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乡下老人
- 格式:doc
- 大小:2.86 KB
- 文档页数:1
乡下老人在我的老家,人死了也叫”老人”,都要看个好日子请道士回家做法,有钱的人家就做几日几夜的法事,一般的人家都得做两天,就算你再穷半天的法事也是要做的,大不了你少请几个道师。
不然你死去的亲人会很难转世的。
哀家自从亲人去世那天起,家中就成立账房(大的讲就是治丧委员会),管理治丧期间的一切往来开支,人员分工安排。
农村一般不出仆告,但必得出治丧人事安排,用一张大红的纸写好提前贴在哀家的大门口。
上了榜的人就知道做法事那天他该干什么,也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也有上了榜人却出了门的,自然由亲人电话通知他尽快赶回来,外面再多的钱这几天也是不能寻的,亡人最代哦!最主要的是人人都有父母亲,总有老去的那一天,到时候也是要请乡亲们操持的。
在我们老家,这种乡风还是比较好的传承,一旦知道村子里有老人去世,在外头再忙也都赶回家帮忙。
如果哀家没有公共的堂井,在自家新建的楼房里做的话,道士来的第一堂法事就是做殿铺,做殿铺是红喜事,根据哀家意见,法事可长可短,期间是不准有人来拜掉亡人,因为这是红喜事!至亲是要单独送礼的。
也有的为图简便,让道士压压煞也中。
然后就是一整天的法事,接亡人,取水,破狱,划十字,捧莲花碗,上莲台......每做完一场法事休憩一会,让侍堂的人准备下一场法事的用品,其间就是请来的乐队演奏一些很喜庆的曲子,哀曲反而吹的少,什么《MM找GG》,《纤夫的爱》,《千年等一回》,《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等,不伦不类。
前几天还看到一个乐队里还有主唱歌手,对唱情歌,很是新鲜,热闹。
乐队热闹,一些年轻的道士也不甘拜下风,在念经时也穿插些新元素,唱腔也改成了《北京一夜》的曲调或类似《忐忑》。
这种场景不光是老年妇女和孩子们爱看,就连小媳妇们也争着看头层,当然啦小媳妇们不能光顾看热闹,更主要的是要学习别人家的儿媳妇和女儿们是怎么哭丧的。
有一个老成些的道士很会关怀胎灯,历数母亲十月怀胎辛酸,唱腔凄凄, 拖声掖气,弄得满堂井的老人妇女暗暗抹眼泪,碰上有些生前与亡者关系不错的,关灯事毕,由不得人不去扶棺恸情大哭:好姊妹啊......儿媳女儿一同陪哭,场面的确悲伤!适时,也有人凑上去干嚎,多半是说写吉利话:保佑XX发福发贵,保佑XX儿孙满有,保佑XX健健旺旺,保佑XX考大学,考上博士云云。
直待有人上来劝慰方才做罢,离了棺木即与旁人有说有笑,呵呵,真做的出来。
要说搞笑吧,却又不可少!还有一场就是划十字。
由做孝子用托盘盖上红手巾送上大礼后道士方才开始,道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大摞文书,让孝子跪着一张张划“十”字符号,旁边那个吹喇叭的人用二胡拉着哀怨的曲调,这一幕让人想起古时县官断案,“十”字符号一笔,一切板上订钉,尘埃落定。
做孝子如果边动笔边想起已故的亲人从始阴阳相隔,也会悲痛不已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是<<上莲台>>时反复哼唱的,每念到此莲台就上了一层。
当然啦,也还有其它的句子,什么慢慢走,心莫慌,转身回头是故乡;慢慢走,慢慢挨,不觉又上一莲台......如果你用心听,也怪好戏的。
法堂的两边全都摆上扎匠扎的色事:灵屋,白马,轿子莲台那是必不可少的,紧跟时代走,现在小汽车,笔记本,爱疯5等也成了必需品。
更有甚者还为老父(母)亲,献上了几个小姐......呵呵。
当然啦,一个高大威猛的压差是更不能少的。
所有法事做完,直等天亮吉时一到,八大神仙才上场,吹吹打打一路,在亲朋的簇拥下,送亡者上山,把扎匠扎的色事全烧了,由压差压运一同而去,亡人入土为安。
到此整个法事才算完,道士结账走人,银子一定不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