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的2种写法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2
排序算法所谓排序,就是使一串记录,按照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关键字的大小,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起来的操作。
排序算法,就是如何使得记录按照要求排列的方法。
排序算法在很多领域得到相当地重视,尤其是在大量数据的处理方面。
一个优秀的算法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
在各个领域中考虑到数据的各种限制和规范,要得到一个符合实际的优秀算法,得经过大量的推理和分析。
分类排序(Sorting) 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它的功能是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稳定度(稳定性)一个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就是当有两个相等记录的关键字R和S,且在原本的列表中R出现在S之前,在排序过的列表中R也将会是在S之前。
当相等的元素是无法分辨的,比如像是整数,稳定度并不是一个问题。
然而,假设以下的数对将要以他们的第一个数字来排序。
(4,1)(3,1)(3,7)(5,6)在这个状况下,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依照相等的键值维持相对的次序,而另外一个则没有:(3,1)(3,7)(4,1)(5,6) (维持次序)(3,7)(3,1)(4,1)(5,6) (次序被改变)不稳定排序算法可能会在相等的键值中改变纪录的相对次序,但是稳定排序算法从来不会如此。
不稳定排序算法可以被特别地实现为稳定。
作这件事情的一个方式是人工扩充键值的比较,如此在其他方面相同键值的两个对象间之比较,就会被决定使用在原先数据次序中的条目,当作一个同分决赛。
然而,要记住这种次序通常牵涉到额外的空间负担。
在计算机科学所使用的排序算法通常被分类为:(a)计算的复杂度(最差、平均、和最好性能),依据列表(list)的大小(n)。
一般而言,好的性能是O(nlogn),且坏的性能是O(n^2)。
对于一个排序理想的性能是O(n)。
而仅使用一个抽象关键比较运算的排序算法总平均上总是至少需要O(nlogn)。
(b)存储器使用量(空间复杂度)(以及其他电脑资源的使用)(c)稳定度:稳定的排序算法会依照相等的关键(换言之就是值)维持纪录的相对次序。
冒泡排序代码c语言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
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以下是冒泡排序的C语言代码:
```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for (i = 0; i < n-1; i++)
for (j = 0; j < n-i-1; j++)
if (arr[j] > arr[j+1])
swap(&arr[j], &arr[j+1]);
}
void swap(int *xp, int *yp) {
int temp = *xp;
*xp = *yp;
*yp = temp;
}
```
其中,swap()函数用于交换两个数的值。
在主函数中,我们需要传递要排序的数列以及数列的长度n,然后调用bubbleSort()函数即可完成排序。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并不是最优秀的排序算法,但是它的实现简单,代码易于理解。
在处理小型数列时,冒泡排序的效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希望本文提供的代码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二维数组的排序算法一、引言二维数组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由多个一维数组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二维数组进行排序,以便更好地处理数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二维数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和快速排序,以及它们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
二、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但效率较低的排序算法,在二维数组中同样适用。
它通过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并根据需要交换它们的位置,将较大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组的末尾。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 初始化一个二维数组,包含n行m列的元素。
2. 使用两层循环遍历整个二维数组,外层循环控制比较的轮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轮的比较次数。
3. 在内层循环中,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4. 每完成一轮比较,最大的元素将“冒泡”到数组的末尾。
5. 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所有元素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由于其效率较低,通常适用于数据规模较小的情况。
三、选择排序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但效率较高的排序算法,同样适用于二维数组。
它通过遍历整个数组,每次选择最小的元素,并将其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 初始化一个二维数组,包含n行m列的元素。
2. 使用两层循环遍历整个二维数组,外层循环控制选择的轮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轮的比较次数。
3. 在内层循环中,找到当前未排序部分中最小的元素,并记录其下标。
4. 将找到的最小元素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将其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5. 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所有元素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由于每次只需交换一次元素,相比冒泡排序,其效率稍高。
四、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也适用于二维数组。
它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成两个子数组,其中一个子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小于基准元素,另一个子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大于基准元素。
c 冒泡排序法经典代码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
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以下是一个用C语言实现的冒泡排序算法的经典代码:```c#include <stdio.h>void bubbleSort(int array[], int size) {for (int step = 0; step < size - 1; ++step) {for (int i = 0; i < size - step - 1; ++i) {if (array[i] > array[i + 1]) {// 交换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int temp = array[i];array[i] = array[i + 1];array[i + 1] = temp;}}}}// 在主函数中打印排序后的数组void printArray(int array[], int size) {for (int i = 0; i < size; ++i) {printf("%d ", array[i]);}printf("\n");}int main() {int data[] = {-2, 45, 0, 11, -9};int size = sizeof(data) / sizeof(data[0]);bubbleSort(data, size);printf("Sorted Array in Ascending Order:\n");printArray(data, size);}```以上代码中,`bubbleSort`函数用于执行冒泡排序,`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在主函数`main`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待排序的数组,然后计算了数组的大小,然后调用`bubbleSort`函数进行排序,最后调用`printArray`函数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冒泡排序的口诀是“两for一if,小三来做主”。
冒泡排序是通过对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和交换,使得较大的元素逐渐向数组的尾部移动,从而实现排序。
具体来说,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1.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n-1轮;
2.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排序后当前最大的元素移动到数组尾部,n-1-i次。
其中,“小三来做主”指的是在每一轮排序中,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小三”,比较时只需要和前面的元素进行比较即可,如果前面的元素比“小三”小,则交换位置。
这样可以提高排序的效率。
chatglm 解决排序问题提示词写法在解决排序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提示词来辅助用户进行正确的排序操作。
这些提示词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排序的原理和方法,并在排序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指导。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提示词及其使用方式。
1. "从小到大排列"或"从大到小排列"这是最常见的排序提示词,用于告诉用户排序的顺序。
在排序过程中,根据题目设定的排序规则,用户可以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操作。
这个提示词可以提醒用户排序的目标和方向。
2. "选择排序"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用于将数组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在使用选择排序时,用户可以根据提示词选择最小值或最大值,并将其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提示词可以帮助用户理解选择排序的基本原理。
3.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基本的排序算法,通过不断交换相邻元素的位置来将数组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在使用冒泡排序时,用户可以根据提示词比较相邻元素,并根据排序规则决定是否进行交换操作。
这个提示词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4. "插入排序"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排序算法,通过将数组元素逐个插入到已排序的部分中,来将数组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在使用插入排序时,用户可以根据提示词选择插入位置,并将当前元素插入到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提示词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插入排序的基本过程。
5.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并将数组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排序。
在使用快速排序时,用户可以根据提示词选择基准元素,并将数组元素根据大小分为两部分,在每一部分中递归地进行快速排序。
这个提示词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快速排序的划分和递归的思想。
6.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通过将数组递归地划分为较小的子数组,并将子数组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合并来进行排序。
Java实现冒泡排序问题描述利⽤冒泡排序把⼀列数组按从⼩到⼤或从⼤到⼩排序(⼀)、冒泡排序思想以从⼩到⼤为例:1、第⼀轮的冒泡,从第⼀个数开始,与相邻的第⼆个数相⽐,若第⼀个数更⼤,则交换⼀⼆的位置,反之不动,结束后进⾏⼆三位置两个数的⽐较,同理如此反复,直到把最⼤的⼀个数排到最后⼀个位置。
2、进⾏第⼆轮的冒泡,依旧从第⼀个数开始,依次⽐较当前的⼀⼆、⼆三······位置的数,直到把第⼆⼤的数排到倒数第⼆位。
3、如此循环进⾏,直到所有数按从⼩到⼤排列。
(⼆)、问题分析1.输⼊数组根据⽤户输⼊的进⾏排序的数字数量n,建⽴⼀个长度为n的数组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int n,m;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System.out.println("请输⼊你想排序的数量n");n=sc.nextInt();int [] arrary = new int[n];System.out.println("请输⼊"+n+"个数,并⽤空格隔开");for(int i=0;i<arrary.length;i++){arrary[i]=sc.nextInt();}2.输⼊如何排序设置两条路径:m=1为从⼩到⼤,m=2为从⼤到⼩,m=其他提醒⽤户重新输⼊System.out.println("请问你想:1.从⼩到⼤ 2.从⼤到⼩排序?");m=sc.nextInt();while (m!=1 && m!=2 ){System.out.println("输⼊有误请再次输⼊");m = sc.nextInt();continue;}3.排序算法(1)数组长度 arrary.length 也就是⽤户输⼊的 n(2)j 表⽰第 j+1 轮排序,这⾥⾯n-1轮排序就已⾜够(3)k 表⽰第 k+1 个位置,arrary[k] 表⽰第 k+1 个位置的数(4)由于每⼀轮都能确定⼀个最⼤数排在最后,所以每⼀轮进⾏⽐较的数都会少⼀个,⽐较的次数也会少⼀个,所以是k<arrary.length-1-j(5)较⼤数与较⼩数交换位置的经典算法:若a>b; 则c=a; a=b; b=c;(6)从⼤到⼩排序只需把 arrary[k]>arrary[k+1] 换成 arrary[k]<arrary[k+1] 即可(7)选择进⾏何种排序,在 if 语句的判断框⾥加上此时m应该等于的值(8)因为要先选择进⾏何种排序,才能进⾏排序,所以把 m==1 放在 arrary[k]>arrary[k+1] 前⾯,且⽤短板与 && ,这样更易于理解(如果m≠1,则直接进⾏else if 的语句)(9)也可以 m==1 & arrary[k]>arrary[k+1] 或 arrary[k]>arrary[k+1] & m==1,但不能 arrary[k]<arrary[k+1] && m==2。
快速排序常见三种写法排序的基本知识排序是很重要的,⼀般排序都是针对数组的排序,可以简单想象⼀排贴好了标号的箱⼦放在⼀起,顺序是打乱的因此需要排序。
排序的有快慢之分,常见的基于⽐较的⽅式进⾏排序的算法⼀般有六种。
冒泡排序(bubble sort)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插⼊排序(insertion sort)归并排序(merge sort)堆排序(heap sort)快速排序(quick sort)前三种属于⽐较慢的排序的⽅法,时间复杂度在O(n2)级别。
后三种会快⼀些。
但是也各有优缺点,⽐如归并排序需要额外开辟⼀段空间⽤来存放数组元素,也就是O(n)的空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的三种实现这⾥主要说说快速排序,通常有三种实现⽅法:顺序法填充法交换法下⾯的代码⽤java语⾔实现可以⽤下⾯的测试代码,也可以参考⽂章底部的整体的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nums = {7,8,4,9,3,2,6,5,0,1,9};QuickSort quickSort = new QuickSort();quickSort.quick_sort(nums, 0, nums.length-1);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nums));}}递归基本框架所有的快速排序⼏乎都有着相同的递归框架,先看下代码public void quick_sort(int[] array, int start, int end) {if(start < end){int mid = partition(array, start, end);quick_sort(array, start, mid-1);quick_sort(array, mid+1, end);}}代码有如下特点因为快速排序是原地排序(in-place sort),所以不需要返回值,函数结束后输⼊数组就排序完成传⼊quick_sort函数的参数有数组array,起始下标start和终⽌下标end。
冒泡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是一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其思想是通过相邻元素之间的比较和交换来实现排序。
在排序的过程中,较大的元素不断地往后移动,类似于“冒泡”的过程,故称为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算法的思想非常简单,可以用几行伪代码描述出来:1.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2.继续对数组的下一个元素进行比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达到数组的末尾。
3.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即没有需要交换的元素。
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其中n表示需要排序的元素的个数。
在实际应用中,冒泡排序算法的效率较低,并不能满足大规模数据的排序需求。
然而,对于小规模的数据排序,冒泡排序算法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简单容易理解,是学习排序算法的入门课程。
下面我们对冒泡排序算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应用场景和改进方法进行探讨。
一、冒泡排序算法实现过程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非常简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定义一个长度为n的数组a,用于存储需要排序的元素。
2.利用嵌套循环,对数组a进行遍历,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比较的次数。
3.在每一轮比较中,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4.每一轮比较结束后,数组a中最大的元素被放在了数组a的最后一个位置。
5.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整个数组a排序完成。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所示:```void bubble_sort(int a[], int n){ int i, j, temp;for(i=0; i<n-1; i++){for(j=0; j<n-i-1; j++){if(a[j]>a[j+1]){temp = a[j];a[j] = a[j+1];a[j+1] = temp;}}}}```上述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bubble_sort的函数,用于对一个整型数组a进行冒泡排序。
一、复习回顾什么是排序:排序是把一个无序的数据元素序列整理成有规律的按排序关键字递增(或递减)排列的有序序列的过程。
/************************************************(已经学过的排序方法有: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直接插入排序:顺序的把待排序序列中的各个记录按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入到已排序的序列的适当位置。
希尔排序:(缩小增量排序),不断把待排序的记录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同一组内的记录进行排序,在分组时,始终保持当前组内的记录个数超过前面分组排序时组内的记录个数。
)************************************************/二、第一小节(目标:理解掌握冒泡思想)1、给出冒泡排序的定义(25分钟)将待排序序列中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R1.key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R2.key作比较,如果R1.key>R2.key,则交换记录R1和R2在序列中的位置,否则不交换;然后继续对当前序列中的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作同样的处理,依此类推,知道序列中倒数第二个记录和最后一个记录处理完为止,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一次冒泡排序。
2、请学生上台做排序练习(15分钟做题+10分钟讲解)(巩固排序思想的掌握)第一题: 38 5 19 26 49 97 1 66第一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49 1 66 [97]- 1 -第二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1 49 [66 97]第三次排序结果:5 19 26 1 38 [49 66 97]第四次排序结果:5 19 1 26 [38 49 66 97]第五次排序结果:5 1 19 [26 38 49 66 97]第六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第七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最后结果序列: 1 5 19 26 38 49 66 97第二题: 8 7 6 5 4 3 2 1答第一次排序: 7 6 5 4 3 2 1 [8]第二次排序: 6 5 4 3 2 1 [7 8]第三次排序: 5 4 3 2 1 [6 7 8]第四次排序: 4 3 2 1 [5 6 7 8]第五次排序: 3 2 1 [4 5 6 7 8]第六次排序: 2 1 [3 4 5 6 7 8]第七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第二题: 1 2 3 4 5 6 7 8第一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二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三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四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五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六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第七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从练习题中引出:一次冒泡排序的结果:使关键字最大的记录排在了序列的最后一个位置上。
冒泡法对n个数排序冒泡算法是一种基本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遍历需要排序的数组,比较相邻的两个数的大小,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则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
1. 概述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排序算法,是通过相邻元素之间的交换来排序和移动元素的。
冒泡排序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将小的元素放在前面,大的元素放在后面,然后通过对所有的元素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元素为止。
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2)。
2. 算法步骤冒泡排序的具体实现如下:1. 首先将待排序的数组a[ ]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比较。
2. 把第一位和第二位比较,如果第一位比第二位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3. 继续将第二位和第三位比较,重复以上步骤,一直到最后一位。
4. 当到达最后一位时,再次开始从第一位和第二位开始比较,直到数组完全有序。
如下图所示,排序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标注了相应的元素进行交换的位置:3. 代码实现```pythondef bubbleSort(arr):n = len(arr)# 遍历所有数组元素for i in range(n):# Last i elements are already sortedfor j in range(0, n-i-1):# 从 0 到 n-i-1 遍历,比较相邻元素if arr[j] > arr[j+1] :# 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则交换它们的位置arr[j], arr[j+1] = arr[j+1], arr[j]return arr```在这里,我们通过两个循环语句实现了冒泡排序算法。
第一个循环变量 i 遍历数组元素,第二个循环变量 j 从 0 到 n-i-1 遍历,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并进行相应的交换,为每个元素排序。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采用了 python 的简洁语法,使用一个简单的交换语句即可完成元素的交换。
冒泡排序c语言简单代码冒泡排序是一种基本的排序算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不断交换相邻的元素,将较小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组的前面,较大的元素逐渐“沉底”,最终实现整体有序的效果。
下面是一份简单的冒泡排序C语言代码:```c#include <stdio.h>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int i, j;for (i = 0; i < n - 1; i++)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轮数{for (j = 0; j < n - i - 1; j++) //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排序次数{if (arr[j] > arr[j + 1]) // 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int temp = arr[j];arr[j] = arr[j + 1];arr[j + 1] = temp;}}}int main(){int arr[] = { 5, 1, 4, 2, 8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计算数组长度 int i;printf('排序前的数组:');for (i = 0; i < n; i++)printf('%d ', arr[i]);printf('');bubbleSort(arr, n); // 调用冒泡排序函数printf('排序后的数组:');for (i = 0; i < n; i++)printf('%d ', arr[i]);printf('');return 0;```在上述代码中,bubbleSort函数实现了冒泡排序的核心逻辑,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轮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排序次数,通过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交换它们的位置。
在主函数中,我们先输出排序前的数组,然后调用冒泡排序函数,再输出排序后的数组,最后返回0表示程序正常结束。
Ling 排序写法通常指的是使用 Ling 编程语言实现排序算法的代码。
以下是一个使用 Ling 语言实现冒泡排序算法的示例代码:
function bubbleSort(arr) {
var n = arr.length;
for (var i = 0; i < n - 1; i++) {
for (var j = 0; j < n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var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return arr;
}
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bubbleSort 的函数,它接受一个整数数组作为参数,并返回排好序的数组。
函数中使用了两个嵌套的循环,第一个循环用于迭代整个数组,第二个循环用于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最终,经过 n-1 轮迭代后,数组中的元素将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请注意,以上代码只是 Ling 排序写法的一个示例,实际上 Ling 语言支持多种排序算法的实现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取决于算法的具体要求和开发者的编程风格。
冒泡排序的2种写法
冒泡排序的2种写法
假如有几个数字int score[] = {67, 69, 75, 88}; 按照从大到小排序。
有2种思路,第一种,score[j] 和 score[j+1] 比较如果前者比后者小,把前者和后者调换顺序,两两调换后一轮下来最小的会被排到最后去。
每一轮j都从0开始,当i轮排序,就有最后面的i个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所以后面的每轮都不用理他了,也就是score.length-1-i 往后的数不用管了,如上,第一轮有4个数字 i 为0 ,那么score.length-1-i 为3,也就是下标是3以后的可以不用管,3往后没有数字,所以第一轮所有的数字都要参加比较,第二轮I=1 score.length-1-i 为2 也就是说下标2后面的下标为3的数字不用比了,因为两两比较厚,67会到 score[3],实现代码如下:
第二种思路,用88 和 75 比较,在和69 比较在和 67 比较,发现88是最大的,吧他排到第一位(index=0的位置),然后i=1,也就是第二轮,就不用看下标为0的88了因为他是老大,然后接着比较。
;
说明下j为啥=(score.length - 2)
因为length=4,我最多能让下标2和下标3的数字比较(j+1最大
等于3),也就是4-2=2 j最大=2,2和2+1比较然后1和2比较,然后 0和1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