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78
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精选7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1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
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6、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一、标准预防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PDR-AB、艰难梭菌的传播,要求如下:1.房间或床旁挂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贴蓝色隔离标志;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3.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4.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5.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皂液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7.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9.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向探视者宣教手卫生制度和正确洗手方法;12.连续2次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1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三、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病历夹贴粉色“飞沫隔离”标志;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共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3.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4.在患者的房门挂上警告牌;5.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6.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7.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四、空气传播预防控制措施在飞沫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1.病历夹贴黄色“空气隔离”标志;2.有负压病房的应安置于负压病房;五、保护性隔离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1.患者安置在保护性房间内;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漱口,每天至少4次;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接触患者面为清洁面;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治疗、护理应有计划地集中进行,减少进出次数;3.家属及访客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必要时,应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入室;4.环境管理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无菌区域及无菌伤口,防止感染或交叉感染。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术语和定义、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预防原则与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的隔离技术及其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35428 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WS 310.1 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S 310.2 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技术规范WS 310.3 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8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508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 50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10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91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YY 0469 医用外科口罩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感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3.3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基于患者的体液 (血液、组织液等) 、分泌物 (不包括汗液) 、排泄物、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原因,针对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材料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的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本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标准预防、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感染链和个人防护用品(PPE)等。
其中,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和防护服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医用防护口罩是一种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在个人防护用品中,还包括纱布口罩和外科口罩。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XXX提出。
4.护目镜是用于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进人体眼部的防护用品。
5.防护面罩(防护面屏)是用于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防护用品。
6.手套是用于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职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防护用品。
7.隔离衣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8.防护服是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医院是人们接受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病人众多、疾病病原体的存在,医院感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指的是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原本没有的感染,在医院内被获得。
为了防止医院感染的传播和蔓延,医院感染隔离技术应用得日益广泛。
一、液体隔离技术液体隔离技术是对液体样本进行有效的隔离和处理,以防止病原体在液体中传播。
在医学实验室中,病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繁殖是常见的,如果不采取隔离措施,病原体可能通过液体传播给其他人员,引发传染风险。
因此,在实验室操作中,常常使用负压隔离设备,如生物安全柜等,可将病原体隔离开,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二、空气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中,空气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会以飞沫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空气中的病原体可能会在医院内传播,威胁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在一些特殊区域,如隔离病房、手术室等,空气隔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空气过滤,保证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降低到非传染性水平,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三、物理隔离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方式将患者隔离开,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在医院中,常常采用单独隔离病房的方式,将患者与其他人隔离开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此外,物理隔离技术还包括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来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四、手卫生隔离技术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常见、最简单的隔离技术之一。
医护人员的双手是最常接触患者和病原体的部位,如果不正确进行手卫生,就会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
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如常规洗手、手消毒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五、管理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合理的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培训教育方案,可以帮助医院有效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例如,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制定感染控制计划,并严格执行,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都是管理隔离技术的应用。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变得愈发重要。
医院作为治疗和救治患者的地方,必须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因此,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对于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感染管理制度1. 感染控制小组的建立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感染控制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控制小组应包括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卫生工程师等相关人员,以确保全面的感染管理工作。
2. 预防性感染控制医院应采取预防性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定期进行感染监测、执行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以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3. 感染管理流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流程,包括感染筛查、报告、隔离、消毒等环节,确保感染事件的及时处理和追踪。
4. 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与报告系统,定期对医院内感染事件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和处理。
5. 感染控制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管理和防控意识,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安全。
二、消毒制度1. 消毒标准医院应遵循消毒标准,对医疗设备、器械、表面和空气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2. 消毒程序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消毒程序,包括消毒方法、频率、时间等具体规范,以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消毒设备医院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消毒设备和药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保证消毒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4. 消毒监督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消毒监督机构,对医院内的消毒操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消毒不到位造成感染传播。
5. 消毒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记录体系,对消毒操作进行记录和保存,以备日后的查询和溯源,确保消毒工作的可追溯性和可追踪性。
三、隔离制度1. 隔离分类医院应根据患者感染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对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隔离,包括空气传播隔离、飞沫传播隔离、接触传播隔离等,以防止感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