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8.53 MB
- 文档页数:19
西师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6个教学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
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
③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两位小数的认识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旋转、平移和对称两部分。
“统计和概率”本册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简单的统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走进课外活动基地、一天用的纸、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建筑中的对称”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教师们可以把目标用小纸条的形式写来粘在各单元的前面,用以及时指导该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三、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编写上,一方面注重突出《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注重与前面各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本册教科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就本册教科书,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学习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并获得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因此本册教科书特别注重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2、注重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建构。
本册教科书在展现知识时,注重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注重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
5、注重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
6、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设计。
7、注重数学文化的拓展延伸。
四、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
2、口算练习卡片和数字卡片
3、钉子板、画有点子或方格的纸。
4、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皮尺等。
五、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可见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乘法计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师力争让学生计算方法人人过关。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并能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抽象、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乘法口算、笔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感受和大家一起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2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1 个因数所得的积的定位。
教科书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每一步均用竖式列出,就定位问题,还给出了对话框进行提示,并用小棒指出数位的位置,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定位的算理,这样编排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3.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激发学生产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时空,一方面使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另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小节: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等内容。
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题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注意探讨口算的一些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以上3个例题都要注意: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算理的探究)。
例4:编排目的是巩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同时体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2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5: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
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
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6:用一只青蛙的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算法。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怎样来的,结合立体右边的填空来理解。
例6下面的对话:“笔算两位数乘两位乘法要注意地方?”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要每一位学生都进一步熟悉笔算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过程,从而更好的经历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例6下面的“议一议:怎样笔算79×80”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乘积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写法。
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的想、说、填可以从大量的例子中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至少是三位数,最多是四位数的结论。
发现规律
例7:通过情景图和表格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速度不变,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
表格能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关系,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的1题就是这一规律的运用,联系三1~4题都是此类练习题。
第二节:解决问题
例1:是乘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时重点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
注意方法不唯一,可以先求1所学校的人数,再求22所学校的人数,也可以先求22所学校站了多少列,再根据每列的人数求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体会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为题材,采用情景图中两位学生对话的形式来引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解决例2的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算1箱矿泉水的数量,再算25箱的数量。
这里也是让学生掌握“归一”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活动主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景,可以拓展许多与该单元有联系的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介绍数学文化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整体说明(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并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5.积极主动地参与面积单位换算、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面积的开始,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传统的数学教材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价值取向偏重于面积的计算,而忽视通过测量活动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忽视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忽视估测对形成面积观念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难以落到实处。
本单元教材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特别注重
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在实处,把测量活动贯穿全单元的始终。
在凭肉眼观察、数方格等活动中认识面积单位和统一的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在画一画、量一量的活动中认识面积单位,在用面积单位去拼摆中探索出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比较几种面积单位的活动中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换算,将估测用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中。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首先,面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往往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加强具体实例的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面积单位的换算是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一要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二是配合直观图像让学生在测量中去体会、比较面积单位。
教材第32~36页通过大量的让学生直接观察、叠放、借助方格做面积单位等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第三,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材第39页上通过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和在已知长方形上覆盖面积单位的操作活动等多次操作后,去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总之,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材把面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例题的学习都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动手操作来完成。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注意现实性,力求为学生提供从事观察、比较、认识、操作等实践活动的鲜活素材。
首先,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环境来出现不同的面,以测量中出现的矛盾(两
片树叶怎么比大小,方格的数量不同,面积就不相等吗)激发学生学习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第32页对话框中“怎么比这两片树叶的大小呢?”第38页第5题“各块豆腐干各大约要多少钱?”第50页“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从例题到课堂活动再到练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合作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比如,第40页“求电视荧屏和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第51页“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测量方法是有用的,能够用来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创造一些组织活动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测量、操作、交流等,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切忌教师单纯地讲授、演示,学生眼看手不动,耳听嘴不用,背公式套公式的做法。
为此,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要多创造条件,与感受具体的实例相结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子让
学生摸桌面、书面、文具盒面、树叶面,把两本书重叠起来比较封面的大小,观察两个图形的大小,通过数墙上贴的瓷砖来比较墙面的大小,把两片不同形状的树叶放在大小相同的方格上进行比较,从而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通过做1 cm2、1 dm2、1 m2的正方形纸块或框架的过程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时还要注意根据学习的需要突出操作重点,如教学“1 dm2”时,重点应让学生认真观察、想象1 dm2的实际大小,不仅要有助于学生在头脑里切实建立起1 dm2的实际空间观念,还要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1 dm2与1 cm2之间的关系。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化,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用面积单位去覆盖已知的长方形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操作,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操作、分析、归纳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注重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目的。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传统的几何知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计量单位的换算,轻对空间观念的培养。
而《数学课程标准》则要求“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注重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对测量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以达到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的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比较、面积单位的换算等内容作为教学的关注点,而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周围物体上的各种面、体会生活中有必要统一面积的计量单位,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估计实际图形(或实物)的面积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在实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小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建议
本小节可用2~3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面积的意义时,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二是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起新的认知冲突。
第24页主题图要与第25页例1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主题图主要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和线索,在让学生观察了这一幅图,了解图中提出的问题后,指出本单元我们要研究物体的一些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方面的问题。
教学例1:提供了两个情景图:摸课桌的面,摸数学书的封面。
该主题主要是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教师还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说一说其他物体的面。
教学例2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教室内一些物体的面,然后摸一摸能够摸到的物体的面,在充分看和摸的活动后,指出这些物体
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仅凭眼睛看,你能看出哪些物体的面比较大吗?如果要比较数学书与语文书的封面、两枚硬币等面的大小,你还有什么办法呢?引导出不仅可以凭眼看,还可以采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
然后指出:黑板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大小吗?它们的大小又怎么比较呢?从而概括出面积的意义。
然后提出怎么比较这两片树叶大小的问题,由此转入例3的教学。
教学例3时,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面墙上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比较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瓷砖来比较墙面的大小,总结出不是把贴瓷砖部分拿来直接比较,而且通过第三者——瓷砖进行比较的。
这里的瓷砖就可以作为一个面积单位来看。
然后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启示来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当学生受到启发找出用一个相同单位来比较这两片树叶的大小就行了,教师指出这里的方格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面积单位,再次,又引导学生比较黑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学生也可能很快想到用方格去量,教师指出只要用一个相同的面积单位,如方格测量出结果,再比较都是可以的。
例4: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先出示不带方格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学生可能会想出比较好的办法来比。
这时教师指出如果把这两个图放到方格图上观摩或在这两个图上作出方格,就有办法比较了,随后,出现已分好的方格图进行比较,得出图B有24格,图A 有6格,并思考为什么不能说图B比图A大呢?由此得出: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需要用相同的面积单位。
教学面积单位,要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让学生感受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例5的cm2、dm2、m2时,必须让学生经历做正方形格子,观察做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这个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表象去估计文具盒、课桌面、教室地面等大小的过程。
因为dm2、m2对学生来说缺乏经验的感受,所以教学时,要尽量结合当地的环境,通过学生可以感受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这两个较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在例5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清楚在怎样的测量和计算中使用较小的和较大的面积单位。
同时,还要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以更好的建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第二小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节内容可用3~4课时进行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要放在探索面积公式,经历探索的过程。
教学例1时,首先在明确学习任务,明白操作的要求后,进行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式的探索都是可以的,无论哪种探索方式,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指导学生拼或覆盖时要注意每两个正方形纸片之间不要有缝隙,指导学生在摆好图之后,把观察的着力点放在用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上,指导学生在摆图、填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例2时,在出示题目要求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电视
荧屏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它的面积;遮电视机的方巾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是讨论的重点,然后由学生独立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例3估计图形或实物面积的大小,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的教学重点是对给出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估计。
教学时先让学生测量出数学书封面或选一张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算出面积,再用它去估计课桌面的面积更有实际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在计算图形或实物面积的大小时,都要先进行估计,养成估计的意识。
第三小节《简单的换算》教学建议
本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把简单的单位换算与直观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用两种不同的长度单位去度量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从而得到用两个不同的面积单位来表示同一个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是突破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一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一个边长10 cm的正方形,当学生标出边长是10 cm后,提出“如果用dm表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又是多少dm呢?”接着让学生分别用边长10 cm和边长1 dm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提问“通过用两种不同的面积单位计量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你认为1 dm2等于多少cm2呢?”再接着让学生把这个正方形分成边长1 cm的小正方形,并在小组里讨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正方形里面包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