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9
南方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探讨
李明;敖春萍;许美年;吴禹锟;吕品晶;沙桐;季鑫
【摘要】八年制医学教育已在我国部分高校试办,其办学原则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人才. 南方医科大学至今已成功招收11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医疗战线. 文章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的办学经过,结合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切身体验,就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提出建议与希望.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5(017)012
【总页数】4页(P1102-1105)
【关键词】医学教育;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李明;敖春萍;许美年;吴禹锟;吕品晶;沙桐;季鑫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2004年卫生部颁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提出了“以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重点、三年制为补充”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在此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至今已成功招收11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水平和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医疗战线。
本文总结了我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切身体验,就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提出建议与希望。
1 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
2004年之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1921年建院初沿用美国医学教育的八年长学制。
2004年卫生部颁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提出了“以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重点、三年制为补充”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在此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二、三、四军医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等13所医学院校获得教育部回函,陆续开办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
各院校根据教育部对八年制医学教育提出的“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培养原则,制定了各自的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目标。
比如开创国内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先河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将能力向正确目标投送的医学生”。
尽管各校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采用的教育措施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医学理论水平、临床实践能力、科研素质、自我
发展潜力、社会适应力、沟通能力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实用临床医生”[2]。
2 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
我校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参照国际高水平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和特点,在职业道德、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沟通技能、信息获取、利用等能力和素质方面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标准接轨;适应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忠诚医学科
学事业,团结协作精神好,事业心、进取心强,身心健康、耐挫折、善拼搏;具有
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工作能力、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
研究的能力,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达到临床医学博士水平(M.D)的高级临
床医学人才(引自《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培养方案》)。
在“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指导下,结合我校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经验,八年制课程课时按照医学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技能2∶2∶4的比例分配;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
业教育课程和博士教育课程;采用分段培养,弹性灵活的分流、淘汰机制;建立适时、灵活的导师配置方式,以确保顺利完成培养目标。
2.1 医学前教育基础医学前教育安排时间为2年,实施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模式,构架理、工、医结合文、理、医渗透的知识结构;该阶段在国防科学技术大
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进行,充分利用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训练,拓宽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同时开展一些诸如“领导力与执行力专题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等项目,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以及执行力,使学生确切了解作为领袖人物所应具备的素质和高效团队管理理念,以及明确个人人生目标与生涯规划。
还充分利用军校
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铸就八年制医学生的优良作风。
2.2 基础医学教育我校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小班授课,同时即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
由有丰富科研实践经
验的高级教师主讲,选用八年制或七年制专用教材,适当增加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教学内容。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特别注意添加了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
在此阶段我校采取导师制,选择在医学基础学科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正在主持至少一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以及一定的教学水平,外文、文献检索、医学统计等基本功扎实。
导师需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训练学生文献检索、数据统计、综述写作、课题申请、论文撰写及实验技能等基本科研素养。
指导学生独立开展一定的基础科研活动,可以进行基础实验并撰写研究论文,或者基于循证医学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也可以撰写一篇综述,但要求学生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
学校还鼓励八年制基础导师进行“基础-临床”导师打通的探索尝试。
即在基础导师指导期满、学生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前,在学生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基础导师联系与自己学科有合作基础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担任学生的临床导师,实现基础到临床的自然延伸过渡。
鼓励在基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的相关准备和实验研究;在二
级学科阶段,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与临床导师合作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毕业答辩。
2.3 临床医学教育临床教育安排时间为4年,此阶段主要进行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安排见习和医院实习。
我校在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临床导师由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带教意识强、医德医风优、临床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
临床导师是为处于临床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及通科实习阶段的八年制学生配备的;将每3-5名学生分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
学生由一名固定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和培养。
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每组学生的临床导师在学生开始临床理论课程学习初期随机分配,以确保学生与导师之间有足够的时间沟通、熟悉,有利于临床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临床导师任期一般为2年,即从学生开始临床理论课程学习至通科实习结束。
之后八年制学生进入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则需另配备科研导师,即博士生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研究生阶段的临床与科研训练、博士课题开展和论文撰写答辩等工作。
2.4 八年制淘汰分流的实施在教育部“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指导下,结合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实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精英教育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八年制临床医学强调全面发展,开展学分与学分绩点相结合、课程学习成绩与品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办法。
根据培养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设置阶段性培养标准,设置4个弹性灵活的分流、淘汰出口,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或者是个人提出申请转换专业和学制的学生提供选择,确保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和完成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本科教育。
四个分流淘汰出口分别设置为:第4学期末,第7学期末,第10学期末和第14学期末。
在这些出口设置一票否决标准和阶段性分流标准,实施相应淘汰分流办法。
2.4.1 一票否决标准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淘汰:①考试作弊;②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含)处分;③任何一学年内取得的必修课总学分达不到该学年内所修必修课总学分的三分之二(含);④因健康或其他原因不适应培养要求。
2.4.2 分流考核环节和标准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分流:①在第2学年结束时,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或未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标准,且平均学分绩点低于3.3。
②在第5学年结束时,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或未达到学校制定的英语水平要求。
2.4.3 分流办法被淘汰分流的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参照学校转专业相关
规定,可选择分流到其他本科专业,并根据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分认定、课程补修,如课程差异较大,须按规定留级转入;研究生培养阶段未完成博士培养计划,或未到达博士培养目标的,如达到研究生毕业条件和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2.5 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交换实习项目 2008年6月我校与维滕/黑尔德克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双方成功开展一系列学生交流、联合研究等活动。
2012年5月,两校正式签署《交换生项目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分别选拔临床专业学生(八
年制)赴对方学校及附属医院进行为期8-16周的海外实习,每校每学期向对方院校派出交换生数量为2人(4人/学年)。
这些交换生(临床医学八年制六年级或七年级)需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较高英语水平,通过参与临床与研究体验项目(即本交换生项目)获得提高。
此项目通过两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对医学生开展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3 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优势、不足和建议
3.1 我校八年制教育模式的优势我校与国防科技大学的联合办学弥补了单科院校在八年制教育中的劣势,两年的医学前学习,通过构架理、工、医结合以及文、理、医渗透的知识结构,加强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充分接受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式的影响和辐射,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视野;军校特
殊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铸就优良的生活和学习作风;“领导力与执行力专题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等项目的设置和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以及执行力,挖掘个人发展潜力,使学生确切了解作为领袖人物所应具备的素质和高效团队管理理念,以及明确个人人生目标与生涯规划。
还充分利用军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铸就八年制医学生的优良作风。
同时,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思维模式迥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
思想、彼此影响,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更加灵活开放、多样,视野更为开阔。
此外,我校在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基础导师+临床导师+科研导师”,分别在基础医学阶段、临床医学阶段和二级学科阶段为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课题,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质量。
我校开展的对外交流学习项目,将优秀的八年制学生送往德国进行交流学习,开拓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八年制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3.2 我校八年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3.2.1 课程安排太多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要求完成100多门理论课程,毕业总学分达到329学分,课内总学时5 179学时。
由于对八年制医学生期望过高,八年制学生课程太多而课余时间很少,其少有时间参与课外科研活动。
3.2.2 分流淘汰制带来学业压力一票否决和阶段分流标准要求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达到优良以上,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学业压力,学生被迫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来紧张地预习、复习功课,争取好的考试成绩。
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不能保障,学生的积极性也很低。
为了应付科研要求,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开展不需要实验操作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开发等“短平快”的研究,不能系统完成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培训,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2.3 培养周期短虽然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学制是八年,毕业时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短短的八年时间,达到常规博士毕业时要求具备的较高水平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有一定困难。
因为除了2年的医学前教育课程,八年制学生只剩下6年的时间进行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达到较高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实难兼顾。
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辨别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不够,医学前教育课程和医学教育课程脱节;部分同学
选择导师过早,课程学习期间需要完成导师指导的科研训练,从而影响医学课程学习;人文素质教育欠缺,考核方式单一;学制长,缺少经济资助。
3.3 建议与期望确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定位。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日趋显著,未来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还是应该定位于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3]。
因此,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八年制医学生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
然而,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训练时间上的冲突已经严重困扰学生,其冲突源于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合理分配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十分必要。
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应开展早期、全程导师制下的科研能力训练,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建立从理工科到基础医学再到临床医学的系统思维,为今后在医学科学领域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应在二级学科培养阶段通过牺牲临床训练时间来强化科研能力培养[4]。
此外,整合医学前教育和医学教育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
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授分析思考的方法。
应重点考查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如毕业课题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善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但同时应该考虑学制偏长给八年制医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给予八年制医学毕业生更多的经济资助和保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高凯,万成松.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专业建设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3 -435.
[2]夏欧东,林新宏,曾志嵘,等.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0 -901.
[3]邹丽琴.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25 -240.[4]邹丽琴,黄建军,黄继东,等.试析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2013,(6):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