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5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自然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涵盖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貌发育等方面。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原理进行归纳介绍。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的形成主要是经历了太阳系宇宙尘埃云的剧烈碰撞和聚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星云漩涡。
由于自转和引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成了一个圆形平面,这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层经历了大量的地质运动和地壳演化,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景观。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是地球外围由气体组成的一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组成。
大气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地球、调节气候、维持生物活动等。
大气环境还包括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气象学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它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研究气候演变。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水汽从海洋蒸发或陆地湖泊、河流蒸发上升形成云层,然后在高空凝结成雨水或雪,并通过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
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层,形成地下水。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过程,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地层,它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壳是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层,经历了大量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硬壳,地幔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和矿物质,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上岩石构成的板块在地幔上的运动,它是地球上大地构造演化的主要推动力。
地貌发育是自然地理原理的核心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地球的地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发育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外部因素主要是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高考地理 极速提分必备5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学法:学生学习要求:能把下列的规律原理用图画出来:画要点、画过程、画动态 ※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 ※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图437Km图6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规律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地球和它上面生存的人类。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我们需要认识它的自然规律。
高中地理知识点中的自然规律主要包括地球的动力学、地貌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等方面。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说明这些自然规律。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指地球上的物质位置、形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是指地球由哪些不同的岩石和层理组成。
而板块运动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层会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岩石层进行运动,这是地球深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影响着地球上的地质灾害,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
其次,它们还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地质资源分布和资源类型。
例如,矿产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等都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貌学地貌学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与成因的研究。
地球表面的地貌由地形、土地利用、水文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风蚀地貌等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成因是侵蚀和堆积。
而且侵蚀和堆积有着密切的联系。
堆积会造成侵蚀,而侵蚀又会造成堆积。
地貌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了解到地球表面的陡坡和平原的分布,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等信息。
此外,地质灾害的起因与成因都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学气候学是指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研究。
气候是指长期变化的大气要素状态,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风向、速度等。
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非常显著,并且往往带来重大的影响。
例如,干旱、洪涝、风暴、台风等天气灾害,都与气候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冰盖逐渐消失,威胁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影响到全球的粮食生产、灾难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01等值线的判读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②特殊是指:“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表格简称大、小)#0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描述1.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等(1)分布的描述点状地理事物一般比例尺较小。
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反映的地理原理。
【描述角度】点的疏密,沿什么线(面)密集,沿什么线(面)稀疏;点组成的形状反映疏密规律。
(2)变化的描述要关注点的数量变化,位置是否变动以及变动的方向,有时还要关注点的规模大小是否己改变。
【描述角度】 数量变化、位置变化、等级(大小)变化等2. 线状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河流、交通线、山脉等(1)分布的描述读图时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2)变化的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大多可以几类,常见的是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描述角度】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角度:趋势、分段(阶段)、变化快慢(速度)。
3.面状地理事物:一般表示地形区、物(1)分布的描述规律判读类型举例等高线(地貌)等压线(大气)等潜水位线数值知类型地形类型、地形部位高低压中心,脊、槽知海拔高低走势知分布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高压流向低压知水流方向疏密知变化程度坡度陡缓风力大小水流快慢闭合知特殊大:山丘;小:洼地大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小:过度抽取地下水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比例尺较大,在描述中,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加以注意。
(2)变化的描述面状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于这类描述,要关注面积大小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
【描述角度】 面积大小的变化(集中、碎片化);变化方向,变化速度。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学法:学生学习要求:能把下列的规律原理用图画出来:画要点、画过程、画动态 ※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 ※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 ※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图4图3图2图126° 27° 28° 图7气温太阳辐射12 14 图5AB DC高度Km20 气温℃40 60 80 100 -100 100 50 -50 0 图6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地理现象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球现象的产生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态等方面。
其中,气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地球大气层中气温、降水、湿度、气流等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水文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地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规律和原理中,还存在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地球的尺度性原理,即地理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地球的尺度有关,尺度越大,地理现象越普遍。
其次是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地球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再次是地域性原理,即地理现象往往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原理,即人类活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
总之,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一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1、经纬度变化规律2、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四季变化规律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6、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7、气压垂直变化规律8、大气运动规律9、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10、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11、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12、洋流分布规律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二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2、热力环流原理3、水循环原理4、板块构造原理5、地质作用原理6、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通过画图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①洋流模式图②洋流分布图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图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⑤冷锋和暖锋的侧视图⑥锋面气旋图⑦热力环流成因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⑧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⑩太阳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二分二至图等。
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㈣、地球运动的特征㈤、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态和长度全部纬线都是相互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经线的形态和长度全部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中学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状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日”,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缘由①比较稳定和平安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相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更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关键字】高考高考地理规律必知道(精华)1。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返回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返回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返回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返回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返回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返回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2。
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3)极圈内的昼与夜①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在远日点附近较慢、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反之,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
昼夜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6。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⑴分布规律(北半球):⑵移动春末(带”位于华夏初(长江中下游7-8月位于华北、9月-束。
⑶影响或慢,引起8。
世(1)大不同地时间分配可类型。
年雨包括热带雨水多的类型草原气候;沙漠气候、降水多的类环流形势的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要求:懂原理、知规律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注意:近日点和远日点不分南北半球,全球统一)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上;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次年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半球。
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次年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有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学法:学生学习要求:能把下列的规律原理用图画出来:画要点、画过程、画动态 ※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 ※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 ※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图4图3图2图126° 27° 28° 图7气温太阳辐射12 14 图5AB DC高度Km20 气温℃40 60 80 100 -100 100 50 -50 0 图6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压面a等压面b 等压面 c 等压面c 等压面b 等压面a图8图9180º图图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图12 太平洋低纬地区盐度分布 AB3.43.53.6 大洋东侧大陆西部 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大洋西侧 大气环流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亚 寒 带 针 叶 林 气 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热带季风气候90º70º 60º40º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30º20º 10º 0º90º70º50º35º25º 10º 0º暖流暖流寒流寒流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信风带 大洋东侧大陆西部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大洋西侧 大气环流 冰 原 带苔 原 带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热带沙漠带 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70º50º~60 º35º 25º 10º暖 流暖流寒流寒流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信风带 70º 60º40º30º 20º 10º※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5.西南喀斯特地区E溶洞和暗河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流量大,水位变化小。
※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顺东暖西寒;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自成环状 ※火山地震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环太平洋带 ※城市化规律人口越来越多,用地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比重越大,城市数量越多,出现群、带。
3.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图14)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原理(图15---16---17---18) 研究:在上面画出冷热不均产生的温度变化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升降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4 7 4 7 4 7 4 7 4 7 ABCDE300020015010001500图14受冷受热13※水循环原理(图19 )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输送、蒸腾、下渗。
※板块构造原理(图20 部分区域、部分原理;岛弧、海沟、边缘海地区请同学们自己画)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间为断裂构造带;板块处于运动之中,板块边界处比较活跃、内部稳定;边界处常形成地震、火山;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地表的基本地貌(板块的涨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形成褶皱山系;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形成)、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新生海洋)、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
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集中,海啸多发。
※地质作用原理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和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由此分异产生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内力作用(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
这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
※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区域地理中如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共同联系;每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边界 边界 边界 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海底火山喷发断裂构造带海沟图2019图15 冷热不均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图17-18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16 升降运动的地域、时间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自然地理要素中,地貌、气候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起伏与形态特征显著地影响着其它要素。
同学们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定位较差的现象,我们分析主要就是区域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势等知识没有过关。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区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各地形单元的边界、构成阶梯的分界线,是区域差异的天然屏障。
2.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气温会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地势高而形成高山高原气候),降水会出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高原的内部会因水汽难以到达而出现干旱、半干旱气候(要分析地势是否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3.地形特点对气候的影响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对风的运行起到的阻挡作用。
尤其是季风气候区东西走向的山地对冬季风的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我国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西部、河套平原;②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走向、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的抬升作用,使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我国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对西风的抬升作用;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抬升。
③对气温年日较差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日变化比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气温年变化小;四川盆地的气温年变化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泰山的气温年变化比济南地区小;同一地区,山谷的气温日变化比山顶地区小。
4.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影响河流的水系特点等四方面①影响河流流向: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欧洲的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②影响水源状况和流域范围: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而支流南北汇入干流;美国密西西比河受科迪勒纳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影响支流东西汇入干流;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亚马孙河东西向干流、南北向支流特征都是受地形的影响。
同时这些山脉成为区域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
如我国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③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段流经山区,坡陡落差大,流速的侵蚀作用强,河床多砾石,河道狭窄,多峡谷;河流中游段落差流速减小,侵蚀和沉积不严重,河床多粗砂;河流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宽,多曲流,以沉积为主,河床多细砂,以淤积为主,利于灌溉和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