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下册:差不多先生传
- 格式:pdf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25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胡适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1919年爆发了一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论战,那就是两位著名的学者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引起当时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别跟陌生人说话》《差不多先生传》二. 教学重点:1. 进一步提高对材料的归纳能力。
2. 学习文章多角度选择典型材料的特点。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选择典型材料的特点。
【学习提示】《别跟陌生人说话》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给加点字注音或按照注音写汉字:yóu lǚ gāngà xī zhūn尤其履行尴尬膝盖谆谆xiáng wān chéng yǎn kè慈祥剜出经受俨然固守jiè jié chí hùn fù hè训诫抢劫松弛含混随声附和2. 形近字注音组词:3. 解释下列词语:训诫:教诲和警告。
固守:严格遵守。
丰盈:超级丰硕。
俨然:形容很像。
为难:神色态度不自然。
饥寒之虞:虞,忧虑。
颠扑不破:无论如何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都不会被推翻。
浑然不觉:完全没有感觉到。
随声附和:他人说什么自己也随着说什么,比喻没有主见。
二. 文学常识:刘心武,四川成都人,今世作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其中的《班主任》被以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起之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中篇小说集《如意》,长篇小说《钟鼓楼》等,本文选自《刘心武自述》。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灵敏,擅长做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很多具有社会思考的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 课文分析:题目是读作“别和陌生人说话”?仍是读作“别和陌生人说话”!此处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疑问。
通读课文,结构并非复杂,可以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2——7段)写母亲与父亲的训诫不同,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
文章起笔,先摆出父亲对子女的吩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与之相反,虽然母亲对父亲的话一贯随声附和,但在这一方面却不能率先履行。
尤其在火车上,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
开头的最后一句是一个过渡段,自然开启下文的内容。
第二部份:(2——7段)写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故事。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目的: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
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①准备四个装有无色透明的水的瓶子,分别是开水,盐水,柠檬水,及糖水②找四位同学上台,先询问他们心中猜测的是什么,喝后说出里面分别是什么水,再说出他们与原来心中所想的答案一不一样,有没有差别。
③结论:看起来也许并没有很大差别,但不同就是不同。
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
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揭示目标: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
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差不多chà瞪dèng2、积累下列雅词:①精明②焦急③算帐④称赞⑤榜样⑥人人皆晓⑦处处闻名⑧从从容容⑨断断续续⑩愈传愈远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
生于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卒于民国五十一年,年七十二。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
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
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书。
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3、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①说说的文章主旨──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
《X进中举》《差不多先生传》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X进中举》,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的方法等刻画人物性格。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差不多先生传》,体会文章的讽刺、批判色彩,学习运用夸X、反语的技巧,加强讽刺的效果。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省思敷衍随便的害处,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概述《X进中举》1、字词积累作揖(yī):拱手行礼。
带挈(qiè):提携。
行事(háng):行业。
腆着(tiǎn):挺着。
啐(cuì):唾。
不省(xǐng)人事:失去了知觉,陷入昏迷状态。
省,醒悟,明白。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兀(wù)自:只管。
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结起来打结。
桑梓(zǐ):家乡。
古时候住宅旁多栽桑树、梓树,后多用桑梓指代家乡。
轩敞(xuān chǎng):(房屋)高大宽敞。
2、内容把握《X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
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本文通过对X进中举发疯以及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态度变化的描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从而对科举制度的罪恶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X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反衬了X进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第二部分(第3~12段):围绕X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周围各色人等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
结构图示:3、人物形象X进: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
一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
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耗费在应试和科场上。
中举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岳父可任意辱骂他。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叠音字构成词语。
()其谈()有礼()不舍()善诱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⑵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⑶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3、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A、何必太精明呢?B、不是差不多吗?C、何必太认真呢?D、以上皆非4、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5、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
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7、(2006年武汉试题)根据语境和句式仿写。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苍白,你会懊恼;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你会自卑;也许,,,;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
二、同步解读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叠音字构成词语。
( )其谈( )有礼( )不舍( )善诱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 )( )⑵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⑶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 )3、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 )A、何必太精明呢?B、不是差不多吗?C、何必太认真呢?D、以上皆非4、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5、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
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7、(2021年武汉试题)根据语境和句式仿写。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苍白,你会懊恼;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你会自卑;也许,,,;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
二、同步解读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