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行派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秦腔板式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唱剧在现代戏曲中,通常是指节拍形式。
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
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
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
••••••••••板式简介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
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
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一小节只有一拍,并以四分音符为一强拍(1/4),一板。
一板一眼(2/4),每小节有两拍,一强拍,一弱拍,一板、一眼。
一板二眼(3/4)板、头眼、二眼。
一板三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
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
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
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全巧民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
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
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
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
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
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
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
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
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
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
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
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
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生的指导下,未曾出科即挑大梁。
秦腔经典剧目简介秦腔经典剧目简介传承大秦之声,人人有责目录1、《火焰驹》剧情介绍: (5)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 (6)3、《三滴血》剧情介绍 (6)4、《玉堂春》剧情介绍 (6)5、《皇后梦》剧情介绍 (7)6、《八件衣》剧情介绍 (7)7、《双锦衣》剧情介绍 (7)8、《破宁国》剧情介绍 (8)9、《鱼腹山》剧情介绍 (8)10、《盗虎符》剧情介绍 (8)11、《银屏挂帅》剧情介绍 (8)12、《斩秦英》剧情介绍 (8)13、《长坂坡》剧情介绍 (9)14、《白逼宫》剧情介绍 (9)15、《苟家滩》剧情介绍 (9)16、《金琬钗》剧情介绍 (9)17、《白蛇传》剧情介绍 (10)18、《穷人恨》剧情介绍 (10)19、《两颗铃》剧情介绍 (10)20、《苏武牧羊》剧情介绍 (10)21、《杨门女将》剧情介绍 (11)22、《下河东》剧情介绍 (11)23、《金沙滩》剧情介绍 (11)24、《斩黄袍》剧情介绍 (11)25、《斩李广》剧情介绍 (11)27、《夺锦楼》剧情介绍 (12)28、《葫芦峪》剧情介绍 (12)29、《金麒麟》剧情介绍 (12)30、《墙头记》剧情介绍 (12)31、《囊哉》剧情介绍 (12)32、《女巡按》剧情介绍 (13)33、《谢瑶环》剧情介绍 (13)34、《窦娥冤》剧情介绍 (13)35、《潘杨讼》剧情介绍 (13)36、《春秋配》剧情介绍 (13)37、《玉禅泪》剧情介绍 (14)38、《庵堂认母》剧情介绍 (14)39、《慈母泪》剧情介绍 (14)40、《劈山救母》剧情介绍 (14)41、《血手印》剧情介绍 (14)42、《西湖遗恨》剧情介绍 (15)44、《母子恨》剧情介绍 (15)45、《辕门斩子》剧情介绍 (15)46、《闯宫抱斗》剧情介绍 (15)47、《四进士》剧情介绍 (15)48、《张古董借妻》剧情介绍 (15)49、《翰墨缘》剧情介绍 (16)50、《二度梅》剧情介绍 (16)51、《木楠寺》剧情介绍 (16)52、《齐王拉马》剧情介绍 (16)53、《梨花狱》剧情介绍 (17)54、《十五贯》剧情介绍 (17)55、《三世仇》剧情介绍 (17)56、《四郎探母》剧情介绍 (17)58、《秦王求贤》剧情介绍 (17)59、《穆柯寨》剧情介绍 (17)60、《十道本》剧情介绍 (18)61、《春江月》剧情介绍 (18)62、《双镯记》剧情介绍 (18)63、《三请樊梨花》剧情介绍 (18)64、《李白辞朝》剧情介绍 (18)65、《大破天门阵》剧情介绍 (18)66、《九江口》剧情介绍 (18)67、《三知己》剧情介绍 (19)68、《出棠邑》剧情介绍 (19)69、《三娘教子》剧情介绍 (19)70、《卧薪尝胆》剧情介绍 (19)71、《赵五娘吃糠》剧情介绍 (19)72、《丹青泪》剧情介绍 (19)73、《包夫人断案》剧情介绍 (20)74、《汉宫秋月》剧情介绍 (20)75、《斩雄剑》剧情介绍 (20)76、《软玉屏》剧情介绍 (20)77、《杨八姐盗刀》剧情介绍 (20)78、《生死牌》剧情介绍 (21)79、《春秋笔》剧情介绍 (21)80、《清风亭》剧情介绍 (21)81、《斩单童》剧情介绍 (21)82、《白玉楼》剧情介绍 (22)83、《冼夫人》剧情介绍 (22)84、《仇荐》剧情介绍 (22)85、《祝福》剧情介绍 (22)86、《棒打无情郎》剧情介绍 (22)89、《飞犬奇案》剧情介绍 (23)90、《凤冠梦》剧情介绍 (23)91、《卓文君》剧情介绍 (23)92、《潘金莲》剧情介绍 (24)93、《秦楼案》剧情介绍 (24)94、《卖妙郎》剧情介绍 (24)95、《法门寺》剧情介绍 (24)96、《玉虎坠》剧情介绍 (25)97、《大拜寿》剧情介绍 (25)98、《打銮架》剧情介绍 (25)99、《烈火扬州》剧情介绍 (25)100、《卷席筒》剧情介绍 (26)101、《黑叮本》剧情介绍 (26)102、《游龟山》(蝴蝶杯前本)剧情介绍 (26) 103、《蝴蝶杯》(蝴蝶杯后本)剧情介绍 (26) 104、《斩韩信》剧情介绍 (27)105、《五典坡》剧情介绍 (27)106、《回荆州》剧情介绍 (27)107、《三上轿》剧情介绍 (27)108、《朱元璋斩婿》剧情介绍 (28)109、《状元媒》剧情介绍 (28)110、《赵氏孤儿》剧情介绍 (28)111、《三曹父子》剧情介绍 (28)112、《大报仇》剧情介绍 (29)113、《哑女告状》剧情介绍 (29)114、《荆珂刺秦》剧情介绍 (29)115、《烙碗记》剧情介绍 (29)116、《蜜蜂计》剧情介绍 (30)117、《黄河阵》剧情介绍 (30)119、《走雪山》剧情介绍 (30) 120、《打柴劝弟》剧情介绍 (31) 121、《黄天荡》剧情介绍 (31) 122、《杀狗劝妻》剧情介绍 (31) 123、《紫金簪》剧情介绍 (32) 124、《贩马记》剧情介绍 (32) 125、《西厢记》剧情介绍 (32) 126、《串龙珠》剧情介绍 (32) 127、《临潼山》剧情介绍 (32) 128、《范雎相秦》剧情介绍 (33) 129、《裙边扫雪》剧情介绍 (33) 130、《精忠保国》剧情介绍 (33) 132、《斩经堂》剧情介绍 (33) 133、《还我河山》剧情介绍 (34) 134、《忠孝贤》剧情介绍 (34) 135、《杜十娘》剧情介绍 (34) 136、《张连卖布》剧情介绍 (34) 137、《屠夫状元》剧情介绍 (35) 138、《十二把镰刀》剧情介绍 (35) 139、《杏花村》剧情介绍 (35) 140、《大家喜欢》剧情介绍 (35) 141、《梁秋燕》剧情介绍 (35) 142、《杨三小》剧情介绍 (36) 143、《看女》剧情介绍 (36) 144、《白先生看病》剧情介绍 (36) 145、《打镇台》剧情介绍 (36) 146、《柜中缘》剧情介绍 (36) 147、《捉鹌鹑》剧情介绍 (37) 148、《黄鹤楼》剧情介绍 (37)150、《杀四门》剧情介绍 (37)151、《卖画劈门》剧情介绍 (37)152、《算卦骗人》剧情介绍: (38)153、《激友》剧情介绍 (38)154、《放饭》剧情介绍: (38)155、《杀寺》剧情介绍 (38)156、《杀庙》剧情介绍 (39)157、《八大锤》剧情介绍 (39)159、《忠义别府》剧情介绍 (39)160、《三回头》剧情介绍 (39)濒临灭亡的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十大本 (39)1、《太和城》 (40)2、《断王霍霍》 (40)3、《符罗成圣》 (40)4、《石佛寺》 (40)5、《蛟龙驹》 (41)6、《两合关》 (41)7、《梅龙镇》 (41)8、《鲁尧知马壮》 (41)9、《黄绝鞭》 (42)10、《滚豌豆》 (42)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2010/11・文艺争鸣・地方西府秦腔又称为“西路秦腔”“西路梆子”“西路戏”“西路乱弹”等等,它是以陕西宝鸡(主要以岐山、宝鸡、凤翔三县为主)为中心,波及西北五省的一个秦腔剧种,也是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是构筑秦腔发展史中的一块重要基柱。
探究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府秦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西府秦腔,其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民族的血液,跳动着上下几千年周秦文化的根脉,散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神韵,舞动的长袖里飘荡着几千年的金石古风。
西府秦腔生成于宝鸡这块丰腴的土壤上,广布于中国戏曲色彩斑斓的长廊。
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炎、黄二帝的农耕文化分别起源于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和“姬水”,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弹歌”就是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此外,《下谋》《扶持》据说都是炎帝时期的歌谣。
这些简约的文字配以莫测的音乐歌唱再投足而舞,不仅反映出综合艺术的发端形式,也是道地的中国戏曲文化的序曲。
古书《三皇补》载,炎帝为达天人和谐,求得先民安康、生态平衡,创立了“蜡祭”:“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祭仪式时,百兽率舞,击石拊石,驱疫除鬼之祀舞不仅盛大而且隆重。
这不仅使人想起当今宝鸡流行的民间社火游艺,也想起西府秦腔戏俗中的“打台戏”:凡庙会戏,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
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
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3000年前,周人沿着渭水迁入关中宝鸡,以周原为都城,传播姬周文化,其后又不足百年,一举灭商,建立周朝。
“殷尚鬼,周尚文。
”周人何以尚文,在这雅文化的背景之下,深藏着炎黄文化的根基。
秦腔的起源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直主要的地方戏曲,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
其板类共有六种:〔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
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
秦腔,西北地方剧种。
发源于甘肃,盛行于西北五省。
秦声初现于西周,由秦人故里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最初的秦声只是击缶而歌,据传秦人非子在甘肃天水牧马时唱陇南礼县的一种民歌,后来在天水传唱开来。
因此有“秦俗好讴,由来已久。
秦人善唱秦声始于秦始皇故里甘肃礼县,周代以来在秦州天水盛行开来” 的记载。
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具当地的传说,当时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就广为搜集当时的好听的歌曲,但他都不满意,后来,有个天水的送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传在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情节的说唱人,带到了当时的国都咸阳.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并且经常让他们为他说唱,禺餮看见国王喜欢,就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说唱团队来到了秦国,还组织聪明的说书人继续为他编唱.由于宫廷的畅行.这种不成熟的艺术也就流到了民间.公元357年,氐人苻坚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前秦后,曾移氐族15万户于河西(详参吕思勉《先秦史》),从此,使其嬴氏祖籍所传“秦声”也带入该地,并与聚居河西一线之月氏、鲜卑、吐谷浑、羌等各民族音乐舞蹈逐渐融汇,这便是后来《隋书·音乐志》所载“魏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
此声所兴,因而改变,杂以秦声也”之因由。
公元386年,苻坚部将吕光(略阳人,即今甘肃张川、清水一带)平西还师途中,得知其主于淝水战败身亡,便在武威自立为王,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后凉”。
吕光既成国君,不可没有伎乐。
于是,即采凉州(今武威)一脉传存的“秦声”,与西域所获“奇伎异戏”与之互鉴,制成宫廷乐舞,因该乐舞多有“秦声”、“秦姿”,故取名《秦汉乐》、《秦汉伎》,后又名《西凉乐》。
秦腔简介陕西省地方戏剧种。
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
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
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
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
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
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
l949年后还传至台湾。
域外远达吉尔吉斯共和国。
历史沿革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
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留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案腔声腔的最早记载。
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
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
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
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
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一1795)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
《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
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秦腔啊啊啊看完2003年戏迷大叫板决赛后,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全当闲传。
一、绚丽多彩辉煌光大的20年秦腔虽然悠久古老,但有资料可鉴(录音)的历史只有70年左右,我见到最早的一张唱片是易俗社高明俗的《四郎探母》,其次是李正敏的几张唱片,如《二度梅》、《三击掌》、《五典坡》等,这些都是上海百代公司30、40年代灌制的。
那么,秦腔之所以深受广大西北人的喜爱,之所以在西北人的血脉里扎根和光大,我以为应该是上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解放后的20年。
何以见得?首先,前30年、现在、将来若干年代,人们所崇拜的名家都是这个时代成名或成长的。
既便是刘毓中、刘易平、苏育民、仁哲中虽然是解放前的艺人,但真正成名是解放后的事。
50、60年代培养出的名家那就多得不胜枚举了,如王玉琴、郭明霞等成名是在30岁左右,也正是这个年代。
其次,有四大剧团功不可没。
首先要说的是省戏曲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对秦腔演出程式、音乐改进及整理起了典范和样板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将西洋乐器融入到秦腔音乐中,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易俗社、尚友社、三义社由于在演出风格、演出行当上各具千秋,使秦腔流派更加色彩分呈。
可以说这20年的秦腔是最完美的秦腔,现在的秦腔与之相形见绌。
二、近二十年的秦腔是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二十年过去人们的娱乐形式、精神寄托是看戏,这或是唯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通过戏曲去体现,过去甚至学童的启蒙教育课本都是剧本,因为剧本里包含了人伦、道德、历史、文学等知识。
所以说戏曲是人们精神世界徜徉的场所,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显得那样重要。
现在则不同,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形式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变异,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那样的渺小。
当今社会浮躁、飘浮之风对艺人的成长进步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以上可能是秦腔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出现的名家寥寥无几。
李小峰算是出类拔萃,李东桥徒有虚名,李梅误入歧途,丁良生的须生,李发劳的红生显得孤独,张宁的花旦只能算是继承。
高中语文第10课秦腔-作品赏析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10课秦腔-作品赏析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10课秦腔-作品赏析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秦腔》作品赏析主题思想秦腔原型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是农耕文化原型的派生物,它隐喻的是秦地农民的文化潜意识,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其中包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秦腔作为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既是七里沟隐喻的农耕生产方式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维护这种方式,秦腔众多曲目戏文体现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都体现了这一点。
秦腔的衰落和白雪、夏天智的困境,正是秦腔所隐喻的价值观念、农耕思维方式的困境。
秦腔和农耕生产方式的根基一起衰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但它承载的传统农耕方式中的优秀文化精神一起消失又令人惋惜。
秦腔的衰落令人伤感,如同悲苦的曲调一样。
或许贾平凹并不愿意让秦腔成为故土的挽歌和绝唱,但现实如此残酷,生存如此严峻,那股生命的凉气终究还是在《秦腔》的字里行间透了出来.《秦腔》描写了清风街真实的乡土生活,这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神秘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无意识的自觉的行为方式。
、对风水的讲究.清风街的村民对风水非常讲究,因此盖房埋墓都请中星爹占卜测卦,找好穴位清风街东西两街成蝎子形,夏天义的家就在蝎子尾上,占了好风水,因此夏天义便有了辉煌的经历。
后来修路从后源经过,把清风街的风水破坏了。
“风水重要的很,就是风水一坏,夏天义下台了。
00秦腔000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简介000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陕西秦腔作文800字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所表演,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秦腔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流传,成为了陕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秦腔吸收了汉唱、汉戏、曲艺、越调等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秦腔的表演形式包括有“唱念做打”四大元素,其中“唱”指的是由艺人们用特定的唱腔来演绎剧情,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念”是指由唱曲的人借用声调高低、语气强弱等方式来念出剧中的对白,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做”是指演员采用动作、姿态等表现手法,来诠释角色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打”则是指演员们采用武打动作,来展现戏曲中的打斗场面,增加剧情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在秦腔中,角色分工明确,包括主行、旦行、净行、丑行等,每个行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表演特点。
主行一般扮演英雄或官员等正面角色,通常具有正义感和勇气;旦行则扮演女性角色,多为妻子或者女儿等柔弱的角色;净行则扮演武功高强的角色,通常是反派或者打手等;丑行则负责喜剧效果,通常扮演搞笑或者贫民等特殊角色。
秦腔的唱腔独具特色,主要有“折子”、“做子”、“调子”、“摇子”等多种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既让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剧情的发展。
除了表演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秦腔还在剧目和剧情上有着广泛丰富的内容。
秦腔的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囊括了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事件和英雄人物,如《白蛇传》、《五代十国演义》、《山海经》等。
这些剧目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表现力。
在演员方面,秦腔以“匠心独运”闻名于世,演员们都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具有扎实的唱功、做功和打功,能够准确地表达剧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声乐基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肢体表现能力,以及对于戏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他们每次表演都要经过严格的排练和调试,以确保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秦腔角色分类及介绍
秦腔的角色分类及介绍如下:
秦腔的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
其中,老生又可以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须生可以分为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可以分为雉尾生、纱帽生和贫生;武生和幼生是武小生;老旦和正旦有挽袖青衣和蟒带青衣之分;小旦可以分为闺门旦和刀马旦;花旦可以分为玩笑旦、泼辣旦和武旦;媒旦是大净,毛净,丑角的分类则有大小丑和武丑。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
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秦腔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2《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选择性下册《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把握文中的描写手法。
(重点)3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秦腔文化的特点,提出关于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见解。
(难点)一、秦腔视频,造境入文陕派民谣歌曲《老陕咥面》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让我们一起聆听一段秦腔《宝莲灯》《哭墓》,比较一下,它和其他戏曲有什么不同?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热血沸腾地理题中的概括:“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
”贾平凹的表达:震撼、有劲、大喊大叫(“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众多观众:“气势宏大、震撼人心”“唱腔高亢激昂,其声如吼,让人振奋”“其旋律高亢婉转,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它气势恢弘、古拙质朴的内蕴。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起源于劳动号子,它与人们的生命是相通的……黄河绵延了时间,华山挺立了空间,秦腔接着地气,吼出的是人间大理。
”二、印象秦腔,印象作者1.印象秦腔:“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
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和人孕育不同的戏剧。
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中国戏曲脸谱萌芽于唐代(公元618至907年),当时有一出乐舞叫《兰陵王破阵曲》,表演的武将兰陵王(因面貌清秀恐难压敌)就戴上威武的面具来战胜敌人。
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不断演变,渐形成了使用十多种颜色和富有性格特征的中国戏曲脸谱。
中国戏曲脸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是中国古典戏剧特有的化妆艺术。
耿家脸普是兰州著名秦腔花脸耿忠义先生继承前辈艺人脸谱的基础上的,创造出来的一套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的秦腔脸谱。
通称“耿家脸普’。
它的美、俊、奇、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已成为兰州的一种街巷文化,是兰州的一枝民间艺术奇葩。
耿家脸普与众不同,非常独特。
他与陕西的秦腔脸谱不同。
与甘肃陇东、陇南的秦腔脸谱也不同。
耿先生的脸普,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美观。
他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瘦而长,形象很神气。
这是耿先生依据自己的瘦脸形,上额高、平、宽,两腮瘦,颧骨高、下巴长这些有利条件定格布局的;第二个特点是:勾画的花纹图案象征性很强,着力刻划人物性格,给人以个性显明,威严古朴之感。
因此.耿家脸普倍受I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及行家们的尊崇、叫绝。
他的脸漪不仅成为甘市秦腔演员的范本。
而且也流传在兰州民间的美术品中,过去乃至现在有些店铺、摊位前描画耿家脸普,以供人欣赏,招睐顾客。
耿家脸普的基本色调,大体可分为五色:即白、黑、红、黄、粉。
白色表示奸险阴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
红色表示庄严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
白脸角色:如曹操、贾似道、秦桧等.黑脸角色:如包拯、张飞等。
在这里说明一下,耿家的黑脸.不象京剧的包拯,而是在黑脸的基础上勾画粉红腮,点染了鲜明的对比色彩,进一步展示了人物性格。
额上不仅画有白色的月牙,而且还画有红色的太阳,象征‘明并日月’。
‘张飞的额头左右眉间画了两朵惹人喜爱的梅花,表示其粗中有细,两腮染成粉色,给人以爽朗、洒脱的感觉。
由此可见,耿家脸普很讲究艺术夸张和审美情趣,不拘泥于原始形态,敢于标断立异。
红脸角色:如关羽,黄飞虎、赵匡胤等.还有高旺,檀道济都加画泰山眉;黄脸角色:如闻仲、杨戬、文天祥、王翦、黄遵道、方腊等;粉脸角色:如徐延昭、尉迟恭等。
从“昆山腔”的兴衰看“秦腔”的发展前景中国有五大声腔,在这五大声腔中昆山腔的发展最早,流传也最广。
它创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同时可以说我国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昆山腔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曾经起过不小的推动作用。
昆山腔所以能迅速发展普及并为流传,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中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已处于萌芽状态,明代的手工业曾得到空前的发展,生产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工商业也比较发达;城市繁荣,人口增长,促成市民所有力量的增长、市民意识的抬头。
资本主义社会因素的出现,所产生的要求民主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的进步戏剧、小说中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反映!这样就形成了昆山腔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给昆山腔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社会物质条件,这是它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士大夫们的支持,当时写传奇剧本的绝大多数作者是在朝为官或被贬、隐退的士大夫。
《琵琶记》作者高则成,出身于隐士家庭,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工诗文、善书法,擅长词曲。
他先后曾任处州录事、福建行者都事等职。
《宝剑记》作者李开先,文学家,曾做官至太常寺少卿。
《鸣凤记》作者王世贞,十九岁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尚书。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是杰出的戏剧家,做过南京的礼部主事、南京太常寺博士。
由于他们的参与,大大提高了昆山腔剧本的文学水平。
他们写的传奇剧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宏大,题材广阔,故事离奇,情节曲折,词采丰富;人物描写细致工巧,反映了民生的疾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唱出了群众反剥削反压迫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要求与愿望。
在艺术上,《牡丹亭》的出现发展了我国历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并享有崇高的威望,流传至今。
昆山腔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下,在嘉靖前后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各种戏曲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在艺术上更加精美、更加完整,为其他剧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腔的行派
一、生行
1、须生张派(润润子)艺术风格:行腔高昂明亮,做工细腻,追求唱做平衡。
传人有:李云亭、陆顺子、和家颜、王集荣等。
代表作:大报仇、闯宫抱斗、下河东、走雪山、杨家戏等。
李派(李福银)艺术风格:慷慨激昂,场面火烈,唱腔讲究喘音,道白字如喷丸。
传人有:康正绪、阎更平。
代表作:临潼山、十道本、全家福、破宁国等。
郗派(郗德育、兰州须生魁首)艺术风格:讲究唱念做打平衡,行腔干净明快紧凑。
传人有:苏永民、牛利民。
代表作:下河东、临潼山、反五关、出棠邑等刘派(刘立杰)艺术风格:衰派老生、讲究唱腔,行腔激昂又不失婉转。
传人:刘毓中等。
代表作:日月图、八义图、铁莲花、大报仇等王派(王文朋)艺术风格:秦腔须生纱帽生的代表,以唱腔见长,讲究唱腔的书卷气。
传人有:刘易平、王景民、焦小春、康正绪等。
代表作:葫芦峪、辕门、状元媒、四郎探母、空城计等另外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或对前人有所突破和发展,有流派迹象的有:袁(克勤)派,传人有陈仁义等;毓(刘毓中)派,传人乔新贤、杨天易、王君秋等;平(刘易平)派,传人阎更平、成香娟等;焦(晓春)派
2、小生沈(和中)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唱念洒脱,表演潇洒。
代表作: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群英会、双罗衫等;靖(正恭)派,艺术风格:以贫生戏称著,扮相英俊,唱念绝俗。
代表作:伯牙奉琴、激友、吃鱼、坐窑、观画、青年镜、独占花魁等;苏(哲民、育民)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精于贫生戏,唱念朴实考究,表演神满气足。
代表作:打柴劝弟、激友、扑池送亲、义责王魁、将相和、赵氏孤儿等;杨(令俗)派,艺术风格:表演神色绵逸,唱腔古朴爽朗,并擅贫生戏。
代表作:龙门寺、盗虎符、西厢记、写状等;另有流派迹象的有:吕(明发)派高(登云)派雒(秉华)派张(新华)派任(哲中)派陈(妙华)派
二、旦行早期的男旦名流赵杰民、陈雨农,党甘亭等在秦腔旦角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享誉大西北的秦腔旦角演员,被尊称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但因年代较远,未留下音像资料;一代秦腔“神童”刘箴俗因英年早逝,对后世影响有限,故以上几位暂不列入。
杨(金声)派(咬牙旦)。
艺术风格:传统青衣唱法,气息饱满,苍劲含蓄,吐字老到,韵味四溢。
传人:李正华、郝彩凤等。
代表作:二进宫、琵琶上路、压发等;敏腔(秦腔正宗李正敏)。
艺术风格:工正小旦,唱腔韵味醇厚,表演含蓄凝练。
传人:陈尚华、董化卿、杨凤兰、马友仙等。
代表作:五典坡、二进宫、河湾洗衣、白玉钿、二度梅等。
何家腔(金嗓子何振中)。
艺术风格:唱腔嘹亮干净,表演泼辣奔放,唱念做打俱佳。
传人:孟遏云、王玉琴等。
代表作:赶坡、金玉奴、回荆州、打金枝等。
王(天民)派(有陕西梅兰芳之誉)。
艺术风格:工闺门旦,以情拿腔,吐字清晰俏丽,含蓄缠绵,极尽柔媚之态,身段扮相上乘,长于做戏。
传人:肖若兰、全巧民等。
代表作:柜中缘、洞房、吕四娘等;宋(上华)派(有“活红娘”之称)。
艺术风格:工青衣花旦,长于做工。
唱腔清彻自然,朴实醇美,表演细腻,富于生活。
传人:张咏华,全巧民等。
代表作:杀狗、龙门寺、拷红、拾玉镯、游龟山等;孟(遏云)派(秦腔历史上第一个坤伶)。
艺术风格:
唱腔以高、亮、脆、帅著称,传统气息浓郁,表演古朴大方,刚柔相济。
代表作:起解、三滴血、三回头、二堂献杯等;杨(金凤)派、艺术风格:唱腔工稳,饱满亮丽,表演细腻大方,唱做具佳。
传人:段林菊、郝彩凤等。
代表作:白玉楼、白玉钿、游龟山、汾河湾、铡美案、游西湖、卖酒、杀狗等;苏(蕊娥)派、艺术风格:工花旦,唱腔朴实委婉、童音稚声,自然柔嫩,富含韵味。
传人:卫水珍等。
代表作:花亭相会,打金枝,夜逃、杀庙、双下跪等;李(爱云)派、艺术风格:工正小旦,唱腔柔美隽永,韵味醇厚,表演情真意切,引人入胜。
传人:广雪芹等。
代表作:三上轿、楼台会、庵堂认母、西厢记、铡美案等;余(巧云)派(有“秦腔皇后”之称)。
艺术风格:工正小旦,唱做具佳。
唱腔清脆酥甜、纤细委婉、富含韵味,表演规范细腻、功力深厚。
能戏颇多,其声腔及表演方面的建树非常值得研究和继承。
传人:张彩香、胡香串等。
代表作:三上轿、秦香莲、五典坡、黑叮本、白蛇传、斩秦英、双下跪等;肖(若兰)派,或称兰派。
艺术风格:工小旦,唱腔华丽委婉、气质如兰,表演细腻逼真、大气考究。
传人:李淑芳、王荣华等。
代表作:游龟山、柜中缘、河弯洗衣、数罗汉、三滴血、双锦衣、夺锦楼等。
王(玉琴)派,艺术风格:工正老旦,唱腔沙冽甘甜、朴质酣畅、圆润奔放、韵味醇厚,人称“满口腔”。
代表作:秦香莲、三娘教子、白玉楼、杨门女将等。
郭(明霞)派,艺术风格:工正旦,自创颤音唱法。
唱腔激越流畅、刚柔相济。
传人:张虹等。
代表作:秦香莲、五典坡、四贤册、秦楼案等。
小肖(玉玲)派,或称玲派。
艺术风格:工青衣小旦。
唱腔博采众长、细腻飘逸、委婉舒张。
传人:侯红琴等。
代表作:玉堂春、火焰驹、探窑等。
熊(月玲)派,艺术风格:工青衣小旦。
戏路宽广、擅于唱工,唱腔朴质跌宕、饱满婉转、喷口遒劲。
代表作:五典坡、秦香莲、游龟山、走雪等。
传人:熊小玲等。
三、净行田(德年)派,艺术风格:工大花脸,唱腔雄浑刚劲、高昂激越,注重膛音。
虽是传统花脸唱法,但改变了传统的花脸吼、挣的缺点,形成了简练朴质的艺术风格,白口亦佳,台架稳重大方,成为秦腔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花脸流派。
传人:李买刚、白江波等。
代表作:铡美案、斩单童、二进宫、打銮驾、甘露寺等。
李(可易)派,艺术风格:工架子花脸,唱腔如龙吟虎啸、喜用犟音、行腔火暴、传统味浓,表演如猛虎蛟龙、气势伟岸,形成了洒脱、稳重、考究、凝练的艺术特色。
在二花脸行开一代新风,成为标志性人物。
传人:刘茂森、王仲华、左福成等。
代表作:敬德洗马、满床芴、斩单童、黑虎坐台等。
张(健民)派,艺术风格:工大花脸,行腔上突破了传统花脸以膛音为主的唱法,改用须生行腔唱花脸,形成了干净明亮、铿锵爽朗的艺术特色;白口更是如珠走玉盘、酣畅淋漓,念白艺术在花脸行当中登峰造极。
代表作:赤桑镇、斩单童、铡美案、草坡面理、抱琵琶、二进宫等。
耿(忠义)派,甘肃花脸巨匠。
艺术风格:架子花,塑造人物张弛有度、栩栩如生,创造了如“三秆子”、“三鞭子”等表演程式;唱腔苍劲洪亮、刚毅俏皮。
独具一格的耿派脸谱更是对秦腔花脸艺术的巨大贡献。
传人:刘茂森、米新洪等。
代表作:杀寺、五台会兄、芦花荡、苟家滩等。
周(辅国)派,艺术风格:架子、铜锤二门抱,唱腔慷慨激昂、火炽热烈、犟音独具风格,台架工稳。
代表作:铡美案、火焰驹、芦花荡、黄河阵、黑虎坐台等。
刘(茂森)派,艺术风格:工二花脸,唱腔酣畅醇厚、苍劲挺拔,犟音喘音技巧造诣深厚,武打矫健优美、腰腿功力尤佳。
代表作:五台会兄、荆轲刺秦、芦花荡、张飞闯帐、杀寺等。
四、丑行马(平民)派传人:樊新民、雷振中、伍敏中等。
苏(牖
民)派汤(涤俗)派晋(福长)派阎(振俗)派传人:李兴、乔慷慨王(辅生)派
陕西名称由来
2006-02-17 11:47:36 西安新闻网
陕西: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的名称由此延袭至今。
三秦:
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所辖,所以陕西简称“秦”,沿用至今。
秦朝灭亡后,项羽把原来秦国之地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
一词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