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艺术与审美的感受艺术是一种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引发人们深深的情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满足。
审美则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艺术与审美的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对艺术与审美的感受进行论述。
一、视觉艺术的感受视觉艺术是表达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色彩、造型、线条以及构图等元素,激发我们的视觉感知与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具有生动色彩的油画时,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明亮的色彩往往带给人快乐和活力,而柔和的色彩则会引发出温暖和安宁的感受。
艺术家通过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震撼。
二、音乐艺术的感受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通过声音的变化、旋律的流动以及和谐的组合,打动人们的内心。
无论是古典音乐、摇滚乐还是流行曲,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传递。
当我们倾听一首旋律悠扬的古典乐曲时,柔和的旋律会使我们感到宁静与舒适,而激昂的乐曲则能激发出我们的热情和活力。
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都在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文学艺术的感受文学作品是用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手法,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当我们阅读一篇动人的故事时,文字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会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诗歌作品则以其优美的言辞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深邃。
文学艺术将艺术家的观察和思考与读者的感受与思考融为一体,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戏剧艺术的感受戏剧是一种集合了表演、音乐、舞蹈等因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当我们欣赏一台精彩的话剧或歌剧时,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剧情紧凑的节奏以及舞台背景的布置都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
通过观看演员们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我们仿佛穿越到了角色的世界,与其一同感受欢笑与泪水。
艺术与审美的价值与功能艺术与审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们既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又发挥着多种功能。
在以下的探讨中,我们将从艺术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拓展思维视野等方面来探讨艺术与审美的价值和功能。
首先,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的重要媒介。
艺术作品通过形式、色彩和音调等元素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
比如,一幅绘画作品或一首音乐可以引起观者或听者的共鸣,使他们陶醉其中,感受到作者传递出的情感。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情感的宣泄,更是观众情感的倾泻和共鸣。
它们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体验自己的情感世界,增强了人们的情感娱乐和沟通的能力。
其次,艺术与审美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具有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能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美的共同追求。
通过艺术作品的交流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
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能够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打破隔阂,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与和谐,凝聚人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艺术还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激发创造力。
艺术作品往往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例如,绘画、雕塑和媒体艺术等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创造出了各种具有独特创意的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使人们看到和思考事物的不同角度,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边界。
通过欣赏和体验艺术,人们能够开发出更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此外,艺术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对于美的追求成为了人们放松和解压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读一本精彩的小说、参观一次艺术展览,亦或是漫步于大自然中,人们都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暂时抽离,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对艺术与审美的认识600字艺术是人类创造性表达的一种形式,而审美则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艺术和审美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对艺术与审美的认识。
从一种哲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与审美关注的是美的存在和真理的表达。
艺术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为目的,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形式,创造出独特的美感体验。
审美则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对艺术的品味和判断。
艺术和审美是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通过艺术与审美的交流与体验,人们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艺术与审美也与文化与历史息息相关。
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对艺术和审美的定义和追求会有所不同。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社会、民族的特点和价值观。
审美则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观念,影响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扩宽对艺术与审美的认知,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艺术与审美也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相关。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经历和情感状态都是不同的。
艺术作品会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审美则是基于个人的美好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对艺术作品的主观评价。
通过个体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艺术才能够与观者产生真正的互动与沟通。
总之,艺术与审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的表现。
它们从哲学、文化和个体的角度反映出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对艺术和审美的认识和体验,我们能够拓展思维,提升品味,丰富生活,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体验。
对艺术与审美的认识
艺术和审美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是通过创造、表达和探索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一种活动,而审美则是我们对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的感知和评价。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多种作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反映社会和文化背景。
艺术作品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审美则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的感知和评价。
审美涉及到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它需要我们具备对美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审美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和理智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会通过感知、想象和理解来体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体验可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或反思。
同时,我们也会用理智和审美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技巧、形式和内容。
艺术和审美在个人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对自我和他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审美标准则反映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总之,艺术和审美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而审美则是
对这些作品和体验的感知和评价。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素养。
读《艺术与审美》后的感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与审美》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艺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引领读者探索艺术的深层意义和审美的奥秘。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的感受是深深地被其思想所震撼和启迪。
作者在书中对艺术与审美的定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艺术被定义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传达情感、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而审美则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是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剖析,我对艺术和审美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珍视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书中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讨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广阔的视野。
作者谈到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分析了它们在表现情感和传递思想方面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我对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尊重和欣赏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
书中还探讨了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通过对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珍视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书中对审美的启发性思考让我对审美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审美不仅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我学会了用心去感知美的存在,用心去体验美的魅力,也更懂得了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读完《艺术与审美》后,我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艺术作品。
艺术是一种美的表达,审美是对美的感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石。
希望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多欣赏美的存在,让艺术和审美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字数:527】第二篇示例:《艺术与审美》是一本充满启发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和美学的概念,带给我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艺术与审美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往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媒介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创作活动,而审美则是对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和审视。
艺术和审美之间存在着独特的辩证关系,即它们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首先,艺术作品是审美体验的来源。
艺术家通过创作独特的作品,利用线条、色彩、音乐等元素,以及各个艺术形式的技巧,引导观众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众的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他们会学会欣赏作品中的细微之处,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味。
然而,审美又是艺术创作的指导性需求。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往往会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喜好。
他们可能借鉴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或者其他领域的灵感,试图适应观众的审美观点。
艺术家不仅要具备自己的艺术才能,还要学会与观众沟通,以确保他们的作品能引起共鸣并得到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导向和评判标准。
艺术家会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倾听观众的反馈,以期创作出更符合审美需求的作品。
除此之外,艺术与审美之间还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而汲取灵感和创作动力。
而审美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体验和评价。
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品味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同时,观众也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
通过互相作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和共创的关系,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艺术与审美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有时候,艺术家可能会有意追求去颠覆传统的审美观点,通过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争议。
而观众的审美观点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群体和文化背景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和对立性为艺术和审美的交流和辩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论艺术与审美对人生的意义审美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审美对人生意义: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
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
审美的特点1、直觉性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是整个审美过程,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2、审美情感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构成审美特点之一,也是美感与快感的主要区别之一。
快感是生理机体的舒适感觉,不需要以审美评价基础,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
凡是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情感都属于精神范畴。
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是物质情欲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
审美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人们的审美理解力,使人们更好地把握美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美的潜在意味,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审美价值的目的。
也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而发现的,也是通过审美而得到理解的。
在此,审美是一种感性的自由活动,它既是对悲观主义的克服,又是对乐观主义的补充与超越。
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让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大至天体、宇宙、精神世界,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传播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审美可以促进人们对于无穷宇宙和繁复多样的自然现象的探索和追求。
三、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1、为什么说生活是提供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答: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艺术与美、审美旳关系探析自艺术作为单独旳学科被划分出来,在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旳地位,它被作为文化旳象征,一种“美”旳体现。
但是不是所有旳艺术作品都给人美旳享有,也不是所有旳艺术作品自身就代表着美,更甚至,许多作品无法达到美旳共鸣,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旳“欣赏不了”.由此看来,艺术便不等同于美,那么,三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1 艺术与美艺术一方面存在于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艺术所能提供应人旳最基本旳东西,可以说,它旳本质体目前意象世界,是一种人类活动旳总称,涉及这种活动自身及这种活动旳产品。
由于故意识旳活动都是有目旳性,艺术活动自然也是有目旳。
艺术最为核心旳特点就是其目旳在体现人旳某种特定感受。
但凡可以传达某种感受旳人类活动多少总有些艺术旳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一定艺术性旳人类活动。
涉及感性内容旳人类传达活动,构成了艺术最为核心旳特性之一。
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尚有一种虚拟性特性就是与现实旳疏离感。
如前所说,大体可以将艺术活动旳特性界定为一种“非概念”和“非功利”旳情感体验与传达活动。
这些特性对于拟定一件作品旳艺术性强弱来讲大体是适合旳,但并非有了这些特性就一定是艺术品。
从逻辑角度讲,也就是艺术这一人类活动旳重要特性。
然而古今中外有关美旳定义也诸多,却并没有一种普遍承认旳观点。
美,单作为一种中文,《说文解字》里有这样旳说法:“美,甘也。
”这是美旳本意。
在中国古代,它可以解释为形貌好看,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可以指抱负旳尽美也。
-《论语》。
也可以体现为好,其民愿,其俗美。
-《荀子·王霸》。
“美”代表着善,美丽,赏心悦目。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觉得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作为一种学科,美可以理解为是能引起人们美感旳客观事物旳一种共同旳本质属性。
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旳审美文化过程,康德将艺术从老式文艺学旳真实性或道德性旳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旳本质规定。
美学:审美和艺术的哲学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以及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过程。
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美的概念、美的标准、美的体验以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本文将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美学的哲学意义。
一、审美的哲学意义审美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对美的感知、评价和体验。
审美的哲学意义在于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
美学家们通过研究审美现象,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美的价值是什么?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审美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同的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完美和真理。
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享受。
不同的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美的本质,丰富了我们对美的理解。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审美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美学家们试图找到客观的标准来评价美的程度。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黄金中庸”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适度和均衡。
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符合普遍性规律的形式。
不同的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美的标准,为我们评价美的作品提供了参考。
3. 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审美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美学家们试图探讨美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可以提升人的灵魂。
尼采则认为美是一种生命的肯定和欢乐。
不同的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的价值,丰富了我们对美的认识。
二、艺术的哲学意义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过程。
艺术的哲学意义在于探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作品的意义。
1.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同的美学家对艺术的本质有不同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和表达,是对现实的再现和诠释。
康德则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和表达,是对内心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不同的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本质,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2. 艺术作品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是艺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与审美》见面课及答案《艺术与审美》见面课及答案见面课:令人迷醉的古希腊艺术1、古希腊雕塑原作大多已毁损或轶失,不过后世的复制品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最重要的复制品主要来自:A.古埃及B.古罗马C.中国D.伊朗正确答案:古罗马2、“尼多斯的阿弗洛狄忒”这一雕像体现了古典美的标准,吻合:A.理性压倒感性的原则B.巴洛克艺术的特点C.黄金分割比D.多样复杂的统一的原则正确答案:黄金分割比3、不少品牌借助古希腊文化资源提升其知名度,其中有A.毕加索B.菲亚特C.丰田D.辉腾正确答案:辉腾4、古希腊艺术中的神的形象令人着迷,因为A.它们与人的形象判若云泥B.它们与人的形象没有关系C.它们与人的形象完全一致D.它们与人的形象大同小异正确答案:它们与人的形象大同小异5、“帕里斯的判断”与以下哪场战争有关:A.伯罗奔尼撒战争B.希波战争C.特洛伊之战D.温泉关战役正确答案:特洛伊之战见面课:民歌之美——让民歌代代相传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出自以下哪篇文献:A.《乐记》B.《乐书》C.《诗经》D.《乐志》正确答案:《乐记》2、《孔雀东南飞》出自于以下哪部著作:A.《诗经》B.《乐府诗集》C.《教坊记》D.《乐府杂录》正确答案:《乐府诗集》3、以下属于民歌体裁的有:A.《歌唱祖国》B.《左权开花调》C.《茉莉花》D.《观书有感》(朱熹)正确答案:《左权开花调》;《茉莉花》4、《打酸枣》和《谁说桃花红谁说杏花白》都属于左权民歌。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
”这句话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李渔所言。
A.对B.错正确答案:错见面课:艺术史中的挪用与创造1、马塞尔·杜尚1917年的作品《泉》是哪一类作品?A.达达主义B.波普艺术C.抽象派D.现成品艺术正确答案:现成品艺术2、君士坦丁凯旋门的建造方式是()A.新建B.改建C.褫夺D.修复正确答案:褫夺3、小大卫·特尼尔斯主持印刷的美术史上第一本绘画图录是()A.威廉大公画集B.绘画剧场C.布鲁塞尔皇宫画集D.收藏家的客厅正确答案:绘画剧场4、在讲座中,老师分析了大卫·特尼尔斯的画廊绘画中,有一幅画出现了镜像反转,这幅画是()A.《樱桃圣母》B.《三哲人》C.《雪中狩猎》D.《阿尔伯特大公造访收藏家的画廊》正确答案:《三哲人》5、下列关于徐冰《蜻蜓之眼》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纪录片B.运用监控影像创作C.有整容情节D.蜻蜓是一个人物正确答案:纪录片见面课:读书人写字:书法的审美境界1、下面不属于乾隆皇帝“三希堂”三希之一的是( )A.王羲之《快雪时晴帖》B.王羲之《兰亭序》C.王献之《中秋帖》D.王珣《伯远帖》正确答案:王羲之《兰亭序》2、《平复帖》是哪位西晋书法家的作品?()A.陆机B.蔡襄C.索靖D.卫瓘正确答案:陆机3、创造出“漆书”的是清代书法家( )A.邓石如B.郑板桥C.金农D.刘墉正确答案:金农4、“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哪位书法家的观点?()A.颜真卿B.米芾C.苏轼D.赵孟頫正确答案:赵孟頫5、“四宁四毋”是哪位书法家提出的?()A.董其昌B.赵宦光C.傅山D.黄道周正确答案:傅山见面课:谈谈艺术体制1、这一讲提及的当代艺术事件中有A.沃霍尔《坎贝尔汤罐》B.徐冰《天书》C.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D.约瑟夫·博依斯《7000株橡树》正确答案:沃霍尔《坎贝尔汤罐》;徐冰《天书》2、在艺术体制问题上,阿瑟·丹托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是A.艺术制度B.艺术系统C.艺术结构D.艺术界正确答案:艺术界3、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研究把艺术学研究的重心引向A.艺术场B.艺术形式C.艺术品质D.艺术媒介正确答案:艺术场4、根据课堂讲授,艺术体制问题关注的焦点在于A.艺术是美的构造B.艺术是社会场域的产物C.艺术是善的结晶D.艺术是真理的发生正确答案:艺术是社会场域的产物5、根据课堂讲授,认识艺术体制的作用,有助于艺术学的如下转变A.从艺术个性化到艺术体制化B.从审美自然性到审美社会性C.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美学D.从纯美学到社会学美学正确答案:从艺术个性化到艺术体制化;从审美自然性到审美社会性;从纯美学到社会学美学见面课:趣味有高低吗?1、所谓“三俗”指的是A.通俗、庸俗、媚俗B.庸俗、低俗、媚俗C.通俗、庸俗、低俗D.通俗、低俗、媚俗正确答案:庸俗、低俗、媚俗2、下列趣味中哪种趣味更高A.欣赏古典音乐不欣赏流行音乐B.欣赏流行音乐不欣赏古典音乐C.既欣赏古典音乐也欣赏流行音乐D.既不欣赏古典音乐也不欣赏流行音乐正确答案:既欣赏古典音乐也欣赏流行音乐3、提出“古雅”说的作者是A.朱光潜B.宗白华C.蔡元培D.王国维正确答案:王国维4、《判断力批判》的作者是A.康德B.布尔迪厄C.休谟D.科恩正确答案:康德5、《论趣味的标准》的作者是A.康德B.布尔迪厄C.休谟D.科恩正确答案:休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中艺术与审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绘画、音乐、戏剧和建筑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
一、绘画艺术与审美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以笔墨表现心灵的韵味,追求“意境超然”的审美境界。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山水画以大自然为题材,追求山水的神韵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寄托着人们追求自然、追求心灵平静的审美追求。
二、音乐艺术与审美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律和演奏技巧,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魄和情感的交融,追求“外表中见内在”、“对音乐的细致愉悦”的审美目标。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雅乐、宫廷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凝聚了丰富的审美理念和情感表达。
三、戏剧艺术与审美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京剧、昆曲、评剧等多种形式。
中国传统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设计,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戏剧追求艺术的完美与和谐,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旨在通过表演来展示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满足观众对审美的需求。
四、建筑艺术与审美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影响了世界建筑史。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力求将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规划和布局的均衡性,以及建筑材料和装饰的精细工艺,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魅力。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丰富多样,各个领域都有着独到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与审美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提高生活品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艺术与审美导言艺术与审美是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而审美则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独特体验。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艺术的定义与功能艺术是指通过形象、声音、文字等媒介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美感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等等。
艺术的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探索思想、记录历史等等。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的概念与内涵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它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标准都有所不同。
审美的内容包括感知美、审美判断和美的鉴赏。
感知美是指感知美的事物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如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等等。
审美判断是指对美的判断和评价,如对一幅画作的赏析、对一首音乐的评价等等。
美的鉴赏是指对美的欣赏和享受。
三、艺术与审美的关系艺术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往往是人们发挥审美能力的场所。
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
艺术可以通过形象、声音、文字等媒介激发人们的审美感知,而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美感,而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的享受。
四、艺术与审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艺术与审美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艺术与审美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世界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其次,艺术与审美能够促进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交流。
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再次,艺术与审美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享受美的乐趣,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美学的本质: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
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了解美感和审美经验的本质。
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艺术作品是我们理解和体验美的主要来源之一。
艺术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理念的形式。
说到艺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绘画、音乐、文学等表现形式。
但实际上,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雕塑、建筑、电影等。
这些形式和媒介是创造出艺术作品的手段。
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是审美经验的主要来源之一。
观众通常对艺术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审美体验。
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感性层面上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体验包括美感、愉悦、兴奋和震撼等。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美感是一种与主观感受相关的美的体验。
当人们赞美一幅画,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在某个建筑物中感受到美时,他们往往描述这种感受为美。
美感是审美经验中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它是一个过程,从感官接受信息,到产生和表达情感。
除了美感之外,审美经验中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析。
这种理解往往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经验不同。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解析各不相同,但都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人生经验有关。
艺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艺术家在创作时被影响者他的审美观,而观众的审美观也会被艺术作品影响。
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在探寻美感和创作上的挑战。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观也会发生变化。
同样,当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艺术作品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美的理解。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各不相同。
人们对美和艺术的看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个人经验和社会背景。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艺术和美感的概念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
在总结,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是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美感和审美经验的本质。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角和理论来探讨这个复杂的主题。
艺术与审美艺术是人类对于世界的创造和表达方式,其质变于审美。
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人们崇尚的标志,它富有美感、情感和思想性,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
审美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是通过感性经验得出的主观评价。
艺术与审美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二者的协同作用创造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也启迪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灵感。
首先说到艺术。
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琳琅满目,人们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来实现对于人生和自我等多个方面的认识、感悟和抒发。
歌唱和舞蹈所呈现的动感、绘画和雕塑所展示的色彩和线条、文学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建筑所体现的传统和现代等等,这些形式都是艺术的体现,都具备了人类的审美需求,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也因此而不同。
因此,艺术是以感性交流为主导的交流方式,它从感知、思维、情感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它的内在结构。
艺术的存在不能脱离审美,审美作为一种人类的生理和精神需求,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
审美表现在各个领域,如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摄影等等。
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满足审美的需求。
艺术所关注与表现的主要是美,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色彩、线条、形状、音乐和文学等等。
通过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美,人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和升华,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美好,还能够激发出人们的思考和智慧。
艺术和审美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个人的主观情感、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和共同创造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对于社会、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赞赏,推动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而人们的主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则促使艺术家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探索,为每一次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反馈和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艺术和审美的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审美观,从而加深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艺术与审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和审美分别是什么。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方式。
而审美则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可以说,艺术是审美的产物,审美是艺术的观赏者,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艺术与审美的关系可以用“相辅相成”来形容。
没有审美的参与和欣赏,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艺术的创造和表达,审美就失去了欣赏的对象。
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审美来赋予其生命和意义。
观众的审美体验,也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动力。
可以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是一种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关系。
此外,艺术与审美的关系还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
艺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审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享受;而审美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也为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广泛的市场。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使得艺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丰富多彩。
在当今社会,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创新和表达,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需求。
而观众的不断欣赏和品味,也激励着艺术家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艺术与审美是一对相辅相成、相濡以沫的关系。
艺术需要审美来赋予其生命和意义,而审美也需要艺术来满足其欣赏和享受。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艺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让美的力量影响和感染每一个人。
谢谢大家!。
艺术与审美教育教案【艺术与审美教育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艺术与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实施。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与审美概念的引入艺术与审美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艺术鉴赏的方法(1)视觉艺术鉴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2)音乐艺术鉴赏:通过听辨、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文学艺术鉴赏:通过阅读、理解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能力。
3. 艺术创作的培养(1)视觉艺术创作: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培养其观察和表达能力。
(2)音乐艺术创作:通过创作简单的旋律、歌曲等,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3)文学艺术创作:通过写作、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字表达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艺术品、播放一首音乐或朗读一段文学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与审美的兴趣,并带入教学话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艺术与审美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3. 鉴赏实践(30分钟)(1)视觉艺术鉴赏:教师出示几幅绘画作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比较、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和表现主题等要素。
(2)音乐艺术鉴赏:教师播放几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知其音乐元素,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3)文学艺术鉴赏: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解读、讨论,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4. 创作实践(40分钟)(1)视觉艺术创作:学生可以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进行模仿创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想象进行原创。
(2)音乐艺术创作: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旋律或歌词,可以使用乐器或编曲软件进行演奏和创作。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对于艺术与审美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它认为,艺术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存在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而审美则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与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艺术与审美不仅仅是个体审美的问题,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以及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达。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
一、艺术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一种特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它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艺术不是超脱于社会现实的纯粹创作,而是与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艺术作品的创作、流传和接受过程都受到社会条件和统治阶级的影响。
因此,艺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它既反映了现实,又能够引导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变革。
二、艺术的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艺术有其明确的阶级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家的观念和选择,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紧密相关。
不同阶级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各自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个体的享乐和精神上的解脱,它更倾向于完美的形式和独立的审美追求。
而无产阶级的艺术则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追求真实和大众的审美体验。
三、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介,更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艺术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思维,激发创造力,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批判能力。
它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促使社会改革和进步。
同时,艺术也能够提供人们的精神寄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马克思主义对艺术与审美问题的看法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属性、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艺术与社会密不可分,它既是社会现实反映的产物,又能够通过审美体验引导社会思潮的变革。
艺术的阶级性使其对不同阶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产生差异。
艺术的社会功能则体现了它对于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艺术与审美的感知艺术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形式、色彩、节奏等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而审美则是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首先,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画作所传递的情绪会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相似的情感,使我们与美感产生共通之处。
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使得艺术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们能够与艺术家建立起一种心灵的连接。
其次,艺术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借此引起观者对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一部电影中,导演通过剧情和镜头的安排,向观众传达对于人性、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观众通过对作品的审美来感知并思考导演的思想,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察力。
此外,艺术也能够开拓我们的审美视野。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固有的,而艺术给予了我们发现和认识美的新途径。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风格,拓宽了我们对于美的认知。
这种开阔的视野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美。
然而,艺术与审美的感知是双向的。
我们的审美观念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艺术的感知和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这使得每个人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
正因为如此,艺术与审美的交汇点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评价关乎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观点和观感。
艺术与审美的感知无处不在。
无论是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品,还是大自然中的美景,甚至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穿着,都能够被视作艺术的一种表达和展示。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创意和表达方式传递情感与思想。
而我们作为观者,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感知,不仅能够享受美的愉悦,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思辨能力。
第十六讲艺术与审美教育1 艺术何为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3 当代人与艺术的问题4 艺术与游戏的人我们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一般本性,并揭示了它在根本上是作为技艺、欲望和大道的游戏。
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阐释了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艺术品和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本性及其关系。
但我们还必须探讨艺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和功能。
这就是说,我们还要追问,艺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1 艺术何为艺术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一个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艺术是否有意义。
所谓意义总是在一个事物和它者之间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意义在根本上就是事物自身对于它者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关涉于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何为?亦即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它自身,还是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它什么?对此一向就有两种理论。
一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或者为社会而艺术。
关于艺术何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
在艺术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动如宗教活动尚未分化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存在艺术何为的问题。
这时艺术就是生活世界必备的一部分,并且它就是为了生活世界。
于是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疑问的。
艺术何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伴随着艺术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艺术自身本性的自觉,艺术要成为艺术自身,因此便产生了艺术和生活世界关系的争论。
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现代和后现代,并且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争论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极端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所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垄断和支配。
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并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机,艺术有意识切除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回到了自身。
这样便发生了艺术的“去人类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运动。
但这主要是艺术反抗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一种消极的行为。
但到了在二十世纪中叶,晚期现代主义开始抛弃自我关涉的形式主义的艺术,而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
艺术与审美
——浅谈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一、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
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
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
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
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
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
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
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
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二、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
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
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美国美术史家菲诺罗莎,在谈到东、西方绘画的比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西画注重实物的模写,但这并非绘画的第一要义,妙想的有无才是美术的中心课题。
东方绘画虽无油画般的阴影,但可透过浓淡去表现妙想;东方绘画具有轮廓线,乍看似觉不自然,但线条的美感是油画所没有的;西画油彩色调丰富,东方绘画则少而单薄,但色彩的丰富浓厚,可能导致绘画的退步;东方绘画比较简洁,简洁反而易于表现凝聚的精神浓度。
”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画属于“内在性的绘画”。
他们原来认为画面上大量的空白是未完成的草图,当他们读懂了“老庄”和“禅”的思想,才找到了答案,并领悟到其中的无穷奥妙。
实际上,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初就明确指出,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艺术,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外在的形态或现象,因此艺术之能事便是尽量去模仿自然的表象,但这恰恰是东方的智慧所不加采信的。
随着西方艺术之具象与抽象如走马灯似的兴衰更替,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竟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是传统东方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西方艺术。
西方现代派强调的有限空间、平面空间之构成和空间的逆转,全然是中国散点透视、强调层次的翻版。
被指证为由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的存在主义,强调具体生活,恰与禅宗强调切身体验不谋而合。
三、结论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
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本方绘画写寮,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不讲究叙事,党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西方绘画则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
但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高妙所在。
对民族绘画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没有道理的。
从历史的纵横两方面来回顾中国绘画史,应该说,我国传统绘画一方面影响着别人,同时又一直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
同样,妄自尊大,也是不可取的。
中西绘画自然应该互相学习,增其所长、补其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