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92.34 KB
- 文档页数:11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第5章视觉与听觉一、单项选择题1.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答案】B【解析】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听觉掩蔽就是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因而,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
2.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0.5秒C.0.2秒D.最大值的一半【答案】A【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
当声源位于正中面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时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3.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是因为红色眼镜可以()。
A.加快明适应过程B.加快暗适应过程C.减轻视觉后像D.消除视觉掩蔽【答案】B【解析】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
换句话说,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细胞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因此,红光可以加快暗适应过程。
4.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赫兹B.20~20000赫兹C.0~2000赫兹D.200~20000赫兹【答案】B【解析】对于声音,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这个范围叫做次声波,高于这个范围的叫做超声波。
5.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ka)C.惠特海默(Wertheimer)D.鲁宾(Rubin)【答案】D【解析】丹麦心理学家E.J.Rubin于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心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大小、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至人格特征等。
2.如何运用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
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
具体原因主要包括:(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
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
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
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艾宾浩斯的《记忆》【答案】A【解析】费希纳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2.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D.公正【答案】C【解析】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公正,不包括最大利益原则。
3.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答案】B【解析】作业特点的自变量就是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情境下的救助行为,因而不同情境即作业特点是实验的自变量。
4.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本题中,疲劳是自变量,识记水平是因变量。
因此本题选A。
5.某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
A.缺乏有效性B.缺乏可靠性C.缺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答案】A【解析】因变量指标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该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
掷铁饼的距离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耐久力”,因此该指标缺乏有效性。
6.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阈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数被称为()。
A.差别阈限B.主观相等点C.强度估计D.不肯定间距【答案】B【解析】B项,主观相等点是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中点。
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
A项,差别阈限为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之和的一半。
D项,不肯定间距是指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
2.对偶比较法中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
A.n(n-1)/2B.nC.n-1D.n(n-1)【答案】A【解析】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n 个对象中一次取出两个进行组合的可能组合数为2(1)/2n Cn n =-。
3.SN 分布的平均数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不确定【答案】A【解析】SN 分布表示信号+噪音的分布,而N 分布表示的是噪音的分布。
由于SN 分布是在原有的噪音刺激上再加上信号刺激,因此,SN 分布的平均数是大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即SN 分布永远在N 分布的右边。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概率为0.28,虚报概率为0.06,则该实验中的β值为( )。
A .小于0B .等于1C .大于1D .大于0,小于1【答案】C【解析】当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的和小于1时,说明报告标准位于两个分布相交处的右端,此时击中率的值大于虚报率的值,那么β值大于1。
相反,如果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的和大于1时,说明报告标准位于两个分布相交处的左端,此时击中率的值小于虚报率的值,那么β值小于1。
5.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为横轴。
A.击中率B.虚报率C.漏报率D.正确否定概率【答案】B【解析】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是指在以虚报率为横轴、击中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中,根据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不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
第10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的每张卡片都是两面的,其中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
你的任务是决定哪张卡片需要翻到另一面以检验以下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你应该检验下列哪两张卡片?()A.G和7B.A和7C.A和GD.A和4【答案】B【解析】这是心理学家沃森用来研究推理的“卡片选择任务”。
如果想要证明原命题——“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的正确性,既需要检验原命题,也需要检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不是偶数,那么它的另一面将不是元音”。
因此,不仅要翻看元音字母的背面是不是偶数,还要翻看奇数的背面会不会出现元音字母。
2.在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中(Wason,1968),()证实倾向(证实偏见)变小。
A.当任务包含字母与数字时B.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C.当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寻找证据时D.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熟悉的领域时【答案】D【解析】沃森利用卡片选择任务来研究推理规律。
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显示当人们想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时,往往倾向于证实原命题,即从正面进行验证,而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学推理,既验证原命题,也验证其逆否命题(从反面验证),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采用被试熟悉的领域作为研究任务时,即当卡片任务概念化于被试的一个熟悉领域时,被试也能从反面进行验证,即证实倾向变小。
3.看到锤子用于锤打的功能之后,看不到它能够压纸、防身等其他特殊功用,这种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
A.知识表征B.原型启发C.心理定势D.功能固着【答案】D【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第1章引论1.怎样理解实验心理学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答: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根本上讲,都是实验科学,实验乃科技之母。
实验心理学是将实验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各个领域的一个心理学分支,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1)认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的心理过程,只能依靠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推测内部发生的过程。
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依赖于实验方法。
(2)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都运用实验室实验法,主要研究与生理心理学相关的感觉、注意、知觉等,只是他们分别强调研究心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机能。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尽管没有采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但弗洛伊德本人是个实证论者,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试图在对梦的解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仅仅在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产生的,而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19世纪中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对于心理学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实验的方法不仅用来研究心理过程,而且用来研究个性和意识,甚至用于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
因此,研究心理实验方法的实验心理学,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也要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实验心理学也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2.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答: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恒定法B.排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答案】B【解析】双盲法是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法,属于排除法。
2.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
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答案】B【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排除法确实有效,然而排除法把正常状态中存在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所得到的结果难以推广,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因此本题选B。
3.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30B.60C.90D.180【答案】C【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
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
4.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观看恐怖电影之后进行情绪测试,要求B 组被试在A组被试进行情绪测试时也进行情绪测试,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D.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答案】B【解析】该设计属于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设计,在该设计中没有前测,只有后测。
5.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A.二因素设计B.三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三水平设计【答案】B【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
6.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第12章意识1.什么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结合实验说明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答:(1)不注意视盲的含义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该现象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时发现的结果,Neisser和Becklen 在一项研究中将两组球员玩球类游戏的录像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一组球员穿白色制服,而另外一组球员则穿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数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21%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在录像中间意外出现的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
(2)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区别①内涵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②产生的结果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这个意外刺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注意捕获是指这个意外的刺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③产生的原因不同。
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与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
即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符合被试基于目标任务的特点所形成的注意图式,而不注意视盲则可能是这些刺激与注意图式偏离导致的。
4.什么是运动诱发视盲?举例说明它在无意识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举例说明双眼竞争的实验范式。
答:(1)双眼竞争范式双眼竞争是近年来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两个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是以一种双稳态形式在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和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间交替转换的。
因为视网膜输入始终保持不变,变化的是知觉体验,因此双眼竞争为探索知觉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验范式,从而避免了视网膜的刺激变化所造成的混淆。
第7章注意1.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答:(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
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
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答: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
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却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
第4章反应时间一、单项选择题1.在反应时实验中,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
A.准确性B.稳定性C.灵敏性D.显著性【答案】A【解析】在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两者之间是反向关系,因此,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准确性。
2.Theios(1973)的研究中,呈现的是视觉刺激,每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只需对某一特定的数字作反应,而对其他数字不作反应,特定数字在一系列刺激呈现中出现的概率是20%~80%,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得出结论,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
对于此研究的看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研究结论正确,因为对不同概率刺激的反应时是很稳定的B.研究结论不正确,反应时与错误率都是很稳定的C.结论正确,因为数据中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D.结论不正确,因为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验中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它们之间呈反向关系,这使得被试进行反应的时候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即速度-准确性权衡。
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上升而上升。
3.具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的是()。
A.单被试设计B.辨别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简单反应时【答案】C【解析】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的反应时是选择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简单反应时是指单个刺激对应单个反应的反应时,仅包括基线时间。
辨别反应时是指仅对多个刺激中的一个做出的反应的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
4.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其中A反应时也称()。
A.基线时间B.准备时间C.选择反应D.辨别反应【答案】A【解析】A类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在简单反应中仅有一个刺激,当这一个刺激呈现时,便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例如,当被试看到圆形出现时就马上按下A键。
第7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答案】D【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负启动现象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性下降的现象。
负启动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
2.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
这种注意模型是()。
A.衰减器模型B.反应选择模型C.资源分配模型D.过滤器模型【答案】B【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A.优势兴奋中心B.诱发电位C.血管舒张D.脑电反应【答案】A【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第9章心理语言学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为直接探讨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A.双耳分听实验B.割裂脑C.失听症病人D.失语症病人【答案】B【解析】割裂脑技术是研究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发现,对于极大多数习惯于用右手以及大部分习惯于用左手的人来说,左半球与言语、推理、理智的和分析的思维相联系,而右半球则与感知、空间主体知觉、直觉的思维相联系。
每一侧大脑半球都有其独立的功能,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胼胝体等的连接,其两侧的功能得到了整合。
2.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言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是()。
A.词汇知觉B.词汇理解C.词汇加工D.词汇表征【答案】B【解析】词汇理解,又称词汇识别,是指通过对词形的感知通达词汇意义的过程。
在词汇理解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
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
它存储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
心理词典中的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3.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文本理解【答案】D【解析】篇章理解(文本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
它是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篇章意义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1.对语言的理解可包括以下几种?()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文本理解【答案】BCD【解析】对语言的理解是在视觉输入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
根据加工的水平,其可以分为词汇理解、句子理解和篇章理解。
词汇理解,又称词汇识别,是指通过对词形的感知通达词汇意义的过程。
句子理解是指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篇章理解(文本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
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篇章意义的过程。
第7章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A.注意瞬脱
B.注意分散
C.返回抑制
D.负启动
【答案】D
【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2.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
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
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答案】A
【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
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
这种注意模型是()。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资源分配模型
D.过滤器模型
【答案】B
【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A.优势兴奋中心
B.诱发电位
C.血管舒张
D.脑电反应
【答案】A
【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它是大脑皮
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同时抑制邻近区域的活动,是注意的生理机制。
B项,诱发电位是指作用于感觉系统的刺激呈现或消失时,脑部出现的电位变化。
C项,血管舒张是注意的外部表现。
D项,脑电反应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A.提示范式
B.搜索范式
C.过滤范式
D.双任务范式
【答案】ABCD
2.注意的应用研究有()。
A.前瞻记忆
B.警戒
C.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D.元认知
【答案】BC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
A.过滤器理论
B.资源限制理论
C.特征整合理论
D.错觉结合理论
【答案】ABC
4.在下列选项中,认为注意对刺激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之前的观点有()。
A.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B.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
C.注意反应选择模型
D.注意的衰减模型
【答案】AD
【解析】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注意对刺激的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之前,因此,又被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C项,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刺激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注意的选择机制是反应的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之后。
B项,认知资源有限性模型认为刺激能否被加工取决于它对于个体的意义以及个体能分配的认知资源。
5.注意的重要功能包括()。
A.选择
B.维持
C.调节
D.监督
【答案】ABCD
【解析】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维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映象
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
三、简答题
1.简述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答:(1)资源限制理论
①该理论是由卡内曼最初提出的。
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②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
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资源限制即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2)可证伪标准
可证伪标准是由科学哲学家波珀提出的。
在波珀看来,理论永远不能被证真,只能被证伪。
根据证伪观点,归纳法的暂时性使得否定证据比肯定支持更重要。
如果某一理论预测被数据支持了,还不能说该理论正确。
然而,如果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没被数据支持,波珀就认为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应该抛弃。
(3)二者的关系
虽然资源分配理论适用性很强,但是,资源分配理论的可证伪性不高。
按照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两个任务无法在任务作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被同时执行,那么它们需要同一个资源;但如果没有观察到任务作业水平下降,那么它们不需要同一个有限资源。
这样似乎所有
注意机制都是资源分配机制,没有哪种数据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
(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
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哪些理论?分别用什么实验验证?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三种,分别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