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255.5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
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
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6、部落是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
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唐代杜佑的《通典》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D、明代官修《明会典》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B、从研究目的看,传统制度研究带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期末复习纲要整理人:廖强吉一、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开辟了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下传统。
二、西周维护王权的两大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一嫡数庶,规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
(周天子为首的金字塔结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分封制度:对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
三、礼崩乐坏的表现——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西周的宗法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必然导致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
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
诸侯互相攻杀兼并。
2、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收不到贡赋,而且本应得的利益也遭到诸侯侵吞。
3、在诸侯间秩序大乱得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制度难以遵行。
四、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分成三个台阶。
第一层由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兼任副丞相)组成,称为三公。
第二层有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公堂掖门)、廷尉(司法)、治粟内史(农税)、典客(宾礼)、宗正(皇族事务)、卫尉(宫廷保卫)、太仆(车马)、少府(山河池泽税),合称九卿。
第三层由更第一级的官员组成,称为列卿,有中尉(京师戍卫)、将作少府(宫廷修缮)、詹事(太后太子家事)、五官中郎将(仪仗)、诸博士(礼仪顾问)。
秦朝将境内分为36郡(后扩为40郡),地方官制分为郡、县两级。
郡设郡守(主)、郡丞(副)、郡尉(武),县设县令、县丞、县尉。
县以下设乡官和亭长,乡有三老、游儌、啬夫。
五、以吏为师(教民读书:政令、刑罚、教化)秦朝为实行彻底的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希望从根本上泯灭人们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推行文化禁锢政策,以吏为师,尽焚民间书籍,以严刑禁止民间接触任何除了医药、卜筮。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期末复习纲要整理人:廖强吉一、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开辟了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下传统。
二、西周维护王权的两大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一嫡数庶,规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
(周天子为首的金字塔结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分封制度:对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
三、礼崩乐坏的表现——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西周的宗法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必然导致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
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
诸侯互相攻杀兼并。
2、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收不到贡赋,而且本应得的利益也遭到诸侯侵吞。
3、在诸侯间秩序大乱得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制度难以遵行。
四、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分成三个台阶。
第一层由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兼任副丞相)组成,称为三公。
第二层有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公堂掖门)、廷尉(司法)、治粟内史(农税)、典客(宾礼)、宗正(皇族事务)、卫尉(宫廷保卫)、太仆(车马)、少府(山河池泽税),合称九卿。
第三层由更第一级的官员组成,称为列卿,有中尉(京师戍卫)、将作少府(宫廷修缮)、詹事(太后太子家事)、五官中郎将(仪仗)、诸博士(礼仪顾问)。
秦朝将境内分为36郡(后扩为40郡),地方官制分为郡、县两级。
郡设郡守(主)、郡丞(副)、郡尉(武),县设县令、县丞、县尉。
县以下设乡官和亭长,乡有三老、游儌、啬夫。
五、以吏为师(教民读书:政令、刑罚、教化)秦朝为实行彻底的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希望从根本上泯灭人们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推行文化禁锢政策,以吏为师,尽焚民间书籍,以严刑禁止民间接触任何除了医药、卜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