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金融化挑战中国粮食安全_温铁军
- 格式:pdf
- 大小:64.30 KB
- 文档页数:1
农村金融研究 59December 2020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并不乐观,尽管粮食产量多年实现连续增长,但粮食消费量增速超过粮食产量达到年均3.39%。
以2017年为例,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创新高,累计进口13062万吨,同比增长13.9%,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粮食自给率仅为82.3%,预计2020年能提高至85%,但即便如此也徘徊在世界粮食安全标准(95%)以下。
因此,我国粮食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且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个缺口可能还会扩大,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要依靠财政手段,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等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政策性投入不断增加,随着财政资金投入逐渐丧失可持续性,加之财政性农业补贴的一些弊端,亟需财政金融手段协同,通过财政资金发挥杠杆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到粮食产业链中,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支持体系。
「摘要」论文通过对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在粮食金融化程度加深、粮食价格波动异常、外部不确定性增大背景下,财政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问题。
我国在粮食问题上长期倚重于财政手段,导致国内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体系扭曲,应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来撬动金融资源,两者协同发展来保障粮食安全。
当下,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下,要发挥财政和保险的信用保证和分担风险功能,建立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融资渠道以及功能完备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确保我国粮食价格和供给稳定。
「关键词」粮食安全;金融支持;财政金融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分担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鞠国华 王燕作者简介:鞠国华,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王燕,硕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相关文献梳理与启示粮食安全内涵由国际粮农组织(FAO)首次提出并不断完善。
一、入世对“三农”、而非单独对农业构成影响??人们既然已经比较普遍地接受了“三农”问题这个提法,就先得弄清楚中国入世到底是对农业有影响还是对三农有影响。
在这几年的讨论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无论有没有WTO的挑战,无论入不入世,中国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而且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单纯讲中国农业问题似乎不太合乎时宜。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把研究中国的所谓农业问题,转变为研究“三农”问题。
尽管“三农”问题的提法在中国官方的文件和报纸里排序,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但是对于做农村政策研究的人而言,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讲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这个排序的差别是明显的。
因为我们首先认为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大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尽管在说法上,学界还有不同意见。
但新闻界的朋友问到我的时候,我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并不是我提出的,是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中国人:孙中山和毛泽东,他们都曾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所以说,是他们把农民放在三农问题之首,我只不过按他们的提法延续下来做点研究而已。
因为农民问题是第一位的,又因为农民居住在农村,而土地这个农村最大的资产,它的产权是以村社为边界的。
所以如果讲农业经济研究,也需要把这种客观现实存在的产权制度作为基础,来研究农村的财产关系。
如果从理论角度研究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也首先应该看到,中国农村实际存在的是“小农村社经济”这样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制度。
所以,我认为第二位的问题应该是农村问题,也不是农业问题。
我在作一些非纯理论化地探讨问题的时候甚至说过,在中国,农业问题是派生的——是因为有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才派生出农业问题的。
假定中国有9亿农民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从中长期看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就是说农村的人口数量不可能在中长期大幅度下降,不可能下降到现在一般发达国家水平,即下降到10%以下,那么有限的耕地过去说14.5亿亩,现在说19.5亿亩,不管统计上说多少,相对于9亿农村人口来说,耕地的主要功能就不可能是生产资料,而是这么多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期,一些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声音日益高涨。
温铁军,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专家和学者,曾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被誉为“农业奇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农民对他的言行开始有所质疑和批评,认为他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负责任、不够真诚和不尊重基层农民的态度。
一些农民指出,温铁军在提出农村振兴战略的却很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
他的一些建议和政策主张往往来自于书本和理论研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调研。
这样一来,他的一些观点和决策往往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要,难以得到基层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一些农民对温铁军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感到不满。
他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一种傲慢和自大的态度,给人以不尊重基层农民的印象。
他有时候甚至会在公开演讲中表现出对农民的不屑一顾和轻视,让人觉得他与普通农民之间存在着一种莫大的鸿沟。
这种言行举止让一些农民感到被冷落和忽视,引发了一些不满和质疑。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推广农业技术和新模式的过程中,缺乏对基层农民的真正帮助和支持。
他偏向于宣扬一些高科技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忽略了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条件。
这样一来,很多农民无法从他的技术推广中受益,反而导致了一些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应该更多关注基层农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二篇示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著名学者温铁军的批评声音再度引起了热议。
不少国内农民对他的观点和言论表示不满,并指出了他在农村问题上的盲点和错误。
许多农民对温铁军的言论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一些观点有偏见和片面性。
温铁军在一些访谈中曾经提到过农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但却忽略了农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努力。
他似乎只看到了农民的困难和不足,却忽视了他们的艰辛和奉献。
许多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时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教授:粮食真的是几十年连续增长吗?简直是侮辱我的常识
谁都知道粮食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根本基础,但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全
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粮食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人认为,粮食是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以致于引发了短缺问题。
其实,粮食并非真的是连续多年增长,而是涨落平稳,因此,不能夸大粮食“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的说法。
粮食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作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气温、雨量等都是最
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暖状态,以致于许多丰收季缺乏降雨,或者洪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常常给农作物带来滋扰。
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并不能维持多年持续增长,而是涨落平稳。
另外,人口的增加也是造成粮食短缺的重要原因。
全球人口每年都保持一定的
增长,可在粮食本身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会增加每人的消耗量,以致于粮食的短缺。
如今,全球粮食供应紧缩,每人的粮食消耗量并未有显著减少,从而凸显出更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综上所述,粮食之所以变得短缺,不仅是因为它“连续几十年都在增长”,而
是因为人口的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这里,也需要我们重视粮食的合理使用,减少疯狂的消费以及大规模的浪费,维护粮食的。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温铁军是一个公众知识分子,他在中国时间网上发表了一个关于三农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温铁军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温铁军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中央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里推出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却比城市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依然低下。
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和长远性的措施,政府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还要加强农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包括农村道路、通讯网络、水利设施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与城市一样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温铁军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教育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他认为,在城市中拥有更多机会的农民工应该团结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争取合法权益的得到保障。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温铁军指出,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以“粮食安全”为例,目前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很高,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产品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保障民众的健康和安全,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
这个过程也会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
总的来说,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农民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和发展意识;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温铁军,1995年编者按:本文提出的学术观点仅为作者个人意见,可供讨论、商榷。
观点摘要:1.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本来并不是问题,事实上粮食总量近10年来随人口增加而稳定增长;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就好比“四抬大轿,四平八稳”。
2.粮食供给1983~1984年和1986~1992年已经两度受到需求抑制;1993~1994年区域性的需求陡增,源于1989年以来农民收入连年下降导致的民工潮在近年来投资连年膨胀作用下,涌出来的8000万新增“粮食高消费”人口。
3.粮价1993~1994年的异常变动,除表面性的需求拉动之外,主要应归因于财政、金融与流通的长期矛盾和外汇、外贸调整的短期影响。
4.粮食产销政策能否落实的根本问题在于决策倾向本身能否允许讨论;因当前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不利条件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避免农业衰落才真是问题。
一、题解对于中国这样人均仅有约0.1公顷农地,且人口占世界1/5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不言而喻是个永恒的问题。
但也正因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种基本国情矛盾、小农村社经济这种基本生产关系,是制约粮食生产与供给的主要问题,所以,粮食问题切不可单纯看作粮食生产上的问题,而应纳入整个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系统之中综合考虑;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研究粮食产销政策问题。
1.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如何以发展劳力密集就业为基本国策,加速城市化进程,尽快降低农业人口比例;从而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前提条件;以此改造小农经济,尽力使农业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挑战面前不致破产。
2.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城市工业原料和食品供给的角度,研究如何在改革中理顺与粮食商品有关的财政(包括中央地方、产区销区)、金融(包括外汇)、流通(包括外贸)的关系,进而解决传统体制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很多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同志都认为,有必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听一点不同意见,允许认真讨论一下以往的决策倾向。
温铁军: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中产阶级真正需要什么文|根据温铁军在“第十一届大赢家论坛”上的讲话整理导读温铁军老师作为最早提出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在分析中国农业根本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改革的重点,同时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小编根据温老师的讲话整理出以下内容,以飨读者。
6 月17 日,在京西宾馆举行的“第十届大赢家中国魅力全农业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着名三农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温铁军教授就世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
1城市化不能解决三农问题有人说城市化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不起,这个观点我在90年代是激进的主张者,现在我退出来了。
绝对不敢再讲靠城市化解决中国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我们大量的去调查了世界上城市化高以70%的情况,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靠着城市化能够缓解贫困。
城市化只是空间平移的集中贫困,使得贫困集中爆发。
以最近巴西为例、委内瑞拉为例,都很清楚看到,这两个国家都是80%以上城市化率。
农村贫困导致农民卖地,卖地上哪去?城市。
进哪?贫民窟。
贫民窟谁控制?黑社会。
所以巴西想搞个世界杯足球赛,对不起,得出动国防军,坦克装甲车站在十字路口上,完全违反宪法。
因此,在城市化解决贫困问题的手段上,我们不能激进,不能一蹴而就。
城市化绝对不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2从世界农业格局谈中国农业模式我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农业有个基本认识,结合这个世界实际情况至少用自己眼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儿,不至于被某些说法左右。
(为温老师传道授业的精神点赞!一直以来我们谈的是学习欧洲家庭农场模式,学习美国大规模农业模式,却很少有人从根本分析这些与我们的不同处,农业模式不能照搬,只有潜心分析,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资本主义分三大模式,这跟农业三大板块一样的。
那些殖民化大陆的资本主义就是典型的英格鲁撒克逊模式,那叫做野蛮资本主义,因为他们在殖民化过程中间充满了反人类的国家犯罪(小编想起了美洲大陆上可怜的印第安人民和农奴)。
温铁军一号文件解读观后感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来看,“稳”是总基调。
由于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呼应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思想。
想要求“稳”,必须守好两个底线:一是必须保证粮食安全,二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而坚守底线的根本在于坚持“三新”:新发展阶段就是国内大循环,新发展理念就是“两山论”,新发展格局就是城乡融合。
但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还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的老方式发展,以至于很多矛盾不能很好解决。
因为新发展理念和旧的理念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面对的外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而全球化挑战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全球过剩。
近20年来,西方主要国家通过增发大量货币,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
中央在面对这些全球过剩的挑战时,开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如何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守住守好粮食安全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坚持党政同责。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党委一把手负责,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承担起国家粮食生产的具体任务,粮食安全不再只是农业生产部门的事。
怎么确保不出现大规模返贫?怎么才能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从而盘活脱贫攻坚时期国家投入的大量设施性资产。
在脱贫攻坚时期,国家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建设,形成了数以百万亿元的设施性资产。
这原本是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产没有被盘活。
现在要想让农民,特别是脱贫农户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财产关系,才能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方法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谈到的“三变”改革。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4年第11期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温铁军(这个字体要单独设计)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于北京。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农民是第一位的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
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他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
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
采访中,他不断地变换着手势,分析道: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金融化能源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随着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趋势的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中国应该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改善中国能源状况以及培育农业龙头核心企业等方面加强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构建。
标签:金融化能源化;粮食安全;战略选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粮食具有商品属性。
粮食除了满足粮食生产者的需要之外,还可以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卖给粮食的需求者。
在商品属性这一点上,粮食和其他物品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产业的发展以及世界能源产业技术的进步,粮食逐步摆脱了之前单一的商品属性,开始和金融以及能源产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也逐步地被社会公众所熟知。
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给粮食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粮食的属性扩宽了,由之前单一的商品属性演变成商品、金融和能源三者结合的混合属性。
在粮食能源化和粮食金融化的趋势下,依托全球范围内的军事、科技、能源与金融优势,美国逐步推进和实施其全球粮食战略,试图以粮食为武器,以金融和能源为助力,实现控制和独霸世界的战略目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粮食的战略地位被空前提升,国与国之间有关粮食的战略博弈将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随着粮食战略价值的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必然要受到其他国家粮食战略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粮食全球战略的影响。
1金融化能源化背景下粮食安全的新问题1.1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性增强相关的研究表明,从1961年到2009年,世界主要粮食价格的平均波动呈现出明显增加的态势。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金融衍生产品的日益泛滥,粮食贸易投机活动猖獗,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价格逐渐偏离供求机制约束下的相对均衡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波动的特征。
1.2粮食价格决定机制变得复杂经济学供求理论告诉我们,粮食价格从根本上应该受到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状况是粮食价格的决定机制。
温铁军: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如何平衡作者:来源:《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10年第01期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农业用地的流转历来都是鼓励的,但主要是在农业内部。
而从流转的形式上来说,以往外部企业或外部资本力量进入农业,试图形成多少千公顷、多少万公顷的大农场,这种做法大概只在少数土地资源宽松地区有可能实现,大多数地方是很难实现的。
在资本过剩时,有很多企业试图利用自己的资本来占有资源,以获取把资源转化成资本的增值收益,但就是这种对乡土社会完全不了解、以为凭着资本优势就能直接占有乡土社会资源的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冲突,而政府是不会承担社会冲突最终代价的,亏的要么是农民,要么是企业。
因此,农地要完全自由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得等八亿农民、九亿农民剩下一亿不到,中国十八亿亩耕地才有可能实现完全自由流转。
农地流转:入股还是租赁?从现实角度来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土资源部长期从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试点中,已经体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政策要求。
农村建设用地可以以作股的方式从事基本建设,可以以租赁的方式跟工商企业结合,不同在哪儿呢?因为基本建设是可以长期获取收益的,无论是搞车站、搞码头、搞水厂还是搞电厂,为了降低基本建设用地的成本,农民土地作了股以后可以占有相当比例的收益,这样农民就会配合,不会出现社会矛盾,不会像现在这样发生大量社会冲突,所以我主张基本建设用地可以作股。
为什么我们主张工商用地租赁呢?是因为工商企业现在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三年,很多企业拿了地以后到银行套几笔现金就跑了,稀缺的资源就这么轻易给了工商企业,甚至有一些权钱勾结的现象,最后很可能造成银行资金没了、老百姓地没了、社会矛盾发生了,政策也收拾不了的局面。
所以在这个变化比较快的时代,我们不太主张把土地卖出去,作股的方式并不是卖出去,租赁的方式更不是,所以在农地上转让顺畅,在非农牧地上应该是在除了用途管制、规划加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以往试验中有过的经验教训,大体上会把1/3左右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给村社集体,或者还给农民,比例高于一半的土地征占,一般土地征占只给当地农民留用5%,最好的也不过留15%。
粮食市场“金融化”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者:白青山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12期文/白青山粮食不仅是农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之一。
其意义可想而知。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金融化浪潮,其中食品金融化在农产品金融业中表现最为突出。
粮食金融化在粮食的生产、粮食的加工以及粮食的贸易等多个方面影响粮食的供应。
而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能规避粮食价格风险,通过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等,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了一个漫长的粮食价格管控时代。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逐渐放开对粮食价格的管控,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粮食期货交易市场,为中国粮食价格的市场化运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粮食市场金融化为背景,主要研究粮食市场“金融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的粮食生产概况与粮食金融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人民群众的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一向比较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
特别在2002年后,中央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五份关于农业的支持性文件。
2013年,关于中国继续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作为重中之重,城乡战略思想“四同步化”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支持农村重大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中,农林水事基金6195.99亿元,同比增长12.8%。
2012年,比中央公共支出高8.5个百分点。
2003—2015年,中国粮食逐年增长,实现“十三年”连续增长(见表1)。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这样的成果主要来自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粮食的生产。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在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供应和粮食供需背景下的问题,也涉及食品的生产、食品的流通、食品的加工以及食品的消费。
粮食食品金融化,所引起的所有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温铁军: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中产阶级真实需要什么温铁军: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中产阶级真实需要什么文 |依据温铁军在“第十一届大赢家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导读温铁军老师作为最早提出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在剖析中国农业根本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将来中国农业改革的要点,同时为我国农业公司的发展指了然道路,小编依据温老师的讲话整理出以下内容,以飨读者。
6 月 17 日,在京西旅馆举行的“第十届大赢家中国魅力全农业家产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有名三农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温铁军教授就世界农业家产发展趋向为切入点,商讨中国农业公司的将来发展。
1城市化不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有人说城市化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不起,这个看法我在90 年月是激进的主张者,此刻我退出来了。
绝对不敢再讲靠城市化解决中国的问题。
为何?由于我们大批的去检查了世界上城市化高以70%的状况,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靠着城市化可以缓解贫穷。
城市化不过空间平移的集中贫穷,使得贫穷集中迸发。
以近来巴西为例、委内瑞拉为例,都很清楚看到,这两个国家都是80%以上城市化率。
乡村贫穷致使农民卖地,卖地上哪去?城市。
进哪?穷人窟。
穷人窟谁控制?黑社会。
所以巴西想搞个世界杯足球赛,对不起,得出动国防军,坦克装甲车站在十字路口上,完整违犯宪法。
所以,在城市化解决贫穷问题的手段上,我们不可以激进,不可以一挥而就。
城市化绝对不是解决中国贫穷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2从世界农业格局谈中国农业模式我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农业有个基本认识,联合这个世界实质状况起码用自己眼光好漂亮看这个世界究竟怎么回事儿,不至于被某些说法左右。
(为温老师传道授业的精神点赞!向来以来我们谈的是学习欧洲家庭农场模式,学习美国大规模农业模式,却极罕有人从根本剖析这些与我们的不一样处,农业模式不可以照搬,只有专注剖析,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资本主义分三大模式,这跟农业三大板块相同的。
那些殖民化大陆的资本主义就是典型的英格鲁撒克逊模式,那叫做野蛮资本主义,由于他们在殖民化过程中间充满了反人类的国家犯法(小编想起了美洲大陆上可怜的印第安人民和农奴)。
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
温铁军
【期刊名称】《农村经营管理》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温铁军一、题
解对于中国这样人均仅有0.1公顷农地,且占人口80%的农民被迫生活在被城市现代化所隔绝的乡士社会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不言而喻是个永恒的问题。
但也正因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种基本国情,是制...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温铁军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研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1
【相关文献】
1.借鉴国际经验保障粮食安全——日本粮食政策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警示 [J],
郭芸芸
2.一部深度研究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力作——《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评介 [J], 高进水
3.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与其他粮食主产国的比较--基于世界粮食安全指标(GFSI)分析 [J], 田甜;李隆玲;武拉平
4.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银行转型发展问题分析——以黑龙江北大荒粮食银行为例
[J], 杨楠;祝洪章
5.加强粮食经济研究,更好地为新世纪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清在中国粮经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讨上的讲话(摘要)[J], 白美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