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F基因在B16-F10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4
试验研究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5,2023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19jcyj-msxmX0063);重庆市科研机构绩效引导专项(21529);重庆
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
22212F)MITF基因在B16-F10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赵金红1,2,孙晓燕1,3,蒋 婧1
,3通信作者1.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4024602.重庆市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24603.重庆市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2460
摘 要 实验研究B16-F10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MITF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究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对黑色素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增殖阶段前期,B16-F10细胞快速生长,MITF基因相对表达量也快速增加,在3d、5d、7d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1d(P<0.01);在分化阶段,B16-F10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少,黑色素分泌越来越多,MITF基因相对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5d时极显著低于1d和3d(P<0.01),显著低于7d(P<0.05)。
推测M
ITF基因高表达对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MITF基因;B16-F10细胞;表达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3.05.002
引言
动物的毛色和肤色变异主要受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以及黑色素的合成与运输等生物过程
调控[
1]。
黑色素的合成是一个由酶催化的复杂过程[
2],由多个基因位点编码产物共同调控。
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亦受多种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
影响,它们形成了1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3]。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MITF)是神经嵴细胞定向分化发育成黑色素细胞过程中出现的最早标记基因之一,对黑色素细胞的存活、迁移、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的作
用[4]。
此外,MITF处于黑色素合成调控网络中心位
置,一方面同时受上游cAMP、Wnt、Kit信号通路的调控,另一方面调控下游酪氨酸基因家族(TYR、TYRP1、DCT)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黑色素的生
成[5]。
本研究分析MITF基因在黑色素细胞(B16-
F10)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寻其是否参与了黑色素细胞行为学的调控,为MITF基因在皮肤色素沉积方面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实验使用的主要试剂与材料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试剂与材料
试剂/材料
名称来源
黑色素瘤细胞
B16-F10
生科院上海细胞库培养基增殖培养基RPMI1640、分化培养基DMEM、胎牛血清、马血清
Gibco公司(美国)RNA抽提试剂TRIzolReagent
Invitrogen公司(美国)第一链合成与荧光定量试剂盒
TranscriptorFirstStrandcDNASynthesis、FastStartUniversalSYBRGreenMaster(ROX)
Roche公司(瑞士)其他试剂0.25%胰蛋白酶、青链霉素双抗、PBS缓冲液
HyClone公司(美国)主要耗材
细胞培养皿、6孔板、离心管
Corning公司(美国)
1.2 B16-F10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的步骤如下:在37℃水浴中复苏B16-F10细胞,离心3min去除细胞冻存液,用RPMI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放入10cm培养皿中,置于培
养箱中培养(5%CO2,37℃条件);观察细胞,待融合度达到9
0%左右时除去培养液,加入0.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1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
用完全培养基R
PMI1640重悬后,按照1.0×105
个/mL的密度接种于10个6孔板中,每板重复3次。
其中5个六孔板置培养箱中继续培养(5%CO2,37℃条件),每2d更换1次培养基,在接种后的6h、24h、
6
2023年第5期(总第408期)畜禽业
试验研究
72h、120h、168h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拍照记录,并
在对应的各个时间收集细胞,用于提取总RNA备用;另外5个六孔培养板,
当其融合度达到80%左右时除去培养基,用含2%马血清的DMEM培养基诱导分化,每2d更换1次培养基,分别在分化的6h、24h、72h、120h、168h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分别收集对应时间点的细胞,用于提取总RNA。
1.3 荧光定量PCR与结果分析
用TRIzolReagent提取B16-F10细胞的总
RNA,用NanoDrop2000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浓度和质量。
按照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合成cDNA。
所用引物信息见表2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ABIstepone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按照FastStartUniver salSYBRGreenMaster(ROX)试剂盒说明书中的体系与条件进行操作。
结果使用S
PSS18.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表2 引物序列信息
基因名称引物序列
序列号预期扩增片段长度/bp
β-actinF5′-CCTGCGGCATTCACGAAACTAC-3′
R5′-ACAGCACCGTGTTGGCGTAGAG-3′HM_768309.187MITF
F5′-TGGCACCATCACCTTCAACA-3′R5′-CCAACAGGAGAAAGGGTATC-3′
XM_018067157.1
123
结果与分析
2.1 MITF基因在B16-F10增殖阶段的动态表达
为了探究MITF基因是否参与了对黑色素细胞行为的调控,本研究检测了它们在B16-F10增殖期过程中(1d、3d、5d、7d)的表达量。
如图1所示,B16-F10细胞增殖培养1d和3d时,细胞结构清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不断增加,结构越来越模糊,到7d时,细胞已完全铺满整个六孔板,无
法辨清单个细胞。
图1 B16-F10细胞不同时间的增殖培养结果
(标尺=200μm)
表达量检测结果发现,MITF基因相对表达量在B16-F10细胞增殖阶段前期快速增加,随后进入一个稳定状态,在3d、5d、7d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1d(P<0.01),在7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3d和5d(P<0.05),如图2
所示。
图2 B16-F10细胞增殖阶段MITF基因的
mRNA相对表达量
2.2 MITF基因在B16-F10分化阶段的动态表达
进一步分析MITF等基因在B16-F10分化过程中(1d、3d、5d、7d)的表达规律,B16-F10细胞随着分化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越来越少,细胞突触增多、变长、相互交联,细胞核周围出现越来越多黑素体,黑色素分泌增多(见图3)。
mRNA相对表达量
结果显示,MITF基因相对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在5d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极显著低于1d和3d(P<0 01),显著低于7d(P<0.05),如图4所示。
7
试验研究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5,202
3
图3 B16-F10细胞不同时间分化培养结果
(标尺=200μm
)
图4 B16-F10细胞分化阶段MITF基因的
mRNA相对表达量
讨论与分析
动物皮肤中黑色素沉积情况影响着动物的毛色和肤色,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受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并且不同的通路之间可发生交叉作用,体现了黑色素
生成调控网络的复杂性[3]
,MITF基因是该网络的枢
纽因子,在上游同时受cAMP、Wnt、Kit3条信号通路和TNF-α、PAX3、SOX10、BRN-2等基因的调控,在下游则通过调控起关键限速作用的酪氨酸酶,来影响黑色素的生物合成[5]。
干扰B16-F10细胞中MITF
基因表达
[6-7]
或转染MITF优势负性突变[8]
能够抑
制色素合成有关基因TYR、TYRP1的表达量和活性,在绵羊黑素细胞中过表达MITF基因能增加TYR、TYRP1和DCT的表达量
[9]。
大量研究表明[4,10-11]
,MITF基因能直接调控黑
色素细胞生存、增殖周期、分化过程相关的基因,从而参与这些生物过程。
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下调MITF的表达水平可以抑制瘤细胞的增殖,促使细胞发生凋亡,说明MITF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本研究发现,MITF基因在B16-F10细胞增殖前期的mRNA相对表达量快速上升,随后进入一个稳定状态,最后略有降低,这一结果与项目组前期研究DCT基因在B16-F10细胞增殖
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一致[13]。
该基因在小鼠皮肤黑色
素瘤细胞快速增殖时期高表达,而当细胞增殖速度慢下来后,它的相对表达量也趋于稳定,表明MITF基因高表达与黑色素瘤细胞的快速增殖有一定的正向关系。
在黑色素瘤细胞分化过程中干扰MITF基因
表达能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与分泌,说明M
ITF基因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分化功能造成直接的影响[
6]。
本研究发现MITF基因相对表达量在B16-F10细胞分化前期呈下降趋势,可能跟B16-F10细胞分化前期,细胞数量急剧下降有关,但在后期又显著上升,可能是由于分化后期,细胞内、外黑色素大量分泌导致的。
这一结果再次说明,
MITF基因高表达对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促进作用。
结论
MITF基因的高表达对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同时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促
进动物皮肤黑色素的沉积,进而调控动物的毛色和肤色表型。
MITF基因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结果为MITF基因在皮肤色素沉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熊和丽,席冬梅,李国治,等.动物黑色素细胞及其
相关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72-79.
[2] SLOMINSKIA,TOBINDJ,SHIBAHARAS,etal.Mela
ninpigmentationinmammalianskinanditshormonalregulation[J].Physiologicalreviews,2004,84(4):1155-1228.
[3] D’MELLOSA,FINLAYGJ,BAGULEYBC,etal.Sig
nalingpathwaysinmelanogenesis[J].Internationaljour nalofmolecularsciences,2016,17(7):1144.
[4] CARREIRAS,GOODALLJ,DENATL,etal.Mitfregu
lationofDia1controlsmelanomaproliferationandinva
8
2023年第5期(总第408期)畜禽业试验研究
siveness[J].Genes&development,2006,20(24):3426
-3439.
[5] 杨鹏欣,刘蕾,马来记,等.黑素合成相关MITF基因及其表达研究概况[J].日用化学工业,2017,47(1):
46-51.
[6] 陈恒君,田超群,杨钰兴,等.干扰MITF表达对恶性黑素瘤细胞B16-F10增殖及黑素生成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2018,34(9):1304-1306.
[7] FANGD,TSUJIY,SETALURIV.Selectivedown-regula tionoftyrosinasefamilygeneTYRP1byinhibitionofthe
activityofmelanocytetranscriptionfactor,MITF[J].Nucle
icacidsresearch,2002,30(14):3096-3106.
[8] GAGGIOLIC,BUSCàR,ABBEP,etal.Microphthal mia associatedtranscriptionfactor(MITF)isrequired
butisnotsufficienttoinducetheexpressionofmelano
genicgenes[J].PigmentcellRes,2003,16(4):374-
382.
[9] 杨玉静,张丹瑾,聂瑞强,等.绵羊MITF-M在黑素细胞中过表达后的功能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
49(21):4214-4221.
[10]HOUL,PAVANWJ.Transcriptionalandsignalingregu
lationinneuralcreststemcell derivedmelanocytede
velopment:doallroadsleadtoMitf?[J].Cellre
search,2008,18(12):1163-1176.
[11]HAQR,YOKOYAMAS,HAWRYLUKEB,etal.BCL2A1isalineage specificantiapoptoticmelanoma
oncogenethatconfersresistancetoBRAFinhibition[J].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
UnitedStatesofAmerica,2013,110(11):4321-4326.[12]徐微微,陈伟伟,王丽花.MITF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功能研究[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0,
42(5):858-867.
[13]蒋婧,任航行,李杰等.色素关键基因在山羊皮肤和B16-F10细胞增殖、分化阶段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9,32(9):2226-2232.
作者简介:
赵金红(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蒋婧(1986—),女,重庆大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动物遗传繁育。
(上接第5页)
[8] KITCHINGR,BHATP,BLACKD.Thecharacterizationofafricanstrainsofcapripoxvirus[J].Epidemiologyand
infection,1989,102(2):335-343.
[9] KITCHINGR.Vaccinesforlumpyskindisease,sheeppoxandgoatpox[J].Developmentsinbiologicals,2003,
114:161-167.
[10]JAMESA,MACDONALDJ.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emergenceasacriticalmoleculartechnolo
gyforrapid,low-resourcediagnostics[J].Expertreview
ofmoleculardiagnostics,2015,15(11):1475-1489.[11]YANGY,QINXD,WANGGX,etal.Developmentofafluorescentprobe based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
cationassayforrapiddetectionofOrfvirus[J].Virology
journal,2015,12(1):206.
[12]YANGY,QINXD,WANGGX,etal.Developmentofanisothermoalamplification basedassayforrapidvisual
detectionofanOrfvirus[J].Virologyjournal,2016,13
(1):46.
[13]YANGY,QINXD,ZHANGW,etal.Rapidandspecificdetectionofporcineparvovirusbyisothermalrecombinase
polymeraseamplificationassays[J].Molecularandcellu
larprobes,2016,30(5):300-305.
[14]YANGY,QINXD,ZHANGXL,etal.Developmentofreal timeandlateralflowdipstickrecombinasepolymer
aseamplificationassaysforrapiddetectionofgoatpoxvi
rusandsheeppoxvirus[J].Virologyjournal,2017,14
(1):131.
[15]YANGY,QINXD,SUNYJ,etal.Developmentofiso thermal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assayfor
rapiddetectionofporcinecircovirustype2[J].BioMed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7:8403642.
[16]YANGY,QINXD,ZHANGW,etal.Developmentofanisothermal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assay
forrapiddetectionofpseudorabiesvirus[J].Molecular
andcellularprobes,2017(33):32-35.
作者简介:
谭小雨(1996—),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疫病感染与免疫。
张志东(1962—),男,云南保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感染与免疫。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