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大观园中温柔的“理”剑———论薛宝钗的劝说活动及其文化蕴涵孙 爱 玲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一个鲜明标志就是以理杀人。
它不仅从肉体上扼杀人,更从精神上对人的思想进行野蛮的剥夺,其直接后果便是中国人个体生命活力的受摧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此有着极为痛楚的感受和极其深刻的认识。
他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旨就是反对以理杀人的文化专制。
他在小说中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大观园时,有意将不同个性气质、不同思想意趣的众女儿聚合在一起,让她们和谐统一地生存于一个有情的理想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作者以作诗———创造诗意美的生活为人生审美的最高境界,将人的生命个性和创造力尽情地展示了出来。
大观园世界是一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她与贾府中“理”的专制蛮横和欲的淫乱放纵交织在一起的非人道家族生活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曹雪芹不仅通过描绘大观园有情世界的美好来揭示以贾府大家族为象征的“天理”专制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更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以理杀人的专制文化对人肉体的戕害和精神的剥夺。
曹雪芹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实施,除了通过公开政令的强制执行和家族势力的严厉规范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一批所谓的“楷模”人物的身教示范和言教劝导。
而后者对人的影响力、渗透力远远胜过前者。
《红楼梦》中宝钗这一贤人形象的出现以及她在大观园对众人所进行的一系列劝说活动,就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楷模”人物是怎样在维护文化专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并非贾府一般舆论认为的那样“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①相反,她自从来到贾府住进大观园,就充分显示了其能劝善劝的非凡才能。
她极近人情的“道理”劝说,就象一把无形的剑,毫不留情地封杀着大观园中一切不合封建“天理”规范的个性、思想,大观园内蓬勃的生机、盎然的生趣因之而黯然失色。
宝钗在大观园中的劝说活动真是难得“可巧”地形象诠释了明清文化专制以理杀人的特质。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摘要】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处世哲学对读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薛宝钗的高贵气质与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使她在面对挑战时显露出坚毅与智慧。
她对待困境的乐观态度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
薛宝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的宽容与睿智赢得了他人的尊敬与信任。
在爱情方面,薛宝钗表现出理性与深情并存的态度,她的爱情观念充满了智慧与理性。
在家庭中,薛宝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立场稳定而坚定,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她在《红楼梦》中的形象生动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关键词:薛宝钗、《红楼梦》、处世哲学、高贵、从容不迫、乐观、人际关系、爱情、家庭、人生智慧、形象。
1. 引言1.1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贾府中的贵女,身份显赫地位尊崇。
作为贾府中的一员,她凭借高贵的气质和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成为了众人景仰的对象。
薛宝钗不仅在外表上具备高贵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修养和智慧,使她在府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的焦点。
她的言行举止都充满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薛宝钗的出现丰富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她与其他角色的相处、争执和磨合,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她的存在不仅为其他人物提供了反衬,也为整部小说增添了色彩。
通过她的命运和抉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所探讨的人性、伦理和社会问题。
薛宝钗在小说中的角色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作者对于贵族社会的审视和反思,她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对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对读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对读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展现出一种高洁、从容的风度,她的处世哲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贾府中的一员,薛宝钗身负重任,但她始终保持着端庄与宽容的态度。
大观园里的女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周汝昌先生在定位《红楼梦》时,称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在“中华文化”这一大背景下阅读、审视《红楼梦》,指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周先生的这些论断可谓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境界,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贾母之于封建宗法制度,贾雨村之于官场文化,李纨是节妇的典型,惜春折射着遁世者的影子,从贾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不绝祈盼,如此等等。
而其中,我觉得薛宝钗这一形象最具可阐释性,窃以为她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从她的生存策略中,我们可以瞥见典型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
《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要遵循儒家中庸之道。
不偏叫中,不变为庸,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不偏”、“不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中庸主义者的修身原则是“束身寡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世界中就是哀而无怨,悲而不伤,“无过无不及”,冲淡之为美。
“中”是中国人人生观的核心,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全部伦理不在阳刚之气的宏扬,而全在一个“分寸”上,即所谓的“度”,不仅是风度潇洒,达观大度,还要审时度势,以己度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中庸主义者总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薛宝钗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典型,简单来说,她是在“做人”,她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世俗的道德要求,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赞颂;她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追逐着自己的目的;自然她也有着中庸主义者共同的弱点,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首先,薛宝钗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女孩。
她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懂得相处之道,深谙礼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她懂得与人接触的方式、言谈举止,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这使得她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和信任。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述成一位“聪明伶俐,人人敬爱”的女子。
她个性开朗豁达,与人为善,又十分善于照顾别人的情绪,正如她在书里为王熙凤做媒时所说:“平生无闲事何必自著急,善解人意者人自善解之”。
其次,薛宝钗有着自己的处世原则。
她懂得如何顺应时局,灵活变通,不固守一成不变之道,而是随时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做到善于应变,既不失原则,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也是薛宝钗考虑的重要问题。
她明确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并给出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儿女德容俱备,世人从中得启悟,亲友盛会,不失群伦之礼,宾来如客,不失主人之尊。
”这表明薛宝钗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还尽力维护家族声誉和地位,拓展自己和家族的社交圈,并把自己和家族与时俱进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最后,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还表现在她的价值观念上。
她对人们应该尊重地位、互相理解、包容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
她认为家族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不忘了关注外面的世界。
她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真诚友爱的感情,反对虚伪、浮华的生活方式。
她的表现体现了“亦庄亦谐,庄重取中”的道德标准。
她走遍红楼人物多数基于“贵族阶级”的角度,但她不但注重传统,更倡导和反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
综上所述,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的处世哲学包括个性特征、处事原则和价值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深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防止自己在竞争中失去自我,同时也要遵守良好的道德准则,注重互信互助,在共同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而薛宝钗则是其中的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性角色。
她聪慧、美丽、坚毅,是《红楼梦》中众多女性角色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小说中,薛宝钗展现了她独特的处世哲学,她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处世哲学以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薛宝钗是贾府二门的嫡女,她的美丽和才华使得她备受瞩目。
正是由于她与众不同的特质,赋予了她一种非凡的处世哲学。
薛宝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她的聪慧与才情。
她博学多才,在诗词歌赋上颇有造诣,而且她对人情世故也有较高的洞察力。
薛宝钗以端庄严肃的形象示人,她的言行举止都显得典雅大方,不轻易放肆,不喜欢过多的言语表露自己的心思。
薛宝钗心思缜密,善于观察和分析,她深谙处世之道,懂得如何应对不同的人和事。
这些性格特点构成了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也成就了她在《红楼梦》中的独特地位。
薛宝钗在小说中的处世哲学主要体现在她的修养、待人处事和对待爱情上。
薛宝钗注重自身的修养,她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她深知人应当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受外界诱惑和影响。
薛宝钗对待他人时,往往坦诚直率,但也懂得圆滑处理,不会去伤害他人,但也不轻易示弱。
她懂得如何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与人争执,也不轻易屈服。
薛宝钗对待爱情也显得坚毅而理智,她深知感情事关重大,所以对待感情也会显得慎重和理智。
这些都表明了薛宝钗在处世哲学上的成熟与超脱,使得她成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她的处世哲学给其他角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她的沉稳和冷静使得她成为身边众人的智囊,她会给予别人理智的建议和观点。
她的出现也使得其他角色都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她的坚韧和理智给了其他人很大的信心。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影响了其他角色,她并不会为了感情而轻易妥协,这给了其他女性角色很大的鼓舞。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而薛宝钗则是其中一位备受关注的角色。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身于名门望族,拥有出色的才情和聪慧的头脑。
薛宝钗在小说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她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困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堪称是一位典型的现代女性典范。
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处世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在《红楼梦》中,她展现出了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理念,对于权谋和利益不感兴趣,更在意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梦想。
在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中,她主张的是“宁静致远”,她认为人应该超脱尘世的利益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她深知人生短暂,充满了变数和无常,因此她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不为名利所动。
这种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社会百态纷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名利地位埋头苦干,却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薛宝钗的态度提醒着我们,不要被物质和虚荣所迷惑,而是要用清醒的头脑去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对待感情的态度上。
在小说中,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堪称是一段纯洁而深刻的爱情。
在面对种种诱惑和诱惑的诱惑时,薛宝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她的这种处世哲学提醒着我们,在爱情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情感冲动所左右,要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感情,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在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中,她还是一个坚持原则和自尊的女性,她不愿屈从于家族的安排和世俗的规范,而是要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当代女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提醒着她们在面对感情时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被传统和规矩所束缚,要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对待家族和社会的态度上。
在小说中,薛宝钗展现出了一种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的生活态度。
最佩服的红楼梦人物是谁在《红楼梦》中,若论“中庸之道”的奉行者,首推薛宝钗。
曹雪芹通过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中庸之道”虚伪和阴险毒辣的反动本质。
薛宝钗不象贾政那样动辄呵斥、打板子,令人望而生畏;也不似王熙凤那般骄横不可一世,弄得人心背离。
相反,她以平易、公允、贤淑的面目出现,骗取上下左右的赞誉,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心愿。
手段不一,但其阴险毒辣实不在贾政、王熙凤之下。
对于这样一个反面人物,政治骗子林彪一伙却极力欣赏,称她为“古贤”,足见其臭味相投了。
薛宝钗在她的《柳絮词》中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可以说是醉宝钗的内心真实写照。
她不仅旁敲侧击地讥讽了林黛玉对现实的不满,歌颂了吃人的封建社会,也十分露骨地暴露了她的反动思想路线。
在薛宝钗看来,封建伦理是永恒不变的:“万缕千丝终不改”。
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表明,她是一个奉行“中庸之道”的死顽固,她认为沿着这条路线,就可以“上青云”,施展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因此,她把“中庸”视为救世扶危的一大法宝。
“中庸之道”表现在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身上的突出特点,是以“温柔敦厚”、“八面玲珑”称著。
她生在封建贵族阶层“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四大家族之一。
她深知这些表面上看来还是“温柔富贵”的封建大家族,其实内部矛盾重重,正面临着“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境地,要施展手段挽救封建统治阶级垂死的命运,就要爬到上层,掌握实权。
在她想钻进宫廷充当“才人善赞之职”未成之后,继而想爬上贾府宝二奶奶的宝座,借以“上青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薛宝钗以“中庸之道”为手段,她待人处事,不论上下尊卑,男女老幼,表面上似乎一律本着“礼之用,和为贵”,“宽厚待人”。
其实,内里大有区别,深有讲究。
其核心无非是为着一个“权”字。
你看,贾母为她做生日,让她点菜、点戏,她尽投贾母所好。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红楼中的人生百态。
薛宝钗作为红楼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的处世哲学深深影响着读者。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主要体现在她的行为态度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知行合一。
在小说中,薛宝钗是一个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实际行动力的女子。
她既有博闻广识的知识,又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与贾府中众多姨娘的交往中,薛宝钗不仅能够以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说服他们,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
她并不满足于只是口头上的劝阻,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他人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以人为本。
薛宝钗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她在对待他人时始终以人为本。
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解决问题,薛宝钗总是用自己的善良和同理心来看待他人,不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她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兼顾理想与现实。
薛宝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但她也深知现实的残酷和诱惑,懂得在现实中寻求平衡和妥协。
在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中,薛宝钗虽然深爱着他,但她并不盲从于感情,而是深思熟虑,选择了与贾宝玉保持一种适度的距离和理智的态度。
她懂得不以感情为纽带,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第四,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以诚实为基础。
薛宝钗特别注重诚实和真实的沟通。
在与他人交流中,她不做伪装和虚伪,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她勇于面对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逃避或掩饰。
薛宝钗用她的真诚和诚实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薛宝钗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处世哲学以知行合一、以人为本、兼顾理想与现实和以诚实为基础等特点而闻名。
她的思想和行为都给人们带来了启发和教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薛宝钗的处世哲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传颂千秋。
薛宝钗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角色,她的处世哲学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她的处世哲学,探讨她在小说中的影响。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体现在她的淡泊名利,懂得克制欲望。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个风格文雅,不事浮华的女子。
她不喜欢繁琐的东西,不追求虚荣。
她宁愿做一个清高的人,也不愿意混入纷争之中。
在她看来,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内心的平静和清澈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
这种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体现在她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明辨是非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理性的,她对待事物总是能够冷静理性地分析,不受情感的干扰。
她懂得明辨是非,不会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语,而是会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决定行动。
这种理性的处世哲学,使得她在小说中不易受他人的影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体现在她对待感情和家庭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待感情和家庭的态度是深沉和负责任的。
她对待感情真诚执着,不轻易动摇。
她对待家庭责任心强,尽心尽力地为家人着想。
在她看来,感情和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她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她的这种坚守和忠诚的态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现代社会很大的启示,让人反思现代社会中感情和家庭的地位和重要性。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体现在她的修身养性和勤勉进取的精神。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善于修身养性的女子,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努力做到内外兼修。
她也是一个勤勉进取的人,她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她的这种修身养性和勤勉进取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现代社会很大的启示,让人反思现代社会中修身和进取的重要性。
薛宝钗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角色,她的处世哲学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作者:李英姿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刻画了大量形象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薛宝钗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其理性冷峻、温情脉脉,严格遵循儒家伦理原则和道德,其处世哲学在今天依然可以带给人们以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处世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41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18-001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的经典艺术典型和文学形象,其与林黛玉是作品中的两个主角,两人在性格思想、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审美内涵。
薛宝钗温柔敦厚、美貌大方、才学出众,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淑女形象,其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具备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相符合的人格追求,在贾府受到家人和下人的喜爱,王熙凤评价薛宝钗为“一问摇头三不知”、“不干己事不张口”,这充分体现了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和处世哲学。
1.薛宝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分析,薛宝钗无疑是标准的贵族淑女形象,其温柔敦厚、雍容华贵,是儒家伦理文化的遵守者和服从者,与林黛玉的价值观念存在本质的不同。
薛宝钗的价值观念符合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认为男人应该辅国治民、读书明理,女人就应该做针线纺织等家务活。
在婚姻观上抵触自由恋爱,认为没有父母之命的自由恋爱是不道德的行为,当伦理原则与天然之情出现矛盾后,她选择了伦理道德,而这种道德观念也逐渐成为其生活准则和生活方式。
教鹦鹉念诗、葬花、为爱人流泪等浪漫的事情仿佛是林黛玉的专属,她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薛宝钗务实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生活方式是实在的生活和婚姻,虽然她在文学和文化方面也较为出众,但是她却将庶务和学问充分结合,在理家治家中充分体现了其突出的才干。
同时,薛宝钗在官商家庭中长大,受到家庭的熏陶,具备了灵活的经济头脑,这是林黛玉所无法比拟等,精通庶务、深谙人心的薛宝钗,也要比林黛玉更加适合做贾府的宝二奶奶。
红楼梦读后感—薛宝钗的中庸之道一部红楼看尽世间百态,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于丝万缕的联系。
贾母之于封建宗法,贾雨村之于官场文化,节妇的代表李纨,甘作遁世者的惜春……薛宝钗则无疑是大观国里的中庸主义者。
中庸,即中和,并非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骄不馁,是摒弃极端,追求平和与幸福的大智慧。
观薛宝钗的为人处事,处处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雪洞一般的蘅芜苑,身上半新不旧的衣裳,身为四大世家之一的薛家的女儿,生活却是简单清俭。
可是当她见到贫苦的邢岫烟却是毫不犹豫地替她赎当,当听闻史湘云要办诗社,也是大方地出资出物,当见到身体虚弱的黛玉,更是时常给她送来燕窝等补品。
处世出手毫不吝惜,生活俭朴却不寒酸,使富者不嫉妒,贫者感其恩。
在贾府与众人相处中也是罕言寡语,有才不外露,人谓藏愚,自云守拙。
连凤姐也评价她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遇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成为众人眼中周到大方的宝姐姐。
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无原则,中庸是最高原则。
当薛宝钗面对薛家的纷争时,面对不成器的哥哥,无理取闹的嫂嫂,她先是冷静淡然的旁观者,沉默对待家中闹剧。
待到夏金桂自取灭亡,生出事端,薛姨妈无能为力之时,反是宝钗顶起了这个家,温和却有力地将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
她是稳重平和的,又是极有能力与见识的。
处世淡然,做事无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是薛宝钗的处世原则,是她一次次中庸之道的成功运用。
薛里钗可谓是封建礼教王国下的完美女子,是宜室宜家的贤德美人,薛宝钗曾诵过这样一句诗:“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她的抱负在此处可见一斑,无疑,她是有功利之心的。
她如愿得到了她想要的婚姻,踏入了无限荣华的贾府,可是最终,她在红楼梦这个悲剧中又得到了什么呢?是贾府衰败,是丈夫出家,是夜对孤灯的寂寞。
所有的隐忍与克制终换来了这样一个结果。
或许,薛宝钗也曾有恣意烂漫之时,那时她家族正盛,尚有父亲陪伴成长,可是后来父死家垮,母弱兄无能,年幼的她早早知事,将天真的一面藏了起来。
解谜《红楼梦》之宝钗论尝读陈寿《三国》,见人材林立,而众材皆为所包者,诸葛君是也;奸雄并峙,而群奸皆为所用者,曹孟德是也。
若宝钗者,实於《红楼》部中,合孔明、孟德而一人者矣。
黛玉之慧,湘云之豪,探春之敏,皆大观园内所杰出者也,而宝钗则以螃蟹代东,深情体贴,燕窝养病,作意馈遗,成佩麟之心交,接梁鸿之眉案,颦卿、疯子尽入彀中;虽探春摄政,利弊立陈,以才自恃,而大体小惠,适得其宜,能使玫瑰香者当即心折无异词,谓非一部《红楼》,众材皆为所包乎?凤姐之黠,袭人之阴,平儿之巧,亦两府中所最著者也,而宝钗则以姑表私亲,权奸属意,鸳鸯替绣,近侍倾心,既设计以瞒婚,复议郎之伴读,灵凤名花皆为颐使;虽平儿应对,朋比为奸,无隙可乘,而利齿伶牙,笑摸其脸,途使荣莉妆者不复巧言之如流,谓非一座大观,群奸乐为所用乎?其才如此,其好若彼,宜其金玉同文,称心如意,又何愁绛珠之不死哉?又何虑神瑛之不终哉?孰知能夺潇湘之魄,而竟不能夺怡红之心,非特不能夺怡红之心,而且不能覊怡红之身。
离恨有天,郎痴竟去,其故何也?岂艳冠群芳,蘅芜之美丽,色不足以悦之乎,抑青云柳絮,才不足以敌体乎?岂羞笼香串,蘅芜之旖旎,情不足以动之乎,抑天恩祖德,论不足以正心乎?而吾谓皆非也。
盖木石之盟,两情相结,生死不渝;蘅芜金锁之说,久为绛珠所隐忧,实为恰红所深恨。
是蘅芜之与怡红,情不相属,本非意中人也明矣。
以绛珠所隐忧,而果如所忧,其何以对绛珠也?以生平所深恨,而适蹈其恨,其何以能终日也?且以本非意中之人,而欲强纳於意中,代婚於病裏则可,移情於梦後必不能也。
况绛珠死矣。
况绛珠之死,因姻事之不谐也;况绛珠之死,因夺壻之有人也。
死者抱恨以终,生者以新间旧,谅痴情之公子必不若是其恝也。
是不待僧之送玉,而前言在耳,吾知怡红之不负斯语矣。
何深谋积算之蘅芜竟计不及此也?或谓蘅芜能料绛珠之死,而不能料神瑛之去。
不观其新婚之次日,明以林妹妹已死之言相告,是欲斩怡红之痴,断其情根,以期白首可以偕老矣。
红楼梦薛宝钗绘画大观园的见解作文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有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玩味的情节,那便是薛宝钗对绘画大观园的一番见解。
要说这薛宝钗,那可是个心思缜密、聪慧过人的女子。
当众人商议着要画这大观园时,她那独到的见解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看似繁杂的任务。
她先是细细地考量了绘画所需的工具材料,什么纸啊笔啊颜料啊,都说得头头是道。
她讲那纸,不能用普通的纸张,得是那种厚实又能吸水的,不然颜料一上去就洇开了,可就没法看啦。
笔呢,也得分出个粗细软硬来,画不同的地方就得用不同的笔,这样才能画出细腻的效果。
颜料更是不能马虎,颜色得正,质量得好,不然画出来的颜色不鲜亮,整个画就失了生气。
说起这画画的布局,薛宝钗更是有一套。
她讲这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不能一股脑儿全画上去,得有个主次之分。
比如说那宝玉住的怡红院,就得画得细致些,多花些心思。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落,就可以简略一些,但也不能完全忽略,不然整个画面就不协调了。
她还提到了人物的安排。
要是画上有人,那姿态神情可得画好了,不能千篇一律。
就像那园子里的丫鬟小姐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都得通过神态动作表现出来。
比如说那活泼俏皮的湘云,就得画出她风风火火的样子;而那多愁善感的黛玉,就得画出她眉间那一抹轻愁。
在薛宝钗的描述中,我仿佛能看到她脑海中那幅精美的大观园图正在一点点成形。
她连光影的变化都考虑到了,说什么时候的阳光照在哪个地方,该有怎样的阴影,都得画得逼真。
她还强调了要观察仔细。
为了画好这大观园,得在园子里多走走多看看,把每一处的细节都记在心里。
比如说那假山上的纹路,池塘边的石头形状,甚至是某棵树上的一个特别的枝桠,都不能放过。
我就想到了我自己平时画画的时候,总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儿画到哪儿,根本不考虑这么多。
和薛宝钗这一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她这一番见解,让我明白了画画可不只是拿起笔随便涂鸦,而是要用心去构思,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描绘出心中最美的景象。
而且啊,薛宝钗还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薛宝钗论文:《红楼梦》人物论摘要十二“金钗”之一的薛宝钗,其身上既汇聚了封建时代女性的闪亮之处,同时又透露着浓重的封建主义思想。
薛宝钗作为《红楼梦》中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不仅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修身处世之道和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更是蕴含着不可重复的社会人生意义的形象。
关键词薛宝钗封建形象随分从时多重性格people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image of xue baochaiyu dan(zhe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abstractas one of twelve "nobiles", xue baochai not only brings together the feudal era of women's sparkling place, and it also disclosed the strong feudal ideology. as anart typical full of flesh and blood in"dream of red mansions",not only summed up china's feudal society, cultivated life skills and the author of unique insight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contained non-repeated image of the social meaning of life.key wordsxue baochai; feudal image; obedience;multiple personalities《红楼梦》中以艳冠群芳而居于十二“金钗”之首的薛宝钗的形象,是作为林黛玉的对照典型而出现的,其目的正如著名学者王昆仑所言:“使人理解到在正统风格以外,还有更优越的灵魂存在。
大观园里尽芳菲——薛宝钗的形象新探
傅安辉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9)2
【摘要】薛宝钗是一个很有美德修养的少女,是那个时代有德有才的青年.曹雪芹和高鹗对薛宝钗都是赞美和同情的多,指责的少,是把她当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当作那个时代品质优秀的青年,当作世界东方女性美的典型形象来塑造的.封建社会不能让这样的女性得到幸福,薛宝钗成了悲剧人物.曹雪芹和高鹗的<红楼梦>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英、把东方女性美毁灭给人们看,所以产生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震撼力.我们过去评价薛宝钗时,一味地说她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把一个人具有的传统美德修养,把几千年来我国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都划归于封建礼教,这是极端错误的,要认真进行反思.
【总页数】4页(P140-143)
【作者】傅安辉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观园里的"蕉下客"——贾探春形象剖析 [J], 董宇
2.红楼唱晚蘅芜流芳--薛宝钗艺术形象新探 [J], 李秀云;张丽红
3.大观园中的"士大夫"典型--论薛宝钗 [J], 黄四明;袁东
4.为百花园里添芳菲——淄博鲁艺吕剧团采访手记 [J], 毛亚明
5.大观园里的改革大观 [J], 郭兆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大观园里奇花异草薛宝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花园,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布置精美,其中奇花异草更是琳琅满目。
而其中一位闺秀薛宝钗便是对大观园里奇花异草最为热爱的人之一。
薛宝钗是大观园里最得意的一位闺秀,她聪明机智,才华出众,不仅是封建社会上流社会中的杰出人物,更是大观园里的红花绿叶。
在大观园里,她所钟爱的奇花异草就更是数不胜数,这也成为了她日常生活中最为享受的一件事情。
薛宝钗对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的热爱并非一般的爱好,而是基于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心丰富的情感所展现出的。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的生活并不是非常自由,而薛宝钗有时候觉得,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是自由的象征。
让她在之中游走,不用被束缚在宅院里,感觉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这也是她不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薛宝钗对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也是充满了热情和敬畏之心的。
她明白,奇花异草的生命十分短暂,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会有其生命的轨迹。
这点也引发了她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她尤其爱摘的“野卷耳”,在她看来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这些理念和哲学的内涵,也让薛宝钗不仅仅只是对奇花异草的喜欢,更是对生命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薛宝钗对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的热爱,也让她成为许多人的礼赞之对象。
她捧着鲜花的样子,不仅像一位美女,更像是一位护花使者,让人不禁要对她的美感慨一番。
在这样的环境中,薛宝钗不仅展现出奇花异草的美丽,也展现出她深沉的内心和富有情感的个性。
总的来说,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是薛宝钗内心世界的写照。
薛宝钗喜欢大观园里的奇花异草,是因为她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对花卉的热爱也充满了感情和思考的内涵,这样更使得她的爱更加深意义丰富。
在追寻自己理念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在奇花异草的表达中,薛宝钗所展现出的强烈的人生态度,也奠定了她在《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形象。
宇宙之美⼈——宝钗:圆融之美宝钗:圆融之美围绕宝钗这个⼈物,有很多的异议。
在我眼中的宝钗其实是翻过⼀个跟⽃过来之⼈,书⾥也恰好说的明⽩——她才是没有拒绝那⼀僧⼀道建议的⼈,也所以宝钗⽅才有真正的参悟,圆融⽆挂碍。
好象她姓⽒的隐喻:雪,并不流散四溢,它是随物赋形。
⽽“圆融”——儒家喜欢它的温润外表,道家喜欢它的⽓质和神采,却只有佛门中⼈才晓得它灵魂的通透与慈悲。
所以你可以看到宝姐姐对”寄⽣草”⼀只曲⼦,有多么深切的认同。
其实宝钗并⾮不能够理解宝⽟,她只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有限篇幅⾥,还没有放下⾃⼰⽆奈持有的最后⼀点东西。
她也能够理解黛⽟。
很多⼈都已发觉,在红楼梦的中后部分,⼤观园⾥最谐和的⼀双知⼰,反是钗黛。
也是基于种种的判断,我料定,即使可以接受宝钗改嫁的说法,那也决不会是趋炎附势地抛弃。
但,宝⽟是不理解她的,因为宝钗参透后便复归于正途。
⽽宝⽟他不要,他宁愿以歧途的⽅式抵达真理。
宝⽟的“破”仅限于和黛⽟同⼀层次,是“破”中有“执”。
也许宝⽟拒绝宝钗正是潜意识中拒绝真正的“破”。
脂批说宝钗“误于博知”。
智识本⾝即有冷酷的性质,是⾮理想主义的,在⼀定的形势环境中,会有恶的倾向,程度不同⽽已,可与之平衡相砥励的只能是⾃我反省的能⼒,宝钗⾝上,我能看到这种因素在闪光——她毕竟是⼀个在儒家风范中浸淫已久的⼈,所以我不⼤相信她会如有些⼈所说的那样居⼼叵测、谋划深远。
她必是蹉跎的,摇摆不定。
但最终,⼈还是扭转(摆脱)不了⼈性。
这是⼀个复杂的⼈⽆法向他者转述的悲剧。
正是天赐的智识推使她⾛上了圆融之径,如果时代是⽆望的,她便将只是蹉跎,活着⽽永远⽆法得到救赎,以旁⼈看来是享受的⽅式,领略造物主给予的⽆法转述的牢狱之苦。
于是,她便拥有了愈来愈多的智慧,以及绝望。
就整个的⽣命路途来看,黛⽟⾃是倾向于⾼峰体验,⽽宝钗则是⾼原体验。
宝钗便是个“⽆所甚亲,⽆所甚疏”的典型。
⽆所谓爱,也⽆所谓恨,永远在爱与恨的⾼空⾛钢丝,那⾃有另⼀番华彩与惊险。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
她一方面是封建淑女的完美典范,另一方面又是一个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的功利主义者,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可与王熙凤、贾探春、林黛玉相媲美,同时她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作者对她推崇有加,又对她颇有不满。
而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体现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否定,也完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
在《红楼梦》塑造的中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
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
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象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
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表现了封建女性在整个封建大厦倒塌之下的无可逃遁的悲剧命运,又体现了作者对薛宝钗世俗理想的否定和抛弃,从而完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
本文通过对薛宝钗人生理想,功利价值观,独特个性及作者的态度和她的悲剧意义的分析来全面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一、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薛宝钗是以一名候选入宫的少女身份进入我们的视线的。
薛家是皇商,曾有过“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辉煌历史,堪称“商业帝国”。
但到了小说开始的时候,薛家的经济、政治势力却趋于没落了。
薛宝钗之父早逝,哥哥薛蟠又是个不成器的,“一应经济之事全然不知”,各省及京中的生意“渐亦消耗”,可见这个商业帝国已岌岌可危,后继无人了。
薛蟠在金陵抢买侍妾,闹出人命,这场官司的了结还得依靠贾王两家的势力。
贾雨村在了断此案之后,“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可见薛家在社会地位上必需依仗贾府。
在薛家经济政治都出现严重危机之时,小说写到薛姨妈送女儿宝钗进京备选,让宝钗入宫当嫔妃或充才人赞善之职。
大观园里的女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周汝昌先生在定位《红楼梦》时,称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在“中华文化”这一大背景下阅读、审视《红楼梦》,指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周先生的这些论断可谓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境界,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贾母之于封建宗法制度,贾雨村之于官场文化,李纨是节妇的典型,惜春折射着遁世者的影子,从贾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不绝祈盼,如此等等。
而其中,我觉得薛宝钗这一形象最具可阐释性,窃以为她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从她的生存策略中,我们可以瞥见典型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
《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要遵循儒家中庸之道。
不偏叫中,不变为庸,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不偏”、“不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中庸主义者的修身原则是“束身寡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世界中就是哀而无怨,悲而不伤,“无过无不及”,冲淡之为美。
“中”是中国人人生观的核心,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全部伦理不在阳刚之气的宏扬,而全在一个“分寸”上,即所谓的“度”,不仅是风度潇洒,达观大度,还要审时度势,以己度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中庸主义者总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薛宝钗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典型,简单来说,她是在“做人”,她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世俗的道德要求,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赞颂;她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追逐着自己的目的;自然她也有着中庸主义者共同的弱点,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即打算从道德化的生存策略、善于迎合的性格特点、圆滑的处世手段、无奈而又必然的可悲下场等方面尝试着对薛宝钗作一全面评述,以就正于各位方家。
文中小标题皆出自《红楼梦》原书,也可见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大致态度。
一、“山中高士晶莹雪”雪芹笔下,无一字虚设,此处“高士”二字,更是寓意深刻。
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咏白海棠》诗中自言:“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亭亭日又昏”,更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
李辰冬先生在论述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曾经指出:“她所要做到的,仅仅是一般人所谓的道德。
她处处照着世俗所谓的美德去作,没一点反抗的精神。
薛宝钗的性格,恰恰与贾宝玉的相反,前者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而后者是理想主义的”。
以“道德”二字来况宝钗,可谓一语中的。
封建时代讲求所谓妇德,即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对妇女进行道德规范。
薛宝钗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德。
第六十四回写薛宝钗对林黛玉说教:“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可见她对此类道德要求是认可的。
第二是言。
宝钗多次规劝宝玉学些应酬庶务,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第三是容。
第五回宝钗正式出场时,作者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第七回薛姨妈说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八回通过宝玉之眼看其装扮也是“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可见宝钗日常妆扮以朴素为主,这也符合封建时代对妇女的道德期许。
第四是功。
宝钗重女工,第四回:“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省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此后,书中多次写其勤于针线,如第七回周瑞家的去送宫花,“只见薛宝钗家常打扮,……和丫鬟莺儿正在那里描花样子呢”;第八回宝玉去探病,“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可见宝钗善于持家,能够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也是封建时代一般人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典范。
对内,宝钗是孝女。
作者为要烘托出她的孝,特写出一位她的哥哥薛蟠,终日任性,胡为乱道,无法无天,使薛姨妈往往惊慌,加以夏金桂的不守本分,以致薛家万贯家资,付诸东流,然宝钗应付得法,薛姨妈尚可安心度日。
对外,宝钗温、良、恭、俭、让,极具大家闺秀的道德风范。
性格温柔,待人宽厚,极少发小姐脾气。
即以“俭”字而言,她的住处“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尽管连贾母都觉得素净得有点忌讳,但“老实”、“俭朴”的美德毕竟竖立了起来。
可以说,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在薛宝钗的性格里都可以找得到;而且,进一步讲,半由于环境的熏染,半由于自己的修养,在宝钗身上,“道德”已俨然成为一种生存的策略。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作为一个中庸主义者,薛宝钗善于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我时常想,薛宝钗若生于今日,必定是极为出色的公关小姐,她实在会揣摩别人的心理,一言一行总能讨得大家的喜欢。
而且,其处事之周,心机之深,手法运用之巧妙,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1.善于迎合,八面玲珑对于贾府上上下下,尤其是掌权的人,薛宝钗采取迎合的策略,赢得了普遍的认可与好感。
首先是贾府政治地位的支撑者贵妃元春。
元春省亲的时候,宝玉应命作诗,马马虎虎用了“绿玉”字样,宝钗就推他道:“她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
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分驰了?况且芭蕉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可是宝玉粗心,一下子想不出典故来,还是由宝钗教给他改成“绿蜡”的,大概她早就准备了许多合制的语汇在肚子里了。
看她对元春的恭维:“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语气多少有点肉麻,但却又多么识趣动听,以致后来元春赐物独她与宝玉同等,等于默认了这段“金玉良缘”。
其次是贾母。
宝钗很会讨她老人家欢心。
贾母要替她做生日,叫她自己点几样爱吃的菜,点几出爱看的戏,她都照贾母所爱的点,逗得贾母更喜欢她。
而且,她还能当面讲几句最合适的话:“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这不但使凤姐听了很舒服,贾母尤其高兴,于是就认为家里所有的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
当然还有王夫人,也是必须争取的对象。
第二十八回有个小场面,着笔不多,可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
这里大家在王夫人处谈起黛玉的病,宝玉就想起了一个方子,说只要太太给他三百六十两银子,就能替林妹妹配一料特效丸药。
可是王夫人不相信:“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这就提起连薛蟠也配过这个方子,要不信只问宝姐姐。
宝钗可就连忙笑着摆手儿:“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
”试想:如果她出来证实了这件事,那就是驳翻了王夫人。
聪明如宝钗,自然不会去做的。
所以王夫人一听就夸赞道:“到底宝丫头是好孩子,不撒谎。
”以及一些共同在大观园里生活的姑娘小姐,宝钗也与之相处得很好。
湘云要请客而又没有钱,宝钗便替她设计,并从自己店里要了些螃蟹给她做东,从而赢得了湘云真心的感激:“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大得下人之心”。
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在宝钗那里,“见他进来,宝钗便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
’”比较而言,黛玉的交际笼络手段就逊色多了(实在她本无此心,不屑于此),“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了?’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如果你是那周瑞家的,你会作何感想?又会喜欢哪一个呢?第六十七回,特写宝钗送礼,“一份一份配合妥当”,“使莺儿同着一个老婆子,跟着送往各处”,连贾环处也不缺少,以致赵姨娘“甚是喜欢”,认为宝钗“会做人,很大方”,又自然联想起黛玉,“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黛玉和宝钗其实是两类人,黛玉的生活以自我做主,由本心出发,对人对事有自己的感情好恶,而且直接表露出来,没有虚伪,没有掩饰。
而薛宝钗呢,未必就不讨厌赵姨娘、贾环,但她绝不会表现出来,因为她是个极实际的人,怎能在交际场中给自己树敌?她跟谁好不好,似乎不是人与人的情谊所能决定,而是要看效果的:总要她自己有点儿收获。
行文至此,我们不免疑惑:作为贾家的客人,宝钗有必要这么用心,甚至常常取消了自己的意见,去迎合讨好别人吗?难道仅仅是由于她长期养成的中庸主义的做人原则?我们先来看作者给我们设置的几点暗示。
薛宝钗之进京,原本是待选才女来的,但后文再无半点儿消息,想必是落选了罢。
薛家虽富,但政治地位却不甚高,以致薛蟠惹上人命官司,需要贾王二家的保护才能摆平。
可以想见,贾薛联姻,于二家都有好处,若无后来抄家这突来横祸,或许薛家还更迫切些。
薛宝钗虽长期服用“冷香丸”,但这“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却始终不能去除,是以一条脂批解作:“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所谓的“凡心”,不外乎世俗的尊荣名利,即对所谓“穿黄袍的”钦羡不已。
待选无果,于是将目标锁定宝玉,宝钗所追求的只是这“宝二奶奶”的名分。
在封建时代,婚姻往往是不自由的,特别是贾府这样的豪门,婚姻常常掺杂有政治利益在其中,比较而言,爱情反而无足轻重,当事人也无力作主。
换言之,宝玉的婚姻并不以他本人的感情来决定。
这一点,宝钗是十分清醒的,因此当她发现宝黛感情日益加深,而宝玉亦不能接受其读书求仕的规劝时,她并没有与黛玉正面冲突,而是对宝玉身边的人,诸如元妃、贾母、王夫人、凤姐甚至袭人等,做足了功夫。
而这一切都做得滴水不漏,令人浑然不觉,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宝钗确实心机深沉。
2.心机深沉,处事圆滑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是最高的,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
有一次去寻黛玉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固是回来的妙。
想毕,抽身回来”。
却不想又恰好听到滴翠亭内小红和另外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芸换手帕的勾当。
她知道一时躲闪不及,便立刻假装林黛玉藏在那里而她来寻找,以免小红发觉到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窥察。
果然小红反担心到林姑娘偷听了去,而对宝姑娘却坦然不疑。
宝钗这次总算把自己脱干净了,却嫁祸于人,回目中戏彩蝶的“戏”字,一语道破宝钗之老于世故,以及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本领;而“杨妃”二字,表面似为戏谑,但联系到宝钗在宝玉趣言她为杨贵妃时的恼怒,作者的贬意也就隐约可见了。
宝钗虽年轻,却老成持重,善于处世持家。
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宝钗参加,这当然是个难题;可是她能以消极应付的本质取积极协助的姿态,做出使一家子都满意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