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317.17 KB
- 文档页数:2
语言学作业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
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
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以下是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书籍,它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语言、传统和艺术等方面:
1.《福建潮汕文化探微》(作者:陈道清)
这本书介绍了福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包括方言、饮食、音乐、戏曲等。
2.《潮州文化志》(作者:蔡俊明)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3.《闽南文化研究论集》(作者:黄楚九)
这本书收录了黄楚九教授的多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涵盖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学、宗教、建筑等内容。
4.《台湾客家与福建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作者:张正锋)
这本书以台湾客家和福建闽南两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同特点。
5.《闽南文化史》(作者:陈济民)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6.《闽南语与福建文化》(作者:邱鸿雁)
这本书围绕闽南语言展开,深入探讨了闽南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福建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书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个人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摘要:在我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泉州是中国大陆闽南语核心区域,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立足泉州地区,以泉州市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其使用、掌握闽南语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南语;保护对策;泉州市小学校;方言传承国务院于2005年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
在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方言作为一种蕴含地方思想精神、体现地域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状况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闽南语,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
这种语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逐渐迁移至福建南部,在与当地语言结合后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在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
[1]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闽南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当中,使用闽南话交流是普遍现象。
[2]无法否认,闽南语是一种使用人数多、分布区域广、有着自身独特内涵和深厚历史渊源的语言。
此外,闽南语还保留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古老语音系统,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诸多特点,更是闽南童谣、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等诸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闽南语亦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闽南语对世界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
因此,不论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闽南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泉州不仅仅是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地区,更是闽南语的发祥地,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中,泉州地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第一篇: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
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
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
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
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泉州是闽南文化的聚集地之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篇1浅析闽南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泉州回族祭祖习俗摘要: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
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
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传承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
而具有泉州区域特色的回族习俗,则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自我传承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行为方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泉州回族有63397人,主要姓氏为丁、郭、夏、蒲、金、马、葛等。
目前泉州市有1个回族乡30个回族村(社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
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回族村(社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闽南地区的汉族习俗融为一体了。
但在泉州回族的两大聚居区,一些回族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这两大聚居区是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现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及晋江市陈埭镇。
陈埭镇有7个回族行政村,丁氏回族人口达到2万余人,人称“陈埭万人丁”。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带,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和“中国的南方文化圣地”。
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的来源,其中尤以语言、书法、建筑和商业文化著称。
一、语言文化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福州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其中福州话因其柔和和词藻优美而备受赞誉,被誉为“华南第一方言”。
福州话与官话的区别在于它的发音轻柔,词藻优美。
福州话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它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语音体系和语音规律,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词汇和短语。
福州话中最知名的即是“白话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风格,以句式简洁、词汇深刻、含义深远,韵律和押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白话文这种文学风格在文学、武侠小说、电视台等媒体中被频繁使用,被西方人称为“华南的温情”。
二、书法文化福州派书法,即是指福州、闽南一带刻苦书法的风格。
福州派书法又称为“南派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流派,它源于隋唐时期,成熟于南宋时期。
福州派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为人知,影响力在南方书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福州派书法的特点在于硬朗紧凑,以动态笔法著称,经常带有强烈的前进动势。
其特征包括画面灵动、力度刚健、自然活泼和渐进性等方面。
福州派书法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福州四家”,包括王義之、漆良、王珂、肖吉泉等四位书法家。
三、建筑文化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独特,尤其是闽南土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尤以闽南大地上的土楼为瑰宝。
土楼又称“土垒菜花”,是闽南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独特的建筑规划、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土楼常常呈圆形或方形,有月亮楼、圆楼、方楼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居住和防御的功能类建筑,还是集中展示闽南地区文化、历史和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
土楼内部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石雕、木雕和泥塑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均源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四、商业文化闽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以传统手工艺以及福州酒、兴泉酒、饴糖和闽南沙茶酱等特色产品闻名于世。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闽南语,又称福州话,是闽南地区范围内的地方语言之一,以福州市为代表,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南部、台湾南部及海外闽南语地区。
闽南语作为福建省的一种独特语言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近年来受到汉语普及化的影响,闽南语的使用及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此,针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闽南语研究与文化传播。
目前,闽南语的研究基础尚不完善,需要加强对闽南语的调查、研究和整理,为其文化传播提供支持。
应当加强闽南语的教育推广以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推广闽南语的艺术、音乐、戏曲、摄影等方面,提高人们对闽南语及其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二、加强闽南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闽南语言文化已成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在其传承与保护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
需要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保护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并支持民间组织及个人在闽南语言文化的传承方面,开展各类社区活动、文化讲座、音乐演唱会、广告宣传等,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三、开设闽南语文化课程。
为了提高闽南语文化,我们应采取诸如开设闽南语语言文化课程,编撰有针对性的语言教材和教育课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推广闽南语言文化,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推广闽南语言文化,激发人们对闽南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人们的生活和语言环境的改变,使得大部分福建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在语言上表现出旺盛的汉语化趋势。
为了创造良好的闽南语使用环境,需要引导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主动使用相关的闽南语词汇、常用语句,加强口头表达的能力,推崇闽南语表达的精髓和特色,注意规范语言的使用。
总之,闽南语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保护是世代相传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加强对闽南语的研究和传承,建立相应的保护政策,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推广闽南语的文化,开展相关教育和社区活动,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闽南戏曲文化在新时代下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挑战,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在美育视阈下,如何推动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激发其独特魅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闽南戏曲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闽南戏曲源远流长,承载着闽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闽南戏曲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剧种、台风、唱腔等重要元素逐渐失传,传承形势严峻。
目前,闽南戏曲在当地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台前的演员越来越难找到继承人,闽南戏曲的传统有着断裂的危险。
闽南戏曲的传统表演形式较为古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表演形式的需求,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新思路和新表达方式,难以融入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念。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在美育视阈下,传承闽南戏曲文化需要有新的路径和思路。
闽南戏曲的传承需要走向现代化,将古老的戏曲形式融合现代文化语境,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创新。
比如可以将闽南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创作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戏曲作品,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要注重闽南戏曲的青少年培养。
加大对闽南戏曲的传承人培养力度,鼓励更多优秀的闽南戏曲传承人才能够涌现出来。
通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美育活动中推广闽南戏曲,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闽南戏曲,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
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闽南戏曲的推广。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行宣传,将闽南戏曲的表演和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增强社会对闽南戏曲的认知和关注,激发人们对闽南戏曲的兴趣。
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这为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需求。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宏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造风格:闽南建造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造,具有谨防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预。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造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闽南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分析摘要: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闽越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包括语言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具有崇乡敬祖、重义守信、团结拼搏、开放包容的丰富内涵。
闽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闽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其中蕴含着的开放兼容、务实共赢、大胆创新、乡土情怀等精神,丰富完善了中华文化的和合观、务实观、革新观和家国观,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情怀的传承增添了活力。
本文通过简析闽南文化的内涵,分析闽南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以正确把握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弘扬中华文化与传承闽南文化指明方向。
关键词:闽南文化;内涵;继承与创新1、简析闽南文化的内涵1.1崇乡敬祖崇乡敬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庭取向和家乡情怀的现实表现形式,也是闽南文化的主要特征,指闽南人不忘来处、坚持厚德求诚的家国情怀。
闽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将家庭姓氏郡望刻在门楣上,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眷念,告诫后辈家庭的由来。
另外,闽南人民为纪念祖先,会采用修家谱、建会馆的方式,凝聚宗族血脉,纪念祖先,追溯家族渊源、继承传统文化。
这都表明闽南人民对先祖的敬重,并逐渐将崇乡敬祖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生活艺术和心理意识。
1.2重义守信闽南人延续了千余年的商贸情结,使闽南人在商贸活动中敢于求利、善于求利,强调互惠共赢,推崇文明交往,尊重异族信仰,正因闽南人宽厚包容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初,闽南商贸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外,在追求“利”的同时,重义守信也是闽南人的标签,其推崇关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开放胸襟,建会馆、兴学校、筑路修桥、扶贫济困、报效社会,这都表明闽南人具有义利统合、兼容开放、务实求真的思想与情怀。
1.3团结拼搏闽南地区最早是移民社会,继承了“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闽越人的抗争性特点,吸纳了阿拉伯人的竞争意识,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兼任意志。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作为闽南地区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闽南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闽南戏曲面临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如何在新时代的美育视阈下推动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闽南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才断层严重。
由于闽南戏曲的表演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传承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淡薄,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闽南戏曲的学习和传承工作,导致传承人才断层问题严重。
2. 观众基础不稳定。
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闽南戏曲的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度较低,使得闽南戏曲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3. 资源和政策支持不足。
闽南戏曲的传承发展需要良好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但目前存在着资源匮乏和政策扶持不足的情况,使得闽南戏曲的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新时代的美育视阈下,推动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应加强对闽南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人们对于闽南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展示闽南戏曲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应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年轻人从事闽南戏曲的学习和传承,培养更多的闽南戏曲表演人才,不断丰富闽南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还应加大对闽南戏曲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为闽南戏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加大对闽南戏曲表演场馆和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闽南戏曲相关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推动闽南戏曲行业的整体发展。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闽南戏曲的创新和发展。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范文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泉州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与城市文化摘要:古城泉州是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泉州街巷在城市多元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空间特色,来探讨对古城街巷的保护,强化街巷空间活力,建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泉州街巷空间历史街区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居住环境1. 巷与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
我国古代城市是从传统的市坊制度开始的。
坊(居民区)与‘防’同义,最初是和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并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意》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好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史学专家认为街巷与市坊有一种传承延续的关系,市坊应可视为街巷的前身。
坊中民房之间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市坊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宋元以来,市坊已发生裂变,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街巷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功能。
街多为商业性街道,巷则纯粹为居住性是半私密性空间。
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巷,里中道路”。
2. 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
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
泉州于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左右在今市区建城,城区为南北朝向。
城市建筑群多为南北朝向,常常按照南北轴线布置,城市住宅区的道路则大多东西向设置。
古城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又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在泉州留有丰富的遗迹,并对泉州街巷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2.1 城南(泉南蕃坊)泉州城南历史街区的兴盛依托于港口的发达。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闽南语这一独特的方言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闽南语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闽南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闽南语的起源与发展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闽南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闽南语源于古汉语,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闽南语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
二、闽南语的语音特点在讲座中,主讲人重点讲解了闽南语的语音特点。
闽南语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语的声母和韵母较为丰富,声调也更为复杂。
闽南语的语音特点使得它在发音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三、闽南语的文化内涵讲座中,主讲人强调了闽南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闽南语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闽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闽南语的成语、谚语、民间故事等,都反映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四、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在讲座的最后,主讲人谈到了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闽南语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使闽南语这一独特的方言得以传承下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闽南语教育,提高人们对闽南语的认识和兴趣。
2. 创作闽南语文艺作品,如歌曲、戏剧、电影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闽南语。
3. 建立闽南语资料库,收集、整理和保存闽南语的相关资料。
4. 加强与其他方言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语言的繁荣发展。
五、个人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对闽南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悟:1. 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方言。
2. 闽南语的学习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闽方言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之一:闽南方言
陈鸿;苏翠文
【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6
【摘要】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南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中有着丰富的特色和感染力,但也造成了其传播的局限性.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看出当前闽南方言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生长地位于城市的被调查者的闽南方言运用能力相对于农村和乡镇而言较弱,但是并无很大的差异.被调查者对闽南方言艺术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总体来说,闽南方言歌曲的情况要好于闽南方言戏曲.在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进程中,方言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但保护工作不可盲目,应利用生态语言学相关理论科学开展,在思想上要强化方言生态意识,在行动上要人为干预并改善方言的生存环境.
【总页数】11页(P20-30)
【作者】陈鸿;苏翠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7.2
【相关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r——以张家界市地方剧种为例 [J], 刘援军
2.苍南蛮话方言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J], 叶崇凉;
3.苍南蛮话方言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J], 叶崇凉
4.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J], 杨文昊
5.四川调味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J], 郑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