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季节,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
2. 掌握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如温度、降水、植物生长等。
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不同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和过程
Step 1 引入引入
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引导学生了解季节的概念。
Step 2 季节的分类季节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资料,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并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
Step 3 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
介绍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植物生长等变化特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与解读。
老师可以采用双组合、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互动性。
Step 4 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究不同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等。
老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季节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介绍季节的分类、变化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与解读,加强了学生们的视觉感受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实践作业则加深了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植物的五大系统和它们的内脏结构和功能。
2.了解器官相互配合运作的关系,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和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与原理。
4.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动植物的五大系统、器官构造及其功能2.培养细致观察和发现现象及联系的能力三,教具准备1.植物剖解和动物解剖模型2.彩色板书笔3.显微镜4.静脉曲张救治贴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动物植物剖解模型,展示动植物内部器官构造,让学生对动植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形成初步印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内部奥秘及科学探究方法。
二、知识的传授1.通过讲解和图像展示,让学生了解动植物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植物气孔,叶片等。
2.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让学生掌握动植物循环系统,包括血管,心脏,静脉和动脉。
3.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了解消化和排泄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4.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包括大脑和神经元。
三、情景模拟1.教师引入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直观感受器官的功能。
2.情景模拟可以是呼吸模型演示,或者是猪肝解剖模型展示。
3.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四、实验操作1.教师提供实验操作,教授学生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可以是显微镜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
3.实验操作可以是静脉曲张救治贴,让学生自己探究静脉曲张的救治方法。
五、课堂复习1.教师用复习板书讲解课堂重点和难点。
2.通过问答和讨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增加教学效果。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五,总结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动植物五大系统、器官构造及其功能。
教师用情景模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养成了细致观察和发现现象及联系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1.双手握住一杯热茶,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2.我们平时说得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它很容易“跑来跑去”,也就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下降;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水的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
4.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
5.水的沸腾过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6.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7.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水蒸发的速度越慢。
5.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附着,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自然界的云、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自然界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而成的。
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将冷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由凉变热。
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将凉水和热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会上升,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最后温度会相同,都等于室温。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往两边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开始往四周传递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一、判断题1. 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2 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3.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4. 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且同时自传的..5.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很多种..二、选择题6. 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托勒密C 牛顿7.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年B天C小时9.下列哪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的解释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B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C地球在自转;D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也在转..10.下列哪种现象中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A猫头鹰B 大雁南飞C 小草枯萎11. 地球自转一周为..A一天B一个月C一个季度D一年答案:1 √2. √ 3 √4 √5√6A 7C 8 B 9D 10A 11A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判断题1.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天体围绕着地球运动..”2.“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3.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星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4.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5.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二、选择题6.在“地心说”示意图中; 处于宇宙的中心..7.A地球 B 太阳C月亮三填空题7.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8. 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它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9. 不朽的名著《天体运动论》是_________的著作..10.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地球的形状是______的..11.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_12. 哥白尼认为答案:1√2√3√4×5√6A 7托勒密8. 哥白尼9 哥白尼10 地心说11日心说12 球形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一、判断题1.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2.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3. 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外面的景物在向后移动..4.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二、选择题5. 下列哪项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A潮涨潮落 B 冬去春来 C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6.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A昼夜现象 B 日食现象 C 四季现象7.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C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8.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 顺时针9.傅科是通过过程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A星星 B 摆 C 水流三、填空题10.昼夜现象与▁▁▁▁▁有关11. ▁▁▁▁摆动后;地面的刻度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证明▁▁▁▁▁12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周期为▁▁▁▁▁;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13. ▁▁▁▁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证据..答案1√2√3√4√5C 6 A 7C 8A 9B 10地球自转11 摆地球在自转12 自西向东24小时13 傅科摆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一、判断题1.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2.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3.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差相差一个小时..二、选择题4.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5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区时..A、12B、24C、366.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对表A、太阳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7. 在世界时区圈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A1小时B12小时C24小时三、填空题8. 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9.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这就意味着越是▁▁▁▁▁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10. 不同地区所处的▁▁▁▁▁▁决定了地区之间▁▁▁▁▁▁..答案:1× 2 √3√ 4 B 5A 5B 6C 7A 8 北京时间9 自西向东东边10 经度差时差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判断题1. 人们在观星时方向;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2.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3. 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在逆时针的运动..4. 晚上迷路时;可以通过北极星找到方向..5.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二、选择题6.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A头顶正上方 B 北极星 C 北斗星7. 在星星的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 B 北斗星C北极星8.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的线叫做A赤道 B 纬线 C 经线9.地球仪上环绕一圈指向东西;并且长短不一的线叫做A赤道 B 经线 C 纬线三、填空题10. 天空中星星围绕着▁▁▁▁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产生的现象..11. 天空中星星围绕▁▁▁▁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象的轴在转动;称作▁▁▁▁▁▁▁13 ▁▁▁▁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答案:1. √2√3×4√5√6B 7C 8 C 9C 10 北极星地球自转11北极星地球自转12 地轴13 北极星第6课地球会公转吗一、判断题1. 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区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2.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区公转的关键证据..3. “日心说”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与地球的公转的意义是一样的..4. 地球自转的方向跟地球公转的方向一样..二、选择题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A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6. 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A 渐渐加快B 逐渐减慢C先加快后减慢D 先减慢后加快7. 在不同的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A由西向东 B 由东向西 C 由北向南8. 下列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现象的描述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 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9. 打扰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 B 一个月 C 一年三、填空题10.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1. 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转动;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答案:1√2√3√4√5B 6 A 7B 8A 9C 10 公转11太阳逆时针一年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判断题1. 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2. 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3. 阳光直射的地区;比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低..4. 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5. 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也还会有四季..6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B长度C北极7. 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8.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 夏季 C 冬季9...下列四个节气中;白昼最短的是A劳动节B儿童节C教师节D国庆节填空题10.阳光的____射与____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1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运动的两个特点有关..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2.在四季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________..答案1 ×2×3×4×5×6B 7 B 8C 9D 10 直斜11地球的公转地轴是倾斜的12夏至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判断题1. 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2. 北半球到了夏季;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这种现象叫做极昼..3.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4.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地区范围..5. 去南极考察时最好时期是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二、选择题6. 引起极昼、极夜时间不等长是由于A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B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运行速度不同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是不规则球体..7.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在极地附近有半年时间处于黑夜之中;这种现象称为A极昼B黑夜C极夜三、填空题8. 极昼与极夜现象与▁▁▁▁▁▁▁▁、▁▁▁▁▁▁▁▁▁▁▁和▁▁▁▁▁▁▁有关.9. 北半球的夏季时;太阳挂在天空就是不会落下;北极中心的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于黑夜之中..人们就把这样的现象叫▁▁▁▁▁和▁▁▁▁..10. 地轴倾斜度大约是▁▁▁▁度..11. 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形成极昼和极夜..12. 地球的轨道是一个▁▁▁▁▁;地球距离太阳远近会影响地球上的气温..答案:1√2√3√4√5√6B 7C 8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9极昼极夜10 23 11 保持不变12 椭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认真思考巧填空。
(18分)1.高山上的积雪是水的形态,水的形态变化是由变化引起的。
2.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受热上升,在高空中遇冷会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这些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
3.将刚从冰箱里拿出的袋装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的温度会,这是因为发生了传递。
4.像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像塑料、木头等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叫。
5.热的良导体吸热,散热也;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散热也6.一般来说,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热能力比非金属7.热传递主要通过、和的方式来实现。
8.液体或气体受热,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递方式称为二、火眼金睛判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20分)1.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 )2.一般情况下,金属的传热本领比木头弱。
( )3.水在吸收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 )4.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和工具使牛奶热起来。
( )5.热水向上运动的原因和我们学过的热空气向上运动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受热后物体体积变大,即热水比相同体积的冷水轻,所以热水向上运动。
( )6.勺子插在热水中,勺子的水上部分也会渐渐地热起来。
( )7.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是在沸腾着的。
( )8.设计一个好的保温杯,我们要从减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多个角度来考虑。
( )9.热的良导体用途广泛,热的不良导体用处不大。
( )10.盖上茶杯的盖子有利于保持茶水的温度。
( )三、正确答案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8分)1.将大小两个塑料瓶剪去瓶口,然后套在一起,如右图。
为了保温.可以在两个瓶子间填充( )。
A. 细沙B. 棉花C. 铝箔2. (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A. 温度B. 容器C. 质量3.摄氏度的含义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摄氏度。
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整理1、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同。
4、热在水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5、水在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大变小,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
6、将不同材料的勺子(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等)插入热汤时,最烫手的是金属勺。
7、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温度有关。
8、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等。
9、为了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我们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搅拌均匀。
然后用酒精灯给试管底部一侧加热,观察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10、比较哪杯水凉的慢时,我们需要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相同温度的热水。
11、壶中的水烧开是热对流;炉子的热传到水壶是热传导;炉子的热传到手掌是热辐射。
12、保温瓶的内壁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
13、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热时,我们会把它浸在热水中。
14、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分别传递到另一部分。
1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这是水的凝结现象。
16、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17、保温瓶的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
18、在生活中,让热迅速的传给另一个物体,是我们所希望的,比如用锅做饭时。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希望热还是慢慢传递比较好,比如手握锅柄时。
19、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温度有关。
20、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当水的温度在0℃以下时水就会凝结成冰,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水就会沸腾。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热》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热》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热传递的规律,探索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探究、思考等多种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热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热量、温度变化等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己发现和总结热现象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规律,能用科学术语描述热传递过程。
3.让学生探索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热传递的规律及热传递过程的描述。
3.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热现象的规律。
2.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热现象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实验报告单、思考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热现象实验,如热水变凉,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会变凉?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四单元 单元划重点思维导图蒸发 沸腾 升化 凝结 凝固 数量转移 温度变化保温瓶内胆向低温物体 固体导热物体容易传导热量不容易传导热量陶瓷、木头、橡胶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空气、水 三个杯子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循环流动 太阳、篝火陶瓷杯吸热 放热 原因水的三 态变化热对流 热辐射方向之间接触气体、液体 不需要热传物质 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热传递金属 散热性好 保温性好 制作 制作保温杯塑料杯 不锈钢杯 加盖包裹保温材料木塞真空隔层 镀银内壁知识要点一、水的三态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一般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4、水吸收热量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成水(放热过程)5、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合的条件下液化而成的。
雨是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
它们在去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
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二、热量的传递1、两个系统在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4、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的不同点:(1)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传递。
(2)热传递的媒价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辐射。
7、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三、传热快慢1、根据物体的导热性,我们可将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
乒乓球转动,手电筒也绕着乒乓球转动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
2、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第四单元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热》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热传导、比热容、温度计的使用、热能的转化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热的性质、热的现象以及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的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传导的原理,掌握比热容的概念,正确使用温度计,理解热能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导的原理、比热容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热能的转化。
2.教学难点:热传导的原理、比热容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热传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热传导的原理。
3.学习比热容: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比热容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5.热能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热能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热能的利用和转化。
6.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主要围绕热现象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热的相关概念,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热的现象,探索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热的相关概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热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关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热现象中的规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生活实例法:将热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热源、冷源、实验用品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作业准备: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1、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5、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6、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7、、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8、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9、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10、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1、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2、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13、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
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4、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15、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16、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7、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19、(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20、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1、(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22、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23、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
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24.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
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25.不同季节的正午,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
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26.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27.“日心说”也叫“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坚持这一观点的有:阿里斯塔克、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
28、.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
英国布拉得雷发现光行差,即恒星的星象位置在一定极小范围摆动。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二、问答题: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
(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般就是白昼,没有照亮的一半就是黑夜。
地球周期性的自转,使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都可能迎来太阳和送走太阳,所以就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P76)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答: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答:不会。
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到A、B、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当转到位置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当转到位置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当转到位置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
当转到位置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知识点(一)、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主要观点:1、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3、地球静止不动4、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他的著作是《天体运行论》。
主要观点:1、地球是球形,2、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3、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4、在太阳是静止不动的,5、地球围着太阳转。
(二)、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
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三)、谁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正好是太阳运动方向相反,。
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
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每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四)、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是(自转),夜晚看天空北极星不动的,是因为(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
地轴是(倾斜)的(23°),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
(五)、地球在公转吗: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1年)。
地球公转的证据是:1、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
2、恒星的周年视差。
3、从卫星、飞船上的观测。
4、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
(六)、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1、当阳光直射点在赤道时,我们的家乡可能是(春季)或(冬季)。
2、当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处于(夏季);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处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