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马政经各章复习重点各章重点难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第四章资本的运⾏ ⼀、资本运⾏的⼀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产资料和劳动⼒,为剩余价值⽣产准备条件;⽣产资本的职能是使⽣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产领域中的⽣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种划分。
它以⽣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产使⽤过程中损耗的程度,⼀部分⼀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部分⼀部分地收回。
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上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式上是⼀次性投⼈⽣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次性全部收回。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卷:第1章:分工的原因和效果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描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能够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他用针对纺织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同时做纺纱和织布,那么他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专门分工人来说会大大降低。
因此,斯密提倡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2章:自由交易的原因和效果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自由交易的益处。
他认为自由贸易能够通过促进国际分工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福利。
而保护主义则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损害经济发展。
第3章:货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他还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应该取决于劳动价值。
第4章:货币的真空量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货币供给过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第5章:外国贸易的益处斯密在这一章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他认为这样可以实现各国之间最大程度的经济合作,促进国际分工。
第二卷:第6章:国内收入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章中,斯密详细讨论了国内收入的组成。
他认为国内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
他认为这三者是生产要素的回报,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内收入。
第7章:资本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斯密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资本的定义和价值。
他认为资本就是投资于生产的一切,包括工具、机器和劳动者。
他还讨论了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8章:劳动力的收入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劳动力的收入,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取决于供求关系,如果劳动力供过于求,则会导致工资下降;反之,则会导致工资上升。
第9章:价格的利润率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价格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是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考研强化阶段马政经知识点详解之第四章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社会公有制度,即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一种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是: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本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载体。
这是因为,一种生产关系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所有制来体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体现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实际上是同一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要说明的是这一生产关系体现的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所有制下人们会形成怎样的经济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私有制的根本所在。
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一本质特征,就能够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各种私有制区别开来。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第一,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全体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考研政治--(马政经部分)考点整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不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私有制,个体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私有制,雇佣劳动●商品及其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劳动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决定商品交换价值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都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关系●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对立关系●对于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注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是同时进行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注意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时间,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劳动生产时间之间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需不需要培养和训练技能)●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不是货币,纸币是价值符号●职能:●价值尺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金属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国际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科学指南。
它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真理的根本条件,也是直接与间接实现工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武装。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创造,是一切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5.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和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前研究和发展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应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来源:文都图书2016年考研落下帷幕,政治作为公共课的一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门考试,所以我们要多总结归纳一些考研政治理论知识,各门课程穿插复习,多看多记,充分利用时间。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政经中的重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得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过程与人与人之间发生得相互关系得过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得就是几个行人在瞧一家饭店外贴得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您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得寓意有A、生产者与消费者就是相互依存得B、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得同一性C、利己就是人得一切活动得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得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得物质利益关系「ABDE」(2004年多选题第17题)生产力得基本构成要素就是劳动力、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得作用就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得。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与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得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与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得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得总与构成该社会得经济基础。
生产力就是生产得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得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发展必然要求调整与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得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得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得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得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就是生产关系总与。
它就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得。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得经济制度与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得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与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2008考研政治要点点拨之马政经部分4-7章
第 1 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资本的运行第 2 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第 3 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 4 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研究资本的运行,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实现问题的实质就是市场问题,这个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
垄断资本的运行及其国际范围的扩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重点难点
(1)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考研政治马政经讲义第4至6章考研政治马政经讲义第4至6xx第四xx一、资本循环1、资本循环着重分析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这三种职能形式都属于产业资本内部,是按照各自完成的职能划分的。
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利进行的条件是:①时间上的继起性;②空间上的并存性二、资本周转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要把握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各自的具体内容构成。
商品经济中销售阶段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2、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生产资本各个组成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三个因素和加速资本周转的三大作用意义。
4、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概念和表现形式),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改造。
运用这一原理,可用来分析我国改革前后拆旧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1、社会资本再生产和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在研究对象上的共同点和区别点。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要求记住)4、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再生产必须按比例,这一点具有一般性,可用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经济结构)四、国家垄断资本1、国家垄断资本的概念、实质、产生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的三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内部结合、外部结合)3、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五个方面)4、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我们为什么要借鉴西方国家这方面的作法和相关理论,为什么要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接轨:①西方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是为了维护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四)2014考研政治越来越近,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整理出最应该记住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可以减轻广大研友们的记忆工作。
(三十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
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意义:掌握这一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十二)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 原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①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情况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无需人的参与,与人的活动无关;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和表现出来。
②运动形式不同,自然界是物质世界中低级的运动形式;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发展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 意义:上述原理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复习指南,更多关于考研复习经验、考研复试信息、考研成绩查询、考研调剂指南请关注考研政治如何备考马原第四章的考点内容?这一部分虽然没有马原中的辩证法、认识论那幺抽象,但考点也很庞杂,应该从哪里入手复习?针对上述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研辅导老师在深入研究教育部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央领导人讲话等内容的基础上,对马原第四章的学科特点、复习重点、阅读书目进行系统总结,希望能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一、章节特点
马原第四章是历史观部分,讲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章节在马原中的地位是相对第二章、第三章是次重点的内容。
内容相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部分,较为简单、易懂。
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章节的考点可以考查选择题,但是,也不排除会考查分析题。
二、复习重点。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
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1.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
它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2.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这种公司以国有资本的股份为参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另一类是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3.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
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二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三是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国家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方式主要有: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经济计划(通过判定各种短期或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来干预、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改变转移支付、变动税率和调整公债等实现对政府收入与支出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利率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1.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阶段。
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生产的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
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2.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
这种扩展,使世界经济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最突出的是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垄断资本及其国家的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必然加剧,他们要按实力的变化重新瓜分世界,贸易战、投资战连绵不断。
由于生产国际化,他们相互之间的依存性增大,因此在矛盾加深的同时,国际调节和合作也在发展。
矛盾与合作并存,而合作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绝对的。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存在依附性,发达国家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仍变换手法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
所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联系,不存在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在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地位并未改变。
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迫切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