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沙龙——李镇西博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关于教育的一些观点(区教科室推荐学习材料)爱心●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
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
在生活中向周围的人播洒爱心,让学生向一切善良的陌生的劳动人民献出我们的爱。
●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民主●爱心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
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让教育充满民主精神。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永远记住: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民主教育的对立面:非人教育、等级教育、共性教育、听话教育、守旧教育。
●民主教育的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强调法制,讲究妥协,激发创造,倡导宽容。
●我们不能以好心的名义来伤害学生的尊严,当作是我们对学生的爱,因为那是我们侵犯学生的权益。
●教育中的不平等比比皆是。
而爱也是不平等的,如老师生病,学生来看望,老师觉得很正常。
而学生生病,老师帮助或来看望,那就成了了不得的事情了。
读“李镇西的博客”有感(5篇)第一篇:读“李镇西的博客”有感读“李镇西的博客”有感在寻寻觅觅中猛然想到:李镇西是否有博客,他的博客写些什么呢?赶紧上网搜索,真的搜到了:李镇西新浪博客!这里有700多篇博文(几乎是每日一篇,相比当下的校长们,如果也做到每日一写,不,每月一写,我相信,他们也定能将学校管理成具有浓浓书香气息的地方,闪耀光芒理想的地方),我一篇一篇的拜读,如饥似渴,热血澎湃;再读下去,却逐渐的安定,慢慢的舒坦,进入完全的放松。
我被他渊博的学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理念所折服!“教育何必具有教育意义”“给孩子一个撒野的地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诸多博文,令我耳目一新。
这不正是我所追求的吗?相比今天的教育,无不追求短暂的业绩,无不追求教育的功利。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只是为了获取优异的名次,争取功名利禄,还美其名曰:为家长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殊不知,这些学校走出的学生有几个成为了“大家”,那才是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家长更有利于国家啊!而那些被人蒙蔽了眼睛的善良的人们却把此“神经”当成至宝,顶礼膜拜,潜心研学,也想要搞出个名堂。
月考、半期考、期末考、抽测、竞赛,只是为了评定老师的优劣,这种教育观念,完全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没有生命的玩偶,把学生成绩当成晋升的垫脚石,见到学生稍有野性就圈养消磨,直至俯首听臣。
好像搞教育就是搞成绩搞排名一样。
更有许多人抛出所谓的“素质教育不排斥成绩”论,我刚开始听到这话时觉得这话说的没什么不对,但后来仔细想想,问题就大了。
我发现这是一个最容易使应试教育得逞的借口,为何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就是这个意识在左右着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成绩的重视,好像离开了抓成绩就不是搞教育似的。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而不是培养那些会考试会读书的“书呆子”。
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目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李镇西: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经过“观帖——临帖——破帖”三个阶段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
李镇西的民主课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讲出来的“名师”勤奋、率真、睿智,当然再加上他特有的幽默感,与李镇西相处时总能给人以惊喜。
他的课激情湍飞,“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这样评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化繁为简,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又不过度煽情。
”李镇西的名气是讲出来的。
从1985年他第一次上公开课,近30年,这一路下来,李镇西讲来了多少奖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那些打着李镇西鲜明个性烙印的课,就收录在《听李镇西老师上课》这本书里。
较之别人有所不同,成名之后的李镇西更加注重实践的经验,他曾经戏谑地说自己是“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
教育的使命感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尤其反感的是,一些专家喜欢用理论来吓唬一线老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老师们削实践之‘足’去适他的理论之‘履’。
读这些专家的书,总会感到自己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总感到自己有这样的‘认识盲点’和那样的‘理论误区’,总感到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真是在‘误人子弟’,总之越读越自卑,甚至连课都不敢上了。
”“不过,这是以前。
面对‘专家’,现在我和我的老师们已经不‘自卑’了。
我坚信,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我凭什么要被你牵着鼻子走?”《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课”。
“李粉”们曾经这样记录李镇西上课。
他的课往往是这样开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大企业纷纷倒闭。
李镇西: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每接一个班,我除了给学生“见面礼”之外,还让学生也送给我“见面礼”——给我写一封信。
我对学生说:“请每人给李老师写一封短信,写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以前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李老师向他学习什么?2.你希望以后我们的班级是什么样的集体?为达到这个目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3.你愿意担任班干部吗?你有何特长或爱好?你可以在哪些方面为班集体出力?”第一个问题是提醒学生,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的老师,时时想想以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之恩;同时,我想让学生给我提供榜样,汲取更多的教育智慧。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用意是让每位学生明白:这个班不仅仅是李老师的,更是“我”的,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为她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生的写信过程,就是集体责任感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的过程。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班级主人的状态。
在第一天见面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纯真可爱品质的萌芽——哪怕这些萌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也要记在心里。
有一年,我讲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之后,学生开始领新教材。
我发现一本音乐书的封面破烂不堪,当即决定把这本书当成集体主义教育的“教材”。
我举起这本书,问:“谁愿意要这本封面破了的音乐教材?”结果如我所料,一个学生举手了,两个学生举手了,三个、四个、五个……最后几乎全班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
我把书交给了最先举手的一位男生,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这男生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喻建中。
”我当即大声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因喻建中同学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不,应该说,每个同学都举起了手,那么,每个同学都因彼此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下午放学后,需要打扫教室卫生,本来我也可以随便指定几个学生,我相信无论叫到谁,他们都会愿意的,但这种“愿意”是被动的。
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特级教师李镇西答教师1、秦楚:怎样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周十八节课加一个班班主任)加强理论学习?答:我相信,无论多么忙,你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的,因为第一,这些是你的生活必须;第二,这些你已经养成习惯。
所以,只要把学习当成生活必须,同时养成习惯,那么无论多忙,你都永远有时间学习的。
2、真情:提起体罚学生,教师个个望而生畏,但仅靠说服教育,又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怎么办?答: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但惩罚不是体罚。
要和学生一起研究科学的惩罚方式,而且这种惩罚也包括对犯错老师的惩罚。
也就是说,这里的教育惩罚已经体现了教育民主与平等的“法治”精神。
3、kgdvfhp1973:李老师我这周虽说天天坚持写了教育日记但觉得是在坚持,没有真实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像是在做流水帐,没有感想,没有总结提练。
这样的教学日记有没有用呢?能不能帮助我成长呢?请李老师给我指明方向。
答:是不是流水账没关系,关键是有没有反思。
有反思的文字,坚持下去,肯定对自己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
4、晴晴:初入教师岗位,感觉繁琐的业务很多,进一步的语文教学方面的学习机会很少。
我是在乡镇小学,这里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也不够科学,我该如何在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两方面提高呢?答:不要把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立起来。
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用管理能力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
5、锦曦:您好!李老师。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工作才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对于初一的孩子很是头疼。
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他们好像总是喜欢讲话。
对于初一的孩子没有办法让他们学习。
答: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孩子——让学生参与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幽默的语言……让他们迷上你的语文课!6、儿子和我:大家都在说,对学生要进行分层作业,可最终还不是面临着同一张试卷,您说,分层还有用吗?答:分层作业是必要的,因为“因材施教”嘛;但分层作业必须与分层评价配套。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节课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李镇西课堂实录我教《冬天》()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
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
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
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
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
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
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
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这叫‘读出了自己’。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课李镇西时间:1999年5月地点:成都石室中学以前我的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先念一两篇优秀作文,再不点名地批评一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今后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评讲课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作,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
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
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
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
李镇西:以我自己的体会,中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应该博学、窖智、民主。
我当然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些,但我愿意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9l百以兴趣激发兴趣。
教师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崩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剥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蜕,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
他讲《在马克思甚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谚“语文化”,井自然而然的去“化”学生。
以能力培养能力。
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币强的教师,是很难培养起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的。
在这哩,“培养”同样旨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
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唰读,在列读中螳现问题。
我委读书,并常常一边溃一边写下泼二R随笔,每写完一篇读十J随笔,我都要拿给学生看,阻此向学生展示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批判。
每讲一篇新课,我都要给学牛讲|井我在备倮中遇到的可题,眦此带动学生和我起思考。
我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缸次给学生布置作文,我都和学生同题写作,在作文评讲时,我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认学生评判,l司时.我叉给学生讲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构思、如何遗词造句的。
以思想点燃思想。
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思考的习懈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
学生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访谈录◆本刊记者海川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
我们不能靛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
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有时还引起一些学术争鸣,这为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每次我在报刊打笔仕时,我都给学生读有关不同观点的文章,启垃学生思考、辨别,并且鼓励学生也和我展开.蛊.簋z奎艟。
拳镇西:中学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有好几位。
现在想来他们对我最太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姒文学的魅力感染着我,使我对语文充满T魁趣,同时+不断给我以鼓励,最终使我成r名文学爱好者。
李镇西: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教师随笔)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有它黑暗的一面。
我们更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正视(而不是回避)眼前假恶丑的同时,心中燃烧着向往真善美的理想之火,进而产生一种真诚的责任感: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李老师:您好。
前些时在我的邻校发生一则事故,学生不满学校分数“造假”要求退学。
我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个案例了。
我自己身为人师,也很难做到表里如一,社会是如此真实,难免会有向它低头的时候。
学校没有成绩,就没有生源,现在很多都变得商业化,有时候我自己也造假,可这也是为了“生存”,我很想给我们班的学生开一个班会,对他们进行一次“真实的教育”,可又怕那些阴暗面会打消了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的来信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知道教育应该给学生以真善美,但我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他们对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
社会上那么多阴暗丑恶的现象,他们不可能看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我非常赞赏你用了这么一个概念:“真实的教育”。
是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所谓“真实的教育”至少应该直面现实,而不是“瞒”和“骗”的教育。
我当然知道,绝大多数老师不可能有意对学生进行“瞒”和“骗”,但哪怕是我们好心的“回避”,也是不应该的。
其实,学校和社会并非绝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教育者的言行也是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我们如何向学生展示真实而正直的风尚,同时教育学生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又传递给他们一种智慧、理想与责任?这考验着我们的教育,也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真是凑巧,刚好最近我看到媒体一则报道,说河南新密市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三学生李金川自杀了。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些思考虽然肤浅,但和你的这个话题是有联系的。
我说他“品学兼优”是有依据的。
“俺这娃从小学习就好,上小学和初中时,他得的奖状在家里贴了一面墙。
”李金川的父亲说。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给学生送去惊喜与亲切?(2008年8月下旬,身为校长的我担任班主任第一天见到孩子们,和他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答案很简单:就是第一次见到孩子,就准确地叫出他的姓名!是的,孩子第一次感到对老师的惊喜和亲切,就是在那一瞬间。
当然,不只是感到惊讶和亲切,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感到了老师在关注自己。
我曾收到过一封毕业多年后的一位学生的来信——李老师,在你班上的三年,我充分体会到了您对我还对其他同学的爱心。
但是,我第一次被你感动,却是报名那天下午,你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上午才和李老师第一次见面,这么快他就记住了我的名字;同时我也感到很亲切,甚至有几分自豪——我在李老师心目中多么重要啊!这位学生信中提起这件事,我其实早已忘记了。
不过,当时我读到这封信,却对师生关系甚至对整个教育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爱,有时往往体现在我们教育者本人都不一定能够意识得到的一些小时乃至细节上――比如,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
我们常常在刚开学的几天,如果要叫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做什么事,往往是这样叫学生的:“这位同学……”“那位同学……”或用手指点着几个要叫的学生:“你,你,还有你,对,就是你!你们一起到办公室来一下。
”一般来说,学生是不会介意的,毕竟他们能够理解老师不可能一下子就记住他们的名字。
但是,如果开学好几天了,老师依然这样用手指着学生“你你你”地叫着,学生肯定会不舒服的。
换个位置想想,如果校长也老这样叫你,你会有何感想?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的话——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儿童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
我理解,这“最完美的形式”不一定是指多么激动人心的方式,更多的恰恰体现于一些似乎不经意的细节中,其中就包括新学年第一天,就能够叫出孩子的名字。
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正是这样做的。
在其《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教育家充满深情地记录了他在孩子们进校前努力记住孩子们名字的情形——新学年快开学了,阿莫纳什维利把他即将教的全部学生的人事案卷拿回家去,他想在见到孩子们之前,就尽可能了解他们的有关情况。
1、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你对此有何理解?
读了朱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特别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正如朱教授所说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这个完整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新教育就是能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2、李镇西在博文《新教育会》中,关于新教育和完美教室的建设提出了哪些主张,在你的学科中如何实施新教育?如何创建我们的完美教室?
李镇西老师心中的完美教室:(1)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2)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3)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4)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5)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6)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从这两方面下手让学生愉悦的品尝成功的喜悦。
我是这样理解“完美教室”的,“完”就是完整,全面;“美”就是幸福了,“完美教室”就是让师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地方。
我会从“懂”与“乐”方面下手让学生们更加轻松快乐的学到体育知识又锻炼了身体。
3、李镇西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上放了哪两段视频?目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李镇西老师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上放的两段视频:一是《爱心与教育》这是中央电视台给李镇西老师做的一个访谈节目;二是柴静的一次访谈节目《静观英伦——访剑桥大学校长》。
这两段视频告诉我们用爱心去善待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去培育善良,以自由引领创造,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对人的尊重,对自由精神的张扬,对学生的宽容,是人类教育的灵魂;学习剑桥去尊重一切能够达成人类进步的方法、常识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