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年诗歌鉴赏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25
四川中考诗词鉴赏题及答案【XX·四川省成都卷】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ǎ)然:远去的样子。
.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答: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簌簌衣中落枣花答: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XX·四川省泸州卷】五、诗词赏析。
(8分)阅读一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宋秘演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0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
(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分)1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4分)答: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XX·四川省绵阳卷】0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寻幽居不遇庄翱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四川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送人游吴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14.本诗的题材是。
(1分)1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16.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4分)四川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案14.(1分)送别15.(3分) D16.(4分)前三联想象友人到吴地的所闻所见,尾联“遥知”一转,变换为对友人情感的猜测,写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余味悠长。
“未眠”、“乡思”的愁怨与前三联极尽笔墨描绘吴地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的轻快笔调构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乡的深情,又暗含我在家乡的守望和祝福,情感的表达曲折丰富。
四川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二)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
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
(4分)(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四川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案(1)(4分)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
“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
“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
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颔联寓情于景。
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四川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一)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21.这首词上下阕分别扣住与两个地点的变迁,写出了倍加感伤的世事沧桑。
(2分)22.本词写了登临所见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四川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答案21.六朝胜地,行宫内院。
(2分)22. (1)空旷青山,破败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荒凉落日,明灭鬼火,凄清明月。
(2分)(2)与所写虚景结合(或虚实结合),突出表达了长江一线连年征战、豪杰消磨、功业成空的苍凉悲壮,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3分)四川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二)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宋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⑵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4分)⑶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3分)四川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答案⑴相同点:景物、季节。
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
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
(1分)⑵“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
(1分)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
四川省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2.(2021•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3.(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四川高考诗歌鉴赏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哭刘司户蕡①李商隐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②。
空闻迁贾谊③,不待相孙弘④。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①作者当时在长安,闻好友刘蕡客死异乡,写下此诗。
②言:指刘蕡应试所作的对策。
③贾谊:贾谊曾被贬长沙,后汉文帝召他回京问政。
迁,升迁。
④孙弘:即公孙弘,才学卓越,汉武帝时一度免归,后受重用,官至丞相。
⑴有论者认为这首诗全篇贯穿一个“哭”字,请就此对前两联作具体分析。
(4分)⑵比较分析这首诗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4分)四川高考诗歌鉴赏精选题答案(1)①首联为好友忠诚蒙冤而哭。
天下人都知道刘蕡忠心为国家中兴进言献策,却不被朝廷所容,蒙冤贬谪远方,怎不让人悲愤满腔!②颔联为好友英才早逝而哭。
刘蕡虽才能卓越,却过早去世,没能像贾谊、公孙弘那样等到再度被朝廷重用,实在让人扼腕痛惜。
(4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①颈联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痛哭情状。
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死不复生,诗人惟有捶胸痛哭。
②尾联是借景抒情。
去年送别好友的地方,春寒料峭,大雪满地,阴冷的氛围烘托着诗人的悲凄心情,传达出对好友的无尽的追忆和哀思。
(4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川高考诗歌鉴赏精选题(二)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8-9题。
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青阳,指春天。
8.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
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的山峦起伏,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河流”“山”其实是诗人自身精神的投射,请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阅读《登飞来峰》,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寻塔指建在宝林山上的一座塔,诗中称之“千寻塔”,一是说塔的位置更显其高,同时也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 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 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
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
故选B。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
“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
形容年轻时的容貌。
运用借代。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四J11成都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1 年)锦城竹枝词四首(其三)彭懋琪百花潭对百花庄,小小朱楼隐绿杨。
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
(选自《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十一)1.全诗多处提及“花”,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2分)2•诗句处处写人却未见其人,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中人物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分)A.避世独居的隐士B.辛勤劳作的妇人C.娇羞可爱的女子【参考答案】L通过写“花”,描绘了雅致的居住环境,表现出高雅的生活情趣。
2.选C。
“小小朱楼”符合女子身份,“隔帘买花”写出娇羞可爱。
(2021四川成都)过摩诃池(其二)宋祁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分)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A.乐B.叹C.伤【参考答案】1.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2. 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2020四川成都)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分)1.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2分)A.雪花B.梅花C.菊花【参考答案】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 Bo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2019四川成都)南乡子李均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鹏鹃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3.烟、雨、落花、鹏鹃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四川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四川历年高考真题诗歌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年)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7年)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分)答:(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8年)[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9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诗词鉴赏诗词鉴赏篇1.(2021·四川成都)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4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答: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答:【成都答案】(4分)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画得美好而富有乐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专门穿树飞花,装饰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2.(2021·四川乐山)诗歌鉴赏。
(5分)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赶忙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明白得为“赶忙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明白得正确吗?什么缘故?(2分)答: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明白得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答:【乐山答案】诗歌鉴赏(5分)①(2分)答:不正确。
这种明白得,把“赶忙”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赶忙”)错误地明白得为表示“赶忙”的时刻副词“赶忙”。
把表示“没有”的“无”明白得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周围没有纸和笔能够写信,因此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答:①如此的明白得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如此的明白得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如此的明白得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难过情感不合,既然赶忙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难过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四川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禁止转载】【一、四川省达州市中考】13.诗歌赏析。
(5分)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刘十九①(唐)白居易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
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
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
(2分)【答案】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烘托氛围,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雨声、蛙声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衬托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一、(2012年四川南充)诗词鉴赏(3分)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诗词鉴赏(3分)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⑵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二、(2012年四川成都)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2分)答: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2分)1. (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 (2分)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三、(2012年四川眉山)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4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D(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报答了誓死报国的慷慨悲壮,并无悲观失望之情;D项,“怀才不遇”于文无据,注释明说了,此时作者正在承担军务,身处前线。
并非无法施展抱负。
故选BD。
(2)此题根据注释“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诗歌鉴赏题让考生觉得“非主流”工作人员随机采访了成都七中考点的十多位考生,均没有人对语文考题喊“难”,除一道诗歌鉴赏题让考生们觉得有点“非主流”外,总体上对语文考试结果的估计都很乐观。
询问过多名考生这道诗歌鉴赏题的内容,他们表述起来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少考生说不出作者名称甚至直接贴了个“非主流”诗人的标签。
昨日下午从一名高三语文老师处了解到,今年语文试题中的这首诗歌鉴赏题考的是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原文是:“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由于平时复习几乎没有涉猎到陈与义的相关作品,所以学生觉得很意外、认为有点“非主流”也可以理解。
而在默写题部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部分句子,也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答上来,会丢掉几分。
2011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典诗歌鉴赏及赏析【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5分)【参考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3分)(2)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5分)【补充注释】⑴天经:姓叶,名懋。
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后贬为监陈留酒税。
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
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
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赏析】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
这一联,就对仗来说,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
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
”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
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
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2006——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一、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二、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四、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五、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题及参考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精解精析:第一问:本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注意不要遗漏表现素蝶活动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