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语言学简史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公元前3、4世纪开始,到公元4世纪
1、按本质论
“按本质论”在《克拉底洛篇》中由克拉底洛提出,他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比如neigh( 马叫)、hoot(猫头鹰叫)、tinkle(钟表声)模仿了他们所代表的东西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些词虽然在语言中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他词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他们探讨词源,认为词义可以通过天然的联系加以扩大,如河流的入海口也可以用mouth表示,瓶颈口也用neck表示。
2、按规定论
“按规定论”在《克拉底洛篇》中由赫尔摩根提出,他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任意的,人们可以随意改变它。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柏拉图在《克拉底洛篇》中对按本质命名的详细论证开了词源探索的先河,因此被认为是词源学的创始人。
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
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
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
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
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
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二)柏加摩斯学派——变则派
“变则派”认为,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定律和规则性而言,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他们侧重研究语言中的不规则词汇。
认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比如单个城市Athens,用的是复数形式,immortality是肯定意义,却是否定形式,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分为阴性阳性,并且词形与词义没有一对一的关系。
(三)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类比派
1、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主要观点。
这一派可叫“类比派”,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他们努力研究语言的规律性,把词汇分门别类,编制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
代表人物是语法学家亚里斯塔克。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学术观点在特拉克斯的《语法术》中集中起来。
他对传统语言学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特拉克斯和《语法术》是第一部真正的希腊语描写语法。
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
瓦罗《论拉丁语》是一部研究拉丁语语法的专著。
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离格)
第三章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2学时)
欧洲4-14世纪 14-18世纪
2、但丁《论俗语》
在中世纪的欧洲,拉丁语是教会和官方专用的语言,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创立民族语言学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从理论上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但丁,他的《论俗语》是最早的一部用拉丁文写的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
但丁在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意大利语的必要性,他从语言的起源和历史讲起,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中世纪的偏见。
《论俗语》把意大利全国方言按各地不同的特点,分成十四种。
提出通过综合各种方言的优点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把这种理想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光辉的语言”,所提方案并不现实,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但是提出研究方言,跟拉丁语的霸权地位相抗衡,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具有积极作用。
3、思辨语法学派
(1)经院哲学
(2)思辨语法学派(摩迪斯泰派、方式派)
思辨语法学派脱离个别语法,深入地思考语法的一般特点,他们的论文一般采用Grammatica speculatira(思辨语法)或De modis significandi(表意模式)为题,所以被称为「思辨语法学派」或「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e),他们把语言看成是思辨的对象,而不是观察的对象,他们不研究会和描写任何一种具体的语言,也不触及语音,只是从哲学角度对一些语法体系做出解释。
他们对语言学的独特贡献主要是「表意方式」这个概念的提出和阐发,他们认为语法范畴不是依词的所指而定义的,而是依其表意模式而定义的,譬如法语「痛苦」的意义可以用动词souffrir表达,也可以用形容词souffrant、名词douleur表达,这些词表达的对象(基本意义)都一样,区别只是表意模式的不同。
他们强调从逻辑的角度来发现语法,P. Helie曾说:「不是语法学家发现语法而是哲学家发现了语法。
」由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结果就导致普遍语法观念的产生。
二、经验语法与唯理语法
文艺复兴导致拉丁语地位下降,活语言地位提高,研究各民族活语言的学者渐渐增多,各国的经验语法就相继诞生,《德语语法》、《匈牙利语法》等等。
经验语法在英国发展较快。
与此同时,唯理语法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他们沿袭中世纪的老路,仍以拉丁语研究为主,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则往往照搬拉丁语的规则和格式,机械模仿。
这一时期虽然二者是并行发展的,但是从总的趋势上看,唯理语法占主导地位。
17世纪中期,法国唯理语法学派正式形成。
1、经验语法
十四世纪起,由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提高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自觉,用民族语言传教的风气打破了拉丁文一语独尊的局面,圣经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文,各民族的语法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一时间《德语语法》(1451) 、《匈牙利语法》(1539)《法兰西语法》、(1562)《斯拉夫语语法》(1648)、《英语语法》(1653)、《斯洛文语语法》(1656)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如巴西、秘鲁、中国的语法也出版了,这些语法的研究以语音的、词法的(morphological)描写为
重,他们的描写主要在反映语言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有许多细致的观察,一般统称为「经验语法」。
2、唯理语法
(1)名词解释
在经验语法蓬勃发展之时,仍有许多学者继续沉迷于思辨语法的老方法,寻找语言的普遍性,而所谓普遍性往往是以拉丁语为标准的,拉丁语没有的,别的语言不能有,拉丁语有的,别的语言不能没有。
经验语法学派则相信每一个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他们竭力证明拉丁语语法存在着人类语法的公式,这一派学者叫做「法国唯理学语法学派」或波尔?罗瓦雅尔(Port-Royal)学派。
17世纪中期,唯理语法学派在法国正式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阿尔诺(A. Arnauld)(1612-1694)和朗斯洛(Cl. Lancelot)(1615-1695)。
该学派又被称为“波尔·罗瓦雅尔语法学派”,这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普遍唯理语法》是在巴黎郊区的波尔·罗瓦雅尔(Port - Royal)修道院里编成的。
波尔·罗瓦雅尔修道院位于法国凡尔赛南部,建于1204年,起初是一个女修道院。
1598年,阿尔诺被委派管理该院。
1626年,阿尔诺把院里的许多女修道士迁往别处,在修道院内收了一些隐士和非教士住宿,这些人大都是院长亲属,他们在那里过着一种半修士的生活,从事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哲学研究)。
法国的许多著名学者如巴斯加尔、德·萨西、尼戈耳等等,都在那里住过。
阿尔诺和尼戈耳曾经合编过一本教科书《波尔罗瓦雅尔逻辑》,几年以后,阿尔诺和朗斯洛在这本逻辑书的基础上编成了《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
généraieet raisonnée)。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1660年出版,共四万字,是一部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
(2)《普遍唯理语法》的主要观点
a、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唯理语法》最重要的部分是阐述普遍语法理论的部分,这也是该书最有特色的部分。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一切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虽有民族之别,但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逻辑上:语言的结构由理性决定,而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规律是一致的,所以任何语言的结构规律在本质上应是相同的,它们在表面形式上的不同只是同一体系的变体而已。
语法的任务是研究语言,逻辑的任务是研究思想,由于语言和思想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法和逻辑也应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语法应该依靠逻辑,语法范畴是逻辑范畴的表现,逻辑是普遍的,语法也就是普遍的。
因此,这一学派竭力想揭示隐藏在不同语言语法背后的共同的东西,希望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般原理。
他们所要揭示的,正是不同语言各自的语法在交流思想(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所隐含的语法同一性,即要探索所有语言在表面差异之下的共同特征。
他们试图用从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现代欧洲各种语言中摘引的例子,来说明这些语言中隐含的所谓普遍的语言特征。
他们设想,普遍语法隐含在所有语言的实际结构中,而不是仅仅表现在某一种具体的语言内。
他们也曾经尝试过编写普遍语法,他们的这种尝试对后人的研究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b、词类的划分
该书在词类划分方面的分析应该说是相当深入的,例如他们对名词和形容词的区别的分析就颇具启发性。
在谈到实体名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时,他们指出:“我们的思维对象或者是事物,如地球、太阳、水、木头,这些平时称为实体(substance);或者是事物的样子或变化方式,如是圆的,是红的,是硬的,是有学问的,这些称为附属性质(accident).”实体和附属性质是不同的,实体名词和形容词也应明确划分开来。
(3)孔狄亚克
17、18世纪的法国人孔狄亚克在其《人类知识起源论》中说,语言起源于“自然的呼声”。
他说,有一些自然的符号,或者说自然为使人类表示快乐、恐惧、痛苦时等情感而创立的各种呼声、人类天赋的反省能力,正是从这种“自然的呼声”得到启发,从而创造出任意性的声音符号来的。
这一关于语言起源问题的假说,后人一般称为“感叹说”。
(4)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主要观点是“摹声说”。
《论语言的起源》一文获得1769年普鲁士科学院论文奖。
他认为,人能反思,当他凝神于在感官面前的形象的一刻,会在一个事物形象中自由停留。
把这个形象清楚而冷静地加以考察并标记时,语音就产生了。
举例说,当一个人看见一只羊,就想从它那儿找出一个特征,“咩咩”的叫声突然给了一个强烈印象。
反复多次,“咩”便成了羊名。
反对语言神造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悟性的产物。
强调语言受制于个人思维的发展状况,而不以社会的需要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