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历程(一)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孟凡艳【摘要】目的: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范围,诊断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探讨不同年龄段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是否有差异.方法:高频彩超观察0~14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按年龄分段,设腹痛组与对照组.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值不同;且0~1岁,1~2岁,7~14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2~7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对诊断2~7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敏感,临界值下限长径11mm;短径6mm较合适.【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高频彩超;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范围【作者】孟凡艳【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2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随着超声仪器清晰度的提高,原来查不出病因的许多腹痛患儿,越来越多的被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但正常的肠系膜淋巴结也可被显示,本文主要按年龄分组,设腹痛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年龄组淋巴结大小估测正常值范围,以淋巴结大小结合形态、回声、血供情况及小儿年龄界定是否发炎。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儿童229人,其中男144人,女85人。
对照组120人,腹痛组109人。
其中对照组每小组均为30人;腹痛组0~1岁16人,1~2岁25人,2~7岁43人,7~14岁25人。
所有腹痛组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均经临床排除了其他疾病确诊为本病,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正常小儿。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GELogiq 7和TOSHIBAaplioXG型彩超,探头频率3.5~8MHz。
患者取平卧位,先选择3.5MHz探头常规全腹扫查排除较大范围疾患。
然后切换8MHz高频探头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选择最大范围淋巴结,采集图像,记录数据。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247例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腹部高频超声对其诊断的意义,并探讨其病因及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47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资料及对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并做观察性研究及回顾性及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高频超声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可有发热、呕吐、便秘、颈部、颌下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表现及血白细胞数异常、CRP升高。
抗菌素静点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佐治,疗效优于单一抗菌素治疗,并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痛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腹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最可靠便捷的检查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本病更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
标签: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是儿童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诊断标准也未统一,治疗上也仅基于使用抗菌素的共识。
为进一步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探讨有效、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及更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措施,现将247例临床资料及不同治疗的效果表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因腹痛就诊本院门诊并明确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247例,其中男140例,女107例,年龄1岁8个月~14岁,平均(6.5±1.72)岁。
1.2临床表现本次发病2w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165例(66.8%),有不洁饮食或饮食不当史者53例(21.46%),无明显诱因及伴发疾病的29例(11.74%)。
全部患儿均有腹痛,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从隐痛到剧痛程度不等,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能自行缓解,运动及进食可诱发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腹痛病程4h~1年6个月,病程1:160)15例(6.07%)。
1.4方法1.4.1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嘱适当限食,少吃多餐,清淡饮食,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0例回顾分析作者:潘漩漩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32-01腹痛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造成儿童反复发作性腹痛的病因之一,近年有逐渐上升趋势。
因缺少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他腹部疾患,从而延误诊治和带来不必要的外科处理。
现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8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本院儿科2008年1月至2010年急诊患儿。
男50例,女30例。
年龄8个月-14岁。
1.2临床表现80例中腹痛75例(93.8%)。
腹痛部位;脐周痛30例(37.5%),右下腹痛25例(31.2%),左下腹痛10例(12.5%)部位不固定者15例(18.7%)。
腹痛以阵(12.5%)发为主,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次数2次至10余次不等。
5例仅表现为夜间哭闹。
其他伴随症状:发热40例(50%),呕吐10例(12.5%),腹泻10例(12.5%),咳嗽20例(25%)。
1.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升高50例(62.5%),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15例(18.7%),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0例(12.5%)。
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5例(6.25%),支气管炎10例(12.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见腹腔内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直径约2.5cm×1cm—1cm×0.5cm.同时除外腹部肿块,积液,肠梗阻,阑尾肿大,肠炎等征象。
1.4治疗及转归本组患儿给予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联合病毒唑静滴,病情较轻者给予头孢克肟及利巴韦林口服。
对10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给予静滴阿奇霉素。
大部分患儿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培菲康,金双歧调节胃肠道菌群。
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2-7天。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y ,2008Vo l ,3No.102008年05月第3卷第10期作者简介朱晓红(6),女,主治医师,北京平谷区医院儿科。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冬春季多发,是引起儿童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本病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本病有以下特点:①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尤其是7岁以下的儿童,男多于女,冬春季常见;②患儿多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均伴有腹痛,多有发热、呕吐等症状;③腹痛以脐周痛常见,多呈阵发性或痉挛性疼痛;④查体多可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疼痛部位以脐周痛多见,但疼痛不固定,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⑤腹部B 超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少数可见液性暗区。
1.2一般资料45例中男32例(71.1%),女13例(28.9%)。
年龄:≤3岁8例(17.8%),3~7岁27例(60.0%),7~14岁10例(22.2%)。
最小16月,最大14岁,平均7.7岁。
发病时间:1~3月份6例(13.3%),4~6月21例(46.7%),7~9月6例(13.3%),10~12月12例(26.7%),病程1~7天。
1.3临床表现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部位:脐周痛25例(55.6%),上腹痛6例(13.3%),下腹痛6例(13.3%),腹痛部位不清8例(17.8%)。
腹痛性质:隐痛9例(20%),痉挛性疼痛32例(71.1%),剧烈绞痛4例(8.9%)。
腹痛多为阵发性,每次持续5-10分钟左右,每日发作3~10次不等,间歇期多数患儿基本如常,少数诉腹部隐痛。
伴随症状:发热22例(48.9%),大多数体温在38℃~39.5℃,有2例>39.5℃(4.4%),为不规则发热。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探讨因腹痛就诊的患儿在临床上有很多被临床医生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反应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的患儿,而且在治疗上临床医生有过度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倾向。
本文力求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能引起同道的注意,使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儿科医生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能有一更加正确的诊断并减少或避免在临床治疗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标签: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抗生素应用1 诊断问题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早在1921年由Brennemann报告本病,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1]。
其病因未被阐明,故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在文献中多称“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本病多见于七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2]。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免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细胞生发中心明显,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极其分支走行淋巴管的淋巴液,并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肠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故毒素及细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而且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也可沿血循环到达回肠远端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该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或伴有腹泻、便秘。
有些患儿可在右下腹扪及小结结样肿物。
腹部彩色超声可发现其表现;呈形态规则,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楚、血流信号增多,髓质无变窄,无偏心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并无困难。
但当前关于肠系膜肿大的影像学表现尚无统一标准。
国内大多以在统一个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以上,长轴(最长直径≥10mm)或短轴(最短直径)≥5mm,纵横比大于2,做为彩超淋巴结肿大的肿大的诊断标准。
但目前存有争议。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临床医生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两种不正确的情况存在;1.1诊断不规范,模糊对急性肠系膜炎和反应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分辨不清或将两者都统统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48 例误诊分析作者:占雪梅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本院 2003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共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 216 例,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证实。
其中 48 例初诊或外院误诊,占 22.2%。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误诊 48 例病例作一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48 例,其中男 28 例,女 20 例,年龄 12 个月~3 周岁 20 例(占41.7%),>3 周岁及<7 周岁 28 例(58.3%)。
误诊病种:胃肠痉挛 16 例,消化不良 12 例,急性胃炎 9 例,蛔虫症 6 例,急性肠炎 3 例,急性阑尾炎 2 例。
误诊时间:2~15d(平均 8d)。
病程最长达 2 年。
1.2 临床表现 48 例中表现腹部隐痛 40 例,腹部痉挛痛 8 例;脐周痛 30 例,右下腹痛 14 例,左下腹痛 4 例;伴发热、呕吐 22 例,伴咳嗽、咽痛 34 例,伴腹泻 8 例,伴便秘 6 例。
体征:腹部有明显压痛28 例,腹肌紧张 2 例,反跳痛 1 例,右下腹触及小结节样肿物 1 例。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 32 例,轻度增高 12 例,明显增高 4 例;CRP:正常 38 例,轻度异常 10 例。
8 例腹泻病例大便常规正常 4 例,WBC+~+++/HP 3 例,RBC+/HP 1 例,脂肪滴+/HP 1 例。
1.3 B 超检查 48 例均进行腹膜后淋巴结 B 超检查,均可见患儿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10mm×6mm~38×16mm 大小,边界清楚。
经 B 超检查后此 48 例才纠正诊断,其中 2 例怀疑有急性阑尾炎,1 例经剖腹探查,同时患有急性阑尾炎,肿大淋巴结 38mm×16mm;1 例因反复腹痛 2 年,曾多次在县、市级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胃肠痉挛、消化不良、胃炎等,予口服解痉助消化药、小儿化积口服液、胃炎干糖浆等均无显效,腹痛时作时止,转来本院就诊,后经详细询问病史、腹部触诊,并予 B 超检查,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小儿腹痛疾病,为肠道炎症或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结肠区、回肠区肠系膜淋巴结炎症,且腹痛多以右下居多,性质不固定,伴痉挛性疼痛、隐痛等不典型表现。
该病急性期应与肠套叠、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诊断1。
我院在疑似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采纳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了可靠依据。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均为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以脐周及右下腹阵发性或持续疼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伴有发病时高热、咽痛、呕吐、腹泻、血便等症状。
1.2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IE33及西门子S2000、西门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
患儿取仰卧位,对全腹肠间隙扫查,以脐周、右下腹及最痛处为重点扫查,观察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对肿大淋巴结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必要时稍加压,观察淋巴结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测量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径比例。
并抗炎对症治疗1~2周后复查,以淋巴结明显减小或消逝为治疗有效的判定标准。
2结果本组43例腹痛患儿全部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呈椭圆型或卵圆型的低回声、等回声,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成髓质分界清楚,多发,呈珠样沿肠系膜排列,最大2.2cm,最小1.1cm,且纵横比>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淋巴结内多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显示,部分可见自淋巴门进入树枝状血流信号。
4例患儿下腹肠间隙可见少量液性暗区,深度均<1cm。
3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属于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汲取而引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7 -138-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TCM岳上赛荣昊*(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7-0138-【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彩超技术的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直线上升。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Abstract】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nges in lifesty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he, the identified rate of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efficacy of the TCM therapy on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received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Pathogenesis; The TCM therapy; Clinical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7.070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4)气滞血瘀证: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癥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暴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一、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TCD编码:BEZ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编码:I88.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常见证候:腹部中寒证乳食积滞证胃肠积热证气滞血瘀证肺胃热盛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2.阵发性腹痛,可伴发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出现严重腹腔积液、腹膜炎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小儿腹痛时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疼痛诱发因素,压痛部位及反应等主症,同时观察食欲、呕吐、发热、咽痛、二便、睡眠等次症以及舌苔、脉象的特点,并注意上述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研究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王成,李楠,马翠翠,张英博,贾红岩(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12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予抗生素抗感染、补液、解痉止痛治疗,观察组以软坚散结、消积化痰、行气止痛为治则,予以香砂平胃散加减口服、推拿及中药包热熨三联法治疗,2组均治疗7d o记录2组患儿治疗后腹痛、大便干结、纳差、呕吐、舌苔厚腻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观察2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于2个月后随访患儿再次腹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腹痛、大便干结、纳差、呕吐、舌苔厚腻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 (52/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4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次腹痛率为24.4%(10/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儿腹痛等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再次腹痛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三联疗法;香砂平胃散;推拿;中药包热熨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0.35.011[中图分类号]R6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20)35-3925-0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系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发病年龄多为7岁以下的学龄前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春冬季节,与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相关。
儿童淋巴系统发育规律说起儿童淋巴系统发育规律,咱得从娃娃还没出生那会儿聊起。
你知道吗?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小家伙们的淋巴系统就已经开始悄悄“动工”了,跟建大楼似的,一层一层往上盖。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小淋巴系统就像是一颗颗小种子,在温暖的土壤里慢慢发芽,长出细嫩的根须,然后越长越大,越长越强壮。
等到宝宝呱呱坠地那一刻,嘿,淋巴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像个小型的防御网络,虽然还没那么成熟,但已经能保护宝宝不受太多外敌侵犯了。
不过啊,这淋巴系统可是个慢性子,它不急不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
大概到了宝宝两岁左右,嘿,这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了。
这时候的淋巴系统,就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病原体,宝宝的抵抗力也噌噌往上涨,小感冒、小拉肚子这些“小毛小病”,基本上都能自己搞定,不用爸妈太操心。
说到这淋巴系统啊,它可是个全身都有份的“大工程”。
那些小小的淋巴结,就像是散落在身体各处的“小哨兵”,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它们有的藏在脖子下面,有的躲在耳朵旁边,还有的在下巴底下、后脑勺上悄悄站岗。
这些“小哨兵”不仅个头小,而且个个都是“软妹子”,摸起来软软的,滑滑的,特别好玩儿。
但是啊,这淋巴系统也不是一直这么“温柔”的。
有时候,它也会“发脾气”,那就是淋巴结肿大的时候。
这时候啊,爸妈们可得注意了,看看宝宝是不是感冒了、发炎了,或者是被什么小虫子咬了。
要是肿得特别厉害,还疼得厉害,那就得赶紧上医院看看了,可别耽误了大事儿。
其实啊,要想让宝宝的淋巴系统发育得更好,爸妈们平时也得下点功夫。
首先啊,得注意饮食。
那些油腻腻、辣乎乎的东西啊,能少给宝宝吃就少给点儿。
多给宝宝吃点儿清淡的、容易消化的东西,比如小米粥、大米粥啊,还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啊。
这些东西啊,就像是给淋巴系统的“营养大餐”,能让它长得更壮实。
然后呢,作息也得规律。
得让宝宝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啊,别老是熬夜熬到小脸蛋儿都熬成“熊猫眼”了。
还有啊,别给宝宝安排太多重体力活儿啊,他们还小呢,得悠着点儿来。
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童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8岁以下的孩子。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春冬季节,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肚脐周围为主。
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
当患儿出现慢性腹痛症状时,但病情较轻,病情较缓慢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由于有时需要与阑尾炎鉴别,需由儿科医生做专业诊断,并配合B 超检查明确,以免误诊。
通过超声检查慢性腹痛儿童,有助于尽早明确腹痛原因,及时合理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簇状增大的淋巴结,每簇≥3个,淋巴结的短径>5mm或长径>10mm;淋巴结内多无血流信号或呈星点状。
●肿大淋巴结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或两处均有。
●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结构回声存在,表面光滑,皮髓质分界清,中心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为低回声。
●肿大淋巴结呈散在、串珠状、堆状分布,偶有重叠,无融合及钙化。
●大小多在2.0cm以下,2.0cm以上少见。
●部分患儿肠间隙及盆腔可见积液,最宽暗区<>●全部肿大淋巴结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呈点条状血流信号,树枝状血流信号少见。
鉴别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类似,将二者鉴别开来十分必要,因为前者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针对病因应用抗病毒药物。
如果存在细菌感染的依据可加用抗生素。
饮食调节尤为重要。
规律饮食,饭前饭后不要剧烈运动。
不吃任何零食,暂时不要喝牛奶,吃鸡蛋,鱼虾等易引起肠道过敏的食物。
至寻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疗方法的有缘网友(一)
致歉:于有需要帮助的网友,这一段时间来,忙于考试,忽略了网上的回复,请见谅。
近两天针对我所负责的诊所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做一个简单的论述,以便让家长能够了解,做到能配合医生同时治疗,达到更好的疗效,减轻孩子的痛苦。
我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整两天我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帖转载,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回帖指导和咨询,让我对各个小朋友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觉得我的想法势在必行.
这个病实在太多了--------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小患者,时间太长了------有的小患者都得了两三年了而且反复的发作,孩子痛苦,每次都要输液,一输就是一个星期,家长更是揪心。
是否有好的办法呢?能不能根治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一定有。
你看到这里时,你已经找到了。
下面是我近两年来的百度回答,无奈很多是被屏蔽了的,但是只要能够帮到一位家长,一个小朋友,也不算是我白白的磨了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