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6]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小结
- 格式:doc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4
建筑模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专业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建筑模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专业15篇)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成绩。
继往开来/外延拓展/目标憧憬-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的“前想后思”李敏泉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国内外诸 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于2019年12月1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召开后,至今不觉己经过 去一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建筑评论的健康发 展,今天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感想和回顾。
—.缘起/策划2019年初的北京,虽然天蓝蓝,艳阳高照,但寒风依然沁骨。
1月5日,《建筑•空间•语言》设计与研究微信群(我为群主)举行2019迎新 聚会“群友赠书交流”活动。
建筑界业内人士单 德启、金笠铭、洪铁城、李敏泉、俞孔坚、刘临 安、韩林飞、孙成仁、陈向前、夏桂平、姜志燕等 20余人,借参加微信群赠书交流活动之际,相 聚于北京石景山。
赠书交流活动后的第二天,我征询原《东 阳建筑》主编、“首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金华市国土规划局原总规划师洪铁城先 生:当年影响较大的“两届”建筑评论研讨会这 一全国“民间学术活动”,从1991年召开“第二 届”至今已中断了近30年!我们现在能否将此 “学术平台”重新激活并延续?并将其培育成 为一个常态化的“学术品牌”……这一设想和 提议,即刻得到了当时在座人员的呼应和认同,初定最好年内在海南召开“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以下简称“第三届我们注意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学术界也有长足进步。
1982年《建筑学报》恢复为月刊(在此之前一度曾是季刊),《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南方建筑》等建筑期刊在那个时期先后创办,并开始登载建筑评论类文章,为解放建筑思想、繁荣建筑创作、讨论建筑核心话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几代建筑评论人、学者和媒体人为建筑评论也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罗小未首次对建筑批评展开了全-31面、系统、深入的学理化讨论;杨永生、曾昭奋、顾孟潮、王明贤等学者通过媒体平台拓展了建 筑评论领域,我当时的一篇论文“后现代性/ 全球化语境与转型期的中国建筑”也曾有幸录 入杨永生先生主编的《建筑百家评论集》一书 (200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马国馨、布正伟、崔恺等建筑师也积极参与和关心建筑 评论。
2014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视觉传达设计类获奖名单公示视觉传达设计类奖项作品名称作者学校指导教师一等奖品生活邓钰朗广州美术学院郭湘黔一等奖节约用纸康剑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一等奖胃道粗粮食品马腾山东建筑大学朱晓前一等奖《存在先于本质》乔茜中央美术学院宋协伟一等奖晤——东西方文字之音形义与文化会晤的研究薛雷奇江南大学陈原川一等奖野心的膨胀与灭亡薛如云四川大学胡绍中一等奖字图圆张彬斌、李云、吴莎莎西安美术学院张西利一等奖人类的哺育张克全北方民族大学马丽茵一等奖竹演张磊南京艺术学院蒋杰一等奖二位密码·格周鹏程南京艺术学院赵清一等奖中国城市景点邮票设计朱明潘四川大学张苏二等奖《贵州蜡染》书籍装帧设计曹有志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二等奖共生陈钧、陈泽、赵建淦大连医科大学刘涛二等奖纸杯耿鑫北京林业大学刘长宜二等奖平衡郭怡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二等奖生克侯智勤四川音乐学院罗时宝二等奖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康剑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二等奖新青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标志设计李冰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二等奖硕皮仅存李嘉龙、黄晓明、吴李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陈守明二等奖《黑白》书籍设计李杨慧南华大学明兰二等奖陶林身触手工坊VI设计林微大连医科大学甲子、马赈辕二等奖山东美术馆标志设计刘思宴合肥师范学院李辉周、何磊二等奖H2o刘怡靖合肥师范学院何磊二等奖LOOK AHEAD——展望未来刘玥言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二等奖马吕祥北京林业大学程亚鹏二等奖《消失》书籍装帧设计綦实山西大学王志俊二等奖一素食品包装设计国良、罗先柳河南城建学院伟、白晨二等奖“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系列作品唐嘉东北大学霍楷二等奖临界唐莹四川音乐学院罗时宝二等奖“饮膳正要”系列包装王盼文西安美术学院王山二等奖派·无限王婉玉、张海燕西安美术学院黄向东二等奖你只留,你要的王鑫烟台大学张春序二等奖城市印象文杰兰州理工大学吴思佳、朱守会二等奖三苏薛如云四川大学胡绍中二等奖字图圆之为字之体张彬斌、李云、吴莎莎西安美术学院张西利二等奖为世界去做张通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二等奖界“限”主题海报设计张武杰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二等奖低头是一种病赵思颖、王若梦、钟楚翘厦门大学杨双飞二等奖建筑字体设计郑然合肥师范学院李辉周、何磊二等奖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朱明潘四川大学张苏三等奖纂录“养生草”系列中药草包装设计卞正亮、冯发昌河南城建学院黄伟、白晨三等奖《岭南文化》书籍装帧设计陈惠敏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三等奖融陈淑妍广州美术学院王季华三等奖生命·生活·生态之江南陈忆静南京林业大学金东三等奖“一山半水”系列海报设计程立、鲁琳西安美术学院张西利三等奖自食其果邓旸湖北美术学院燕林三等奖甜点饮品便携包装方丽、邓玉昆、柯莎湖南工业大学杨艳平三等奖母与子——生命,生活,生态高雅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杨三等奖追忆耿志丹沈阳工学院寇大巍三等奖《构成》书籍装帧设计郭晓晴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三等奖字体设计(徽体)黄粮合肥师范学院何磊三等奖价值黄薇合肥师范学院何磊三等奖瓶子创意计划——保护、心饮姜爱萍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三等奖莫让商心伤了心康辉、杜伟民华北电力大学康辉三等奖脚下生花康剑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三等奖浮生六记书籍装帧设计黎影北京林业大学李湘媛三等奖气语乡情李晓静西安美术学院张西利三等奖还给我!梁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巫丽红三等奖《锦绣壮乡》书籍装帧设计梁钰珏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三等奖褶皱工坊林光、聂云鹏、吴鹏大连医科大学许甲子三等奖无有无林光、吴鹏、聂云鹏大连医科大学刘涛三等奖“十日叹”保护生命剪纸招贴设计刘夏清江南大学王安霞三等奖如梦令刘玥言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三等奖贪污的结局刘玥言、李强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三等奖《壮乡文化》书籍装帧设计卢莹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三等奖扇之明怀袖马顺利河南城建学院黄伟、白晨三等奖至朴书吧VI设计毛小丰常州大学陈宇三等奖节约从小做起尚龙、刘世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培源三等奖“湖北传统小吃”包装设计石瑾兰州理工大学牛耕、朱守会三等奖My Camera宋歌四川美术学院欧阳莉三等奖兽王迪四川文理学院吴涛三等奖赤水旅行社标志设计王贵兰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三等奖文房四宝韦红勋河南城建学院黄伟、白晨三等奖“古藏系列”包装设计夏翔翔山东交通学院高则锋三等奖《抱怨的艺术》书籍设计薛峰常州大学钟燕涛三等奖上里古镇薛如云四川大学胡绍中三等奖彝族节日薛如云四川大学胡绍中三等奖《剪纸》书籍装帧设计杨静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三等奖《节令养生》系列书籍设计姚敏南华大学明兰三等奖《青春,是人生的花朵》余文博大连医科大学马赈辕、许甲子三等奖云冈石窟标志设计原著、杜芮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培源三等奖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Logo设计张武杰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三等奖易开易合——纸质包装开合方式的概念设计赵浩凯清华大学华健心三等奖芦貌赵理健、陆瑶、任玉雪大连医科大学许甲子、曹建丽三等奖如果你在身边周睿雅郑州大学王晓予三等奖Marine life’s desire周薇浙江工业大学陈星海三等奖茶配包装系列朱旭煜四川美术学院欧阳莉优秀奖个人作品集李媛南京理工大学徐瑞华优秀奖没水,口干?白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奖《边城》柏楠、朱亚南、张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吴淑晶优秀奖印花·韵蔡娇娇、张梦云武汉纺织大学魏欣优秀奖玉器包装设计曹雪四川美术学院欧阳莉优秀奖CASSIE饰品有限公司曾丽霞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邵亮优秀奖“迪亚尔巴格”食品包装曾莉娟常州大学陈宇优秀奖尘芥集柴琪惠大连医科大学许甲子、曹建丽优秀奖AIDS陈瑾浙江工业大学陈星海优秀奖“西格玛”文具包装设计陈丽卿闽江学院陈捷优秀奖东苑戏楼品牌策划陈强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百联”坚果类包装系列设计陈雅诗江西财经大学黄志明优秀奖HO:E成佩潼四川理工学院黄磊优秀奖“清二十五宝”印谱设计程景兆江西师范大学唐阿君优秀奖字母设计崔进海口经济学院刘琪芳、陈跃娟优秀奖食箸筷子标识戴苏帆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优秀奖生命机能工厂付博文西南交通大学陈立民优秀奖《山西古镇》书籍装帧设计弓雯雯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优秀奖《苗族服饰文化》书籍装帧设计龚昌菊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优秀奖谷香谷涩——糕点品牌包装设计谷倩浙江工业大学陈星海、苏杰优秀奖修补创伤韩轩、陈逸潇、邵小奇辽宁财贸学院高月斌优秀奖书韩学红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奖无边、无尽、无穷黄潇潇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黄潇潇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首都师范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标志设计黄潇潇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檐外之意” ——中国古建筑系列书籍设计黄亚龙、刘晶晶、元威龙河南城建学院黄伟、白晨优秀奖圆圆的故事黄莹南京理工大学徐瑞华优秀奖“喜璐”果酱系列包装设计姬雅宁河南城建学院张桦、白晨优秀奖装饰类形象识别设计季秀山山东建筑大学倪鹏飞优秀奖思考未来姜爱萍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佛教建筑漫谈焦珂岩、王雪娟、李廷廷河南城建学院黄伟、白晨优秀奖字体设计(音韵体)靳菊合肥师范学院何磊优秀奖第五届国际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技术大会康剑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同一片天空李冰防灾科技学院彭麦福优秀奖雨味李茜雅吉林艺术学院郭昱峰优秀奖便携折叠式旅游包装设计李树辉兰州理工大学朱守会优秀奖模糊的世界模糊的我李文涛长江大学宋颖优秀奖奥成置业标志李轩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瓷活梁壬堃海口经济学院刘棋芳优秀奖余白镂空林光、聂云鹏、吴鹏大连医科大学许甲子、曹建丽优秀奖禁止伐木刘光明北方民族大学陈晨优秀奖延年刘鸿琨沈阳工学院寇大巍优秀奖《佰草堂》书籍装帧设计刘倩玥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优秀奖传承佳节、圆梦中华刘淑婷、聂倩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方善用优秀奖为更好的社会而奋斗刘思宴合肥师范学院何磊、吴道义优秀奖“竹槿家居”品牌形象设计刘霞、徐婉薇、张茜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王纯优秀奖《1234》刘晓琼、穆蓝飞南京理工大学徐瑞华优秀奖预防艾滋系列刘晓珊河北联合大学刘宝成优秀奖We need hel:刘玥言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AT标志设计刘玥言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突破枷锁柳涛、莫晓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方善用优秀奖食品类形象识别设计陆瑾瑾山东建筑大学倪鹏飞优秀奖《苏绣》书籍装帧设计陆文昊江西财经大学黄彦优秀奖盲点马双良子北方民族大学戴昕芯优秀奖老北京·风情——建筑篇·南锣鼓巷曦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前行彭芃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优秀奖福建闽西“八大干”土特产包装设计邱安添闽江学院陈捷优秀奖反腐之万能钥匙邱宁红武汉理工大学张亚敏优秀奖“弥”陶器之道包装设计商华朋兰州理工大学朱守会优秀奖我的世界,因我不凡邵梓耕、王小田、蔚丛笑北京林业大学王瑾优秀奖五谷杂粮包装系列设计施览芯四川美术学院欧阳莉优秀奖常熟旅游标志孙慧敏合肥师范学院何磊优秀奖拾图集谭子佳南京理工大学徐瑞华优秀奖取之思尽,用之思竭田星宇淮北师范大学王冬梅优秀奖卡通包装结构设计万静青岛滨海学院隋倩侠、陆海涛优秀奖废纸上的动物王峰辽宁财贸学院高月斌优秀奖人、火、木——共生王加号西安美术学院张西利优秀奖剖析analysis书籍设计王见广州美术学院—。
国内建筑设计获奖作品
国内建筑设计获奖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
1. 黄帝文化中心(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2. 梁家河干部培训中心(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3. 西安曲江新区社会事业管理服务中心陕西大剧院(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4. 开封中意商务区-开封市博物馆及规划展览馆(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5. 西宁机场三期工程T3航站楼(优秀建筑方案设计一等奖)
6. 西安领事馆区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美术博物馆及政务中心(优秀
建筑方案设计一等奖)
7.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航站区规划暨东航站楼建筑方案设计(优秀建筑方案设计一等奖)
8. 唐文化博物馆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优秀建筑方案设计一等奖)
9. 孟子研究院一体化建设项目(优秀建筑方案设计一等奖)
以上只是部分作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建议查阅建筑设计类书籍或文献。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暨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备建筑评■鑛2019年12月14日至15日,以“谱写人居 环境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 i寸会】(以下简称“第三届研讨会’0在海南省海 口市召开。
第三届研讨会的指导单位为海南省 住建厅和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由第三届研 讨会组委会与《建筑评论》编辑部、海南省土木 建筑学会主办;海南省建筑设计院、海南省农垦 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省建设培训与执业资格 注册中心、海南省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瑞图 明盛环保建材(昌江)有限公司、浙江东华规划 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等6家机构,及同济大 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 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10余所 国内高校联合主办;另有8家省内外设计单位 协办;支持媒体10余家。
第三届研讨会邀请了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华梵大学等10 余所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和评论家;国内外具 有影响力的设计单位的优秀建筑师、规划师; 以及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评论》、《时代建筑》、《南方建筑》、《规划师》、《西部人居环境学刊》、《中国名城》等10余家媒体的近50位业内外有识之士作为特邀嘉宾演讲或参会,为700余位岛内外与 会者带来了一场“大建筑”和人居环境新思想的 盛宴!14日上午,第三届研讨会在崔愷院士的 视频贺辞中拉开帷幕,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段 晓农理事长(第三届组委会主任)、海南省住建 厅陈孝京副厅长、海南大学梁谋副校长、中国 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金磊副理事长(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 苏晓河秘书长、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王兴田 总召集人分别代表参会各方致开幕词;首届建 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洪铁城先生(第三届组委 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第二届建 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之一张学栋先生(第三届 组委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助理)分 别对前两届建筑评论研讨会作了回顾。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这次建筑设计经验交流会。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精心组织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辛勤付出,是你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实践》。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是推动建筑事业发展的动力。
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手段。
例如,在绿色建筑、智能家居、装配式建筑等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设计理念创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
我们要在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使建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3. 系统创新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
我们要在设计中注重各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在建筑项目中,我们要与结构、设备、景观等各专业紧密合作,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筑设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否正确,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1. 深入调研,了解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调研,了解业主的需求、周边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为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政策法规,确保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2. 严谨设计,追求卓越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建筑业国展心得体会总结建筑业国展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展会,是专门为建筑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参观了这次展会后,我对建筑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次展会的心得总结。
首先,建筑业国展展览规模庞大,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
无论是材料、设备、工艺还是设计、施工,几乎所有与建筑业有关的方面都有所涉及。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的机会。
在参观展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了解到一些行业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发展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业务拓展非常有帮助。
其次,建筑业国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展会吸引了大量的建筑业专业人士和企业参与,我们可以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与行业内的从业者交流,我对于市场需求、项目合作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还结识了许多同行和业内专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这些人脉资源将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
第三,建筑业国展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展会期间,举办了多场专业论坛和研讨会,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我参与了一些研讨会,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不仅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新思路,还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都将对我的职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建筑业国展提醒我要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展会上,我看到了许多创新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法,也了解到了市场对创新产品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建筑业人士,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并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度。
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建筑业国展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经历。
通过参观展会,我对建筑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我深刻认识到,要在建筑行业取得成功,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参观建筑模型心得体会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而建筑模型,则是将这一伟大艺术以微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建筑的魅力。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次建筑模型展览,这次经历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诸多的感悟。
当我走进展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欧式古堡模型。
它那高耸的尖塔、错落有致的楼阁以及精雕细琢的外墙装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神秘。
我凑近仔细观察,每一块砖石的纹理、每一扇窗户的形状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模型。
与古堡的古典风格截然不同,这座大楼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流线型的外观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及复杂的钢结构,展现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与突破。
站在模型前,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这座大楼在城市天际线上的傲然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活力与繁荣。
在众多的建筑模型中,还有一座中式园林的模型让我印象深刻。
曲折的回廊、小巧的亭台楼阁、灵动的水池和假山,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
每一处景观的布局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看着这座模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通过参观这些建筑模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座建筑都不仅仅是一堆材料的堆砌,而是设计师们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结果。
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需要考虑到功能、美观、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要能够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建筑模型制作的不易。
这些模型的制作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从选材、切割、拼接、打磨到最后的上色和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整个模型的效果。
而且,为了能够准确地还原建筑的原貌,制作者还需要对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这无疑增加了制作的难度。
建筑设计大赛作品欣赏方案建筑设计大赛作品欣赏方案近年来,建筑设计大赛已经成为评价建筑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些大赛中,设计师们通过各种方案的创新来展示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1000字的篇幅,对一些优秀的建筑设计大赛作品进行欣赏和介绍。
选题说明:建筑设计大赛作品的各种题材非常广泛,涵盖了住宅、商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我们的欣赏方案中,我们将选取几个不同领域的作品,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创新性。
作品一:住宅设计大赛这个作品是一个新型城市住宅的设计方案,旨在提供更舒适、可持续和环保的居住空间。
该设计方案采用了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注重空气和自然光的流通。
其中的住宅都配备了智能家居系统,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控制房屋的照明、供暖等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
该方案还采用了景观设计和绿化带布置,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宜人的自然环境。
作品二:商业设计大赛这个作品是一个创新型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旨在打造一个集购物、娱乐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验。
该设计方案将传统商业中心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开放式空间设计,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的交流场所。
在中心地区,设计师还设计了一个露天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休息的场所。
该方案的外墙采用了独特的材料和形状设计,使商业建筑在整个城市中独具一格。
作品三:文化设计大赛这个作品是一个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方案,旨在打造一个集艺术展览、表演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该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采用了开放、通透的空间布局,同时注重了音、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上,设计师还考虑了观众流线,为观众提供了方便和舒适的观展体验。
此外,该方案还配备了先进的展览器材和环保设施,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品四:教育设计大赛这个作品是一个创新型学校的设计方案,旨在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
该设计方案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学生的创作性,采用了开放、多样的教学空间。
建筑设计大赛展示建筑师的创新与才华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建筑设计的创新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焦点。
为了促进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才华的展示,各类建筑设计大赛应运而生。
这些大赛不仅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一、建筑设计大赛的意义建筑设计大赛作为一个专门针对建筑师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思维与才华的机会。
在大赛中,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示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表达自己对建筑和空间的独特见解。
其次,建筑设计大赛也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桥梁。
通过参与大赛,建筑师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最后,建筑设计大赛也为社会呈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为城市的发展和美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建筑设计大赛的形式不同的建筑设计大赛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其中,国际性的设计大赛往往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参与度。
这类大赛通常由专业机构、建筑学院或政府主办,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参与。
在大赛中,参赛者需要提交详细的设计方案,并在评审中展示和解释自己的构思。
评审会根据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进行评判,最终选出最具创新力和实用性的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建筑设计大赛,旨在发掘本地区的设计人才和探索该地区的建筑特色。
这些大赛强调本土文化和艺术的融入,推动当地建筑的发展。
三、优秀建筑设计大赛案例近年来,世界各地涌现了许多备受关注的建筑设计大赛。
其中,新加坡金沙整体规划设计大赛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高规格的建筑设计大赛之一。
这项大赛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参与对新加坡金融和娱乐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创新和综合性城市综合体。
通过这个大赛,不仅为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也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建筑设计经验交流材料建筑设计经验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建筑设计经验。
首先,我要感谢组织者给我这个机会,也要感谢大家的聆听。
回顾此前的建筑设计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
建筑设计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不断更新和增长的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其次,建筑设计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结构、材料等多个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并且要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设计中,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
同时,沟通合作也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们需要与客户、施工单位、其他设计师等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与其他相关人员合作解决问题。
此外,灵感的获取和创造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如何寻找灵感,如何通过灵感创造出独特的设计方案,是我们每位设计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的经验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启迪自己的设计思路。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建筑展览、研究其他设计师的作品等方式来获取灵感。
最后,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只有通过实际的设计案例和项目经验,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经验,以便在下一次的设计中改进自己。
总结一下,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广泛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提高,我们才能够成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注:此资料由AI助手提供参考,因此仅供参考。
如需使用,请合理修改。
)。
建筑构思方案事例分享会建筑构思方案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建筑师针对项目的背景、需求以及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初步的设计构思和方案。
这个过程往往涉及到建筑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选取等方面,以及与环境、功能、可持续性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建筑构思方案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的质量和创新程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
为了了解建筑构思方案的具体实践过程和经验,我参加了一场建筑构思方案事例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几位建筑师分享了他们在不同项目中的经验和实践,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一位建筑师分享了他在一个景观建筑项目中的经验。
该项目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园,建筑师的任务是设计一个融入自然环境并能够满足多功能需求的景观建筑。
分享中,建筑师首先分析了项目的背景和需求,然后研究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风貌。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建筑师发现该区域存在一些局部的生态问题,如雨水积聚和缺乏绿化带等。
基于这些发现,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具有雨水收集和植物种植功能的景观建筑构思方案。
该方案将建筑的屋顶设计成了一个可收集雨水的绿化平台,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下方的植物种植区。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雨水积聚的问题,还能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另一位建筑师分享的是他在一个住宅项目中的经验。
该项目位于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场地狭长且受到周边建筑的限制。
建筑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场地上设计一个多层住宅建筑,并要考虑如何最大化可用的居住空间。
在研究了场地的情况后,建筑师利用建筑的立面设计和楼层布局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错层"的构思方案,即将每个单元的楼层错开布置,使得每个单元都能够获得充足的采光和视野,并增加了屋顶的公共空间,提供居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通过这种设计,建筑师在有限的场地上创造了更多的居住空间和舒适的环境。
除了景观建筑和住宅设计,还有一位建筑师分享了他在一个公共建筑项目中的经验。
该项目是一个文化中心,建筑师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
张力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14(31)5
【摘要】4月18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指导,《建筑设计管理》杂志社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
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华致欢迎辞。
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建筑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张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交流会明年四月在武汉举行学术交流会筹委会审稿会在江汉大学召开
2.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会在南京召开
3.第三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
4.加强学术交流办好学术期刊迎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生面——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医药导报》第七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
5.《全国第三届激光加工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第三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结果一等奖(2项)项目名称参赛单位参赛人员指导老师马老太DE完美一天——以老年人行为为先导的老厂区大院改重庆大学林霖刘又嘉李璐谭宏霞田琦邓蜀阳造模式研究盒院——生活的演进——乡村传统地坑窑社区的更新改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廖翕、周正、卢肇松、高元李昊二等奖(5项)项目名称参赛单位参赛人员指导老师老“新村”新“老人”——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改造天津大学冯晴、许铎赵建波枕云听涛,泛海人家天津大学曾良、杨思航、陈永辉、游欣王志刚生长的巴扎——自主营造体系下的干旱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新重庆大学肖蕴峰李晓迪伍利君田琦陈科设计纽带与置换空间——竹筒屋新生活空间构想华南理工大学林康强、杨皓翔、袁小羽、黄倩、何岸咏李哲扬新七十二家房客——外廊式建筑改造重庆大学蒋敏、胡昕、李漪伶陈俊、周露三等奖(10项)项目名称参赛单位参赛人员指导老师海上吉普赛人之家——海南猴岛疍民社区改造天津大学秦世佳、曹津舫、许燕、黄雅婕胡一可、曹磊农田社区——鞍山路小区外部空间设计青岛理工大学李喆、孙晓倩、赵琛聂彤老社区新生活——城中村轴线激活重庆大学马培贤、唐人杰、陶亚琨田琦菜³——基于“CSA模式”的“城中村”激活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之洋、张荟亭、刘春瑶、陈玉婷、李欣徐洪彭The Dog Community——基于人狗和谐关系下的老社区改造哈尔滨工业大学赵乾铭、张帅、曹聪、吕玉龙徐洪彭、徐苏宁车·工·坊——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守望天津大学姜薇、杨钊、张铷航赵建波旧窑新居——传统生态聚落的延续与更新重庆大学郑星董菁翁文婷王凌云田琦黄海静矿区老年“大学城”——徐州权台煤矿社区更新改造设计中国矿业大学王耀龙陆萍王玲张矢远韩大庆朱冬冬地上地下——豫西地坑院整体性更新计划天津大学李和谦李宗明穆森钱筱波胡一可曹磊守望田梯——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哈尼族社区更新重庆大学王辰翰、李睿超、陈悦、甘欣悦田琦、陈珂优秀奖(118项)项目名称参赛单位参赛人员指导老师集聚露台——重塑汉口里分华中科技大学杨璇尹勇钱铖李彬彬管毓刚东四胡同社区活动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吴限傅炜重庆钢铁厂改造——重钢森林中央美术学院禄龙傅炜老社区新生活——金音璐德音乐小镇设计中央美术学院乔雨吕晶晶李浩老社区新生活——金音璐德音乐小镇改造中央美术学院钱晟吕晶晶李浩生土——微空间兰州理工大学魏萧何徐光刚杨天娇张宇任岩杨庆NEW BORN (SITE TOWER & GARDEN IN AIR)中南大学黄耀俊王淞适应·共生——西安城隍庙庙后街社区规划建筑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飏张景楠王倩楠李南慧李小龙王建麟“触点”生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鹏魏友漫王军姚慧疏经活络——打通哈尔滨老道外的“任督二脉”哈尔滨工业大学胡晓婷杨巧婉陆诗亮筑在水边——水乡生态社区再生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周舟张立余毅楠赵天宇竹语茶新——四川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活动站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尚锋钱聪白小鹏水上社区——跑舱客的新生活据点武汉科技大学谢浩杨星刘哲林德海刘伟毅走进夕阳红广西工学院肖潇蒋建英梁晓慧生长的地坪长安大学李诚王淡秋樊薇温茜玥老街·拾阶·链接——城市边缘资源型社区更新设计重庆大学陈力然万展志杜静刘静姝王琦龙灏长街婚书重庆大学张馨匀沈蓉胡翀黄亚鹏触媒·水上疍家重庆大学赵月苑王少恒姚远曾杰王琦龙灏大稻埕——新社区生活的探索华侨大学林跃东李梦思蔡静华吴少峰陈志宏OR——厦门禾祥东厂房片区激活华侨大学骆铮何长坤黄钰玭陈志宏吴少峰社交网络——厦门集美大社更新计划华侨大学王斯翰彭婷婷张洋祝天驰姚敏峰【地水南音】——集美大社历史城区更新企画华侨大学刘欢刘思佳何指晋姚敏峰《门庭若社》——集美大社片区改造计画华侨大学朱枫孙少峰陈晨姚敏峰LOMO——Let our live be Magic and Open华侨大学刘思尧陈伟贾婷婷吴少峰陈志宏城市中心区多层既有住宅多样化、再生、赋活设计大连理工大学马琳、邱乐、郎智颖、斯琴毕力格索健缝合——昆明五华区初地巷残疾人社区改造昆明理工大学徐露晨、赵迟、周舜、郭军文华峰、何俊萍从线性传承的历史文化到复合并置的现代生活——邯郸市回沈阳建筑大学安旭、马腾飞、郑峥杨晔车巷社区活力综合体概念设计城市之间Among Cites福建大学蔡鸿斌、郑青梅、肖鑫关瑞明双面双杭——历史街区商网复合更新策略福州大学郭婉翌、赵凡、姚杰、董希嘉邱文明穿井——激活城市中心区老社区的地下空间福州大学郑媛、颜旭、郭晓勤、周明亮朱卫国闲置高层的再生改造社区综合中心设计青岛理工大学李营营、房丹郝赤彪、解旭东、程然萌——关于老社区活动空间的搜索长安大学王文卉、赵倩、路江涛、杜剑鱼晓惠旧梦百年金陵驿,新燕啄泥圆融居——南京浦口火车站原职工住宅区改造设计东南大学郑嘉、王乐楠、王方乐吴晓曲水·阡陌——百花洲老社区改造概念设计东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张硕、夏翀、张瑶、李晓东冷嘉伟、汪晓茜市井·聚落——下半城老社区复兴街院模式搜索重庆大学王喆、晁阳田琦水韵江城——滨江路阻隔下的老社区亲水性设计重庆大学杨健、尹晓祥陈科、田琦乡村驿站厦门理工学院陈自动、陈小芳董书音、黄庄魏石·代码——惠安渔村改造设计厦门理工学院冯鹭、方小玲、何小立黄庄魏、董书音之间东南大学刘振、邱伟杰、杨璟寻找平民化的温存——青岛老里院改造中国石油大学庞家森、何炼、刘芯吕李佐龙、张金红树影重重——棚户区重塑计划中国矿业大学张鹤译、王楚、屈伟杰、任立斌邓元媛、孙良音乐启迪生活艺术融入社区武汉大学张云龙生活大爆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小玢、傅野、徐诗伟李昊窑变·社区华南农业大学谭煜智、李石秋、伍达伟、戴颖欣冯继红织梦·交融——西安大华纱厂职工社区改造更新设计西北工业大学王正驰、彭雨琴、张琳曹健垂直楼社区——老社区多层单元楼楼梯间改造成都理工大学李倩莫妮娜第四维——基于建筑生长模式的青岛里院改造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吴振亮、何强、陈锋王鑫、邓庆尧老校新曲——大学造城运动背景下的闲置老校区更新设计重庆大学徐士博、余正爽田琦、陈科转变间西安科技大学赵忠诚、兰鹏、刘重威、郭龙李小龙人在桥上相遇——传统竹构吊脚楼新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朱昊、殷僮、罗梓洋、赵弘睿裘鞠、柳红明基于共生思想下的城市消极地块在不同开发强度下的更新策华侨大学刘念、刘潇然吴少峰、陈志宏略——厦门卷烟厂及公交场更新游走空间——哈尔滨老道外社区激活计划东北林业大学李旭、何剑爽、刘苏瑶、张立娟董君挂宅——长春市旧城区遗留老住宅社区外廊型建筑改造工程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刘浩杰、王后升、陈艳杰、娄宇婷张曦元、常悦设计寻常巷陌——南京市大板巷社区改造河北工业大学陈易骞张萍、李建华都市峡谷——索道下的老社区新生活重庆大学陈遥、李晓卉、蒲成宇陈俊、周露Vigourous Cube 空间重置,活力再生湖南大学石露、梁琛张蔚留下吧,老城区湖南大学刘景阳、高亦伟张蔚、向昊故事寻旅三泉新生——基于产业转型背景下老社区更新的探重庆大学黄刚荣、祁祎、倪恺、尹鲲讨The Missing X——基于城市图底理论的岗湾老街区城市更新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赵一喆、方怡王薇及街区灰体建筑群设计艺术融家——转塘城中村改造浙江工业大学宓楷彭、孟晓婷于文波、朱晓青网络社区E-Ccommunity宁波大学徐乙菲、徐芳琼、陈盛巧、李夏楠徐进、陆海寄生PARASITIZE——大芬村艺术空间的寄生性蔓延浙江工业大学孙济平、黄油奇、项路遥、刘道锋朱晓青新田园时代——寒地社区农业化改造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占欧、杜鹏飞、金盈盈罗鹏以渔而生因补而乐——海上渔村补给系统重庆大学张子炀、冉红波、吴明友陈科、田琦巷上的客厅天津大学何曦、吕雅愫曹磊、胡一可空间重塑——从行为学视角研究“公”、“私”交界空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张亮亮、吴维刚、王佳金日学墙根下——嵊州市东前街老社区更新改造浙江工业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沈剑钢、裘梦颖、张珂银、俞鹏伟朱晓青、谭征ZIP——社区压缩包设计重庆大学何泽平、陈林冰、赵紫晔王中德、黄海静溢出的社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扬吴越城市公园——后工业时代的老社区新生活青岛理工大学于菲、侯顺娟、王玉婷解旭东、赵琳反迁移计划——成都“八二宿舍”工业住区的标准化改造西南交通大学史学源、邵怡然、何泽林、周媛张蓉、李异海岸之间——基于疍族新生活的科持续模块社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春瑶、卢新潮、张之洋徐洪彭苏——南京市峨嵋新村社区改造南京工业大学周阳、姜兰张海燕、薛洁老来“乐盒”——基于老年人使用活动需求的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改造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宇舒、蒋存妍、胡海洋、李彪赵天宇、袁青弄堂戏法——老石窟门里弄社区更新设计上海大学黄一骅、王天予、严菁悦、申婷秋林磊前市今生厦门大学王琨、张阳、熊华希、胡梦婷凌世德、郑豪骨骼与细胞——城中村的空间肌理研究与再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恒岩、郭彪、王丽阳王毛真识筑寻踪——历史·自然·生活金陵科技学院朱锐、胡梦丽、董正洋、胡娟戴军、王海英双城记——避风港的老社区·新生活重庆大学张恂恂、胡斯哲陈俊、周露同一屋檐下武汉大学卢婷、鞠辰、胡迪、帆、杨鑫袁雁里巷.聚落衍生——落院重组后的新生里中国矿业大学王晔戚富胜汪一舟姚刚顾贤光触媒兰州理工大学张芳芳刘琦秦竞卓刘婷吴永诚毕小莉“负”能量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席鸿孙逊宋宁陈义塘付胜刚闽南韵厦门理工学院蒋艺珊黄嘉耿陈文德林怀钏顺城“带”居长安大学林边马韬凯李康杨育军张炜回到未来——城中村改造计划五邑大学黄英航关裕韬李继津张波衍生的秩序中国美术学院周功钊崔富得老生活·新表情——社区自建阳台空间弹性化探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稽珂刘琦王辉陈忠文卜冲罗鹏开放·口袋——老社区临街立面的消隐与再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崔浩石宇驰邢凯1000只羊的敖特尔天津大学靳同晖李刚汪丽君湿地教育城香港城市大学李巨元薛求理郑晓峰交换生活——老社区围墙改造概念设计同济大学王伟侨郑攀王若凡张谱王方戟禅道杭州市香积寺地块宗教社区改造探索浙江工业大学张博朱楚楠全戈蒋迪利朱晓青社区运动1KM——碎片化老社区公共空间资源整合重庆大学郑星董菁翁文婷田琦陈科折叠——厨卫空间集约化设计天津大学何皓亮赵建波越界——针对古镇与新社区边界的空间策略探讨重庆大学王惠王玉婕查新彧周露陈俊微观农场——社区自助种植体系及装置设计重庆大学吴清泉李俊辰刘宇黄颖黄海静院子屋——成都红星路旧社区改造西南交通大学顾卓行冯正刘雨泽邓敬殷红转动围墙,嵌入新的生活厦门理工学院郭心怡吴佳楠林怀钏董书音叶尔羌河·合·和新疆大学周懿何丽娟努尔买买提艾斯卡尔姬小羽社区眼——老社区环境安全装置重庆大学李一佳张勤恒刘廷婷黄海静王中德空心社区“强心”六计哈尔滨工业大学陆书然丁凤鸣陈欣老社区,新生活穿越童年印巷——空间序列组合浙江树人大学邵光泽冯伟朱城民孙伟王修水Weaving The City 泉州老城区工业遗产(源和堂、面粉厂、彩华侨大学陈永明陈晓阳程彦铭陈志宏印公司)社区再生计划城市新节点——潘山糖厂及周边区域更新计划华侨大学李双娟傅冬坡吴少峰“新生,衍生,共生”——构建人“流浪车”和谐共存的老社北京林业大学黄川壑舒斌龙梁帅白雪朱建宁董璁区随渔而安扬州大学张建春、于振华、陈奇福岛、阿里木江张建新、马鑫同在阳光下——关注繁华街道背后里院弱势群体生存环境问中国石油大学李学志、王嘉卉、卢旺达、田辰月邓庆尧、王鑫题道——可以走出去的社区湖南大学施新桐、文韵章、周怡雯、唐静张蔚、向昊反向营造宁波大学张鹏、赵栋、皇甫俊骁王忠祥、陆海生物·圈——杭州市西湖区五常乡湿地村落负空间概念设计浙江工业大学金通、干露、王登超、赵旖旎朱晓青家属院·新生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初子圆、曹磊、张俊、鞠曦武毅自助自住苏州科技学院封苏林、徐佳、孙嘉麟、周尧“凹凸”主义四川美术学院夏爽、杜倩、石伟魏婷开辟里院之路青岛理工大学杨明慧、高峰、孙海滨、陶巍邓夏老道外·新生活东北石油大学刘丽媛、成俊杰、汪文博、李梓铭郭立伟、薛婷社区“生态填充体”哈尔滨工业大学杨进原、胡玉婷、秦丹、刘林罗鹏、薛滨夏记忆·映射南昌大学杨莉、王睿、马尧、陈勇陈五英。
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技术及设计》
【年(卷),期】2008()12
【摘要】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于10月22日-11月6日在北京D—Park751园区举行,整个展会包括6个展区,超过2万平方米,配合城市生态、工业遗产保护、震后造家、意大利设计等7场学术论坛,力图制造一场设计和理念并行的建筑设计盛宴。
本届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主题为“城市/建筑:生态”,有来自11个国家26个国际知名建筑院校的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和58组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青年建筑师们的充满创意的建筑作品,用数字化、产业化的建设实验和实际运用,为不久的未来提供建设的高效解决方案。
【总页数】1页(P12-12)
【关键词】建筑艺术;国际;中国;建筑设计作品;意大利设计;城市生态;青年建筑师;遗产保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TU2-26
【相关文献】
1.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建筑艺术——专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执行秘书长罗丽[J], 熊靓
2.寻找生态、社会、生命的价值——记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J], 廉锋
3.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节能设计与建筑艺术高峰论坛 [J],
4.2008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J],
5.2008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交流小结
()
一、交流会概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等全国知名的设计大师、专家对他们优秀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与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分享、学习与交流。
在交流会中各位总建筑师纷纷提出,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
建筑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
建筑设计需要融入大众,而非简单的迎合;每个建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它的灵魂,有它对环境的尊重和考量。
建筑设计并非一个肆意挥洒的过程,建筑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不单纯属于个人行为,建筑应是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
我们做的项目通常都会有资金上的限制,如何在设计中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也是建筑师必备的一种素养。
并非浮华铺张才能产生美的建筑,也并非扭曲怪异才是创新,建筑应该是环境的融入者,而非入侵者。
二、建筑与本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师打破了思想枷锁,视野逐步扩大至全球,设计水平大幅提高。
但与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文化发展严重滞后,暴发户心态和崇洋思想泛滥。
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在设计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决定取舍。
各种粗劣平庸跟风的建筑充斥视野,城市的地方特色消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对创新和标志性建筑的误解,皇帝新衣式的闹剧在某些国外建筑师的忽悠下反复上演,扭曲怪异,挑战结构极限和模拟各种事物造型,以至福禄寿、金钱等庸俗建筑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只有努力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才能恢复文化的自信。
对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不是看表象看形式,而是通过学习研究,找出其精髓,学习其精神。
古为今用,文化是有时代性的,清代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学习研究不能钻故纸堆,不能复古,而是立足于现代生活、现代思想观念、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我们要恢复的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信,而是对现代民族本土文化的自信。
这只能通过对民族本土文
化学习,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才能做到。
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结合是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
现代主义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的主流,仍然代表着世界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
20世纪初,工业产品的设计理念
影响到建筑设计,而引发了对古典主义建筑的一场
革命。
注重功能和技术,结合地形环境,注意阳光
和空气,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多余装饰等鲜明观点,
很快就影响到全世界,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
对建
筑师来说,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
合,是一条创新的成功之路。
具体地说,我们首先
要运用现代主义的建筑创作设计理念去设计一栋功
能合理、结合环境、结构和设备先进、节能减排、
节约材料和造价、造型美观的建筑,这样的建筑、
功能和形式上已近完美,但缺乏的是文化内涵。
我
们要把根据功能决定的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形”通
过采用我国传统的不同的空间构建方式、结构和材
料;各地传统的空间的组合方式、形态和肌理;各
种传统建筑的细节,经过抽象和简化恰当地运用等
等方法,使建筑表达出各种不同的人文精神和特征,
既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达
到“形”和“神”的统一。
三、建筑与真实
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去面临建筑所谓的“真实”问题。
“真”相对应的是“伪”。
在我们的设计大环境下,确实存在有许多伪命题、伪思想、伪建构所表达的无奈的现象,需要我们反思。
在创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与建筑的“真实”问题相对应的许多现实、表面现象的干扰,可能这些问题相对于建筑的核心问题而言更容易受其影响或诱惑,从而误导并影响我们去寻找或聚焦于项目的本质。
何为建筑的“真实”,真实具体的命题、
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环境、历史、文化的对话
与客观制约,业主、使用者、城市的主观真
实需求。
何为“真实”的建筑,直接面对项目的真
实核心问题、让影响项目的核心问题显现。
采用恰
当的技术手段,保证建筑的基本实用性、效率
和经济、社会效益。
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和建构
方法去表达建筑的特点、品质和与文化的关
联。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或许使我们对于“建筑”的过程与建筑的“真实”有了这样一些认识:如果说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这可能是我们往往已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
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
但若把“建筑”看
作一种发现的行为与过程实现的的方式时,那
或许它又与“形式”真的无关。
我们可能更需
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与“形式”之间可
能的关联。
四、建筑与形式
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
外部形态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空间又取决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有直接联系。
建筑形式应真实反映结构逻辑。
建筑形式的重点在于美学,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力学,但两者并非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
建筑形式应该体现结构受力的真实性及合理性。
结构与形式应达到有机的融合,并且相互共生。
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的载体。
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间存在着一种异常密切的关系,建筑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和处理。
建筑材料运用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无疑注重“真实性”更符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当然,“表皮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给了建筑师更多的创作自由,但是在“表皮化”的运用中能够赋予其真实的功能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还原材料本体,重新建构材料,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材料的地域表现力.发掘传统的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表现中的潜力。
结构是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形式的重要基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决定构造型式的发展,而构造型式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最
直接最明显。
处理建筑形式、结构和构造
的关系应注重效能、经济和雅致。
构造手
段在确保实现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
单可靠,实现建筑形式的构造手段应该简
单可靠,便于构造和实现,以确保设计完
成度。
建筑空间是由实质的物质形态构成的,
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在满足人们的特定的使用
要求和人的心理感受的需求的同时,我们怎能不
去考虑材料、结构、构造等技术方面的因素呢?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
新结构、新构造层出不穷,建筑师只有充分利用并驾驭好这三大因素,才能真正获得形式创新的极大自由。
只有这样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放飞。
三、总结及体会
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在充实而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了建筑工程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触了本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使我们了解和吸收了先进的建筑专业理论,同时也唤起了我们作为设计人要树立素养,时刻关注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感。
现如今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定制时代,定制时代的建筑设计应当怎么做?设计创新如何体现?让我们更多的思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习学观世,承古抱今。
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