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附答案)24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6
历史高考25题知识点汇总历史高考试卷中常常会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分数至关重要。
以下是历史高考试卷中常见的25个知识点汇总,供考生参考。
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2. 西汉的兴起和汉武帝的重要改革西汉刘邦建立,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3.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百姓不满贵族统治的爆发,标志着东汉朝廷的衰弱。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东汉灭亡后,中国分为三国、南北朝等多个政权,为近四百年的时间。
5.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6. 宋朝的建立和改革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兴之世,有着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改革。
7.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8. 明朝的建立和郑和下西洋明朝是由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的封建王朝,郑和的下西洋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
9. 清朝的建立和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改革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期间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但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实质。
10.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导致中国陷入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1.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间反抗外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
1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潮。
1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北伐战争使国共合作得以实现。
15.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抗日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国共合作的结果,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
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
在此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D2.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
洋布来自欧美的大机器生产,产品质优价廉,对土布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答案:D3.“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
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B.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C.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D.蚕茧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解析:洋布盛行后,农民面对西人市茧改而育蚕,说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蚕茧的大量出口,满足了西方国家在中国掠夺原料的需求,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A、B、C都正确。
尽管中国出口蚕茧获利,但西方国家将蚕茧加工成布匹后倾销到中国使中国损失更大,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4.李鸿章号称大清“裱糊匠”,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表明()①李鸿章对晚清的颓败无能为力②洋务派以西方军事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专制统治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李鸿章认为他所办的洋务只是“虚有其表”,他这个“裱糊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一、近7年考情分析:1.(2019•全国回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全国回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2019•全国回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4.(2018•全国回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5.(2018•全国回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6.(2018•全国回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7.(2017•全国I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一、选择题1.(原创)有关右图新中国60年国庆时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时代应是20世纪早期,故选D项。
答案:D2.(2009·山东师大附中模拟,29)《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B3.(2010·深圳模拟)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①②与“60年代讨饭吃”有直接关系,③④则是“选饭吃”“好饭吃”的重要原因,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A4.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人民当家作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不断改善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
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
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
(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题实际上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从时代要求回答,可能性从王安石本人入手组织;第(2)题从一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第(3)题探究主题应围绕“青苗法”展开。
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备了改革者的素质。
(2)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
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3)所拟题目要规范、切题。
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202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参考答案及全解析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可提取出随葬品种类多样且出现了礼器,结合所学可知,礼器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而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同时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可知出现了贫富分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可知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出现了随葬品和礼器,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而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因此排除A,B项;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可知,该遗址已经出现了陶器,而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陶器,因此不能确定该遗址一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C项。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属于变法派,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是历史发展趋势。
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就积极奔走各国宣传仁义之道;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兼爱非攻,这些都有利于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
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答案】C,感谢刘胜军老师提供资料参考,特此修正【解析】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高考历史第二十四单元必背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必背知识点本单元包括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间、流派、作用以及影视艺术产生的条件、作用等内容,每种文学艺术形式,呈现的不同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学习本单元建议联系相关学科、现实生活了解时代背景;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高考历史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1-2章)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
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和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
艺术和文学的著名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
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大革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
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
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及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
高考历史24题涉及知识点高考历史作为文科生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科目,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
其中,高考历史题库中的24题是大家普遍认为难度较高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更为深入。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24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
第一题是关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作者现代史家黄仁宇的主要观点和立意是什么?这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理解和对于黄仁宇的观点的理解。
这是一个对于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主题和观点,深入阅读理解黄仁宇的历史观点。
第二题是问清末民主革命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晚清时期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够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于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题是问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崛起的?这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主义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二战时期各个国家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原因和过程。
第四题是问文革中“四人帮”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理解。
考生需要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背景,以及“四人帮”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之间的关系。
第五题是问南宋的内忧和外患对于南宋政权的影响有哪些?这个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以及内外因素对于南宋政权的影响和作用。
以上只是高考历史24题中的五道题目的简要分析,它们仅仅代表了高考历史中的一小部分知识点。
要想在高考历史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全面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理解其影响和意义。
2024高考历史详细知识点总结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的详细知识点总结如下:一、秦朝1.秦统一六国:始皇帝嬴政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征服,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土地制度:秦统一后,通过均田制和废除农民自耕土地的制度,将土地分为户,实行国有制。
3.整齐划一的政治制度:秦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令法度,包括县制、郡县制、道郡县制等,使政治制度统一规范。
4.青铜器统一标准:秦朝建立了统一的青铜器制作标准,促进了青铜文化的发展。
二、汉朝1.刘邦的中央集权: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采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文章学派的兴起:汉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章学派,如司马迁、刘向等。
4.西汉的边疆治理:西汉时期,通过和匈奴的战争和外交手段,保持了边疆的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北朝分裂成多个王朝,南朝则有宋、齐、梁、陈等王朝,政治制度多为世袭制。
2.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以玄理之学为主,盛行儒家学说,同时佛教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北方的少数民族如鲜卑、羯、鲁阳等多次入侵北方,加剧了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
4.羌族和氐族的抗战:羌族和氐族在西部地区抵抗中国统治者的压迫和外族入侵,形成了羌氐抗战的局面。
四、隋唐1.唐朝的统一:隋朝统一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通过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实现了政权的统一2.赋税制度的:唐朝废除了隋朝的赋役制度,实行土地和人口税收制度,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和财政的健康发展。
3.文化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4.外交与经济的发展: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进行了繁荣的贸易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五、宋朝1.政治制度的变革:宋朝推行了政治制度变革,如设置了参知政事、中书门下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的繁荣:宋朝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使宋朝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3.文化的兴盛:宋朝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同时佛教、道教及民间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高一第二十四课历史知识点封建社会下的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对于社会的运行和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社会的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下的科举考试的目的、科举制度的流程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考试的目的在封建社会下,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和控制社会的阶层结构。
科举制度将人才的选拔建立在文化知识上,通过考试评分和官职授予等方式,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僚阶层,充实各级政府机构。
这种通过文化知识来选拔人才的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追求升迁和社会地位的途径。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科举制度的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是乡试,即在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考场进行笔试。
考生需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晋级会试。
会试是由文官、武官主持的考试,进行文化科目的演讲和答辩。
考生在会试中表现出色的,则有机会进入殿试阶段。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生需要在皇帝面前进行演讲和答辩。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官职,进入官僚体系。
三、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发展,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和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给予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权力,使得封建社会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性和进步性。
其次,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与科学。
不论身世出身如何,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能力,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
这也为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可能。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强调文化知识和书本学问,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导致有些人才优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科举制度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发展机会。
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官僚体系,并享受特权和权力。
这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固化,使得社会进步受到一定的限制。
总结起来,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重要制度,起到了选拔人才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202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1.阅读下列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俸禄,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先后分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谏逐客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历史信息2材料二中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应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对其评价的掌握能力。
第1题,通过图片信息联系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第2、3题从不同角度对变法做了评价,要正确解读材料;第4题应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角度去分析。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考点汇编期末
专题复习(含答案)
1. 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形成、青铜器的盛行、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等。
-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包括:封建农业经济的统治地位、封建王朝的相继建立、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儒家思想的主导等。
2. 中国现代史
-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意义包括: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新篇章等。
- 中国的成立时间是?
- 答案:中国成立于1921年。
3. 世界近代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
-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包括:帝国主义的竞争、军备竞赛、民族矛盾和殖民地问题等。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什么?
-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主要包括:盟军战胜轴心国、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结束、联合国组织成立等。
以上是一些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和考点汇编,希望对你的期末复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一、选择题1.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B.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解析:提取信息:题中所给信息并没有涉及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1920~1929年不是经济危机时期。
答案:C2.读右图,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表述正确的是()A.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了经济危机B.1929年10月经济危机引发了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C.有股市一定有经济危机D.经济危机和股市是密不可分的答案:A 股市狂跌3.(山东文登)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行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A.市场繁荣B.汽车制造业发达C.银行业发达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解析: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这说明了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答案:D4.右图表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使失业剧增,社会动荡②迫使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④迅速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图片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像章鱼一样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各国人民失业,货币贬值。
③虽然符合史实,但与三幅图片无关,故与题意不符。
答案:B5.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没有涉及农村④破坏性特别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范围和程度。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一、选择题1.(山东临沂期末)右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B.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C.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解析:所谓“世界潮流”是指民主化的时代潮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其目的在于顺应这一潮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B2.“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此段讲话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主张C.民粹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主张解析:从“核定地价”等信息可知是民生主义。
答案:D3.(2010·广东深圳模拟,9)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析: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在现有地价的基础上,将后来增加的部分属于国家,故不能说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答案:C4.“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句话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君主专制C.反对满洲贵族D.反对帝国主义解析:题中引文强调:只要反帝就可以享有自由和权利,把反帝作为必要条件。
答案:D5.三民主义实践的表现有()①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三民主义指导下,民主革命高潮到来,武装起义取得成功。
1912年孙中山按照三民主义思想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只有③不符合题意。
高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及答案历史是高中学习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必考知识点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及答案1. 请介绍商朝时期的主要特点。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主要特点包括:使用青铜器,建立都城,实行世袭制,进行祭祀活动,开展商业贸易等。
2. 汉朝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有:设立科举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开展对外交流,推行儒家思想等。
3. 请介绍唐朝的开放政策及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唐朝实行了开放政策,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进行贸易交流,将中国的文化、科技以及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请谈谈宋朝的科技进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方面。
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产量;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此外,宋朝还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等重要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世界史知识点及答案1. 请介绍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以及影响。
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包括:内外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统治腐败等。
罗马帝国的衰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同时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土壤。
2. 请谈谈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及对社会的影响。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主要教义包括轮回转世、卡尔马理论等。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主张八正道和四圣谛,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
这两种宗教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印度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3. 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的开端,其影响包括: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和工人组织运动,引发了社会阶级和政治变革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古代历史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法老制度的特点-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2. 古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的兴起与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希腊哲学的影响(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 古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 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4.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中央集权与统一度量衡- 汉朝的科技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教会影响下的中世纪欧洲社会-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影响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伊斯兰文化对科学和哲学的贡献3. 中国的唐宋变革- 唐朝的盛世与开放政策- 宋朝的商业繁荣与科技发展-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影响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欧洲各国宗教冲突与国家形成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影响3. 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的尝试-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与影响四、现代历史1. 冷战与国际关系-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2.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变革-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 当代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上是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高考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下面将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1. 中国古代的建制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建制和社会制度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在备考的时候,最好从研究横跨多个朝代的一些主要制度入手,例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和农耕经济等。
答案示例: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之一,它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础,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农民的社会地位。
2.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上独特的一部分,涵盖了诸多学派和思想流派。
备考历史科目时,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文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论语》、《道德经》等。
答案示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为本,注重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规范。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心灵与自由。
佛教起源于印度,具有超越世间痛苦的解脱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强调虚无与自然。
3. 中国古代的外交和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的外交和军事制度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备考历史科目时,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战争和外交事件进行研究,例如战国时期的兵器和战术,以及中国古代与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
答案示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竞争最激烈的时期之一,兵器和战术有较大的发展,如连弩、飞檄和诡计等。
中国古代与西方文明进行过一定的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建立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4.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考生备考的重点部分。
备考历史科目时,学生应关注一些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以及毛泽东等。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知识总回扣一、选择题1.2009年4月,备受瞩目的20国集团峰会在伦敦举行,会议各国达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共识。
图示漫画不能说明的问题是()A.当前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B.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C.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经正式形成D.反映了与会国携手应对危机的坚强决心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但还没有正式形成。
答案:C2.(2010·试题调研)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如下图)在华盛顿召开,本次峰会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商讨如何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初“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对抗社会主义苏联B.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规划战后经济重建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解析:在战后一系列的重建活动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
答案:D3.(2010·山东枣庄检测)2008年9月4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 541亿元。
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解析: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答案:C4.2007年,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
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
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B.二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政策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世界银行规定,每个成员国拥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权。
每增加一定数额的认缴资金,就增加一票。
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的选举正是体现了这一投票原则。
答案:D5.2008年9月,面对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某国际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要想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就必须动用公共资金。
它们将协助美国国会实现刚刚制定的救市方案。
同时,该组织已经拟定了紧急计划,帮助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该国际组织应是() A.国际红十字会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之一是: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
答案:C6.(2010·广东肇庆一模)2002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征收8%~30%的附加税,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利益。
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同时美国此举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2003年,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败诉,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取消进口钢材高额关税。
对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美国的贸易壁垒政策遭到了打击②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作用③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扩大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各国的态度体现了①;世贸组织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发挥着影响力;此题通过钢铁行业出现的问题,实际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答案:A7.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B.关贸总协定中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D.《北大西洋公约》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8.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
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解析:材料反映出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很大,这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而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就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具体表现之一。
故此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
C项表述本身错误。
答案:A9.(2010·山东枣庄)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印度籍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以来,下跌了近2/3。
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经济全球化使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C.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解析: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说明全球化加剧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答案:B10.柏林墙倒了,“冷战”的坚冰融化了,但是人们却高兴不起来。
观察右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基础较差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C.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殖民统治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柏林墙”代表的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政治、军事对抗;新“柏林墙”反映了当今世界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A、B 两项都是其原因,但B项是更主要的原因。
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与题意不符。
答案:B11.(2010·浙江五校联考)2008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北京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国家在峰会上敦促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为稳定世界经济负起应尽的责任”,着手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
这需要各国“前所未有的合作”,他认为各国已别无选择,“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B.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逼使亚欧联合起来共同应对C.只有依靠中国、印度参与才能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D.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经济体需紧密合作解析: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建立,中国、印度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建立新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必要条件。
答案:C12.前不久,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
以上现象体现了()①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强权政治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③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④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说明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0·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
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
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
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4月,23个国家签订了123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
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称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材料二作为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所普遍接受的共同准则。
保证进行国际贸易相对自由、透明及其稳定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发展。
据统计,自总协定成立以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材料三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
但它仍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
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
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如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材料四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
”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
(4)材料四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何种特点?(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围绕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完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回答时注意材料信息的提取、综合,同时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回答问题。
答案:(1)关系: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深了经济危机。
原因: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或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
(2)作用:促使世界贸易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局限性: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协定组织;规则不严密(贸易保护主义有空可钻);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4)特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5)趋势:从无序到有序;从法律、规则不严密到有法可依,有序地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从贸易保护到贸易相对自由。
14.(2010·试题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