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教学文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58 KB
- 文档页数: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张蒨,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它是一篇新闻类课文,这篇新闻作品从刚刚问世开始,就在文学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所以这篇新闻也赢得了1958年的新闻界的普利策奖。
二、说教学分析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本篇文章中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传达出来的情感2、通过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学生们能够学会分析作者写文章的遣词造句以及文章的角度选取等写作技巧。
3、通过阅读文章感受集中营当中落难者们的惨烈情况,引发同学们正视历史谴责法西斯暴徒的恶行,并且学会珍爱和平、敬重生命。
三、说学情对于高中的学生和初中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对自身和世界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本身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不能只是局限于老师的简单引导和带领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启发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解决实际当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思维的养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品味新闻中富含意蕴的句子,能够大致理解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
教学难点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沟通过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去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感,以及这篇文章对于大家的学习意义在何处。
五、说教法和学法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展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只有反复的读同学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作用,让其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独特想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地同情和对法西斯地痛恨;学习优秀地记者崇高地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教学重点】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读懂作者地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地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地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地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它曾经是最恐怖地死亡工厂;它见证着人性地堕落;它凝结着一个民族地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地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有关奥斯维辛地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捕捉并发现作品营造地“反差”,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展示教学目标)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地地方呢?这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奥斯维辛地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地同学用自己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示第三张PPT)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地奥斯维辛小镇上,设立了它最大地集中营.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用于消灭欧洲地犹太人,是纳粹德国最大地灭绝营.每天,成百上千地犹太人,被运送牲畜地火车拉到这里,身强力壮地被留下来,年老体弱地和儿童,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在营中关押地囚犯,过着非人地生活,他们每日要做繁重地劳动,却得不到充足地粮食,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者病倒,将会直接被拉进焚尸炉.集中营里地人都不会待得很长久,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女: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不计其数地尸骨.面对法西斯地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地是集中营大门地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地生命谎言,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享受自由.然而在这里,人类躯体被囚禁,甚至没有生存地希望,何谈自由?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地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地烟囱.”师过渡:读了这样地文字,看了这样地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黑暗地历史,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地痛苦之中.三、分析反差,品读感情1、读完文章之后,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地图画,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底色?为什么?<出示第四张PPT)<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地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地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地色彩?这样地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地?)预设:黑色,沉闷、压抑、恐怖,简直是人间地狱.灰色,绝望、麻木、迷茫.白色,苍白、恐怖<也有纯净与希望).冷蓝,似乎泛着钢铁地冷光,令人心生寒意.)红色,血腥,暴力<象征着希望)师过渡: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种冷色调,一种灰暗地色调,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地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地笔下,现在地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地色调,一种温暖光亮地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地温暖地东西有哪些,你能否找出对应地语句?明确:①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第1段)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③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第13段)2、师过渡:在罗森塔尔地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地灰暗地色调,也有象征着生生不息地顽强和生地希望地光亮地色调.那么冷与暖,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地对比和反差.那么色彩反差所带来地语言上地丰富地意蕴又引发了读者地思考.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同学所找到地三个地方来分析反差地效果.分组讨论分析中要落实这三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希望大家能结合集体地智慧,选定发言人,时间五分钟<学生讨论五分钟,然后提问)●反差分析一: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地灰暗沉闷和如今地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地历史和美好地现实形成强烈地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地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地,他们不知道历史地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举圆明园地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地精神创伤.列强毁掉地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地尊严.今天,历史地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地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地警钟长鸣吧!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地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菊花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地见证,灭绝生命地地方.“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地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地生命,两种反差极大地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地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地罪行地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地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地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地,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地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地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地绝望.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地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地向往美好而又隐秘地→深藏内心地一份信念和信仰面对死亡地从容,对自由,对生活地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地.<联系地震事件中)可乐男孩薛枭;给解放军叔叔敬礼地小郎铮,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地坚韧和希望地力量.师小结:这里地人表情都是木然地,唯有一个年轻地姑娘是微笑着地.即使面临死亡地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地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地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地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地笑容.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毁灭,我<们也要)<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地光明.●反差分析四: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师过渡:我想正是有了像小女孩一样对新生地渴望和憧憬;才有了二战地胜利;才有了像雏菊一样怒放地鲜活地生命和如今温暖光亮地生活;进而作者居安思危才生出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正如本文获得普利策奖地颁奖词所说,文章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反差手法地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地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地场景,没有悲惨地哀嚎,只有历史残留地痕迹,只有默默走过地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地新闻效果.)像文章地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地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1、一批批地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地东西,得到同样地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地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地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地悼念,对纳粹地愤恨;对战争地拒绝,对和平地向往.3、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地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地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地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地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地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地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地东西,让惨痛地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地价值与意义.四、布置作业:今天学习此文地意义、价值?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地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例子: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地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地爱好和平地人地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地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地,没有皱纹地老祖母是可怕地.”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地,没有伤疤地历史只会催生新地罪恶产生新地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地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地生命吧.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地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地阳光、儿童快乐地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地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地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地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地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地新闻!有一句话说,中国地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地,西方人性地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地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地心灵,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共同面对这样地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地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地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地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地灵位?为了不能忘却地纪念通过今天地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地暴行使400万人地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地美好生活,共同维护世界地和平.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地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地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地眼睛,化作了历史地见证.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地强盗行径下遭受地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更应该培养着自己地历史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地神圣使命.5、泛黄地记忆,在你地手中渐渐鲜活;遗忘地时光,在你地笔下缓缓苏醒,你将十四年前地电影重新播映,将淡出地影像重新拉回,纪念那凄惨地曾经.——庞丽琼6、历史地车轮隆隆驶去,是他唤醒人们去看看那段遗忘地车辙;忘却地救主降临人间,是他竭尽全力去驱散那历史地迷烟.他用平凡地语言揭开人们不忍回视地伤口;他用炽热地情感控诉惨无人道地法西斯政权.他地梦想终会实现,雏菊花会永远怒放在人们地心田.——张雨辰7正当屠杀犹太人地那段最血腥、最黑暗地历史一页逐渐在人们地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地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地历史,用最诚挚地心灵,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地善良人地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地人性地光辉,照亮人性中地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地历史地”一声叮嘱. ——曲志强8将一段沉重地历史再一次呈现,将战争地残酷再一次撕开,将忘却地冷漠再一次唤醒.《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张武洲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地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地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它地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地使命感,更以迫人地力量震撼生者地心,成为新闻史不朽地名篇.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2课。
这一单元都是新闻文体。
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学习本课及本单元,有助于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
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难点: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法西斯的罪行,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同样令人发指!今天,我们跟随记者罗森塔尔去看看在奥斯维辛发生的惨剧。
教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
“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教案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戴丽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现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理解、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与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定位: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三、教法学法探讨::(一)关于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分析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点,传授知识。
(二)关于学法:1.初步了解一般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2.分析该则新闻精致的结构、精炼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3.通过新闻报道,体会记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树立自己的思想认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设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并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
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目标择定】1.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体会作者情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谴责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情感目标就择定为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恨之情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缘由:本文的体裁是新闻,但本文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新闻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1.在作者的报道中,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本篇新闻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而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呢?它究竟有什么新闻价值呢?3. 与其它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可怕”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4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
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整体感知课文1.参观者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架2.作者没有描写集中营是怎样残害“犯人”的,而是一再描写了参观者表情的变化请找出这些句子,并指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三、细节分析除了参观者的表情描写外,还有一些环境细节的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下面我们就对这样一些环境的描写进行赏析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明确]: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这一切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与它最相配而现今,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结合在了一块,所以作者感到“可怕”在这里无一句控斥却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了情感上的震撼和心里上莫名的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写作,这篇新闻稿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整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所采用的零度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具有文学色彩。
本文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诸多表现手法,一方面表现出纳粹杀人无数的残酷罪行,一方面又暗示和平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仍然会笼罩在世界上空,人们的生活将幸福美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章中交代的有效信息。
观看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氛围。
分析文章中侧面描写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深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崇尚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分析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和对战争的控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图文情景创设法【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课前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5秒)有这样一个地方,叫做布热津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
但这里曾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见证者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二、整体感知(一分钟)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都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哪些地方?点拨: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和绞刑室。
三、品语言、悟情感(三分半)思考,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2023年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遇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二、说学情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实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斗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微环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实力。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斗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依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斗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五、说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因为本文条理非常清楚,所以学生很简单概括出:导语(1—3)讲解并描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依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依次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根据空间依次,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最终,通过阅读概括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参观者的感觉都是——恐怖。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这也是我在实习期间上的一篇新授课。
下面,我
将会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这五大方
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教材分析。
这又包括了四个内容,即课文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
新闻特写,它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
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
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
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作者
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
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学习本文,对
精品文档
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前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已经复习
巩固了新闻的相关知识。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
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
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
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
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
作的师生关系。
基于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的不同;掌握新闻写
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新闻中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
粹暴行的强雷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
暴力与罪恶。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设为:
引导学生领会记者是如何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
们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鲜明情感,同时,还要品位新闻中
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
精品文档
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
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
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
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以及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相关图片,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分析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点,传授知识。
其中点分析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以及问题法。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
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
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教学方法
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
精品文档
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八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会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营造
一种低沉的氛围,然后通过对比,过渡到二战期间欧洲的大
屠杀。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
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环节2:检查预习,浏览课文,巩固字音。
这有利于学生理
清文章脉络。
让学生翻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为学生
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背景介绍。
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导语部分,找出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历史,教师再做一定的补充。
(由于奥斯
维辛集中营离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
的印记。
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它的背景,便于理解)
环节4:文本主体分析。
在这部分,我以多媒体展示两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看到的现实的布热金卡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比分析奥斯维辛集中的现实与历史的对比,有利于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
精品文档
问题二:记者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参观主体
是谁?(设计意图:明确本文的写作线索)
环节5:文本细节分析
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了本文是以参观的地
方为线索组织新闻材料的。
而参观的地方分别有毒气室、焚
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留个地方。
(板书)而参观每个地方,作者和参观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就依据参观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
总结归纳能力。
毒气室--恐怖、终身难忘。
在结合细节描写"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理解"令人终生难忘"的原因。
赏析
这个句子,要求学生在讨论探究后掌握对比手法以及作者的
思想感情。
体现了对教学重点的落实。
按照这个教学思路,我会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参观每个地方游
客的感受。
焚尸炉--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实验室
--羞;纪念墙--沉思;绞刑室--窒息。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会通过提问、讲授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重点研讨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里,作者说"没有什么值得看的",难道真的没
有了吗?
精品文档
2、参观实验室,为什么会羞红了脸?
3、"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以祷告的地方。
"如何理解这
个句子?
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
决教学难点。
接着,就是一个小结提升。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板书,学生总
结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参观者的感受当
做新闻的主体内容来写,并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感情,即对纳
粹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同情,对历史的反思。
从而使本文突
破了一般新闻客观报道的限制,独具特色。
环节6:解题,明确中心。
问题:既然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什么作者还
要写下这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呢?
(引导学生结合新闻的特点以及文本去分析。
)
环节7:延伸拓展。
让学生结合历史和时政热点,谈谈应该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
(强调谈学生本人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将文
章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
的内心感悟。
)
最后一环节就是布置作业了,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要求,
精品文档
写一篇小作文。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了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学以致用。
那么这就是我的板书了,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