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病-zhoulidr
- 格式:pdf
- 大小:376.96 KB
- 文档页数:6
血色病名词解释
血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胃肠道吸收铁元素异常增加,导致体内铁负荷明显增高(铁蛋白及血清铁明显升高),沉积于肝脏、心脏、胰腺等重要脏器,引起脏器功能损害。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色素沉着、血糖升高、肝脏肿大伴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关节肿痛等。
血色病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明显升高,肝脏穿刺活检可见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表现。
患者考虑有血色病的可能时,需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完善贫血六项、骨髓穿刺及肝脏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专科医师评估病情后,制定治疗方案,积极治疗。
血色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血色病概述血色病(hemochromatosis,HC)是指铁在体内沉积过多,使组织损伤和多种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罕见疾病。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血色病和继发性血色病。
原发性血色病的病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铁代谢异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继发性血色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长期大量输血、摄入过多含铁药物。
铁主要累积于肝脏、心脏、胰腺、性腺和垂体,临床表现以疲乏、皮肤青铜色色素沉积、肝硬化、心肌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为主。
诊断依赖于血清铁的相关检测和基因检测。
本病经过及时的治疗,可好转。
英文名称:Hemochromatosis,HC。
其它名称:青铜色糖尿病。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遗传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原发性血色病主要由HFE基因突变造成,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虚弱无力、关节痛、昏睡、慢性疲劳、体重减轻、腹痛、皮肤颜色改变、缺乏性欲。
主要病因:基因突变、铁吸收过多、因治疗贫血而给予的外源性铁、反复输血。
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血清铁及其相关检查、血糖和肝功能检测、基因检测、心脏超声及MRI、腹部CT及MRI检查和肝活检。
重要提醒:本病肝硬化风险高,需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展为肝癌的风险。
临床分类:1、原发性血色病即遗传性血色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铁吸收增加,进而导致本病。
根据突变的基因不同进一步分类(1)HFE相关性血色病(1型):是由于HFE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占血色病的绝大部分。
(2)非HFE相关性血色病:铁代谢过程中其他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非HFE相关性血色病,包括青少年血色病(2A型)、青少年血色病(2B型)、TFR2基因突变(3型)、SLCI1A3(4型)。
2、继发性血色病是由铁吸收过多、反复输血或口服摄入过多导致,多见于红细胞生成异常疾病的患者,包括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hataxia)等疾病的患者。
血色病概述全网发布:2009-08-05 23:58 发表者:朱刚剑(访问人次:2770)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着在脏器组织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紊乱、心脏和关节病变。
血色病伴肝功能不全一例报道患者,男,55岁,职工,尿黄,间断性腹胀2年,加重伴水肿1月。
于2007年5月10日收入院。
平素体质一般,有酗酒史10余年,每天饮白酒150克至300克,近2年来因出现尿黄、腹胀,诊断酒精性肝硬化。
平时检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在35-65µmol/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轻度升高和正常之间波动,间断性在当地治疗,疗效不理想。
近一月来明显加重,纳差、乏力、尿黄、腹胀、水肿。
体格检查:精神极差,皮肤巩膜深黄、皮肤针刺部位淤斑,颜面轻度水肿,皮肤呈古铜色。
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无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有移动性浊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现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TBIL143.1µmol/L,DBIL57.7µmol/L,ALT300U/L,AST340U/L,r-GT68U/L,GGT276U/L,TP84g/L,ALP30.6g/L,Glu5.6mmol/L,Bun6.0mmol/L,Cr55.7µmol/L,PT31.1秒,INR1.94,FIR1.48g/L,APTT46.5秒,TT26.4秒,Blood-Rwbc8.70g/ L,Rbc3.14×109/L,HB113g/L,N0.63,L0.203,PLT153×109/L。
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为阴性。
肾微粒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为阴性。
血清铁29µmol/L,总铁结合力48µmol/L,铁蛋白>1650µg/L,铜蓝蛋白220mg/L。
血色病性心肌病,血色病性心肌病的症状,血色病性心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血色病(hemachromatosis,HCH)是一种慢性铁代谢障碍性全身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
1865年,由Troussean报道至今,世界上有关此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本病特征为一种遗传性铁代谢障碍,含铁血黄素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肝、脾、肾上腺、垂体、胰腺、心脏等多器官损害,纤维增生、结构破坏及功能障碍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原发性血色病长期被认为是遗传性疾病,但其遗传学基础至今仍有争论。
血色病遗传的精确方式,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阐明。
第一,导致小肠过度吸收铁的基本原因的生化过程尚未弄清,因此,缺乏可应用的确切方法,以鉴别受累者的类型。
第二,该病的临床表现差异显著,受年龄、性别(男性比女性多9倍)、肝损害以及促进铁吸收的条件因子(如乙醇摄入、肝硬化和慢性营养不良)的影响很大。
2.继发性血色病性心肌病发生在大量输血的患者,常在依靠输血治疗的重型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或重度贫血,虽可免去严重贫血的心脏损害,但经8~10年后一般死于心肌铁质沉着引起的继发性血色病性心肌病。
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明,推测可能在基因异常的基础上,铁代谢紊乱导致小肠不适当地吸收过多的铁。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二价铁经氧化成三价铁后,与β球蛋白结合成运铁蛋白,转运到全身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于各脏器而致病。
环境因素,如摄入过量铁、过量乙醇(酒精)以及肝病,对发病起一定的作用。
1.原发性血色病患者中某些家族亲代无此疾病的任何证据,只有的为一个或多个亲代在中年发病,提示该病为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而另一些家族连续三代受累,又提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近一步研究发现,病情充分发展的血色病患者垂直传递罕见,尽管其受累者的子代、同胞存在轻度的铁代谢紊乱。
因此,推测重症患者代表异常基因的纯合子携带的个体,而轻度铁代谢异常者是杂合子携带者。
血色病的症状诊断
*导读:血色病是因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
……
症状
血色病又称青铜色糖尿病,或色素沉着性肝硬化,是一种罕见的铁代谢紊乱疾病,以过量的铁质沉积于各脏器组织而致病。
尤其在肝、心、胰、肾、脾及皮肤,引起该处脏器组织纤维增生、结构破坏、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及心力衰竭等症状。
可能与遗传有关。
诊断
根据典型的皮肤色素,肝脾肿大,血糖增高,一般诊断不难。
但尚需化验资料协助确诊,如血浆铁需超过35.8 μmol/L,血浆铁蛋白铁结合饱和度应超过50%及皮损活检在真皮中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及铁染色阳性,尿糖和过量的尿胆原,Rous试验在尿沉渣中发现含铁细胞。
与反复输血引起的继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鉴别,虽该病也有类似的色素沉着,但无肝、胰的纤维化,临床糖尿病也罕见。
肝豆状核变性虽有与本病类似的症状,但该病在角膜缘可见金褐色色素沉着环,并有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随意运动减少、面容缺乏表情等系列神经症状以资区别。
本病尚应与阿狄森病、褐黄病、银质沉着病、砷剂黑变病和卟啉症相鉴别。
第十四章血色病正常铁代谢实验室检查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治疗临床表现血色病(hemochromatosis)又称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素沉着症,为一组铁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的铁过多,并沉积于肝、胰、心、肾、脾、皮肤等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实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损害,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肝肿大、肝硬化、DM、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遗传性血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铁代谢病[1~3],患病率一般为3‰~8‰。
本病在北欧人群中较为常见,平均患病率可达1/300,患病基因的携带情况更是高达1/10[2]。
【正常铁代谢】从出生后到青春期,体内的铁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至成年以后达到较为恒定的水平。
健康成年人体内的铁总量为3~4g,其中2/3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氢酶中;其余则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胰、心肌、内分泌腺、皮肤和粘膜等组织。
后者称为贮存铁,其含量因性别而异,一般男性平均为1g左右。
育龄妇女的贮存铁相对较少,约为300mg左右,但绝经后开始缓慢增加,最终达到与男性相似的水平。
铁蛋白是铁贮存的主要形式,其中60%贮存于肝脏,40%贮存于肌肉组织和网状内皮系统。
肝内贮存铁有95%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中,余下的5%则存在于Kupffer细胞的溶酶体残粒中。
在溶酶体蛋白酶的作用下,铁蛋白降解为不溶于水的含铁血黄素。
其中的铁含量可高达40%,这是铁贮存的另一种形式。
体内铁含量的相对恒定,主要是通过铁的吸收与丢失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得以维持。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4],正常人每日从肠道中吸收的铁约为0.5~1mg,行经期妇女为1~2mg。
肠粘膜对铁的吸收率受体内铁贮量、红细胞生成速度和肠粘膜吸收功能等影响。
铁的吸收受体内铁贮存情况的影响,贮存铁减少可使铁的吸收增加;反之,则铁的吸收减少。
此外,红细胞生成增多或发生急性溶血时亦可刺激铁的吸收。
血色病疾病描述血色病血色病(hematochromatosis)又称遗传性血色病,它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存在两个血色病突变基因而导致的铁代谢异常。
过去有许多名称,如色素性肝硬化、古铜色糖尿病等。
到1889年vonReckling-hausen对这类病例仔细观察发现患者体内大部分器官有铁色素沉着,这些铁色素来源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称之为血色病,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现认为这是一种铁代谢紊乱,导致不相宜的自饮食中铁吸收增多,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铁负荷过多性疾病。
它与继发性铁负荷过多不同,后者是有一定原因导致铁负荷过多,而血色病的原因不明,故称之为原发性铁负荷过多,而大多血色病病例有遗传因素,故称为遗传性血色病。
血色病是因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
血色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男性多见。
继发性血色病主要由于严重的慢性贫血(重型β海洋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大量输血(一般在输血100次以上)以后,造成体内铁贮积过多所致,也有少数病例因多年摄入大量药物性铁或饮食中的铁后发生。
相当多的患者嗜酒,某些酒中铁含量较高,酒精又能刺激铁的吸收,长期纵酒者肝功能损害也能增加铁的吸收。
由于病人体内许多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加上纤维组织增生,以至损害脏器的功能。
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肥大性肝硬变和肝功能不正常、糖尿病、心功能紊乱和男性性功能不全等。
由于约有50%~90%病人黑色素沉着,皮肤呈青铜色,而且常有糖尿病的表现,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青铜色糖尿病”。
多数病人能耐受过多的铁贮积而没有临床症状。
症状体征由于铁蓄积是缓慢发生的,症状常在40~60岁之间出现。
最常见的表现50%~90%的患者,主要是皮肤真皮有黑色素沉着,皮肤呈青铜色;如果同时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则皮肤呈金属或石板样灰色。
糖尿病、心力衰竭、肝硬化等引起的虚弱、嗜睡、消瘦等症状,以及性功能不全,关节痛等。
血色病诊断标准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病症,它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瘙痒、骨髓增生异常以及血液样貌异常等。
由于血色病的诊断方法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临床医生普遍采用“血色病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标准。
第一步是病史采集。
在进行血色病的病史采集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用药史以及近期的生活史等信息。
此外,对于患有皮肤瘙痒、动态性皮癣等皮肤疾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别关注,以便将皮肤疾病与血色病进行区分。
第二步是体格检查。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大小、肢体麻木等方面。
此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第三步是实验室检查。
血色病是一种血液病,因此实验室检查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蛋白质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定量等项目。
其中,骨髓穿刺检查是最为关键的检查项目,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骨髓情况,诊断是否为血色病。
第四步是病理学检查。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皮肤、淋巴结以及骨髓等部位进行详细检查,以便了解病变的情况及程度。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
最后,通过以上多种检测手段,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患有血色病。
而针对血色病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方式。
总之,血色病诊断标准对于血色病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标准有序地开展工作,以便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从而为患者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血色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肝脏组织病理特征-核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血色病(hemochromatosis,HC)又称血红蛋白沉着症、铁过度沉积症等,是指多个实质器官(如肝脏、胰腺、脾脏、心脏及其他实质性器官)内有过量铁沉积,导致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使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疾病状态。
按组织分型主要分为实质型和网状内皮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1].原发性血色病(hereditary HC,HHC,又称遗传性血红蛋白沉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致使铁调节相关激素的缺陷,造成胃肠道过度吸收铁,随后沉积在肝脏、胰腺、心脏、关节、皮肤和性腺,最终引起各器官功能的损害,在人类遗传性血色病中,HFE基因蛋白的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2].继发性血色病(secondary hemachromatosis,SHC)又称继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是由于其他疾病或治疗措施所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的铁蓄积容量饱和,使其他器官的实质细胞出现铁过度沉积[3].在我国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血色病均是少量病例报告。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例经临床、活检病理证实的H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HC的影像学检查及肝脏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病例为2008-2013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HC患者4例;目前诊断HC主要依据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11年修订的欧洲肝病学会HC共识的《HC诊治指南》[3]:①和/或铁生化指标异常;②存在一项以上的HC症状或体征;③经肝穿刺病理学检查肝脏铁沉积2级;④HFE基因的C282Y错义突变1级。
其中肝活检组织铁染色发现肝脏铁沉积的病理组织学被认为是诊断HC的金标准。
1.2研究方法1.2.1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均进行肝功能、血糖、铁生化指标[包括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常规检查。
血色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和性腺功能减退1.皮肤色素沉着90%~100%的病人有皮肤色素沉着。
特征性的金属颜色或石板灰色有时被描述为青铜色或暗褐色,这是由于黑色素增多(导致青铜色)和铁沉积(导致灰色色素)沉着在真皮中。
皮肤干燥,表面光滑、变薄、弹性差,毛发稀疏脱落。
色素沉着通常为全身性,但皮肤暴露部位、腋下、外阴部、乳头、瘢痕等部位可能更为明显。
口腔黏膜及牙龈亦有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的分布特点与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相似。
2.继发性糖尿病见于50%~80%的患者,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中更可能发生。
早期轻度受损者可无典型症状,中、后期胰岛受损严重者则可有典型症状。
晚期并发症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相同。
未及时治疗者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糖尿病昏迷等。
过去认为胰岛B细胞破坏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但近年发现有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浓度并无明显下降,故有人认为铁有直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可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及糖尿病。
治疗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相似,但HC患者更经常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3.肝脏病变是HH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肝肿大可先于症状或肝功异常出现,有症状的患者中90%以上都可出现肝肿大,其中部分患者几乎没有肝功能受损的实验室证据。
转氨酶轻度升高见于30%~50%病人,放血疗法后,转氨酶恢复正常。
晚期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昏迷,门静脉高压和食道静脉曲张的出现比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少见。
HHC的长期肝硬化患者中14%(10%~30%)发生癌变,高于任何类型的肝硬化,常作为一种晚期后遗症出现;大多数肿瘤为多灶性,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转移。
脾大见于大约半数的有症状的患者中。
4.心脏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见于约10%的年轻患者,尤其是青少年血色病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可能突然出现,若未经治疗可迅速发展直至死亡。
血色病的临床表现*导读:血色病患者当体内铁贮积量达25~50g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0岁,但由血色病所致的早期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因而通常拖延4~5年后才能确立诊断。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8:1。
……血色病患者当体内铁贮积量达25~50g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0岁,但由血色病所致的早期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因而通常拖延4~5年后才能确立诊断。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8:1。
血色病最主要的症状为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和性腺功能减退。
由于近代诊断方法的改进,一些无典型症状或甚至尚未出现症状的纯合子均可被发现。
最近,对163例患者分析表明,83%有无力和嗜睡,58%有腹痛,43%有关节痛,38%有性欲减退和阳瘦长,15%有心功能衰竭症状。
69%有肝硬化,83%肝肿大,13%脾肿大,20%体毛丢失,8%男性乳房发育,75%皮肤色素沉着,55%有临床糖尿病。
一、肝脏肝脏肿大先于肝硬化,其肿大程度与铁质沉积程度有关,血色病非肝硬化患者69%有肝肿大,肝硬化者中90%肝肿大,提示铁沉积本身对肝脏病变起主要作用。
肝硬化形成后,多出现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肝功能试验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可轻度升高,肝硬化其他非特异性表现有性欲减退、阳瘦长、闭经、男性乳房发育。
导致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肝内铁沉积阈值为22mg/g干重,在肝硬化基础上易发生肝癌,血色病肝硬化的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的200倍,主要是原发性肝细胞癌,大部分可起源于肝内胆管,肝外癌发生率不高。
右上腹痛多为慢性,但有时为急性,急性腹痛很剧烈,有时可致疼痛性休克,其原因尚不十分明了。
二、糖尿病血色病肝硬化患者,71%有显性糖尿病,其中60%为胰岛素依赖型,31%为非胰岛素依赖型;非肝硬化患者,20%有临床糖尿病,其中60%为非胰岛素依赖型。
其余非显性糖尿病的血色病患者,31%有糖耐量异常,对于经过治疗而长期存活的血色病糖尿病患者,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其他糖尿病相似。
遗传性血色病简介遗传性血色病,又称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类遗传性疾病,以红细胞寿命缩短和溶血为特征。
该疾病通常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溶血、黄疸等症状。
遗传性血色病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和类球形细胞性贫血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血色病其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遗传方式遗传性血色病通常是由致病基因的突变引起的,遗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类型的血色病如类球形细胞性贫血等,采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镰状细胞性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病的子代需要从两个携带致病基因的父母继承。
3.X染色体遗传:地中海贫血通常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病的几率要高于女性。
致病基因不同类型的遗传性血色病具有不同的致病基因,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1.HBB基因:镰状细胞性贫血的致病基因为HBB基因,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导致血红蛋白S的产生,使得红细胞发生变形,引发慢性溶血。
2.HBB基因和HBA基因: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包括HBB和HBA基因,患者通常缺乏正常的血红蛋白合成,导致贫血和组织器官受损。
3.ANK1、SPTA1、SPTB基因:类球形细胞性贫血的致病基因包括ANK1、SPTA1和SPTB等多个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膜蛋白异常,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临床表现遗传性血色病患者常表现为贫血、溶血、黄疸等症状,具体表现因病种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部分常见症状包括:1.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虚弱、头晕等贫血症状,严重者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的溶血会导致患者出现黄疸、尿液变色等症状。
3.危及生命:某些严重的遗传性血色病如地中海贫血,若未及时治疗可能造成器官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与治疗诊断遗传性血色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液学检查、基因检测等。
常规治疗包括输血、药物治疗、骨髓移植等,早期干预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卟啉病【概述】卟啉病又称血紫质病,是一组遗传缺陷性或获得性卟啉代谢紊乱性疾病,因卟啉及卟啉前体生成增加、排泄异常并在皮肤等器官内积聚,引起以光敏性皮疹为主,并常伴有胃肠道及神经精神症状的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卟啉和卟啉前体是血色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其合成顺序是在一系列酶催化下甘氨酸及琥珀酸盐合成δ-氨基酮戊酸,再变为卟啉的单吡咯前体-卟胆原,然后依次转变为尿卟啉原、粪卟啉原、原卟啉原和原卟啉,原卟啉与亚铁络合成亚铁血红素。
4个亚铁血红素与红细胞珠蛋白结合,最后成为血红蛋白。
上述中间产物中,尿卟啉原和粪卟啉原又可分别形成尿卟啉和粪卟啉。
卟啉只是人体中的一种内源性光敏物质,本身并无直接致病性。
但卟啉具有光动力作用,在吸收特定波长光谱(峰值为405nm)后形成激发态的卟啉,或是丢失能量而发出红色荧光,或将能量转移给其他分子。
在氧的存在下,可发生光毒性反应形成单线态氧、过氧化物等自由基,导致组织与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因此,卟啉病的发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组织中存在过多的卟啉和卟啉前体,二是在特定波长光线(作用光谱峰值为405nm)照射下被激发。
已知多种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可致卟啉代谢紊乱,引起卟啉及卟啉前体生成增加、排泄异常并在皮肤等器官内积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在卟啉-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遗传缺陷造成底物积聚与临床特征有密切关系,急性神经精神综合征发作总是伴有卟啉前体形成增多,而皮损发生则与各种卟啉产生过多直接相关。
尿卟啉、粪卟啉和原卟啉在皮肤的过多沉积均产生显着光感性,特别是尿卟啉水溶性好,光感性更强。
血液中的原卟啉对红细胞膜脂质有亲和性,易产生光溶血反应。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过量卟啉合成的场所将卟啉病分为红细胞生成性和肝性两类。
1.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1)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Gunther病、先天性光敏性卟啉病和先天性卟啉病,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就被发现尿布被胎粪和尿染成红色,以后在日晒时患儿啼哭,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皮损,有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和血疱,可发生糜烂或溃疡,并可有瘢痕形成、局部组织结构残毁和变形。
【病例挑战】一个以“黑肝”为表现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快来挑战!作者:zhoulidr
相关科室:血液科全科医学
一、病例描述
男,44岁,肝功能异常、虚弱无力入院。
二、影像学图片
三、您认为最确切的诊断是:
A.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B.肝硬化 C.巨脾 D.血色素沉着症四、精选用户评论
Yxfjnchina血色病(hemochromatosis),也称为血色素沉着症、血红蛋白沉着症、铁过载等,为过多的铁质在体内贮存和沉积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导致肠道铁的吸收过多而引起体内铁过载;继发性则由于其他疾病引起铁的利用障碍,或者由于长期反复输血而导致体内铁质沉着。
体内过量的铁过载,主要沉积在肝、脾、胰、肾、肾上腺、甲状腺、皮肤等处,其中肝脏受累最早和最严重。
因此,肝脏铁沉积一旦被证实,血色病诊断则可成立。
【临床与病理】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为本症三大临床特征。
肝组织含铁浓度大大超过250µg/g以上。
晚期发生肝硬化,5.8%~42.9%继发肝痛。
【影像学表现】
CT:CT肝脏扫描颇具特征性表现,平扫可见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132Hu 甚至更高。
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
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铁沉积CT表现有所区别:前者表现肝密度增高,并可有胰腺、肾上腺密度增高;而后者同时表现肝和脾的密度增高,胰腺密度不增高。
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或并发肝癌的其他CT表现也是本病的重要征象。
MRI:肝脏铁沉积,肝细胞内的三价贮存铁具有显著顺磁性效应。
肝的MRI检查显示T1WI、T2WI信号明显降低,形成全肝低信号的“黑肝”。
T1WI亦呈低信
号表现是因为缩短T2值效应超过了缩短T1值效应。
T2值的测量可反映肝内含铁浓度。
血色病的肝脏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
CT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平扫表现全肝密度增高,CT值显著高于正常范围;MRI扫描T1WI、T2WI信号明显降低,T2值显著缩短。
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色病的诊断则可成立。
检查中特别要注意肝硬化和肝癌并发症的存在。
Zhoulidr【鉴别诊断】血色病须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相鉴别。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系组织中含铁血黄素或非血红蛋白铁沉积过多,但无纤维组织增生,也不引起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的损害。
【治疗预后】治疗原则为尽快减轻体内铁的负荷和对症治疗。
1.静脉放血疗法;
2.铁螯合剂疗法;
3.对症治疗。
须控制糖尿病。
对肝硬变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也应给予相应处理,但效果较差。
预后:20世纪30年代时,本病的治疗仅限于对糖尿病、肝硬变及心功能不全表现的对症处理,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期为4.4年。
自静脉放血疗法开展以来,本病的5年生存率已高达89%。
对临床表现不大明显的早期血色病病人,若采用
静脉放血疗法,防止体内血的沉积,则可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器官功能损伤的出现,预后较好。
常见的死因为心力衰竭、肝昏迷、呕血、肝癌和肺炎。
旭日东升2008很好,很典型的病历,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