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6.33 KB
- 文档页数:7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内容导读: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知识创造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你好高啊!我才刚刚发芽,还很小呢。
大树: 哈哈,小苗,你好!是的,我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了,所以才变得这么高。
小苗: 你是如何变得这么高的呢?我也想像你一样茁壮成长。
大树: 哦,那可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需要土壤的滋养和阳光的照射来生长。
小苗: 噢,我明白了。
那我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大树: 很对,小苗。
你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心,因为成长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积累经验和
力量。
小苗: 好的,大树,我会努力的。
谢谢你的建议!
大树: 不用谢,小苗。
记得,没有一种植物是一天就能长成大树的,所以你要保持勇往直前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潜力。
小苗: 我会的!我要像你一样扎根在土地上,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
大树: 很好,小苗!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长为一棵美丽而强大的大树。
祝福你!
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在广袤的大地上,一颗小苗正在努力生长。
突然,一棵巍峨的大树
出现在小苗的旁边,两者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小苗:你好,大树!你长得真高大,我好羡慕你啊。
大树:嗨,小苗!谢谢你的夸奖。
不过,你也会像我一样长得高大的。
小苗:真的吗?可是我现在还这么矮小,怎么可能变得像你这样高
大呢?
大树:别担心,小苗。
你知道吗,成为一棵大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曾经像你一样小,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才有了今天的身高。
小苗:那我该如何努力呢?我总觉得自己长得太慢了。
大树:首先,你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勤奋学习,不断吸收营养和阳光。
其次,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
茁壮成长。
小苗: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我会尽力的。
大树:很好,小苗!只要你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成长为一棵
高大的大树。
记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相信自己,努力向着目标
前进。
小苗:谢谢你的鼓励,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争取早日长成一棵高大的大树,像你一样稳固挺拔。
大树:加油,小苗!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两者的对话渐渐淡出,小苗和大树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成长,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愿他们的对话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你好大树,你是怎么长得这么高的?大树:哈哈,小朋友,我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小苗:真的吗?那你是怎么变得这么粗的?大树:是的,我每年都会长出新的树木,一点一点地变得更粗壮。
小苗:太厉害了!那你是怎么长出那么多叶子的?大树:每年春天,我会长出许多嫩绿的叶子,它们给我提供养分和能量。
小苗:我也想像你一样长出高高的身子,粗粗的树干,和绿绿的叶子。
大树: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吃好喝好,也会长得高大有力的。
小苗:谢谢你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 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树和小苗的图片;2. 课堂展示板;3. 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中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在春天学到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2. 出示大树和小苗的图片,让学生提问和猜测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二、阅读原文(10分钟)1. 阅读原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再整理学生观点。
2. 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需求。
3.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探究交流(15分钟)1. 学生们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苗要问大树这些问题?”,“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等。
2.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陈述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四、激发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生长过程,他们是如何从婴儿变为现在的样子的。
2.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帮助他们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只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一幅描绘植物生长过程的画册;2. 邀请一个植物学家来学校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大树哥哥,你好高啊!我长大以后也想像你一样高大。
大树:小苗,你好!不用急着长大,你现在的样子也很美丽。
小苗:可是我觉得只有长大了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给人们带来阴凉和果实啊。
大树:是的,长大以后确实可以有更多的作用。
但是小苗,你知道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很重要。
每一片绿
叶和每一根细根都在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所以,不要
急着长大,要享受成长的过程。
小苗:大树哥哥,你的话让我想通了。
我会好好珍惜每一天,努力成长,为将来做好准备。
谢谢你的鼓励。
大树:不客气,小苗。
你是未来的希望,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我会一直在你身旁支持你的成长。
记住,每一片绿叶和每一根细根都很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美丽而壮观的大树。
小苗:谢谢大树哥哥的鼓励和教导。
我会记住你的话,努力成长,成为一棵像你一样高大而有用的树。
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领,使教学成效最优化。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爱好的是看闲书,您爱好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爱好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觉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何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当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很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忙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 苗苗:爷爷,我爱好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爱好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爱好,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当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简说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用14篇)2022-12-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用14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1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苗苗的见解我的感受季先生的见解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江西南昌市船山路小学郑广南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质疑问难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第一单元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教材解读本文是访谈录,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二)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背景资料作者简介1.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2.主要作品《等待》、《荷塘——论金庸武侠作品<笑傲江湖>》、《天坛公园》、《梦的世界——论漫画》、《我喜欢做梦》、《那大片、大片的四叶三叶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四)重点词语、句子解析(1)对词语的理解。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简说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
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
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
容是济公出家以后行侠仗义的故事,而对济公的童年生活描写较少,全书的结构较为松散,但由于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济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本书和《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部神鬼仙怪之书。
聚天地神灵鬼魅于一书,演人间悲欢离合于一世。
原本只在宦富商家里出现的古典小说,在那时只属于“有钱人”的读物,时至今日,他将走出经阁、走出历史,飞进千家万户。
《施公案》,晚清民间通俗小说。
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8卷,97回,未著撰人。
大约由于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
现存道光四年(1824)刊本,有嘉庆三年(1798)序文,可推知它大约成书于嘉庆年间。
现尚存多种道光年间的刻本。
1982年北京宝文堂新排印本402回,包括部分续书。
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文人敷演而成。
小说以施仕纶为中心人物。
从施仕纶作扬州府江都县令写起,到升任通州仓上总都止。
所作之事,不外“审案”和“剿寇”。
情节比明代公案小说更加曲折,灵怪色彩较浓。
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是侠客黄天霸,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意在使安暴济民的“侠客”和致君泽民的“忠义”结合起来。
对待晚清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荡寇志》提供的是血腥镇压的模式,《施公案》提供的则是剿抚并用、以扶为主的模式。
它在同治至光绪年间曾续至10集。
其后续作品还出现了《龙图公案》、《彭公案》。
此外又有《李公案》、《刘公案》、《于公案》、《张公案》等。
《施公案》语言通俗,颇似口语。
叙事长于铺排,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
作;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
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
小说叙写主要情节是讲述北宋仁宗年间,包公出世,赴任定远县、执掌开封府,并在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
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其中有包公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
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
小说总体分为两部分,前面主要讲包公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刑
水患、收复军山、剪除襄阳王赵爵等诛强锄暴的故事。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时期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弃文从武,立志共和。
1907年春,他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并与张凤翔等在西安共谋起义,脱离清军统辖。
之后,他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兵出潼关,攻打清兵,屡战屡胜,名声大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称帝,张钫深为不满,不予合作,被袁世凯诱捕入狱。
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张钫才被释放。
张钫出狱后回到陕西,与于右任组织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
其后一段时间,他蛰居新安故里。
20
世纪30年代,他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受命任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
1938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而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张钫环顾时局,决定弃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义,此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0大岁。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