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29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由来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由来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教授麦肯锡(Michael Porter)提出。
他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麦肯锡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通过发展和利用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特定领域内所具备的独特、难以模仿且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和资源。
这些能力和资源可以包括专利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品牌知名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等。
根据麦肯锡的理论,企业应该专注于发展和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从而提供独特的价值给顾客,实现持续的盈利和增长。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仅在商界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帮助企业识别和发展自身的核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经典:公司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哈默尔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隐藏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3.3.3 加里·哈默尔——核心竞争力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是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被《经济学家》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
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C. 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
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
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
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
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
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
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
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1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
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
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 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 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哈佛商业评论一九九零年五月——六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对许多全球性的大企业来讲,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最强有力的手段仍然是无形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判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标准是根据他们在重组、declutter, delayer企业方面的能力。
九十年代,则视其能否发掘、培养和开发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自身这一概念。
以过去十年GTE和NEC两大企业的发展为例。
早在八十年代,GTE已经立志要成为促进信息技术工业发展的巨头。
GTE在电信业方面很活跃。
业务涵盖电话、交换传输系统、数字专用自动交换机、半导体、信息包交换、卫星技术、防务系统及照明产品等许多方面。
GTE生产过Salvania彩电的娱乐产品组当时在相关的显示技术领域很有实力。
八十年代,GTE的销售额为九百九十八万美元,纯现金流量为一百七十三万美元。
相比而言,NEC的销售额则大大低于这个数目,仅为三百八十万美元。
NEC有相当好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在电讯运作方面缺乏经验。
然而,一九八八年GTE和NEC的排位发生了变化。
GTE的销售额为一千六百四十六万美元,而NEC则高达二千一百八十九万美元。
实际上,GTE已经成为一个在防务及照明产品方面有一定地位的电话营运公司,其他的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规模很小。
GTE获得了Sylvania彩电和电话网络业务;将交换机、传输系统及数字PABX部分转为股份制企业;放弃了半导体业务,结果其国际地位被削弱。
作为总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非美国财政收入在1980到1988年间由20%降到15%。
NEC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生产商,在通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先列。
在大型计算机生产方面的地位得到巩固。
业务由公共交换传输到包括生活产品,如移动电话、传真机以及台式电脑——填补了通讯与办公自动化之间的空白。
NEC也是唯一一个在通讯、半导体和大型计算机方面的财政收入居世界前五位的公司。
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来说,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水平。
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
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水平,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
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克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水平。
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水平。
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白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水平、组织协调水平、对外影响水平和应变水平,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条件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
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
经典公司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哈默尔 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ltlt隐藏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 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ﻫ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ﻫ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ﻫ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 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普拉哈拉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 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 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 公司的1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经典:公司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哈默尔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隐藏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 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哈佛经典文章企业核心竞争力C. 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对许多全球性的大企业来讲,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最强有力的手段仍然是无形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标准是根据他们在重组、declutter, delayer企业方面的能力。
九十年代,则视其能否发掘、培养与开发能够促进企业进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一事实上,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自身这一概念。
以过去十年GTE与NEC两大企业的进展为例。
早在八十年代,GTE已经立志要成为促进信息技术工业进展的巨头。
GTE 在电信业方面很活跃。
业务涵盖电话、交换传输系统、数字专用自动交换机、半导体、信息包交换、卫星技术、防务系统及照明产品等许多方面。
GTE 生产过Salvania彩电的娱乐产品组当时在有关的显示技术领域很有实力。
八十年代,GTE的销售额为九百九十八万美元,纯现金流量为一百七十三万美元。
相比而言,NEC的销售额则大大低于这个数目,仅为三百八十万美元。
NEC 有相当好的技术基础与计算机业务,但在电讯运作方面缺乏经验。
然而,一九八八年GTE与NEC的排位发生了变化。
GTE的销售额为一千六百四十六万美元,而NEC则高达二千一百八十如何避免考虑竞争力自从各个企业竞相建立决定其国际地位的竞争力时,成功的企业放弃将自己设想为制造产品的业务单位的集合。
从顾客、分销渠道与销售战略的角度来看,佳能、本田、卡西欧或者NEC大概可能在经营与业务无关的投资。
但实际上,他们的投资方向可能有的时候看起来比较特殊:NEC是全球唯一在计算机技术、电信与半导体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而且它的电子消费业务正在不断进展。
但表面现象往往具有欺骗性。
在NEC,数字化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技能非常关键。
在核心竞争力的下面,截然不一致的业务与之联系在一起。
本田正是有了在引擎及电源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与发电机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哈佛经典文章企业核心竞争力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对许多全球性的大企业来讲,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最强有力的手段仍旧是无形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判定企业高层治理人员的标准是依照他们在重组、declutter, delayer企业方面的能力。
九十年代,则视其能否挖掘、培养和开发能够促进企业进展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自身这一概念。
以过去十年GTE和NEC两大企业的进展为例。
早在八十年代,GTE差不多立志要成为促进信息技术工业进展的巨头。
GTE 在电信业方面专门活跃。
业务涵盖、交换传输系统、数字专用自动交换机、半导体、信息包交换、卫星技术、防务系统及照明产品等许多方面。
GTE生产过Salvania彩电的娱乐产品组当时在相关的显示技术领域专门有实力。
八十年代,GTE的销售额为九百九十八万美元,纯现金流量为一百七十三万美元。
相比而言,NEC的销售额则大大低于那个数目,仅为三百八十万美元。
NEC有相当好的技术基础和运算机业务,但在电讯运作方面缺乏体会。
然而,一九八八年GTE和NEC的排位发生了变化。
GTE的销售额为一千六百四十六万美元,而NEC则高达二千一百八十九万美元。
实际上,GTE差不多成为一个在防务及照明产品方面有一定地位的营运公司,其他的业务在国际范畴内规模专门小。
GTE获得了Sylvania彩电和网络业务;将交换机、传输系统及数字PABX部分转为股份制企业;舍弃了半导体业务,结果其国际地位被削弱。
作为总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非美国财政收入在1980到1988年间由20%降到15%。
NEC进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生产商,在通讯和运算机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先列。
在大型运算机生产方面的地位得到巩固。
业务由公共交换传输到包括生活产品,如移动、机以及台式电脑——填补了通讯与办公自动化之间的空白。
NEC也是唯独一个在通讯、半导体和大型运算机方面的财政收入居世界前五位的公司。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 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 64.6亿美元。
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
在过去的几年中,GTE 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 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哈佛经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者: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 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 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成为唯——家在电信、半导体、大型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全球销售收入均名列前五位的公司。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哈佛专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人物特写乔纳森·D·利维先生首次显现在中国的企业治理界、教育界和媒风光前,他弯下1米90的大个儿鞠了一躬,然后微笑着向大伙儿挥手致意,眼里闪着和气的光。
他留一脸花白的络腮胡子,胖胖的大肚子格外醒目,让人觉得专门是亲切。
2002年8月17日,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在中国推出的“哈佛治理论坛”举办了第一次活动——“知识与企业成长战略CEO研讨会”。
其间,哈佛大学的知识治理专家、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作了名为“知识与企业进展”的演讲,他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治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并引发了与会的中国企业经理人的烈火争辩。
“要不断给职员浇水施肥”“今天,中国的商业领导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竞争中,专门多企业强壮成长。
然而,企业当前的快速进展并不意味着它具备连续进展的动力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中国企业如何在更残酷的竞争中制胜?归根到底,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治理能力的强弱是制胜因素。
”乔纳森·D·利维先生一席开场白语惊四座,令台下众人频频点头称是。
乔纳森·D·利维提出,进展中企业的成功是用个人和组织的成就来衡量的,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理念是:关于那些企业的治理者来说,将学习的操纵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知识。
广发证券公司董事长陈云贤告诉利维先生,他把企业的人力进展战略归纳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乔纳森·D·利维则笑着伸出一个手指头:“还要加上一条,投资留人。
”他说,职员就像花园里的花草,要让他们每年都开花,就需要不断地投入——浇水、施肥、除虫。
因此企业应该把对职员的教育纳入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去,把对职员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看成是企业的一项福利。
”“让更多的人得到知识”乔纳森·D·利维先生现任哈佛大学哈佛商学在线副总裁,哈佛商学在线在他领导下,与世界前100强企业合作,提供支持企业绩效提升的全套解决方案。
哈佛经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者: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
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
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
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 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
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
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 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
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
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成为唯——家在电信、半导体、大型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全球销售收入均名列前五位的公司。
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对公司的重新思考经营多元化公司曾经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总部只需指示其业务单位把注意力放到某个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督促它们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者即可。
然而,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目标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对目标市场的占领顶多只是暂时性的。
但也有几家公司属于长袖善舞的一类,它们善于创造新市场,能够快速打入新兴市场并且在业已成熟的市场中大力改变客户的选择模式。
这些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关键任务就是使自己的组织能够在产品中加入令人无法抗拒的功能,或者更高明一些,创造出消费者需要但是还未曾想到过的产品。
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超乎我们的想象。
最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型公司的管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首先,西方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为竞争力的下降承担责任。
人们或许会把竞争力下降归咎于高利率、日本的保护主义、过时的反托拉斯法、爱闹事的工会以及缺乏耐性的投资者。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难意识到或者羞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政治上或者宏观经济上的“救济”并不会给公司提供多少动力。
其实是西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拖我们的后腿,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我们在管理中遵循的原则。
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
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了解争夺全球领先地位所依靠的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NEC公司的管理层就清楚地阐明了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即所谓的“C&C”(Comput er & Communication,计算机与通信)。
NEC公司的领导认为,这一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的管理层采纳了一个合适的战略架构(strategic architecture),将其简称为C&C,然后在70年代中期将其意图传达给了整个组织以及外界人士。
NEC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计算机与通信委员会”,以指导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此外,NEC还打破了各项业务的利益界限,建立了一些协调小组和协调委员会。
按照其战略架构,NEC把大量的资源调配到元件和中央处理器项目上,以加强公司在该领域的地位。
它通过相互协作方式使得公司的内部资源成倍增长,借此积累起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NEC仔细地辨明了三种相互关联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
管理层认为,计算技术将从大型主机架构向分布式处理转变,元件将从简单的集成电路(IC)发展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通信方面则从机械式纵横交换机演化为复杂的数字传输系统,即我们所说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NEC认为,计算、通信和元件业务将逐渐重叠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服务于这三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那时,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商机。
NEC的高层领导决定把半导体列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产品”(core produ ct)。
它随后与很多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到1987年联盟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低成本快速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型主机领域,NEC最著名的合作伙伴是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与法国的Bull公司。
在半导体元件领域,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获取技术为目的。
在结盟时,NEC的运营经理对合作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吸收和消化合作伙伴的技能。
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
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而GTE似乎并没有如此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架构。
尽管高层决策者也曾讨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对于在信息技术行业竞争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competencies),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更谈不上将其在公司中广泛传播了。
虽然公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认关键技术,但高层业务经理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经营的业务单元与别的单元毫不相干。
权力分散导致公司无法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
相反,各业务单元越来越依靠外面的公司来获得关键技能,而对外合作则成了一种分阶段退出的途径。
今天,在新的管理层上台后,GTE已重新定位,要把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电信服务领域的新兴市场。
竞争优势的根源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
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
从1980年到1988年,日本的佳能公司(Canon)增长了264%,本田公司(Honda)增长了200%。
相比之下,美国的施乐(Xerox)与克莱斯勒(Chrysler)则落了下风。
如果说西方的经理们以前是为日本进口货的价廉质高而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现在恐怕要为对手在创造新市场、发明新产品和改进提高方面的惊人速度而慨叹了。
佳能公司推出了个人复印机,本田把业务从摩托车扩展到了四轮越野车,索尼(S ony)开发出了8毫米的摄像机,雅马哈(Yamaha)推出了数字钢琴,小松公司(Komatsu)研制了水下遥控推土机,而卡西欧(Casio)的最新产品则是一种小屏幕彩色液晶电视机。
谁会预料得到会演化出这样一些前卫产品市场?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上,日本公司的挑战也同样令人不安。
它们掀起了一场改进产品特点和功能的风暴,把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日本汽车制造商率先尝试了四轮驱动、每缸四汽阀发动机,车内导航系统以及尖端的电子引擎管理系统。
佳能凭借其产品的性能,在传真机、台式激光打印机甚至半导体生产设备等市场都谋得了一席之地。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
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
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
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
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有些高层经理宣称他们无法打造核心竞争力,因为业务单元的自主性是不可侵犯的,或者因为他们被紧张的季度预算束缚了手脚。
这些人应该反省。
在很多西方企业中,问题并不是领导层在能力上逊于日本同行,或者企业的技术能力比日本公司差一大截,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死抱着一个陈旧的公司概念。
这个陈旧的概念,限制了业务部门的能力,使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很多欧美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宝藏。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
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参见图表“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的根源”)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Philips)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
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
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
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
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
花旗集团(Citicorp)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
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
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
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
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把别人的专长以新颖的方式与自己的专长结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