容:- 季风环流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出现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由冷暖空气的差异和地球自转引起。
- 季风环流主要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两个季风区,分别是副热带高压气旋和副热带低压气旋的影响下形成的。
- 在不同季节,季风环流会引起不同强度和方向的风和降水。
步骤3:解释 (20分钟)使用案例或示例,讲解季风环流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包括:- 气候影响:季风环流带来的季节性风和降水,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比如印度、中国南方等地的夏季降雨量大,冬季降雨量少。
- 农业影响:季风环流的风和降水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重要影响。
如在亚洲一些地区,从南方吹来的夏季季风会给水稻的生长提供充分的雨水。
- 人文影响: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和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印度的人们在季风来临之前会修筑水利设施,以备夏季丰收时的用水。
步骤4:讨论与练习 (15分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季风环流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特别明显?2. 季风环流对当地的农业有何影响?请以某个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3. 季风环流有没有可能引发自然灾害?请解释原因。
步骤5:总结与评价 (5分钟)立即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要求学生答题或完成一个小练习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季风环流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气候、农业、人文等方面的影响。
《季风环流》教案发布时间:2021-06-17T16:41:36.6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贾丽娟[导读] 季风环流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贾丽娟 710500摘要:季风环流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季风;风向;成因一、课程标准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
二、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示意图,认识东亚、南亚两个地区季风风向的不同;观察海陆分布图中高低气压中心的位置,判断所示季节。
2、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归纳出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
3、地理实践力:运用已经学过的原理,绘图得出东亚、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结合生活实际,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强弱差异及属性特征。
三、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季风环流的成因与特点。
难点: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四、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提问法、活动评价法、图示归纳法。
学法:读图观察法、绘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也就是在我小的时候,有一首歌曲风靡一时,街知巷闻,引发了中国歌坛西北风声腔的大流行。
西北风歌风与当时蔚然成风的港台抒情演唱方式鲜明对立,堪称一场音乐革命。
2008年CCTV纪念改革开放歌声飘过30年大型演唱会上,这首歌被再度唱起,也就是在你们小的时候,这首歌再次引起过一阵西北风歌潮。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新 版 地 理 精 品 资 料2019.4高中地理 2.34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导学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重要大气活动中心。
2.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① ,海洋热容量② ,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
③ 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④ 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气⑤ 压。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 (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对世界各地的⑯ 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⑰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的因素: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⑲_______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____________【基础知识梳理】①小 ②大 ③冬 ④夏⑤低 ⑥热低 ⑦冷高 ⑧海陆热力差异 ⑨高低气压中心 ⑩带状 ⑪北 ⑫亚洲 ⑬副极地低 ⑭蒙古—西伯利亚 ⑮海洋 ⑯天气 ⑰异常 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⑲季节 ⑳东南 ○2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2西北 ○23寒冷干燥 ○24西南 ○2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6东北 ○27低温干燥探究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材料】打开世界地图,沿着北纬30°纬线查看,我们就会发现,非洲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是面积辽阔的阿拉伯大沙漠;北美大陆上有著名的亚利桑那大沙漠;唯独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北纬30°穿过的地区,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超级大绿洲”! 1.北纬30°穿过的地区大多是沙漠。
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3课时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自主预习】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①使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北半球(1)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②切断;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③切断→气压带呈④分布。
(2)⑤季,陆地为高气压,海洋为低气压;⑥季,陆地为低气压,海洋为高气压。
3.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⑦分布。
二、季风环流1.季风:大范围地区⑧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
2.东亚季风由⑨形成。
冬季吹⑩,寒冷干燥;夏季吹,高温多雨。
3.东南亚、南亚季风由的季节移动和形成。
季吹东北风,为旱季;季吹西南风,为雨季。
【答案】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亚洲低压③亚洲高压④块状⑤冬⑥夏⑦带状⑧盛行风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⑩西北风东南风气压带、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合作探究】情境导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3月27日08时至28日20时,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先后有4~6级风,阵风7~9级,东北地区东部、江淮南部、江汉、重庆、贵州中东部、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6~10 ℃,其中,湖北西南部、湖南中西部、贵州东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可超过12 ℃。
此次冷空气南下与哪个大气活动中心的增强有关?主题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主题探究情境1 在均质地球的情况下,全球形成三圈环流。
但事实上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并不那么完整,发生了断裂。
特别是地球表面上辽阔的大陆和浩瀚的海洋,对气压带有很大的“破坏性”。
图甲图乙任务1 图中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有差异?该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差异: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北半球陆地比重较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下垫面比较均一。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19年高中地理 2.34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导学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重要大气活动中心。
2.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学习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基础知识梳理】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①,海洋热容量②,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
③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④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气⑤压。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对世界各地的⑯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⑰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的因素: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⑲_______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____________【基础知识梳理】①小②大③冬④夏⑤低⑥热低⑦冷高⑧海陆热力差异⑨高低气压中心⑩带状⑪北⑫亚洲⑬副极地低⑭蒙古—西伯利亚⑮海洋⑯天气⑰异常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⑲季节⑳东南24西南○25气○2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2西北○23寒冷干燥○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26东北○27低温干燥探究点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探究材料】打开世界地图,沿着北纬30°纬线查看,我们就会发现,非洲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是面积辽阔的阿拉伯大沙漠;北美大陆上有著名的亚利桑那大沙漠;唯独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北纬30°穿过的地区,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超级大绿洲”!1.北纬30°穿过的地区大多是沙漠。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课时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学案)编制人:李文娟审核人:王艳【学习目标】能运用“亚洲季风图”,说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及特征的异同点课前案【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一、在右侧空白图上填出相应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
在左侧世界轮廓简图上画出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二、结合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填写下表海陆分布特点推测气压分布特点北半球南半球三、读地图册26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完成教材52页的表格。
四、你在预习中有什么困惑?课堂案【预习反馈】:预习是学会课堂知识的翅膀根据教材52页的表格完成情况,以北半球为例画图说明气压带风带对其所分布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堂探究】:[问题]:同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非洲撒哈拉地区与我国比较气候相同吗?为什么?(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在椭圆中填写气压中心名称:在以下两图填充: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1)一月份:大西洋太平洋30°N亚欧大陆60°N(2)七月份:大西洋太平洋30°N亚欧大陆60°N[总结归纳]一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低压;七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所切断。
仅在大洋上保留高压。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二)季风环流分析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的形成图,完成表格内容。
(1)判断上面两图中分别反映的是几月的季风环流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2)画出下图中东南信风带北移跨过赤道后的风向。
0°(3)完成下面表格:课后案(必做题:选择题,综合题1,选做题:综合题2)一、单项选择题1.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2.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3.当亚洲大陆气压为992百帕、北太平洋中心气压为1036百帕时,正确的叙述为()A.我国东部进入多雨季节 B.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C.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D.长江进入枯水期4. 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仅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南部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C. 东亚与南亚的夏季风成因相同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二、综合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此图表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分布状况,判断理由是:(2)图中B表示的气压中心为 ,它将切断,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A的名称是(3)图中C处风向为 ,D处风向为。
教学设计:大气活动中心、季风环流复习巩固: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教材P52活动1、2题。
【生】填表:(学生填完后逐一显示)【过渡】以上是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而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前提下的理想模式。
事实上,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
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得多。
【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和夏季,大陆会形成何种类型的气压?【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因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因为,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填表,显示表格中的内容:【师】由以上分析可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带状分布。
那么7月(夏季)和1月(冬季),海平面被哪些气压中心所切断呢?【师】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呢?为什么?【生】阅读教材,回答:被亚洲大陆的低压切断。
因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生】回答:被亚洲大陆的高压切断。
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投影:冬、夏气压中心分布图图示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生】(回答填表)【师】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阅读教材及地图册,回答,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海陆性质差异小。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大规模的运动。
根据其形成的纬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响气温、降水等。
2.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1)低纬度环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低气压带两侧,大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纬度环流。
(2)中纬度环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
其中,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上升气流形成的。
(3)高纬度环流:在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高纬度环流。
其中,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
3.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受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气温较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例如,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
(三)案例分析1.分析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赤道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潮湿?2.分析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多变?3.分析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大气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就是要分享一篇中学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及基本原理,明白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认识不同带度大气环流的区别,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大气环流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初中学习地理时所学过的天气概念,可以和他们聊一聊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从而引发学生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就要讲解大气环流了,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比如通过幻灯片或PPT等形式呈现。
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是什么,指出它对气候形成的重要性。
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即地球转动产生的科氏力和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冷暖气流。
让学生了解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各自的大气环流特点,比如热带有低压带,寒带有高压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3.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谷雨、霜降等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这里可以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如江南的雨季长、北京的春季多风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理导致的。
4.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讲解,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变化的原因,比如海洋温度、地形等因素。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5.知识巩固可以通过一些任务或题目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比如提问或选择题,填空或作图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完成。
三、教学建议1.引起兴趣学习大气环流这个主题并不是很容易,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动画等方法来呈现。
2.知识针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实际意义,比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地理教学案——气压带风带、季风
编制:宋学超审核:韩道武 2012.5.23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重难点突破】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如下:
【当堂落实】
读北半球中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 ( )
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M地所吹风向是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3.下图中风带、气压带画法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此时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此季节甲地()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盛行西南风 C.气候炎热干燥 D.有太阳直射
右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P 地的气候特点是( )
A .温和湿润
B .寒冷干燥
C .高温多雨
D .炎热干燥
7.Q 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
A .暖湿的中纬西风
B .干冷的中纬西风
C .干冷的极地东风
D .冷湿的极地东风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难点突破】亚洲季风
比较内容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李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群岛南部、朝鲜半岛南部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日本群岛北部、朝鲜半岛北部
南亚的印度半岛、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风向及源地 冬季 西北风(干燥)→亚洲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东北风(干燥)→亚洲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季 东南风(湿润)→副热带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西南风(湿润)→热带印度洋(亚洲低压)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右图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ºN附近 B.乙点位于30º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
气压带),回答2~3题。
2、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3、在此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地中海气候区都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4.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回答5—7题
5.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
B.3℃
C.2℃
D.1℃
6.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8~10题。
8.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10.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致同步,则此时()
A.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集
B.南京昼短夜长
C.淮河进入汛期
D.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11~12题。
11.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12.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分析回答13~14题
13.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4.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5.一英国天文爱好者,在伦敦放飞一探空氢气球,在正常的天气
情况下其水平运动的方向应为()
A.先向西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东南方向运动
B.先向东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西南方向运动
C.先向西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东南方向运动
D.先向东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西北方向运动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
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3)上海气象台某日发布的该市润肤气象指数表明空气特别干燥,皮肤最需要滋
润,该日最可能出现在月。
17.下图是沿北纬60°的一月份气温分布曲线和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
题。
(1)在a、b、c三个区域中,属于大陆的是,判断理由是。
(2)c区域出现低温的原因是。
(3)此时e地区气压中心的名称是,d地区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4)此时我国盛行风的风向是,其性质是。
(5)此时印度盛行季风,进入一年中的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