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 格式:ppt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8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说过的名言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是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书《史记》。
以下是一些司马迁的经典名言: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意思是天下的兴衰变化,责任在于每个个体,每个人都有责任。
2.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强调学习中寻找良师的重要性,师者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解答疑惑的存在。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强调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提升写作水平,使笔下之功如神。
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 意思是身为士人,必须拓展胸怀、坚定意志,扛起重任,以道义为准则。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强调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不懈努力和上升之路。
这些经典名言体现了司马迁对于责任、学习、修养和奋发向上的思考和观点,深受后人的尊重和引用。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朝末年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名字至今仍闪耀在中国历史学界,成为古代历史学家的代表之一。
司马迁才华横溢,著有《史记》,被誉为史学宝库,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纪实性历史著作。
一、《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最重要的巨著,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分为十二篇,记载了从传说时代一直到汉朝初期的历史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事实考证,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中国历史为纲,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
这样的较为全面的刻画,使得《史记》成为古代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二、《史记》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不仅对汉朝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还研究了上古时代的历史。
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学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史家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评价。
他的这种历史观点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基础。
三、《史记》中的人物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于正直、忠诚的人物进行褒扬,对于奸邪、阴险的人物进行揭露。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史记》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例如,他对周瑜的评价是:“明于治国而忠于守节,才伟而志节。
”这个评价正好展现出周瑜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格。
四、《史记》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才华不仅体现在史学研究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他以极高水平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文笔风格,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描绘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叙事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著作中的一部文学作品。
其中,司马迁还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的伟大性或失败性。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 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家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后来司马迁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习诵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他还转益多师,从儒家大师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从董仲舒习公羊派《春秋》,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
司马迁史记名言司马迁史记名言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商君列传》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8、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龟策列传》9、不识其人视其友。
10、一个君子虽然与人绝交,但是却绝不会在第三者面前,恶言中伤对方。
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刺客列传》1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13、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14、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15、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6、不知其人,视其友。
17、交绝不出恶声。
《乐毅列传》18、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赞》2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1、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2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3、趋舍有时。
《伯夷列传》24、持方枘欲内圆凿。
《孟子列传》25、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2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2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郑列传》3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名词解释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编纂国家历史,著有《太初历》。
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1.史记:司马迁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该书详细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太初历:司马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改革了原有的历法,制定出更加精确的太初历,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地理学:司马迁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地理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1.史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思想家:司马迁倡导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1.勤奋好学:司马迁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真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创新精神:司马迁在天文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科学发展提供了榜样。
4.为国家繁荣作出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的故事集合5篇司马迁的故事集合5篇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生卒年不详。
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十岁起就开始读古文,接受父亲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同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了《春秋》和《古文尚书》。
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
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
司马迁的足迹到过夏禹遗迹、会稽、姑苏、五湖、淮阴、丰沛、大梁、孔孟之乡、逐鹿、长城等,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史记》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知识。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司马迁与唐都等人一同创立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击败而降敌,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判以死刑。
单位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自请宫刑而免除一死,在狱中司马迁坚持撰写着《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一职,继续发奋写书,最终得以完成这部著作。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司马迁随后离开了长安,不知所向。
司马迁自小学习古文,在父亲的亲身教诲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导下,司马迁学识更为渊博,他一生为完成《史记》创作而忍辱负重,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这个时候司马迁就开始写《太史公书》了,《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
司马迁早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当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旧闻,之后又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
司马迁具备写作的能力,又有写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开始写作了。
但是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马迁的也是。
公元前98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
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
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打入天牢。
之后李陵投降匈奴的时候被公孙敖“坐实”了,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对司马迁的认识
司马迁(145年-87年),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属思想流派思宗,汉朝新朝创始人汉武帝景初四年(前87年)去世。
司马迁,被誉为“编年史之祖”、“史学之祖”。
他著有《史记》、《策论》、《志纂》、《本纪》等,对于历史文献学研究、史
学创新、政绩评定、思想影响及历史视角均有重要意义。
司马迁创立
编年史法,开创了编年体、表记史风格。
他以文字记述了大量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经济、政治的真实历史状态,并以其独特的观点对古代政治和文化进行深刻而客观的批判,对我国
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代表作品《史记》。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司马迁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
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的故事(一):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学认字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
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
“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
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这天讲什么故事呀?”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明白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原先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故事(二):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小时候的读书故事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他常常帮忙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必须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
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
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
之后,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
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向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
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
此刻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
”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十分奇怪。
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
但是,司马迁是怎样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