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渡汉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渡汉江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新授第1课时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法、品析法教具相关课件、资料导学过程及内容解析点拨个案补充作者简介:宋之问:一名少连。
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
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
父亲宋令文,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握朝政之时。
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
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三、主题:这是宋之问从被贬之地北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情更切”和“不敢问”的矛盾心情。
表达了作者想归家而又不敢归家的思亲之苦。
渡汉江(宋之问)教案渡汉江(宋之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之问的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并分析《渡汉江》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通过课文理解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4.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5.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力量,理解文学对于人生的启迪。
二、教学重难点1.难点:理解宋之问创作《渡汉江》的背景和意境;2.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1.复印宋之问《渡汉江》诗歌;2.电脑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江水奔流的图片,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它给你什么感觉?进一步引出和诗歌《渡汉江》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赏析(15分钟)向学生介绍宋之问,并简要讲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然后,逐句解读诗歌《渡汉江》,注重描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于渡江的企盼和对于离别的伤感。
步骤三: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段诗,重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理解这些手法对于诗歌意境的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四:创作体会(15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散文或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对于江河的感悟和思考。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他们的创作。
步骤五:总结提升(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总结学生对于诗歌《渡汉江》的理解和体会。
强调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并提醒学生要继续关注文学作品,并且加强对于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结合课上学到的修辞手法分析和解读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最后,让学生在下一堂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宋之问的《渡汉江》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加深了对于诗歌艺术的体会和感受。
渡汉江古诗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标题:《渡汉江》古诗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并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古诗魅力。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渡汉江》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进行有趣的互动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教学准备:1. 《渡汉江》古诗的诗卡或诗歌录音。
2. 描述《渡汉江》情景的图片或幻灯片。
3. 幼儿园小班教室环境布置,如蓝色布幔代表汉江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环境布置和图片引导幼儿回忆或探讨与江河相关的经历或知识,如看过江河、玩过河边等。
- 引导幼儿思考和描述江河的特征,如水的颜色、水流的声音等。
2. 学习古诗(10分钟)- 准备好《渡汉江》古诗的诗卡或播放录音。
-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古诗,让幼儿仔细聆听。
- 引导幼儿跟读古诗,重复几次,帮助幼儿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调。
3. 情景理解(10分钟)- 展示描述《渡汉江》情景的图片或幻灯片。
- 与幼儿一起观察图片,询问幼儿对图片中的情景有什么感受。
- 引导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元素,如江水、船、桥等。
4. 情感表达(15分钟)- 引导幼儿讨论古诗中传达的情感,如诗人的勇气、对江河的热爱等。
-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 可以利用绘画、手工等活动让幼儿通过表达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古诗的理解。
5. 互动活动(15分钟)-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幼儿扮演诗人,其他小组成员扮演江水、船、桥等元素。
- 引导幼儿根据古诗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渡江的场景。
- 鼓励幼儿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角色感受。
6. 总结(5分钟)-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再次朗读古诗。
-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渡汉江》古诗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利用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创设更多与古诗相关的活动,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渡汉江》文章教案【引言】本文给出一份《渡汉江》文章的教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一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主题以及阅读技巧。
通过教案的指导,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启示。
【开篇部分】一、背景介绍《渡汉江》是中国现当代作家邓拓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著名的红军长征中江西瑞金到四川马致远所率领的红21军渡过长江(汉江支流之一)的英勇事迹。
该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作者简介邓拓(1898-1964),原名邓发,字叔寿,江苏启东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政治家。
邓拓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社会时事的关注,又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他在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内容】一、核心内容梳理1. 主要情节:《渡汉江》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红21军渡过长江的过程。
故事发生在冬季,红军迫于敌军追击,孤立无援,但毛泽东发出了渡江号令。
面对严寒和敌军的围堵,红21军士兵勇敢地渡过汹涌的江水。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革命决心和不屈的意志。
2. 主题思想:作品中表现了革命意志、民族气节以及信念坚定的力量。
红军士兵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勇敢地渡过长江,他们的勇敢行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二、扩展阅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渡汉江》,读者可以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
这些文献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参考文献:1. 邓拓《渡汉江》2. 《中国文学名篇精选》3. 汪国真《人民的艺术》4.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阅读技巧培养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渡汉江》,我们提供以下几个阅读技巧供参考:1. 注意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理解各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把握整个故事的情感走向。
2. 揣摩人物:着重揣摩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阅读次数:46]熊红久①阳光灿烂得很不真实,就像不相信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楼房,是我所熟悉的那条街道一样。
离开小城不到三年,再回来时,竟感觉是走在了别人的故乡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恍惚的错觉。
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以前,走在这条宽阔的北京路上,就像走在一条怀旧的录像带...•[阅读次数:2091]吕后问高祖曰: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既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所立的遗嘱可谓环环相扣,百密无一疏。
两道遗嘱不但是汉...•[阅读次数:99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
思乡是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母题。
思乡是离乡背井的人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表现。
我们发现,思乡主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字始终。
我们将编入中学课本的“思乡”诗词作一粗浅比较,试图去探寻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体验那份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
综观这些“思乡”?..•[阅读次数:752]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阅读次数:1836]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如何教这首诗,相信很多的初中语文老师费过心思。
我在简单的给学生诵读、领会诗的意象之后让学生仿写。
下面是学生在课堂最后20分钟写作并推荐出来的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一、引言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渡汉江》是一首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词作。
通过描述渡江战斗中英雄壮丽的场景和表达作者内心的坚定决心,词作揭示了对敌人的坚决抵抗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憧憬。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让学生深入分析词作的形式、内容及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宋代文学特点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渡汉江》这首词作,学生能够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词作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1. 分析词作的形式和内容;2. 理解辛弃疾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展示词作《渡汉江》的原文。
2. 导入课程:通过音乐播放《渡汉江》的曲调,引发学生对词作的兴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两句词的形式和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共同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6. 辅助材料:提供学生一些与宋代文学和辛弃疾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词作。
7. 板书设计:整理学生的分析结果,将词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
8.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按照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创作自己的爱国诗词,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 课堂作业:布置学生阅读一篇宋代文学作品,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观察学生对词作分析的参与程度和准确度。
2. 课堂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宋代文学作品分析和写作的能力,以及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的理解程度。
3.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改进。
渡汉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1. 了解渡汉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理解《渡汉江》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一定的诗歌分析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 介绍《渡汉江》的作者杨洪基和这首诗的背景;- 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意境和用词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游戏体验- 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组模拟渡汉江的场景;- 学生可以演绎当时的历史人物、士兵或其他角色;- 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渡汉江的艰辛和历史意义。
3. 口语表达训练-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组根据诗歌内容,编写对话和情景;-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引导学生通过口语表达提高沟通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介绍《渡汉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引发学生对渡汉江的兴趣。
2. 诗歌赏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渡汉江》的意象、节奏和情感表达,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游戏体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船夫、将军等),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游戏模拟。
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关卡,例如找到合适的船只、应对危险等。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情景,编写对话和情景表演,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点评,提供改进的建议。
5. 口语表达训练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慢慢熟悉口语表达,并逐渐提高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口语练习题,例如描述渡汉江的感受、对诗歌的理解等。
6. 总结和复习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展示其他与渡汉江相关的作品,如绘画、音乐等,加深学生对渡汉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学生对《渡汉江》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中的创造力和准确性。
2022最新2021渡汉江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渡汉江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渡汉江:教案【教材分析】《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
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
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
“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
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
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
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
乡愁诗两首》
◆教材、学情分析
《逢入京使》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
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渡汉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乡途中复杂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学习目标
1、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诗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措施: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大意,进一步品味感情。
◆难点及解决措施
感知诗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措施: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3、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
◆学习过程(五环节)
知识梳理:
逢入京使渡汉江
立马叙述久离家乡
带个口信返归途中
思乡之情返乡情怯教后反思:。
渡汉江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渡汉江》是明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叙事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气愤、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以下是整理的汉江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我们借鉴与参考!渡汉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古典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宋之问,一名少连。
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
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
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
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
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时中宗增置修文科学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
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二、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屋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深秋。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三、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持续性在外,得不到房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唯有不敢惟有的情景,主要偏重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五、比较探究异曲同工“真”“奇”“妙”——《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述怀杜甫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六朝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上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记事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一)、感情之“真”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渡汉江》课文教案渡汉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渡汉江》课文的主旨和故事情节。
2. 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测和归纳。
3.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熟悉《渡汉江》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理解并记忆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渡汉江》的复印件。
2. 课堂笔记和解读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渡汉江》这个话题感兴趣。
2. 导入利用关联词汇,提示学生回想有关历史和长征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思考。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默读课文《渡汉江》,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b. 主人公是谁?他们的任务是什么?c. 他们如何渡过汉江?d. 渡江时发生了什么意外?e. 故事末尾的表现是什么?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为什么红军要渡汉江?在历史背景下,这意味着什么?b. 渡江过程中的困难和危险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克服的?c. 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d. 通过《渡汉江》这个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5. 总结归纳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渡汉江》这个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6. 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与长征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思考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六、课堂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堂课做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渡汉江》这篇课文,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观察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英勇和坚韧精神。
《渡汉江》教学设计
西洞学校周成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自学导练法
教学过程:
一、中考回望:2014中考试题简析
二、导入: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三、板书课题:渡汉江宋之问
四、作者简介
五、指导朗读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七、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八、写作特色探究
九、比较探究
异曲同工“真”“奇”“妙”
——《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
述怀杜甫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十、小结练习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明确: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十一、作业:
1.阅读《逢入京使》,完成各题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阅读鉴赏,完成训练: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这首诗留给后人的两个成语是、。
(2)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龌龊:放荡: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