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33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数学中最为基本的定理之一。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节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理论证明的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对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2.难点:对勾股定理证明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步骤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等。
2.学具:笔记本、文具、三角板、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如篮球架、房屋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表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如Pythagorean theorem的证明。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点评,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由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2.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每名学生都期待自己探索、发表自我见解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和意图创设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和数学名家一起探讨数学奥秘。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毕达格拉斯和他的朋友,进行地砖图案对话,引出S A,S B,S C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以及A,B,C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
穿越似的角色扮演,言简意赅的对话,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实验探究按照毕达格拉斯的思路,我们需要探究2个问题。
问题1:A、B、C三者的面积关系包含A、B边长相等和不相等两种情况通过公式或割补法计算,得SA+S B= S C问题2:A、B、C所围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由SA= a2,S B = b2 ,S C = c2 ,S A+S B= S C得所围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2 + b2 = c2勾股定理,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发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教课设计)17.1 勾股定理(一)一、教课目的1.认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育在实质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促其勤劳学习。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讲堂引入当前生界上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找寻其余星球的“人”, 为此向宇宙发出了很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 音乐、各样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应勾股定理的图形, 假如宇宙人是“文明人”, 那么他们必定会辨别这类语言的。
这个事实能够说明勾股定理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两千年前, 是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 3cm 和 4cm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出 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 3000 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向来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 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 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 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 5 和 12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 AB 的长。
你能否发现 32 +42 与 52 的关系, 52+122 和 132 的关系,即 32+42 =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 2 +股 2=弦 2 。
关于随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达成 23 页的研究,增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 A 、B 、C 的关系吗?A 的面积(单位面B 的面积(单位面C 的面积(单位面 积) 积) 积)图 1 图 2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 1: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a 、b ,斜边为 c , 那么 。
四、合作研究:方法 1:已知:在△ ABC 中,∠ C=90°,∠ A 、∠ B 、 DC∠ C 的对边为 a 、b 、c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学的基石。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通过学习勾股定理,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初步知识等。
但部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证明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和提高。
8.板书(5分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上所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数学活动——勾股定理的应用及其证明方法的探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数学活动——勾股定理的应用及其证明方法的探究》主要包括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本章通过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探究,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本知识,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了解不多。
本章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不同证明方法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直尺、三角板、绳子等。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勾股定理的实例,如古代建筑、现代科技等,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几何画板、三角板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证明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证明勾股定理.2.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3.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过程方法经历观察与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感受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并学会验证.情感态度1.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2.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体会勾股定理在现实中的应用.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问题1】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注意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分析:突出一下,换成下图你有什发现?说出你的观点.学生猜测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发现.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合作交【问题2】其它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观察下边两个图并填写下表:【问题3】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22a b c+=.命题证明:学生阅读课本65页,理解,提示:面积关系是214()2ab b a c⨯+-=.A的面积B的面积C的面积图1-2图1-3教师:变换图形,便于学生观察,得出:由面积和相等到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并简要阐述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鼓励学生,敢于猜想、阐述自己观点.教师:引出问题3,怎样证明命题是否正确?流适当穿插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结: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 ,那么222a b c +=.2.理解: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可由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学生:阅读课本理解证明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看能否理解,若不能理解可少作提示分析.也可多列举几种证法.教师:汇总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激励学生. 尝 试 应 用1.根据图18.1-1你能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吗?【分析】总面积等于各面积之和221()42a b ab c +-⨯= 2. 一个门框尺寸如图18.1-2所示,一块长3m ,宽2.2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分析】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对角线AC 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 ,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能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阐述、分析、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讲评.第2题注意过程书写规范,见教材67页成果 展示 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及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 偿 提 高 1. 求出下列各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x 的长度.2.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A B=15,AC=12,求BC 的长3. 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 AD 为BC 边上的高,求AD 的长2.3.作业 设计必做题:教材69页习题18.1第1、2两题,做在作业本上.选做题:教材69页习题18.1第7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教学任务分析】图图18.1-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掌握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过程方法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学生思维方式、意识的培养,感受数学方法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热爱数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方法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复习什么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作用?教师: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特有的三边关系定理,运用它能由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学生:回答、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3】如图18.1-7,一个3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分析】(1)由图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看看是否是0.5m(2)已经知道那些线段的长?AB和CD是什么关系?(3)由图可知BD=OD-OB,分别求出OB、OD即可.解:(由学生填全教材67页的空后,尝试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教师:出示题目并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理解、写出过程,感受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书写.建议:也可有学生独立分析完成教材填空,然后教师书写过程并强调写法及规范.尝试1. 1.教材68页,练习1、2题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
定理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章研究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这两个定理
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应用这两个定理来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认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要意义,能够使用这
两个定理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能够识
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民族自
豪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交流,培养数学研究的自信心。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数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互逆定理
量关系
三、内容以及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为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7.1 勾股定理 4课时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复小结 1课时
四、本章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两个定理的应用。
同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自信心。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教学设计
镇原县曙光初级中学李晓东
一、本章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和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认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严重意义,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通过详尽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时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直角三角形边长
的数量关系互逆定理
勾股定理
互逆命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三、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为8课时,详尽安排如下:
17.1勾股定理4课时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复习小结1课时
四、本章教学建议
1、重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围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