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六成藏在罗布泊
- 格式:doc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5
野骆驼:六成藏在罗布泊
作者:赵序茅
来源:《森林与人类》2017年第04期
罗布泊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中国旱极”“全球最危险的十大禁区之一”。
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如此干旱、荒凉、危险的地方,却生存着大型哺乳动物——野骆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野骆驼是大型偶蹄类动物,体躯高大,和家养的双峰驼十分相似。
100多年前,人们认为野骆驼早已灭亡,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罗布泊重新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目前,它们的种群数量不足1000峰,其中中国境内大约600峰,蒙古国大约有350峰,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深藏在亚洲最干旱的地带
罗布泊是亚洲中部最干旱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水和盐分的聚集地。
这里的盐壳几乎和石头一样坚硬,没有淡水,有的只是零星散布的又苦又咸的盐泉。
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而夏季又出奇的热,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摄氏度以上。
一年四季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只有在盐泉附近长着稀疏的盐生植物,如沙拐枣、骆驼刺。
野骆驼是如何在这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地区生存下来的?这就要从野骆驼自身说起,它们身上的一切构造都是为了适应沙漠而存在。
在沙漠中生活,必须具备防风沙的功能。
野骆驼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既可以保证呼吸通畅,又可以防止风沙灌进鼻孔内。
更为神奇的是从鼻子里流出的水还能顺着鼻沟流进嘴里。
它耳壳小而圆,可以折叠,内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
它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的眼睑,两侧眼睑均可以单独启闭,在弥漫的风沙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的视力。
再看野骆驼的毛发。
它背部的毛有保护皮肤免受炙热阳光照射的作用。
野骆驼全身的淡棕黄色体毛细密柔软,但均较短,毛色也比较浅,没有其他色型,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接近。
每年5月-6月换毛时,旧毛并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绒被与皮肤之间形成通风降温的间隙,从而度过炎热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绒长成以后,旧毛才陆续脱掉。
野骆驼背上最显著的特征是生有两个较小的肉驼峰,下圆上尖,坚实硬挺,呈圆锥形,峰顶的毛短而稀疏,没有垂毛。
过去,人们曾认为驼峰是贮水的器官。
后来的研究表明,那里存储的是“能量”。
驼峰的结构主要是脂肪和结缔组织,隆起时蓄积量可高达50公斤,在饥饿和营养缺乏时逐渐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
此外,野骆驼还具有适时变化的体温,傍晚时升高到40摄氏度,在黎明时则降低到34摄氏度,从而适应沙漠地带一天中较大的温差。
野骆驼的四肢细长,与其他有蹄类动物不同,它的第三、第四趾特别发达,趾端有蹄甲,中间一节趾骨较大,两趾之间有很大的开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连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为“丫”字形,并与趾骨连在一起,外面有海绵状胼胝垫,增大接触地面部分的面积。
因而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还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热、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伤。
此外,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增厚,形成7块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以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
不仅身体的构造适应沙漠的环境,野骆驼在行为方式上也深深打上了沙漠的烙印。
在沙漠中生活一定要耐得住饥渴。
野骆驼很耐渴,能够很长时间不喝水。
野骆驼耐渴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况下,它可以一次畅饮10多公斤,水在胃内被贮存起来;二是它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粘膜面积很大,能防止水分流失;四是它的体温昼夜差别竟达6摄氏度,所以能够通过调节体温来控制水的消耗。
此外,它的皮肤很少出汗,排尿较少,粪便干燥,含水极少,呼吸次数少,从不开口呼吸。
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喝水。
除了耐渴,沙漠里的骆驼还练就了喝咸水的本领。
野骆驼的食物多种多样,沙漠中生长的棱棱草、狼毒、芦苇、骆驼刺等贫瘠的沙漠植物都是它们充饥的食粮。
它们吃饱后就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
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野骆驼练就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有“沙漠之舟”的赞誉。
沙漠中迤逦走过“骆驼小道”
由于野骆驼外形酷似家骆驼,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家骆驼野化的种群。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对野骆驼和家骆驼的血液成分进行了对比,发现野骆驼白细胞的染色明显比家骆驼的淡,野骆驼血液遗传基因与家骆驼有明显差距。
纽约动物园的科学家则从基因学的角度阐述两者的差别:野骆驼的基因链比家骆驼多2-3个,而人的基因链比黑猩猩也就多5个。
这些都说明野骆驼和家骆驼分属两个不同的种。
野骆驼一般结成群体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开始结成5-6只,或十几只左右的群体,有时甚至达到百只以上。
在沙漠中迤逦行走时,成年骆驼走在前面和后面,小骆驼则排在中间,并常常沿着固定的几条路线觅食和饮水,我们称为“骆驼小道”。
野骆驼非常机警,视觉很好,听觉灵敏,很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为了找到水源与食物,野骆驼要经过200-300公里的长途跋涉。
吃饱喝足后,它们会马上离开,生怕有意外发生。
如遇危险,它们便会立即狂奔而去。
而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它们还是经常碰到天敌。
目前,野骆驼的“敌人”主要是狼和人类。
狼是野骆驼的主要天敌,在中蒙边境分布区,狼群危害是野驼
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蒙古国据图尔朵特研究报道,从1984年-1989年发现的89头死亡野驼中有61%是被狼捕杀的。
由于狼害严重,蒙古国境内的野驼幼仔成活率很低。
繁殖期,每个骆驼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几峰母驼及未成年幼驼组成,有固定活动地带,除非季节转换时才进行几百公里的长途迁徙。
另外,公驼一旦到了两岁左右,就会被逐出种群,它们要去别的种群争夺“领导权”。
野骆驼的繁衍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进行,能够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个体才可存活下来。
每年1月-3月是野骆驼的发情季节,这时雄驼的性情显得极其暴躁,常常不吃不喝,甚至连觉也不睡。
一个驼群之中只能有一头雄驼,其他雄驼要被赶走。
如果偶尔两个驼群相遇,双方的雄驼绝不相容,立刻冲出来相互撕咬。
它们之间的打斗别具特色,雄兽争斗时,主要是将头部伸到对方的两腿之间,绊倒对方后再用嘴撕咬,直到有一头甘拜下风为止。
此外,打斗中野骆驼还有一个绝招,发怒时会向对方喷吐唾液和胃里的东西。
打斗结束后,带着余威的战胜者便领着两群雌驼离去。
这时常常见到单独行动的野骆驼,往往是求偶争斗的失败者。
也有发情的雄性跑到家骆驼群里,与雌性家骆驼交配的情况发生。
雌驼每2年繁殖一次,怀孕期为12-14个月,翌年3月-4月生产,每胎产1仔。
幼仔出生后2小时便能站立,当天便能跟随双亲行走,直到1年以后才分离。
野骆驼在产仔期间,若母骆驼或驼群受到惊吓,驼群会迅速离去。
年幼体弱的幼驼就会被落下,最终饿死或被狼吃掉。
这也是野骆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60%的种群在罗布泊
野骆驼曾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国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的西北一带。
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
野骆驼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阿尔金山北麓、罗布泊嘎顺戈壁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中蒙边境的阿尔泰戈壁滩,是它们仅有的四大栖息地。
研究表明,在人口稀少的古代,整个中亚到西亚东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地区,西起里海,东达陕西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分布。
近些年的人类活动侵占了野骆驼的水源地,造成水源地的污染和生态植被的破坏,野骆驼的生存正面临威胁,分布区迅速缩小。
天灾人祸使野骆驼数量迅速减少,100年前还有1万多头,到20世纪80年代锐减到2000-3000头,目前只剩下不到1000头。
目前,全球范围内,以保护野骆驼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有3个,其中两个分别为中国的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安南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沙漠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野双峰驼的模式标本产地和血统最纯的分布区位。
2015年中国科学家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在经过多次深入考察后得出结论:据科考人员多年的观察记录,目前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约有接近600峰野骆驼,比1995年增加了近20%,占全球野骆驼总数的60%。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会长王新艾2016年4月22日证实,他们在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考察时拍到的一群25峰左右嘴唇白色的野骆驼,这是世界上的首次发现。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新的物种,还是生病所致,或是环境改变造成,仅凭照片无法作出判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看到野骆驼有白色的嘴唇,而且种群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