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_王桂泉
- 格式:pdf
- 大小:123.54 KB
- 文档页数:3
唯物史观的确立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李海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1期[摘要]马恩在其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该主义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更是和谐社会的主旨。
文章基于此,分别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力及私有制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力私有制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04-01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可以说是整个人类认识史的一个辉煌时刻,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代表人类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就在于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在这部著作里,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以及彻底地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并于其中确立了他们所谓的“我们的见解”——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因而,今天我将结合对原著的理解和唯物史观的原理来分析其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希望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同时也能对进一步的完善对当代社会“和谐”理念的构建。
首先,“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可以说是原著中马克思着重强调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
马恩以德国的哲学为例,以其发展的历史来说明历史都是基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去不断的发现和改造而得的。
正如马恩在原著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2]这个历史观前提性的论述,不仅明确的表述了生活对意识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很现实地强调了个人,即把人从本原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
同时,在另外的一个侧面上讲,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地引申出这种个人性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意识自我活动,而是外在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它集中的体现了个人的实践和创造。
重思《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支撑。
这部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辩证法》通过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恩格斯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深入剖析了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和规律性,从而证明了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还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中逐步前进的。
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愈发凸显。
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
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
1. 简要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基本内容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观。
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阐明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自然观方面,《自然辩证法》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该著作强调实践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意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辩证法则认为事物是辩证发展的,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为科学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1. 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现象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本质。
唯物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指导。
2. 强调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着永恒的历史性和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这就为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 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认为真理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结合实践,深入社会实际,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强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根本标准。
三、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1. 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更贴近社会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 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鼓励人们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3. 促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唯物史观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摒弃主观意识形态的干扰,客观公正地研究社会现象,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导和思维路径。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动力。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指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决定的,历史不是由神灵、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阶段性和发展的螺旋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演变过程。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中国在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应对了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困难。
1.2 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规律性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逐步将其理论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矛盾的深刻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方向,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在当代中国,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张晓庆(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唯物史观仍具有价值。
本文主要从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阐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
唯物史观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它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是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科学依据。
本文是依据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分析和探讨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认为,人的第一个、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1】可以看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条件。
这也表明,人的历史活动的第一要义,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也建立不起来,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建立起来也得不到巩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逐渐形成了唯物史观的雏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发现,社会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的。
这种对社会发展的唯物解释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唯物史观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中,唯物史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不断拓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发展也为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内容超过2000字,此处省略】1.2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史观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共同特征,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促使人们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中国,唯物史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哲学基础与现实依据王桂泉贺长余**王桂泉,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贺长余,哲学博士,中共辽宁省委党 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内容提要】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回 顾和总结过去五年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 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是这一判断的重要学理支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 性变革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供了重要实践根据。
深入研究社会主 要矛盾转化的哲学基础、实践依据,对于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 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哲学基础 实践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产生并非随机任意、凭空杜撰,而是立足于中 国社会现实,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新的时代特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征和人民期待做出的科学论断。
这一论断蕴含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哲学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沃土之中。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摘要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历经百年还能焕发机与活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而这一理论品质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其实践的精神实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生相伴逐步丰富、充实、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必备品质。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它作为发展的科学,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
马克思从来不满足自己既有的理论成果,总是面对时代问题,面对客观实际,面对实践发展,敏锐地洞察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认识取得的最新成果,来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理论。
因正是这样从时代性问题出发研究哲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
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
[1]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研究必须面向实践、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和人类命运。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恩格斯同样认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作者:吴汉平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3期[摘要]关于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探讨,就是对其是否符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以及实践需求的探讨。
唯物史观对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开放式的系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世界观的价值,关键在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规律性以及整体性问题的思考。
唯物史观的价值源自于理论自身,方法论是源于世界观的观察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标尺。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源自于开放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内容以及理论视觉是开放的,进而具备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机制。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DOI]10.13939/ki.zgsc.2015.13.128在历史的长河中,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宰着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意识,进而令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意识处在本末倒置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其将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赶出,还原了人们对社会现实意识的观点。
其不仅引导了当前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对正确意识当前世界的新状况,处理目前世界的新问题,引导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目前世界中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坐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唯物史观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内容,是看待当前世界的科学理论及方法,是引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依据,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1]。
当代社会现实产生了较大的转变,使得全球的局势越发复杂。
虽然唯物史观被理论和现实所挑战,但其所具备的重大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依旧无法消除。
1唯物史观是关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理论当中,人的首个基本实践活动则为物质的生产活动。
人类为了可以创造历史,一定要学会生存。
可是为了生活,就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所以,首个历史活动则为生产符合这些需求的资料,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自身,所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为了生活就要去完成。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洛维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文/刘倩倩摘要: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又总是受到不同阶级政治、文化和思想的束缚,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布洛维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关键词:唯物史观布洛维社会学当代价值一、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分支,具体包括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点以及改造、认识社会的方法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强调所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终极动力都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因此产生不同的社会阶级。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被认为是现时代不可超越的社会历史理论。
它不仅科学地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二、从学术工人到传道者(一)布洛维思想的形成1.工厂民族志实践从麦克.布洛维思想的形成以及发生发展来看,认为第一个阶级的出现是工厂民族志实践,主要是在1974年至1991年期间,布洛维一直都在工厂中一名实践工人的身份进行考察,相当于是学术工人,他看到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矛盾的地方,将真正存在着的社会主义生产政体同资本主义生产政体进行了对比分析。
2.反思科学方法论于是在布洛维思想的第二阶段,就是反思科学方法论,强调对社会中个体的理解,并且解释了社会冲突,提出了要拓展个案研究方法,深化了被研究者和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重新探讨了社会科学的本质,认为反思科学是一种基于沟通的行动。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布洛维思想理论的第三阶段,主要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社会的意义,使用了三大命题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不会自然灭亡,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来重新协调国家与经济间的关系,阶级斗争不会自发扩张,阶级本身自有霸权体系。
4.公共社会学宣传在布洛维思想的第四阶段,他的身份已经转变成了“传道者”,即面向大众展开公共社会学的宣传,布洛维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并且呼唤公共社会学的出现,社会学学科的自身利益就在于公民对社会的捍卫,社会能持续多久,社会学科就会存在多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从它的提出到它的理论内涵都体现了唯物史观,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第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有新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根源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改变了利益格局相对均衡化和稳定性的状态。
物质关系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当前,我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不断产生。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的根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而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建设,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致力于揭示历史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在一系列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前进的,只有通过深刻的透视矛盾和斗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推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需要面对许多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之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矛盾推动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唯物史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探讨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深刻的思考和方法指导,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规律性。
唯物史观警示我们要把社会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和研究,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社会现象。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片面看待社会问题,应该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其次,唯物史观提出了研究社会问题要从现实出发的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矛盾推动着发展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矛盾的表现和冲突的体现。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从社会的实际和实践出发,深入研究社会问题的矛盾矛盾及其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唯物史观强调研究者要敏锐地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和本质,避免空洞的理论研究和脱离实践的学术讨论。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唯物史观的方法要求研究者要善于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科学研究要以实践为基础,服务于实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唯物史观的方法和理论,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作者: 王桂泉[1]
作者机构: [1]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视野
页码: 21-2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发展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马克思的忠实战友,恩格斯晚年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党内外马克思的继承者们对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请教,从而在实践上为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定纲领和策略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为了补偿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从理论上深入地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在全面总结40年"哲学领域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体世界观",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人类史前社会理论作了创造性的最为详尽的阐述,使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了更为普遍的世界意义.。
作者: 吴汉平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128-12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3期
主题词: 唯物史观 当代价值 马克思 恩格斯
摘要:关于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探讨,就是对其是否符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以及实践需求的探讨.唯物史观对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开放式的系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世界观的价值,关键在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规律性以及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唯物史观的价值源自于理论自身,方法论是源于世界观的观察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标尺.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源自于开放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内容以及理论视觉是开放的,进而具备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机制.。
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建杨桂森【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5【摘要】坚持公平、正义和解放既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通过制度正义来重建中国的政治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重塑中国人的荣辱观。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定型与转型;认同与变革;国家意识形态价值与大众价值;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自我评价与外来评价;民族凝聚力与价值多元化。
%To uphold the fairness,justice and the liberation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values and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ature of socialism.We are to rebuild China's political philosophy by system of justice,to rebuild the Chinese people's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with the Marxist concept of the labor.Valu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must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stereotyp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identity and change,national ideology and the public value,local value and external value,self-evaluation and external evaluation,as well as national cohesion and value pluralism.【总页数】6页(P64-69)【作者】杨桂森【作者单位】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惠州51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3;B82【相关文献】1.论价值观属性与价值观建设r——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物史观解读 [J], 李海春2.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发展进步、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建设之路 [J], 陈立旭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J], 杨振闻;4.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选择 [J], 郑常鳜5.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义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J], 卢允庆;许明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王桂泉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利益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个人物质利益;生产关系;生产劳动;国家利益
摘要: 如何认识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重大问题。
物质利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
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因和目标。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改革和调整原有的物质利益分配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实现,是社会主义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8-02-19作者简介:王桂泉(1958-),男,山东文登人,副主任,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姚黎君(1961-),男,辽宁营口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年第3期(总第142期)理 论 探 讨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13,2008General 1No 1142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王桂泉a,姚黎君b(中共辽宁省委党校a.哲学教研部;b.报刊部,沈阳110004)摘 要: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它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的问题。
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及相关问题,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0。
这是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根据。
唯物史观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开放的系统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世界观层面的价值,主要是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整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
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价值来自于理论本身。
方法论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不断完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8)03-0063-0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问题,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0[1]121。
因此,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来审视唯物史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对接,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依据是什么,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价值究竟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和满足实践的需要。
任何理论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人类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只有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客观真理性和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理论,才能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生命力。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不是其历史价值的自动延伸,也不是一种人为的外在的链接,而应当是来自理论本身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力量。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当代价值这样一个严肃问题,不能靠简单的评判,也不能靠意识形态性的认定,而必须从实际出发,用事实来回答。
一是时代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二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三是时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只要这些问题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那么,产生于这种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会过时。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所面对的问题,与当代人类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所不同的。
进入21世纪的人类世界,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而发展具有更强的迫切性。
无论我们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经济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的。
当今世界,无论是国际事务还是国家民族事务,无论是量度综合国力还是权衡社会发展程度,经济都是根本性因素。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危机后开始反思:社会的一切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物0还是/人0?其实,唯物史观早在100多年前就对这个问题开始了自觉反思和回答。
它正是从客观考察历史的前提下关注无产阶级的命运,从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为我们正确把握历史提供了两个基本的尺度:物的客观尺度和人的价值尺度,并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成是最合乎人类发展趋势的、能够实现两个尺度统一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及相关问题,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0。
唯物史观的理论依然具有普适性,这是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根据。
二、唯物史观作为世界观的当代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唯物史观当代价值,是世界观层面的价值。
因为唯物史观与其他理论一样,既包括在一定时间、63地点和条件下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及相关的具体结论,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整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及相关的基本理论。
具体结论有些可能已经时过境迁,我们不必拘泥细节;我们坚持、继承和指导实践的,无疑是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
显然,我们所确证的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指后者。
在世界观层面,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按照这样一种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而展开的。
一是社会历史的物质性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物0是指物质生产,是说人的基础是物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物质性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的生产活动也是物质性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0[2]79显然,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基础性的。
这表明,人的历史活动的第一要义,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0。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的超历史的存在物,而是根源于物质生产过程,人们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过是人们物质生活活动以及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0。
列宁认为,生产关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0,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0[3]3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明:人类社会也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尽管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在其总体趋势上、运动轨迹上展示的却是个人的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客观路径和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都是从物质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去认识、解释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的基础和根源的。
二是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问题。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是历史的出发点或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0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关键在于他有其本质力量、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
人的本质力量首先表现在他们能进行生产活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0[2]67人的本质力量还表现为人是有意识的。
马克思指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0[5]96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能动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生活过程0。
从根本上讲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0[5]167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激情。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0[5]169正因为人的这种本质力量才使人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
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揭示了以往被看做/愚氓0的人民群众归根结底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有所不同。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
但社会规律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0[2]585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既是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逻辑延伸,也是对千百年来贬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旧历史观的纠正。
三、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的当代价值方法论的价值来自于理论本身。
方法论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
一般来说,方法贯彻于理论之中,是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
毛泽东曾经讲过,认识事物的结果形成理论,拿了这种理论去解决问题就是方法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0[5]742-743那么,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何在呢?总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能动过程。
以往的直观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各执一端。
马克思批评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0[2]54在这段简洁精辟的文字中,马克思既鲜明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0的局限性,又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0人的能动性方面的本质,二者共同的缺陷则在于,他们都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或者说把社会/当做实践去理解0。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去理解和剖析社会结构。
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始终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0[2]92,并/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0[2]71。
社会的整体化、有机化就64是通过生产方式对社会内部结构的规范来实现的。
二是社会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整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