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下语文17.失根的兰花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23
《失根的兰花》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诵读精彩片段,赏析其妙处3、创设氛围,开展小练笔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2、诵读精彩片段教学难点:1、赏析语言的妙处2、开展小练笔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一、导入语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
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了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华衣锦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
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二、预习检测自己在练习簿上练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学生读读写写,并说说词义三、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1、简介作者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同时考虑以下问题:问题一:①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大屏幕展示例句)形式上a、点评用词的精确(例如: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b、点评用词的优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内容上点评情感的真实问题二:②用?号划出你不懂的句子,并静心想一想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作者的“绵绵思乡情、悠悠爱国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品意境,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深入作品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配乐诗朗诵<<思念故乡(散文诗)>>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想起故乡,我就默默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
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
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故乡,思念故乡,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
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步感受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2、作者介绍: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识记生字词)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投影出示,指名板演)2、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1)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状态?画出来。
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思乡)三、研讨与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2、提出如下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为什么“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答:②、“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失根的兰花附:一、课前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坍塌嚼菜根点缀枯萎栅栏喧哗2,指出句中的多音字和错别字.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燃.二、课堂检测题:1、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又是什么意思?“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2、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布置作业:做《配套练习册》一、二大题,上面的阅读分析题选做。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及答案《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及答案失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成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失根的兰花》,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之藩。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品味语言,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还不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也是本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这也是本课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法学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之初,我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并让学生跟着哼唱,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之后设计如下导入语:漂泊海外的游子,离家久了,远了,愁肠百结,在他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能勾起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根的兰花》,去感受作者陈之藩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此时我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提示学生在读时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查找工具书,同桌交流解决。
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坍塌”“喧哗”等重点字词,采用指名读、接龙读并纠错再齐读的形式为课文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交流后,我明确:文章以描写看花为契机,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引发思乡爱国之情。
鲁教版小学生六年下《失根的兰花》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失根的兰花》这篇文章时,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郑思肖的《兰花图》,通过设计问题来导入。
很好的到达了预期的目的:通过创设情景,奠定本文的基调。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熟悉的舞台。
从教学课堂的情形来看,学生很快就在《兰花图》下与郑思肖有了感情共鸣,对同名散文主题有了大胆的猜想。
导入新课时商讨式的口吻极具亲和力,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宽松的气氛下,对文章有一探究竟的愿望。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研读同题散文的兴趣,课堂气氛开始“热”起来。
这个导入可以说是整个课堂中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把握文章自由读”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个“热身”。
通过对文章初步把握,学生多角度的交流初读文章后的“所得”。
不必苛求面面俱到,不可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
老师此时需要的是一对倾听的耳朵,能够容下“杂音”的鼓膜。
同时肯定每一朵智慧的浪花,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江海。
老师怎能忍心用一句冷酷无情的话,用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
不仅如此,肯定学生多角度的'感受有利于整体、深入地把握文章。
学生在深入文本“品味感情自由说”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将课堂推向了**。
老师抛出的问题一、问题二就像无形的指挥棒,遥控指挥着学生的方向,使得课堂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内容广而不乱,深而不繁。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构建以“趣”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图文并茂的情景导入,以“自由读”、“自由说”的形式,让他们各抒己见,形成小小的“百家争鸣”。
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的促使下,保持着对课堂的“高温状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尽管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必须是大语文。
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课堂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阵地,课内的仅仅是整个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兴趣的触发点。
笔者认为只要立足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恰当呵护学生兴趣,就能“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7课《失根的兰花》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脱离被动局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 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
而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
《失根的兰花》教学方法、模式的阐述一、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论依据《失根的兰花》是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十七课,台湾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
作者由在美国看花引发了思乡爱国情怀,通过家乡景物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结。
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到教与学的每个环节。
以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感情为切入点,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怀,体会失根的兰花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学习借景抒情、对比的手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揭示目标,认知导航”,“自主学习,解惑质疑”,“互动探究,拓展提升”“成果展示,共享欢乐”,“检测评价,激励发展”六步教学模式,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营造了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求知的愉悦,创造的欣喜,学习过程成为幸福的旅程。
学生得到了知识、情感、能力的综合提升。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由李白的《静夜思》导入,共同的思乡主题自然迁移到新的篇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介绍作者为理解文章作了铺垫。
“揭示目标,认知导航”,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解惑质疑”,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题意, 找到理解文意的突破口,了解郑思肖及兰花的典故。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准备。
“互动探究,拓展提升”,是学习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围绕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落实学习任务。
与人物对话则是进一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感情。
“成果展示,共享欢乐”,让学生把知识自觉转化为能力,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检测评价,激励发展”,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能力,拓展解决新问题,积累知识,阅读诗文,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本、讲解、学习、课件有机的融为一体,在课件中展示了有关资料,推动了课堂的进程,丰富了学习内容,带学生进入了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六年级语文《失根的兰花》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失根的兰花》二. 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021年生,河北霸县人。
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余篇,《系统导论》与《人工智能语言》;散文《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以及《时空之海》。
本文选自《旅美小简》,是他1955年初到美国,在“寂寞的环境里,寂寞的写成”的书信体散文,重在倾诉切切思乡情。
2021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明确:这个字是“根”。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
③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五)品一品,语言意蕴1. 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明确:身处异域,很希望能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
2021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
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
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了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