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歙曹氏家族对徽班进京的历史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古黟名人名扬天下大学问家俞正燮、篆刻大师黄士陵、剪刀大王张小泉百年老字号“同德仁”之功臣——程燮卿程燮卿(1877—1934),黟县石村人。
自幼家贫,14岁辍学离开家乡,前往屯溪同德仁药店批发货栈为学徒。
学徒期间,刻苦学习,对中药知识及经营管理颇有心得。
学徒满师,因勤勉有为,深得店老板喜欢,留于店中擢升到柜上管账。
时值清末,因社会动荡及经营不善,“同德仁”资金亏损殆尽,无力继续经营。
“万康钱庄”股东胡德宝、孙慕之等人集资顶进,实行增资扩股,但由于遴选经理不当,还是连年亏损,甚至滑近倒闭边缘。
光绪二十五年(1900),“同德仁”股东经过协商,决定东山再起,继续增资,并大胆起用年仅24岁的程燮卿担任经理,此举为“同德仁”后来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作用。
程燮卿担任经理后,立即将店迁至老街祠堂基巷口(现称同德仁巷),并请当时已负盛名的书法家李翰亭住店一年有余,吃住由店里负担,精心书写了“同德仁”金字招牌和店内牌联,使“同德仁”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一方面着手拓展业务,将原先单一批发改为主营批发、兼营零售和自制中成药,形成临街店面配方抓药,中进柜台药材批发,后进作坊加工饮片和中成药的前店后坊经营模式;另方面将店员作重大调整,按能定职,按职定薪,高薪聘用的有经验专业人士,薪金水平超过同业标准40%,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程燮卿全力主张货畅其流,每年都派遣专人到全国各主要药材产区和集散地采购地道药材,同时还亲自带着徽州的祁术、贡菊花、山茱萸等地产名贵中药材到上海、广州、天津等口岸及港澳地区,直接与侨商贸易,购进各种进口药材和高档补品,满足顾客的需求。
很快“同德仁”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
程燮卿担任经理13年,使“同德仁”异军突起,超过了当时几家历史悠久的老药店,并在休宁、黟县、祁门等处设立了分号,由原来只有12人的小货栈,发展成为有员工百人以上的名闻徽州的大商号。
1929年5月,池州土匪朱义财(朱老五)率队火烧屯溪老街,同德仁也未能幸免,损失惨重,但在程燮卿的主持下,很快在废墟上重建房屋,业务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论明清徽商及其子裔之文学贡献温世亮【摘要】Huizhou Merchants have the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while being en-gaged in commerce”, which lay ideological basis and economic basi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Up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Huizhou Merch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have become popular era cultural groups which draw great concerns of the society .They contributed a lot in literature , such as leading literary creative atmosphere , diversifying literary themes ,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literature , etc.As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 Huizhou Merchants ’ and their descendants'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prove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传统和特点,这为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至明清时期,徽商及其子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受社会关注的时代文化群体。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古牌坊、古祠堂、古石桥、古书院、古园林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
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
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
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
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
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
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
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
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
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
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
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
又见改灵星为棂星。
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
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古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徽州作为朱熹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特别是朱熹亲订的《家礼》对徽州氏族影响尤深,“人们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疏,无不井然有序”。
而徽商的成功则为强化宗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建祠堂、修宗谱、置族产、建书院、办义学、兴学田等,宗族文化得到更加认同和强化,宗族制度更加完善。
同时,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外来氏族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宗法制度和宗教文化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
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徽州社会超强的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徽州几千年的稳定的社会形态充分说明了徽州宗族社会和谐的管理机制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归结为程朱理学思想感化、徽州文化的传播、宗法制度的约束、文会乡帮组织的网络化管理四个方面的整体作用的发挥。
在徽州传统的宗族制度中,宗法制度作为促进人们之间协调的规则,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框架或模式,在这个框架里,人们可以相互影响。
它的运作体现了伦理的作用或对伦理的依靠。
通过依靠世代相承的血缘系谱关系来界定族内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权利与义务,长幼尊卑各司其职,默守着本家族的道德规范和清规戒律,皆不得逾越本分。
若有逾越或违背,就要受到家族的制裁,所谓“正以家法”,就是通过族长和其他长老的权威,通过非正式的规则包括伦理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文化性因素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着族内的摩擦纠纷,实现对家族成员的行为约束,因而宗族这种特殊的制度适应了特定的经济关系和人文环境,铸造了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它培育了一种社会的人格,体现了一种“熟人社会中”的管理模式。
关于它的历史意义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宗法制度中建管公益,惠及村民的文化理念对徽州村落文化和族人道德培养熏陶影响甚深。
古徽州许多学堂社屋等公建、公益设施是以宗祠为纽带,通过各姓氏、各宗支的长老牵头,以宗祠公共义仓为基础,加上民间募捐众家钱物劳力筹集办成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豪班昭的家庭秘事
导语: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
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
生活常识分享。
62刘文峰:徽班进京的意义及徽剧的传承徽班进京的意义及徽剧的传承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27)[摘要]徽班是徽12人作为财东创9:戏班,徽班演唱诸腔杂调,俗称徽调,初DEFG为主,后E西皮二黄为主$徽班进京将西皮二黄带到北京,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西皮是梆子流传到湖北E后形成的声腔,二黄并非产自徽1,而是由鄂、皖、赣交界地区形成的戏曲声腔。
徽剧是新中国成PE后命名的剧种,集中体现了徽2、徽班、徽调的文化艺术传统,保护、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关键词]徽2;徽班;徽调;徽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19)02-0062-06一、徽班进京的意义及京剧的形成何为徽班?研究戏曲史的学者均知道,所谓徽班不是徽州产生的戏班,而是由在杭州、扬州、苏州等江浙地区经商的徽州商人出资,作为财东建立的戏班。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的著名演员大都出至安庆和湖北、苏北一带&如三庆班入京时期的领班及主演高朗亭为安徽安庆人,后继者程长庚为安徽潜山人,程长庚的继任者著名须生兼武生杨月楼为安徽怀宁人,四喜班领班余三为湖北罗田人,四喜班老生王九龄为安徽人,三庆班名小生为苏州人,春台班名武生俞菊生为扬州人&谭鑫培时代,湖北和北京周边来的演员占据多数,出至徽州的艺人。
为?1.徽州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本,经商为途,耻为艺者;《歙事闲谈》称徽州“山水甲天下,理学第一,文章次之,人知,。
”《》三《》:“至朱子传,人,由是学道,所渐,知耻畏义。
”“,讲世好,”(嘉靖《徽州:•风俗》",“上下六亲之施,”(嘉靖《徽州府志•丿》)的社会风尚&故而,徽州人外出经商发致富以后,将相当的财力和精力用于消费,或研读诗书,提高身的修养;或开办学堂书院,培养己的子弟进入仕&故而被历代王朝推崇的学大师熹成为徽商的旗帜,程学为徽商的精神支柱&如雍正茗州《吴氏典•丿》:“我新安为桑梓邦,则宜读书,取教,秉礼,以邹鲁孙也。
这个曹姓古村,距今800年,古代曾出30位进士,54位举人,5位一品大员!曹家人顶起!一品雄村雄村位于歙县城郊的新安江边,古名洪村,因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里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的新安江水倚村而过,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出了30位进士,54位举人,5位一品大员。
雄村村口屹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四世一品坊”,四柱冲天,三间三楼,专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建。
二楼额枋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街。
世袭官威,世代显赫,故称四世一品。
村中还有一座“大中丞坊”(光分列爵坊),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大中丞”是官名,明清各省的巡抚称“中丞”,这里指的是明成化年间进士曹祥、隆庆年间进士曹楼和清代进士曹文埴,同时,牌坊上还镌刻了明代曹氏家族中举者和显宦的姓名,光分列爵,门楣生辉。
“光分列爵”,是对曹氏家族里成就最显赫的人进行的褒奖,使他们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代代相传。
这些充分说明雄村是一座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而著称的古村落,难怪清末翰林许承尧有“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的赞誉。
人才是从书院中走出,曾是徽商巨富的曹氏家族不忘投资兴学,激励子孙“寒窗苦读,功成名就”,他们奉行学田制度,使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也能安心就学。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6年)的竹山书院就是其中一座,为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怡在弥留之际遗命两个儿子曹翰屏、曹暎青所建。
书院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建筑,由清旷轩、文昌阁、桂花圃组成。
许多文人雅士参观后说:“竹山书院如《红楼梦》中的怡红院。
”竹山书院大门设计成两层沿脊牌坊状,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题额十分醒目,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
正壁悬兰底金字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
歙县雄村五世一品曹廉福第八十节歙县雄村五世一品安徽歙县雄村曹氏(孝思堂和一本堂)是唐末曹氏七兄弟曹全晸的后裔,其祖上是曹操、曹植。
雄村曹氏一始祖是曹全晸次子曹翔的儿子曹遇,曹遇奉父命守伯父曹翊墓,遂居篁墩。
曹遇生曹睦,曹睦生子二,长子曹杰,次子曹棐生三子,长子曹德遇,次子曹德成,三子曹德威,曹棐孙生三子,仲经、仲纲、仲维。
仲纲孙生三子,居仁、存仁、安仁。
居仁由大鳙迁小鳙生雄村曹氏一始祖曹永卿自明中叶起,雄村渐次“发达、旺发达,在清朝更盛”。
曹永卿是曹全晸儿子曹翔第十九世孙,洪武十三年自南街迁雄村。
竹山书院清朝初年,雄村曹世昌,字堇饴,寓居扬州,经商致富使其成为当地两淮八大盐商巨富之一。
曹堇饴曾奉命接驾康熙帝第二次南幸扬州,当时,皇帝赏玩了曹家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和江南精美的亭台楼阁,龙颜大悦。
曹堇饴得到皇帝青睐,出尽风头,但在内心也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曹堇饴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虽在扬州经商致富,理论上讲经商与科考同样是立身扬名的大事,只有方式之别,没有贵贱之分。
然而,在徽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传统观念下,在皇帝景羡的目光及在场仕宦谈吐中,总感到商人生为四民之末难以入流。
于是惆怅之气郁积在胸,耿耿于怀。
在其弥留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字甘屏)和曹景宸(字映青):“于溪干建文阁,修书院,点社祠,筑园庭,植花木,以培养所有族人,俾藉于讲诵诗书之业,渐渍于礼义亲逊之风,此常保富贵之良方,振兴曹氏之一法”。
曹景廷、曹景宸兄弟二人尊父所嘱,历时五年,在家乡雄溪(即富春江上游,渐江在雄村竹山一段,也称竹溪)捐资建造“竹山书院”园林,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竣工告成。
广请名师硕彦前来课授曹氏弟子,以培养族人入仕。
竹山书院的建成,不仅是雄村曹氏子弟进学之所,更确立了整个曹氏家族好儒入仕的追求方向,激励着历代子孙奋发图强,在竹山书院建成的第二年,曹氏同科中进士就有5人,其中曹文埴高居二甲之首。
据粗略地自明至清计,雄村曹氏族人中举人的有52人,获乡魁的6人、会魁的1人,连捷成进士的29人。
古往今来徽州府歙县籍主要人物介绍军政【东汉】方侪,储兄。
南阳太守,封关内候,文学亦知名。
方俨,侪弟。
丹阳太守,大都督,文学亦知名。
【三国】毛甘,山越首领。
黄巾起义失败后,本县土族势力互相混战,毛甘率万户屯乌聊山(今长青山),建造本县第一座城池,被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所破,后称“毛甘故城”。
【南朝-宋】汪叔举,字鹏远。
随孝武帝征战有功,升任司马。
【南朝-齐】程茂,梁武帝兵围郢州时,茂为郢州刺史,都督郢、司两州军事。
入梁不仕。
【南朝-陈】程文季,字少卿,灵洗子。
文帝时任临海太守,继以超武将军北伐齐,后为北周所围,死于狱中。
【隋】蔺亮,隋开皇九年(589)废歙置新安镇,被任为镇守。
大业之乱,屯兵浦口,保境安民。
【唐】李禅,封歙国公。
程富,灵洗后代。
勇武出名,随汪华起兵征战。
附唐后封为司马、休宁县侯。
【南唐】呙拯,字叔济。
保大间为县令,因抚绥有方,民为之立“去思碑”。
【宋】俞献可,字昌言。
任广西转运使时平定边乱,开放集市,筑塞守险,边塞平安,官至龙图阁待制。
吕溱,字叔济。
宝元状元。
历任毫州通判,蕲州、楚州、舒州、杭州、徐州、开封知州,升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
汪希旦,字周佐。
历任泗州、袁州、江州、舒州知州,官至朝请大夫。
汪若容,字正夫,潜口人。
任洪州知州时奉诏赴行省对策,数千言皆切中时弊,升监丞。
金人侵淮甸抱愤卒。
汪若思,若容弟。
绍兴进士,官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校。
吴发,字伯韫。
累官龙泉丞,嘉定中受命至庆元复审积案,冤案多为平反,群众欢声载道。
罗汝辑字彦济。
政和进士,阿附秦桧。
历官殿中御史、吏部尚书、国信使、龙图阁学士、严州知州。
卒后封新安郡侯。
汪应元,字尹卿。
绍定进士,累官直秘阁、两浙东路提点。
汪若海,字东叟,西溪人。
以江南经节使任源州、顺昌通判,累官直秘阁,江州知州。
著有《若海集》、《麟书》行世。
赵善璙,字德纯。
嘉定进士,累官江州知州,尚书郎。
著有《自警编》。
【元】郑安,字子宁。
至元十七年((1280)李世达起兵反元,元将怒欲屠城,郑安舍身为民请命,得免屠戳。
商贾起家——业盐出身的清大学士徽州曹振镛家族(五)徽州府歙县雄村的曹氏家族在明初从婺源上鳙迁入到歙县水南洪村居住,始迁祖为曹永卿。
曹永卿为人精明强干,定居洪村后,亦商亦农,逐渐富裕起来,于是将洪村改为雄村,其子孙在业贾的同时,也开始业儒,到了其曾孙曹祥时,终于在甲科竞逐中逐渐崛起。
曹氏在明清时期,世代簪缨,先后有52人中举,其中29人连捷成进士,在曹氏家族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曹文埴、曹振镛父子。
曹振镛故里曹振镛故里曹祥,曹永卿曾孙,曹以能子,字子琛,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进士及第,历官南京户部主事,迁郎中,出守宝庆府,擢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
曹祥有两个儿子:曹汉和曹深。
曹深,曹永卿玄孙,曹以能孙,曹祥子,字文渊,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
雄村曹氏是明清时期徽州府著名的盐商,曹文埴的曾祖曹士琏,是雄村始迁祖曹永卿的九代孙,常年在外经营盐业,到了其祖父曹世昌时,曹家已经成为海内的盐业巨贾,称雄两淮地区,曹文埴的父亲曹景宸是扬州颇著盛誉的大盐商,晚年归隐歙县老家,富埒王侯。
曹世昌与曹景宸父子对桑梓的最大的贡献是在雄村创办了竹山书院,作养了不少英才。
曹振镛故里曹文埴,曹永卿第十二代孙,曹士琏曾孙,曹世昌孙,曹景宸叔子,字近薇,号竹虚,出身于盐商世家,幼年读书于竹山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考中庚辰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再迁詹事府詹事。
丁父忧,服阕,仍在南书房行走,晋左副都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户部诸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府尹。
“军机章京、员外郎海升殴杀其妻,以自缢报,其妻弟贵宁争非是。
命左都御史纪昀等验尸,仍以自缢具狱。
贵宁复争言:'海升与大学士阿桂有连,验不实。
’更命文埴与侍郎伊龄阿覆验,得殴杀状,以闻。
上奖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
阿桂以尝奏及语袒海升,坐罚俸,昀下吏议,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及郎中王士棻等皆遣戍。
江南雄狮,傲笑江湖——皖南三大古曹姓家族杂谈及其他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曹申皖南池州、宣城、黄山的金三角地区主要存在着三大古曹姓。
池州青阳、宣城泾县的瞻公系;宣城绩溪、黄山歙县的全晸公系,黄山休宁的尚贤公系。
再延及到周边池州贵池礼和堂派,安徽怀宁贮书堂派以及江西上饶的婺源派(全晸公系)。
三大古曹姓中,青阳派发源最早,族谱可直接追溯到东晋曹彥,以曹彥之孙曹沛为一世祖,堪称三大家族中的“大哥大”。
新安派以唐末曹全晸为一世祖,曹全晸是一位了不起的传奇英雄人物,父子三人都因围剿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的部队而为国尽忠,可歌可泣。
曹全晸名符其实为三大家族中的“旗手”。
休宁尚贤公的身世倒不显赫,但其后裔与前两个支系一样都出了众多文化名人。
尚贤公派在三大家族中依然稳保江山不倒。
三大家族都处于水美地肥之处,前有气势磅礴的长江蜿蜒流过,后有风景秀美的黄山屹立不倒。
三大家族形成了唐末曹姓的重要火种,繁衍了众多人口,分迁于全国各地。
青阳派瞻公家族资格最老,其所追溯的源头也是目前全国曹姓谱最为称道的。
青阳的曹来凤于明末所写的《曹氏总传》,也是目前公认的相对古老的最完整最完美的曹氏谱序。
曹来凤在谱序中记先祖曹彦,约生于公元290年,事母至孝,母死,庐墓三年,墓侧梅树天降甘露。
曹彦曾授太常礼院秘书郎,拜金紫光禄大夫。
后因时局混乱,约公元321年,曹彦率家眷宗族千三百余人渡江南下,居京口镇,后又散发于吴、越、闽广、豫章,江北等一十八处。
曹彦之孙曹沛,于泰和中任广阳令,约于公元371年,解绶隐居于县治之东蝓山十里泾阳殿头里。
从曹来凤谱序所记来看,东晋时候,这个家族就已经极其庞大。
先祖也极有来头,世代官宦莫受。
传奇英雄曹全晸更是彪炳史册,世人皆知。
公元1083年,九世曹定宇在族谱序中记始祖全晸公,字文宣,徐州朂公之曾孙也。
原汴梁祥符县忠良乡人,生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已亥四月十一日,公幼不群,素负大略。
懿宗咸通中举,授河南都尉,领兵破贼,生擒五百余众。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徽商如果魔都老字号有辈分,那它一定是祖宗!在上海闸北区南山路有一条老式弄堂,凌乱晒着的衣服、随意闲聊的老人,这里乍一看似乎与别的弄堂并没什么不同。
然而往深处走去,你会闻到空气中似有若无的墨香,看见琉璃瓦闪烁着的门楼,面前古色古香的圆门上还悬着一个墨底金字招牌“徽歙曹素功”。
提起曹素功,在老上海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在很多老上海人的眼中,曹素功就是墨的同义词。
始徽州、迁苏州、进上海,今天,我们就一直去看看百年老字号“曹素功”的传奇故事。
弃仕从商,问鼎“徽墨之冠”歙派制墨家大多出身于官宦士族,他们深厚的文人情结和殷实的经济实力造就了歙派墨品摹古隽雅,烟细胶清,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的鲜明特点。
而自幼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曹素功,更是从小便耳濡目染,对墨锭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常在闲暇时将自己收集的名家墨锭拿出来观赏把玩,并临摹墨锭上镌刻的精美字画。
曹素功画像可曹素功虽嗜喜玩墨,但因清盛重文的风气和家中长辈的期望,他终须以求仕为正途。
顺治十二年曹素功考中秀才,顺治十七年为贡生,康熙六年授布政司。
单从名号来看,曹素功的仕途之路时有递进,似乎还算顺利。
但事实上,曹氏虽有其名而未有实职,一直未能真正的施展抱负。
手卷墨于是,在52岁那年,“知天命”之时,依然未得重用的曹素功毅然作出一个决定,放弃仕途返回家乡,开始从事制墨事业。
当时有位制墨名家吴叔大,其“玄粟斋”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墨肆。
由于吴氏墨业后继乏人,又因吴曹两家存有世交,悉知曹素功爱墨如痴,于是便顺势将墨肆传让给了曹氏。
为避开康熙名讳“玄烨”,曹素功接手后便将墨肆改为“艺粟斋”。
虽说承袭了吴叔大的墨肆,可当时的徽州墨业兴旺、竞争激烈。
曹素功要想在徽派墨业中安身立命实属不易,想出类拔萃更是万难。
huangshan他经常在想一件事,自己的墨庄开在黄山脚下,如果能把黄山的三十六峰绘成“黄山图”,刻成墨模,制出墨锭,此墨一定会成为“艺粟斋”的招牌名品。
然而黄山群峰耸立、云烟浩渺,方圆逾百里,胜景无其数。
徽州曹氏宗谱徽州曹氏宗族曹姓枝分派衍。
源远流长。
周秦时期居于今山东曹县及江苏沛县等地,汉以后渐渐散居各地。
今国内大部分省区都有曹姓人居住。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名中居第32位(据《姓氏来源》),在徽州被列为“新安十五姓”之一。
据《台湾曹姓宗亲会讯》载,曹姓人于明代由福建平和等地入垦台湾,其后裔渐渐遍布台湾各地。
如今曹姓在台湾1694姓氏中居第58位。
《元和姓篡》载:“颛顼玄孙陸终第五子安为曹氏,至曹挟,周武王封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受封于曹,后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此可知,曹氏姓源有二:其一是颛顼之后;其二始于周文王第六子孙振铎受封于曹。
颛顼系出黄帝,但在宗派上相隔甚远,且武王封曹挟于邾,渐与朱混淆。
故“新安曹姓以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为曹姓最先始祖。
今山东曹县、定陶一带为曹氏发祥地。
”(引自《征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引》)今徽州曹姓人谈到祖先繁衍迁播的历程,大都根据先人的传统,直接或间接自山东曹县转徙而来。
平阳绵世泽谯国振家声新安曹氏自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灭掉,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起至今已有2489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古系、老系和近系三个阶段。
新安曹氏古系,经历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八个朝代,大约1361年,自曹叔振铎至曹珙共七十五世。
曹叔振铎至十五世曹刿,刿佐鲁庄公出战,败齐军于长勺,成为历史上以小胜多的著名战例。
二十五世曹参被汉封为平阳侯,四十一世曹玥为谯令,举家迁谯,汉以谯为谯国郡。
由于谯县是魏皇室的故里,曹氏以谯国为堂名。
东晋时,曹氏五十七世伯毂为开封刺史,就迁居汴梁祥符县。
七十三世勖公任徐州刺史,七十五世曹珙任淮安太守。
曹氏从四十八世分成曹潀和曹节两支。
新安曹氏属曹潀一支,史称“平阳派”。
曹节的后裔为谯国魏武派。
“平阳绵世泽,谯国振家声。
”这是曹氏宗祠中的楹联,说明曹姓的各宗支派系是接汉代的平阳和谯国而来的。
平阳的来历:新安古系二十一世曹参,西汉初沛县人,公元前206年,曹参佐刘邦消灭秦二世,后又打败项羽。
歙县历史人物(大全)传记方储方储(?—93),字圣公,霞坑人,迁歙方氏始祖方纮之孙。
精研《易经》。
通晓图谶之学。
东汉建初四年(79),被举孝廉和贤良方正。
章帝召考对策,方储得第一名。
次年春二月初一,日蚀,章帝请大臣推荐直谏之士,丹阳太守周歆推荐方储,方储详述灾祸的来由。
章帝又请方储等人试解乱丝,唯方储拔剑斩断乱丝,对章帝说:一反常规,驾驭形势,遇事都应当如此。
章帝很器重,委以郎中,不久出任句曲令。
建初六年,在阜陵令任上回家奔母丧。
元和初年(84),再次被举为贤良方正,考对策,又得第一名,改任洛阳令。
永元五年(93)六月,和帝定日举行郊祭,召问方储天气状况,方储说那天天气不好,劝和帝不要去。
到了郊祭那天,天朗气清,于是和帝遣使责备方储欺骗了他。
方储对使者说:臣从先师那里得到书籍,能推知事物发生的征兆,现在坏天气就要降临,希望皇上立即乘车回来。
使者去后,方储自叹:为人臣以蒙受不忠之名为耻辱,遂自尽。
和帝郊祭回归途中,天降冰雹大如雁蛋,和帝大惊,派人去找方储,知方储已死,非常感伤。
后追封方储为太常尚书令、黟侯。
乡民于霞坑柳亭西小山上建庙祭祀。
兄方侪为南阳太守、关内侯,弟方俨为大都督、丹阳太守,办事皆刚毅果断。
程灵洗程灵洗(514—568),字无涤,篁墩人。
少以勇力闻名乡里,通太极拳术,善骑射。
曾应郡守招募捕盗,众盗匿迹。
梁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乱,次年,灵洗招集乡勇抗击景军。
景军占领新安郡治始新县后,太守萧隐奔附灵洗,灵洗奉萧隐为抗击景军盟主。
梁元帝在荆州登基后,灵洗遣使上表效忠。
梁军占领东阳、建义等县,灵洗率部攻下始新,与梁军会合。
元帝闻捷,特授灵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新安诸郡军事。
授云麾将军、谯州刺史,资领新安太守,封巴丘县候,食邑300户。
后又因捉住景军将领赵桑乾,加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军事,兼任青州刺史。
后助王僧辩镇防,陈武帝杀僧辩,招灵洗。
归陈后,授兰陵太守。
因击败徐嗣徽有功,授南丹阳太守,封遂安县侯,累迁太子左卫率。
康熙帝和徽商的遭遇-社科网-社科网康熙帝和徽商的遭遇——以歙县岑山渡程氏为中心[韩]曹永宪[摘要] 通过考察康熙帝的南巡和徽州商人的對應,了解徽商的移居和成长,以及地区支配的方式。
换言之,通过研究歙縣岑山渡程氏宗族的事例,分析徽商16世纪进出淮扬地区,17世纪的王朝交替期急速地成长,18世纪在地区社会提高社会地位的全过程;以淮揚地區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考察徽商对河工问题的对应方式,以及在其过程提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 南巡康熙帝徽商大运河淮扬地区河工淮扬地区1是明、清时代获取盐税最多的两淮盐场的产盐地。
作为流通网的中心,经济的富裕,明末以来更是文坛和画坛等各个文艺方面,显露头角的人才辈出的地区。
从明末开始扬州的文人们参与的各种诗会或文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名望2。
根据袁枚(1716-1798)的指摘,有“淮南程氏,虽业禺荚甚富,而前后有四诗人”,拿程嗣立、程崟、程梦星、程晋芳四人出来讨论3。
这四人都是从徽州移居去淮扬地区的徽州盐商的后裔,有着歙县岑山渡程氏的共同点。
岑山渡程氏曾是明朝中期以来进出淮扬地区的徽商中代表性的宗族(参照第Ⅰ章)。
所以,观察岑山渡程氏家族的兴盛过程,就可以理解淮扬地区进出过的商人和绅士身份共有并在淮扬地区社会地位提高的徽州人的成长过程的个案研究。
本稿重点讨论关于河工问题的徽商的对应方式。
特别关注康熙帝的南巡目的和进行方式,关于徽商的位相提高,探索康熙南巡和大运河的河工起着什么作用。
曾经有过关于康熙帝的南巡目的和日程的基础研究4和盐政之间的关联性的检讨5。
但是还没有像本稿一样具体的去探索关于商帮的势力扩张的检讨。
关于本稿瞩目的歙县岑山渡程氏,大部分的徽商研究里个别的人物为中心散发性引用6,但除了探访记录7没有特别的综合性接近。
岑山渡程氏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理由移住到淮扬地区的?他们移住后直接面临的淮扬地区社會懸案是什么?南巡为契机在淮扬地区岑山渡程氏的社会经济之位相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这次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再检讨徽商的成长过程之含义。
试论古歙曹氏家族对徽班进京的历史贡献
作者:余惠干
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3期
摘要:四大徽班进京铸就京剧。
得益于古歙曹氏家族和徽商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曹文埴;庆升班;四大徽班;京剧;贡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人们一谈到戏剧之事,不得不提到“四大徽班”进京的戏剧历史伟大创举。
当谈到国粹京剧时,又不得不提到“徽剧是京剧之父(母)”的共同认知。
然而,在许多文献史料中却很少提到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徽州古歙曹氏家族及徽商所做出的贡献。
为此,本文对此略作析辩论证。
一、曹文埴家族与歙南街源曹氏同宗共祖
曹文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归养故里。
因街源是徽戏、目连戏、三脚戏的发源地(参见2014年李春荣主编的《新戏剧》秋·冬卷127页朱祝新《徽剧之源探考》文),其母从小就在街源家乡看了许多戏,酷爱家乡戏,所看的戏剧故事与地方语言,记忆尤深,终身难舍。
尽管曹文埴孝母,为了娱母,在途中路过扬州(扬州那时已成为徽州人的殖民地),带回来一班昆剧老艺人和童伶,创建华廉科班,作为家班为母献演尽孝。
但是,事与愿违,该班所演之折子戏,老母听不懂,剧情不完整,不甚满意。
曹文埴为了尽孝,使得老母高兴,并听从族兄曹学诗(1697-1793)的建议,“请了懂音律戏剧的门客主打其事”,这门客当时在徽州已有盛名的“庆升班”。
招并为曹家班。
之后的演出才使得老母欢心。
此为四证。
之后,由曹学诗(1748年进士)担当该班主持,编剧几十出。
共作家班演出。
二、曹文埴带领“庆升班”率先进京,为“四大徽班”进京首开先河
曹文埴家族为扬州大盐商,自己又在朝廷任职高官,乾隆六次南巡,大多驻跸扬州,而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信任。
曹文埴虽已归养在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仍被朝廷召京庆圣八十生日大典。
别人多以珍奇异宝敬献,而曹文埴深知朝廷内宫皇亲国戚的喜好,却在六月,先以徽戏进贡庆寿。
于是,由曹学诗策划,由他亲自修改《水淹七军》、《凤凰山》、《闹天宫》、《奇双会》、《跑城》、《回营》等技艺超群的剧目,并仍以“庆升”与音谐“庆圣”,仍以“庆升班”班名进京献演,使该班在京一炮打响。
并获皇后撤帘,皇上御览赐名:“哦,那就是徽班的徽戏吧!”(见曹瑾1980《雄村杂志》)。
从此,“徽戏”之名名扬全国。
随后,由在扬州的徽商组织四大徽班相继进京。
三、四大徽班进京成就了京剧
四大徽班的进京,主要是在曹家庆升班进京献演的影响下及徽州巨商徐尚志、江春、江权等人的资助下而形成的。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其时是乾隆五十五年冬,班主余老四,著名演员有高朗亭等,以演徽昆为主,也有老二黄戏。
程长庚(徽州新安程氏58世孙)之祖父发清这一代,是在徽班中唱了三四代戏的梨园世家,是著名的二黄弹腔(老二黄)戏班。
父祥淮、叔祥辐、祥见、祥麒、祥麟,舅父、母亲、诸位婶娘,都参加了家班所演之事,程长庚也是随戏班于道光年间(1821——1862)入京的,流寓京师,程长庚后来执掌三庆班,其家眷成为该班主要力量。
该班演员善于引入了其他剧种唱腔,逐渐形成了“京剧”,程长庚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该班到公元1889年该班始散,维持百年之久;第二个入京的徽班是“四喜班”,大约在嘉庆初,该班以演徽昆著名,留京后,亦逐演皮黄戏,终于也改为京剧,光绪中散班;第三个入京的徽班是“春台班”,时间约在嘉庆中,开始只演徽昆二黄剧目,为了竞争,逐渐改演以皮黄为主的京剧,后于光绪二十六年散班;第四个入京的徽班是“和春班”,约在嘉庆末或在道光初,为了竞争,不得不吸收外来营养,于是聘请了汉剧艺人王贵洪等同台演出,每日停演“中轴戏”,搬演《三国》、《水浒》小说故事剧。
复兴一时,逐渐改演皮黄为主的京剧。
于同治初年解散。
四大徽班留京发展,艺人们善于吸收秦腔、汉剧、梆子等营养,共同成就了国粹京剧。
四、曹氏家族对徽剧发展的贡献
庆升班从京返乡,仍在江南发展壮大,成为京外四大徽班之首,能演戏两三百出。
为应社会需求,曾将庆升班一分为二,冠以老庆升、新庆升外演。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6年散班。
其星星之火仍分散徽州各地戏班传演着徽剧。
四大徽班留京之后的发展,除了徽班艺人自身演艺高超与不断努力外,还与得到了在京的曹文埴之子等官宦的支持分不开。
曹振镛(1755-1835)官至代君三月,成为全国徽班成长的坚强后盾。
四大徽班进京后,得益于他的高官地位影响,使徽班能够在京立足并顺利成长。
继父业,保持家班华廉科班、“庆升班”演艺得到升华,班势阵容不断发展壮大,期间衍生了雅乐班并在徽州流行,使雄村为徽剧摇篮,培养出众多的徽剧新人。
曹云舟也是华廉科班43年历程的主要功臣,同时培养了其子曹季涵于道光十年(1830)接任庆升班班主,该班成为延续最长徽班(长达170年)。
期间,亲改剧本百十多本,还办了雅乐班。
五、结束语
庆升班中名伶居多。
咸丰后期阵容强大,有名角胡春友(璜蔚村),李世忠(巨川)、胡彩顺(璜蔚口)、程长寿、程长遂(枢)、程发全(钱)等(参见2010版《歙县志》96页)这些名角多数来自歙县街源。
民国26年,因抗战爆发而散班。
艺人纷纷回家加入家乡徽班,如璜蔚村胡广荣的新庆班(1912-1938)、胡春寿的长春班(1937-1949)、璜田胡汉余的三三
班、长陔的程家班、阳春班,蜈蚣岭的“笑舞台”等,使徽戏在偏僻的万山林间街源得以延续保护传承,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初。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歙县街源徽班的遗传弟子后裔,仍不忘曹氏家族对徽剧事业发展所作出贡献,重建了“歙县庆升徽剧团”,继续传承着徽剧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