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01.50 KB
- 文档页数:3
[乡土文化进校园]
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隔河头小学王金秘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人们的风俗习惯,姓氏异同等。
2、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青龙的历史渊源以及对龙图腾的膜拜
宽城满族自治县自大字沟以东属于青龙河水系,青
龙河是滦河的较大支流。在宽城境内,源于都山经大字
沟流出的叫都阴河,是宽城境内青龙河的主源。在苇子
沟有北边流来的小彭河汇入,在汤道河有先有南面源于
都山从冰沟方向流来的冰沟河汇入,又有北面李家窝铺
方向流来的连阴栈河汇入。这样宽城境内的青龙河水的
确不小了。在大石柱子乡境入与源于平泉县台头山乡曹
家梁子村、流经辽宁省凌源市的青龙河主源相汇。然后
流经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县,由卢龙县境内入滦河。其中的青龙和宽城是满族自治县。该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域总面积6340平方公
里。
青龙河虽然在全国不是一条很知名的河流,但它也沉积了厚重的
流域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史记》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
而生商。”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青龙河,是青龙河孕育了商族和成就了商汤大业。青龙河流域发现殷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多处;这里的辽金历史
文化更加厚重,出土的辽金时期的文物最多;明代,
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戎边,打败了在青龙河流域的蒙古
人,并下令,长城以北200华里为中立地区,不许有
人居住,使这里荒芜300余年,山青水美的青龙河流
域成了“野水无人渡,山花寂寞红”的人迹罕至的境
地,成了野兽山禽的生存乐园;到了清代,朝廷为了
减轻京城的经济压力,康熙敕谕:以奖励军功、赏赐
皇亲、分丁拨户等形式令部分旗人(满族人)到长城古北口、喜峰口、
冷口等口外的无主荒地进行“跑马占圈”,垦荒定居。因为满族人的发
祥地亦是“龙”文化的起源地,满族人把“龙”作为图腾,对“龙”崇
拜有加,随着满族镶白、正蓝、镶黄、正白、镶蓝等八旗的“云龙”旗帜的猎猎出关,把满族龙文化也带到了青龙河流域。青龙河的原名不叫青龙河,在很早以前,因该河的水相对较黑,在商朝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称为“玄丘水”;在北魏时简称“玄水,”郦道元《水经注》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此后还曾更名为“漆水、乌镇河”。直到满族人出关“圈地”后,将该河更名为青龙河,沿用至今,县名也以此河命名。不知满族人的祖先对龙的崇拜有先知先觉?还是神龙有灵?现建于青龙河上的省级重点水利工程——桃林口水库的航拍图,水面回环曲折,随山而形,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头、角、身、爪、尾齐全,可谓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青龙河名不虚传矣!在青龙河流域,带有“龙”字的地名也非常有趣,如龙头、龙尾、大龙腰、龙爪沟,几乎龙的全身都有了;龙山、龙潭、卧龙池等全是龙的足迹;龙王庙、双龙寺则告诉人们,“龙”在满族之乡尽享受着人间香火和顶礼膜拜。
青龙河流域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二月二龙抬头等相关习俗。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过去,和煦的春天就要到来,天气渐渐转暖,春的讯息开始传递,人们的心情也格外地好,起床也往日早,准备一些节令饭食,以示庆贺,做春饼、烙煎饼,气氛相当的热闹。这天你也会看到,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带着梳子到户外梳洗打扮,因为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在屋子里梳头怕碰着龙头。同时,这天的早晨也不让照镜子,说是怕镜子里出现龙的影子把人吓着。二月二这天,男人一般都要理发,叫
做“剃龙头”,寓意这家男人要“成龙”,年内将会事业有
成。
满族人对龙的崇拜也不是盲目的,也有善恶之分,对
好龙十分崇敬,对恶龙则非常憎恶。在过去的农村,每当天
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之时,大人们就断定这不是一场好雨。
果然一阵狂风过后,“噼哩啪啦”的冰雹就铺天盖地的砸了
下来,这时,各家各户都把菜刀“噼哩啪啦”地扔到屋外。
这一习俗缘自青龙、宽城一带的传说。传说青龙(现在的宽城汤道河一带在1963年宽城建县以前就隶属于青龙县)朱杖子乡老李洞村《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传说这个山村的一李姓人家的一个姑娘到河边去洗衣服,从上游漂来一个象鸟蛋大小,通体透明,里面好象有隐约红色图案,好看极了,姑娘收拾洗完的衣服准备回家,她就把这东西含在了嘴里,回到村里刚要开口说话,那东西顺着喉咙滚到肚子里去了,误吞后,姑娘就有了身孕,十月过后就生下了一个怪物,象蛇,可头上却有角,身上有鳞片。姑娘的母亲见了拿起菜刀就向怪物砍去,可是没砍到要命处,只是把尾巴砍掉了,怪物一阵风似地逃跑了,钻进村外一座山的一个山洞里。其实,姑娘生下的是一条乌龙,也是孽龙,它专行“狂风冰雹”。每当它兴风作浪时,人们就扔出菜刀吓唬它,由此,下冰雹往外扔菜刀的
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青龙河流域内关于“龙”故事传说较多,也都很精
彩,《青龙河的传说》、《冬哥变龙的故事》、《龙哥和云
妹》、《累死龙王笑死龟》等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感人,
代代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给满族的“龙文化”增添了浓烈
的醇厚感。
二、满族人过去满族不吃狗肉的来历
过去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外人进家门禁止戴狗皮帽子。这些禁忌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狗救驾”的传说,二是狗在满族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大致意思是:相传有一次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追兵眼看就要逼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附近的一处芦苇荡里。当李成梁带兵追至跟前时,一看这漫地芦苇如何去找?就心生一计,下令士兵放火点燃芦苇荡。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李成梁想努尔哈赤必死无疑,就放心的撤回士兵。其实努尔哈赤并没有被烧死,正当火要烧到跟前时,突然一只大黄狗满身沾水将火滚灭,救了努尔哈赤。为了感谢黄狗救驾,所以满族人才有如此禁忌。除了传说之外,其实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狗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