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及相关问题考略
- 格式:pdf
- 大小:370.15 KB
- 文档页数:5
学校办学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全称:XXXX。
学校地址:XX省XX市XX县北。
邮政编码。
第三条学校性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学校隶属于XXXX市教育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依法履行相应权利义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条学制及办学规模: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占地6.5万平米,18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
第二章办学理念与办学文化第五条办学理念:璞石成玉第六条办学目标:办师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同行认可的优质学校第七条校园文化与特色:立足于“璞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学校努力构建璞石课程体系、实施德育活动体系、培养“四有”教师、打造“三实”课堂和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文化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每一位师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生态。
学生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着力彰显“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立足“让每一粒小石子都发光”的育人理念,培养“坚毅、勤奋、诚信、健美”的璞石少年。
教师发展目标: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发展阶梯培养制度,开展教师提质创特项目活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建立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谐向上”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幸福成长。
第八条学校一训三风校训: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校风:笃行致远砥砺前行教风:初心如磐德艺双馨学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九条学校标识校徽:校旗:第十条校庆日:第三章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第十一条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大学皖江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为加强教学管理,维护教学秩序,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大学皖江学院章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入学与注册第一条按国家招生规定,经我院录取的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和我院规定的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并附有关证明向所属系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不报到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二条在报到时学院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经调查核实后取消入学资格。
第三条新生因参军、身体原因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经所在系审核后报学院批准后执行。
保留入学资格原则上为1年,参军入伍者可保留入学资格至退役后2年。
因参军需保留入学资格者,须出具县级征兵办《入伍通知书》复印件等相关公函。
因身体原因保留入学资格者,须出具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含二级甲等)诊断证明。
第四条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具有学籍。
新生保留入学资格期满前应向学院申请入学,经学院审查合格后,办理入学手续。
审查不合格的,取消入学资格;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且未有因不可抗力延迟等正当理由的,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保留入学资格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直接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五条新生入学后,学院成立由院领导负责,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办、后勤保卫处、各系相关人员组成的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组,在三个月内对其进行资格复查,复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录取手续及程序等是否合乎国家招生规定;(二)所获得的录取资格是否真实、合乎相关规定;(三)本人及身份证明与录取通知、考生档案等是否一致;(四)身心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报考专业或者专业类别体检要求,能否保证在校正常学习、生活;(五)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录取学生的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录取要求。
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经验及启示作者:马飞飞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3年第09期[摘要]抗战时期,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文化落后,绝大多数干部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在党中央“抗战教育”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皖江抗日根据地通过多种有力措施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干部,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之中,推动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使民主政权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认真回顾与总结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经验,能够为我们新时代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经验启示[作者简介]马飞飞,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安徽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項目“抗战时期皖江根据地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KYR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9-0046-05一、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背景及发展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强调培养提高干部对于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①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
”②1942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指出:“在目前条件,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
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③,这明确了“两个第一”,干部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上。
文件还对干部教育的其他方面作出了相应指示,比如教学的原则、方法、目的、学风及教员问题,并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执行。
遵循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皖江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了干部教育。
安徽大学章程(草案)序言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举办者与学校第三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四章学生第五章学校治理结构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安徽大学委员会第二节校长及行政执行机构第三节决策咨询机构第四节民主管理与监督机构第五节教学科研机构第六节服务保障机构第六章学校基本职能第七章开放办学与社会资源第八章财务、资产和其他公共资源管理第九章学校标识第十章附则- 1 -序言安徽大学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1958年在合肥市重建并全面恢复招生。
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重建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现代大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办学传统。
目前,学校正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 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明确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使学校办学有章可循,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实现依法治校、科学发展,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中文全称为“安徽大学”,简称为“安大”;英文全称为“Anhui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AHU”;网址为“”。
学校法定住所地: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学校分为磬苑校区(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龙河校区(地址: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泗州路校区(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泗州路40号)、史河路校区(地址:合肥市蜀山区史河路8号)等四个校区和一个科技园区(地址: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达路2号)。
经举办者批准,学校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三条学校为国家举办的公共事业单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校办学章程一、学校概况学校办学章程是指学校依法制定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原则的文件。
本章程适合于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与学校有关的人员。
本章程的制定旨在规范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学校办学目标本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材。
三、学校办学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学校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国籍、身体状况等。
2. 密切结合实际原则:学校办学密切结合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材。
3. 精细管理原则:学校注重精细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学校规章制度,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 全员参预原则:学校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预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形成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学校组织机构1. 学校领导机构:学校设立校长、副校长等领导职务,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
2. 学校行政机构:学校设立行政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等,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3. 学校教学机构:学校设立教学单位,包括各学院、系部等,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4. 学校学生组织:学校设立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为学生提供交流、实践和发展的平台。
五、学校管理制度1. 招生与入学制度:学校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制定招生计划,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学生入学。
2. 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学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学生管理规定,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 教职员工管理制度:学校制定教职员工管理规定,包括教职员工聘用、考核、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激励教职员工积极工作。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全省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7.01•【字号】皖教秘职成[2014]50号•【施行日期】2014.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全省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14〕50号)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有关省属中职学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皖政办〔2011〕30号)要求,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近期省教育厅将对各地完成《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皖教职成〔2011〕1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情况进行评估。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对象承担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各市、有关学校。
二、评估形式与时间评估采取各地、各学校自查与省级抽查相结合的形式。
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组实地抽查,核对试点任务完成进度,综合评估试点效果。
抽查时间自2014年7月-9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评估内容《实施方案》所分配的各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完成情况。
四、评估结果运用对于改革创新措施有力、能如期完成试点任务并确实取得明显成效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试点单位,省教育厅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其成功经验,对于试点工作进展缓慢、无实质性改革创新举措的单位,省教育厅将实施试点项目退出机制,取消其试点任务及配套的相应项目。
五、其他要求各市、省直管县、各承担试点工作任务的省属中职学校要根据《实施方案》所明确的试点任务分工,对各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自查,撰写自评报告,重点突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成效。
皖江工学院学生手册内容皖江工学院大学生行为规范1、自觉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皖江工学院学生管理规定》;自觉维护大学生形象;讲公德,讲文明;敬老爱幼,尊重女同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珍爱校誉。
2、与外宾接触,要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做有损祖国尊严和荣誉的事。
3、语言文明,说话和气;尊敬师长,师长询问时,应有问必答;入办公室先敲门或报告,得到同意后方可进入。
4、崇尚荣誉,自勉、自律、自觉、自省;不吵闹,不打架斗殴;不吸烟,不赌博,不酗酒,不沉迷游戏;不看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不上不健康网站。
5、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杂物;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不在校园内随便张贴。
6、注意公众形象,服饰整洁,言谈举止文明大方;在公共场所不大声交谈,接打电话文明。
不在公共场所着睡衣、背心、拖鞋及做不文明的举动。
7、勤俭爱校,厉行节约。
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损坏公物要主动赔偿。
8、抵制非法活动,不参加非法传销,不在校园内从事经商活动。
9、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10、随身佩戴学生身份证件,服从学校老师及校风校纪检查人员的管理,不无理顶撞、纠缠。
皖江工学院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第6次院办公会讨论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皖江工学院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答案A A A C D B C B B1.【答案】A【解析】据材料“弱冠游太学,寻师授《韩诗》《曲礼》”、“功业宜先于济理,章句非急于适时”、“因读《孙吴兵法》《卫霍别传》,遂仗剑从军,以功授合黎府别将”可知,当时的学校教育与现实政治存在脱节的情况,所学非所用所学非所考,说明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现实政治需要,故选A项;材料仅为田琬对太学教育的看法,不能体现出政治开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他入仕途径,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时期,而且从材料中可知作为官学的太学仍然师授儒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迁南方学官……教之”“颁书籍于北方学校”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人才重心也在南方,北方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南方低,为了加强北方教育,明朝调南方老师到北方任教、颁行四书五经等书籍,这些举措反映了南北方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明初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北方教育状况,提高教育水平,但“普及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明初加强北方教育的部分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北方教育水平,但材料没提及南北科举的比例等情况,无法得知南北科举选才能否均衡,并且“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协调南北教育水平的措施,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北方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化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由《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内容如修身、读经讲经等内容依然存在,但是更多的课程及课时是外语、地理、几何代数、理化、动植物等近代自然科学相关的,占比还超过了传统的教育内容,这反映出清末教育新政顺应了近代化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A项;题干所述仅是课程及课时的统计情况,并未体现教育是否受到外国列强的干预或者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带有殖民地教育色彩的结论,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公布的,当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所以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上述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主要体现的不是固守传统儒家教育理念,而是采用近代新式教育内容,顺应近代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排除D项。
赤子情怀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江彤侯给徽州同乡的公开信江彤侯与陈独秀017江彤侯(1880-1951),名暐男,安徽歙县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庚子赔款后他目睹外辱日亟,国势垂危,于是放弃举业,加入到了鼓吹民主、民族革命的队伍中,后考入南京陆军学堂。
他在安徽公学任教,后参加了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做出突出贡献。
民国初,他担任安徽省教育厅长,任职多年。
抗战前担任过安徽通志馆馆长一职,民国时期曾主持编撰《安徽通志稿》。
因此,他在安徽政界、教育界很有资历和威望。
辛亥革命时期安徽成为国内革命中心之一,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激发了革命的热情,使革命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安徽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兴办学堂,为此江彤侯任教于“以培养革命骨干,散播革命种子为教育主旨”的安徽公学。
安徽公学属于普通中学性质,后增设速成师范班,首批招生50余人。
为了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办好学校,安徽公学从全国聘请著名革命党人来校任教,包括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谢无量等。
一时间形成了众多革命党人荟萃于芜湖的新气象。
江彤侯他们课堂内外大谈革命,不仅加速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而且为安徽辛亥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力量,从而使芜湖成为“中江革命的策源地”。
陈独秀与江彤侯共同投身革命,走过辛亥革命前后的路程,一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
他俩是真挚的革命友人,亦是君子之交。
1902年,陈独秀等发起两次安庆藏书楼演说会,创办安徽俗话报,创立岳王会引发了江彤侯对陈独秀的尊敬和钦羡。
在这里,他结识了陈独秀、柏文蔚,并和他们一起宣传民主的思想,参加了反清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
1905年,陈独秀在安徽公学任教,为了聚更多的革命党人来校执教,宣传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培育革命的青年人才,陈独秀邀请江彤侯来校,并举荐给李光炯总办和邓绳侯监督,聘江彤侯为该校国文教师。
这样安徽公学中的革命党人有光复会的陶成章、华兴会的周震麟、岳王会的江彤侯、陈独秀、柏文蔚、常恒芳及金少甫、冷遹、谢无量等。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年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第1至第4页,第II卷第5至第6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卷时,必需运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簋)及铭文拓片。
该簋的主子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簋。
该文物可用来佐证,西周A.宗法观念的深厚B.冶金业的落后C.传统礼制的松动D.分封制的存在2.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构建同等社会B.强化中心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D.缓和诸侯纷争3.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状况。
对上表所反映状况的合理说明是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B.秦汉有些县渊源于先秦的封国国名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D.县是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4.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
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
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事实上渐渐被废止。
这种变更反映了A.政治体制因现实须要而调整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弱化趋势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和相权得到增加5.“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更,工商业行会应运而生。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3.11.30•【字号】皖发[1993]18号•【施行日期】1993.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30日皖发〔1993〕18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
《纲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提出了行动纲领。
为了认真贯彻《纲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之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现结合我省实际,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问题,作如下决定:一、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振兴我省经济的重大战略选择(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我省高等教育在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九十年代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兴皖之要,在于人才;人才培养,在于教育。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要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之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
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一个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增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纲要》这个主题,明确目标,大胆改革,大胆实践,在领导决策、政策保障、增加投入等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现代文阅读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安徽师范大学章程(草案)2014年10月目录序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学生 (3)第三章教职员工 (5)第四章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7)第五章教学科研机构 (13)第六章经费、资产、后勤 (15)第七章学校与社会 (16)第八章标识和校庆日 (17)第九章附则 (18)安徽师范大学章程(草案)序言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安徽大学,校址为芜湖赭山。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调入和调出部分系科后下设师范学院和农学院。
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更名为安徽师范学院,农学院迁往合肥市,建立安徽农学院。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实行文理分院,部分文科迁往合肥市,与合肥师专合并,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
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
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主要系科及院部回迁芜湖市,并入安徽工农大学。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197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高校。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2013年,被确定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秉承“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倡导“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制定本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