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学会总对治的方法,只要那么一狠就成功了,没有这个劲不行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4
南怀瑾老师:学会总对治的方法,只要那么一狠就成功了,没
有这个劲不行
总对治的方法就是放下、观察。
不管你修什么方法,数息、白骨观、准提法......在发生障碍时,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放下。
我们在山上闭关时,随时碰到障碍,一餐吃不对就难过,气候不对时也难过,或者烦恼起来,这样搞不好,那样搞不好,管他呢!算了!一被蒙头万事休,睡一个大觉再说。
嘿!好了,那才真放下。
修不成功,死了再来。
万一投不了胎怎么办?做孤魂野鬼也修,孤魂也当不成呢?随便撞到哪里就是哪里修,都一样。
无论碰到任何障碍,你要观照自性本来清净,本空嘛!那么就一切有为法都不动心了。
所以你们万一修法碰到障碍时,充其量不修就是了,放下,不观了,自然清净。
十念中有个念死,当成自己死了,大休息,佛我都不想成了,行了吧?你说生死最可怕,老子死了算了嘛!我不成佛了好不好!彻底放下。
所以在峨眉山闭关,几个大法师都被那位护法(狐狸)赶跑了,他就赶不了我。
我跟他明讲,老子不修道,不成佛了,放一把火烧了你,你怎么样?你变魔,我变魔王,格老子比你还狠,他就没办法了。
碰到这样坏蛋,你越怕,魔就越凶。
这个放下的精神,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能断金刚,一切放下。
有什么了不起!你说那来生还要再来,我本来就是生生世世要再来的。
没有这个狠劲,只能做个小乘声闻,大乘菩萨就是勇,有道理的狂妄,这个也是勇。
对治一切的修持障碍,能先了解自性的本自清净,既然本空,立刻放下,就成功了,就可以对治障碍了。
能够真把一切放下,清明在躬的境界就来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知大家听懂没有?只要那么一狠,本身真放下了,心中当然清明了嘛!还怕什么障碍!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以为这是狂话,就是因为你们没有这个狠劲!对自己这样一狠,心已经放掉了;真放掉了,清明自然呈现了;清明一呈现,乐明无念的境界就来了。
这是总修持对治法门,这个时候,自性体性没有保留的,自然呈现。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
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讲有魔啊!有鬼啊!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得像真的一样。
人生最怕是着魔,实际上,你学了佛法,学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来,你正是着魔了;着了佛魔,着了道魔,着了工夫魔,着了清净魔......实际上魔在哪里?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捣鬼。
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
或起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
什么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代有个文人蒋坦,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写:“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其实,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戴了个金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了。
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经了,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帮他取下来。
佛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孙悟空答:“是观世音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孙悟空一摸,真的,本来就没有戴上。
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
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下这个圈圈。
脱掉了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
讲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给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孙悟空最惯用这个办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
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
这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烦恼魔。
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这个很难办。
所以维摩居士说“降魔是道场”,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动念,“不倾动故”。
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比如有人掉了十块钱,找了三天,晚上睡觉都还魂索梦牵,也有人被随口骂了一句,一辈子刻骨铭心,难以释怀,这是何等的痴心!我小时候有一回妈妈在煮菜,一看酱油没有了,便叫我至邻近店里舀一碗回来。
我第一次去买酱油,觉得很神气,舀好酱油后,怕它溅倒出来,因此很在意地边走边看着手上的碗,结果愈看愈摇,愈摇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紧,一下砰的一声,整碗酱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邻人指指点点,笑我连碗酱油都端不好。
可是我头都没低,地上的酱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家,重新拿一个碗再去舀。
这回我懂了,端到酱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家了,事情就是这样,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难稳定,越不平衡,对于这一点,练过武的人应能体会个中三昧,静坐也是一样,后来有人问我:“你那碗打掉了,为什么头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说:“都已经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干嘛?”平常我们若是打翻一瓶酱油,大概要在那里看个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后去捡那瓶子,摸摸酱油,却又怕手弄脏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将油迹沾在衣服,气得心里、口里直骂该死。
这不是很笨吗?破了就破了,盯在那里自怨自艾,何苦啊!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东方出版社)------------
怎么学佛呢?很简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你不要自扰,不要做个庸人,就是学佛法门。
你说我心里放不下,怎么放不下?这话中已经有答案,是你心里放不下,找我有什么办法?佛也没办法。
聪明的人一听就懂了,放下就没事了嘛!对不对?什么是用功最好的办法?提得起,放得下,就行了。
你们啊!提又提不起,放又放不下,一滩死水。
学佛乃大丈夫事,说放下,就放下,你们还问如何放下?多笨啊!
说不想就不想了嘛!还求个不想的办法,那不是又在想了,对不对?诸位大菩萨!学佛就这么简单,所以佛说“诸幻皆悉离”啊!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
”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
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