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空气的成分科学家拉瓦锡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讲义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他们一眨眼就可以将拉瓦锡的脑袋砍下来,可那样的头脑法兰西一百年都长不出一个。
”——拉格朗日一、氧化学说(1778)1.曲颈甑水银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化学符号N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装置(2)实验原理(压入的水的体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气体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反应原理:(6)注意事项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足量NaOH 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③打开K ,观察乙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B .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小于大气压C .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内液面上升D .甲装置中硫粉换做碳粉,则乙中长导管口可能冒出的气泡比硫偏少 4.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简测量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实验结论:(4)实验结束后,若发现测得体积分数小于1/5,请分析可能的原因二、 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第一个用定量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1)适用范围:所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讨论质量守不守衡的关系)。
(2)守衡概念:质量守衡,不是体积、密度、分子个数等守衡。
(3)质量范围:所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不包括没有反应完的部分和催化剂的质量)和所有生成物的质量。
尤其注意参加反应的气体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等不要忽略。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笔记整理一、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现代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化学方程式:4P + 5O_2{点燃}{===}2P_2O_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_2)78%、氧气(O_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_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
-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 氮气的用途。
- 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 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
- 稀有气体的用途。
- 作保护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 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3. 保护空气。
- 空气污染的危害。
- 损害人体健康。
- 影响作物生长。
- 破坏生态平衡。
- 空气污染的来源。
- 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 工厂废气的排放。
- 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 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工厂废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等。
二、氧气。
1.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 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 密度比空气略大(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 三态变化: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 - 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 - 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空气的成分、用途和保护05一、空气的成分及用途1.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拉瓦锡)2.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氮气78%氧气21%速学巧记:空气成分歌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要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化学计算常用到,时刻牢记在心底。
注意:空气的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的各种变化造成的。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空气中不定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因地区而异。
3.空气的用途气体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稍大于空气潜水、登山、医疗救护、炼钢、气焊、宇航、化工生产等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熔沸点低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食物和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于制造含氮化合物,如化肥、农药、硝酸、炸药稀有气体无色、无味、难溶于水,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制作各种颜色的霓虹灯二、空气的保护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烟尘两大类,可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衡量。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污染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2.1空气1.熟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操作、注意点,会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2.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3.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其对应的性质。
4.能说出空气污染物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2.原理:通过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进容器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P +O 2P 2O 5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另外也可得出以下结论:空气是混合物;氮气(化学符号N 2)约占4/5,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注意事项:点燃点燃(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2)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3)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4)要先夹紧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5.误差分析:(1)小于1/5原因可能有:A.红磷不足;B.装置气密性不好;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大于1/5原因可能有:A.弹簧夹没夹紧;B.燃烧匙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三、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1.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其中氮气约占4/5,氧气约占1/5。
2.氮气: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可知,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拉瓦锡(1743-1794)安托万-洛朗·拉瓦锡生于巴黎。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
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在学校是一个天才男孩。
20岁时因出色地撰写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设计文章而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嘉奖。
几年之后,即1768年,他被评选为法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
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
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
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
而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
在书中,拉瓦锡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律师从业证书。
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
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
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化学鲁教授伊勒教授。
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
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
拉瓦锡用天平仔细称量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
他的导师鲁伊勒把失去水蒸气称为“结晶水”,从此就多了一个化学名词……结晶水。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2.空气中各成分气体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及其他占0.03%。
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指的是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中压强减小。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P +O 2――→点燃P 2O 52.实验装置:常见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3.装置内压强变化:刚开始时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水倒吸后压强增大至与大气压相平。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看到烧杯中的水沿着玻璃管流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红磷过量(充分消耗装置中的氧气)(2)装置气密性要好(3)实验前弹簧夹要夹紧(4)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要快(5)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7.错误操作引起的实验误差:错误操作测定结果红磷量不足偏小装置气密性差偏小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偏大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偏大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偏小8.实验药品选择标准:只消耗氧气且燃烧后不会产生其他气体的物质。
不能用镁条、木炭代替红磷:镁条燃烧会消耗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集气瓶中水面高度不会有明显变化,使测量结果偏小。
第2课时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混合物和纯净物一、氮气和稀有气体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为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液氮的沸点为-196.6 ℃——用作冷冻剂...。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空气成分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点燃文字表达式: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4)实验注意事项:A、装置不能漏气;B、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C、红磷要过量;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D、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②液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A、弹簧夹没有加紧;B、红磷升入瓶中的速度太慢。
③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6)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2.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2、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3、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初三化学空气笔记一、空气的组成。
1. 拉瓦锡实验。
- 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 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 对剩余气体进行研究,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将其命名为氮气。
- 将生成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汞和氧气,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之前减少的空气的体积。
2. 现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容器中,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装置: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 实验步骤。
-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 实验现象。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误差分析。
- 若测量结果小于1/5:- 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
- 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空气进入集气瓶。
-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温度较高,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偏小。
- 若测量结果大于1/5:-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过慢,使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二、空气的成分。
1. 按体积计算。
- 氮气(N₂)约占78%。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还可用于制氮肥等。
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的故事
拉瓦锡是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就是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在18 世纪中叶,人们普遍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但是,拉瓦锡对此表示怀疑,并决定进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的实验装置由一个玻璃钟罩、一个汞槽和一个玻璃管组成。
他首先将汞注入汞槽中,并将玻璃钟罩罩在汞槽上。
然后,他用火焰加热玻璃管中的汞,使其蒸发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
这个反应会消耗玻璃钟罩内的氧气,导致玻璃钟罩内的气压降低。
接下来,拉瓦锡将玻璃管的另一端浸入汞槽中,使氧化汞与汞反应,重新生成汞和氧气。
这个反应会释放出氧气,导致玻璃钟罩内的气压升高。
通过这个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结论: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两种不同的气体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氧气,另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氮气。
拉瓦锡的实验结果对于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验方法和结论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研究中,为后来的化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需要严谨的实验和科学的方法。
拉瓦锡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拉瓦锡实验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一拉瓦锡把少量的()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这种气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氮气。
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
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二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之家。
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
可是,他酷爱,二十五岁时成为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的化学成分是。
它会燃烧,变成)。
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
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
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
”拉瓦锡猜测道。
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
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
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
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拜访了拉瓦锡。
拉瓦锡测量空气成分的原理拉瓦锡(Lavoisier)是著名的法国化学家,他在化学领域的贡献非常突出,特别是在空气成分测量方面。
在18世纪末,拉瓦锡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测量空气的成分,这一方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为化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拉瓦锡的空气成分测量原理主要基于燃烧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他发现了氧气和其他气体在燃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推断出空气中的不同成分。
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化学分析,拉瓦锡确定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相对含量,并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
具体来说,拉瓦锡使用了燃烧反应作为测量空气成分的方法。
他首先发现了氧气对于燃烧的重要作用。
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热和光。
通过精确地测量燃烧前后的质量差异,拉瓦锡确定了氧气的质量占空气总质量的比例。
这一发现证明了空气中确实含有氧气,并且这种氧气参与了燃烧过程。
除了燃烧反应,拉瓦锡还使用了化学反应来测量空气成分。
他发现了氧气对于其他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金属的反应。
通过将金属与氧气反应,在合适的条件下,拉瓦锡成功地分离出了氧气,并确定了其质量和性质。
这一发现为拉瓦锡进一步研究空气成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拉瓦锡的空气成分测量原理对于化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空气中包含有氧气和氮气,这一发现为后来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分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拉瓦锡的工作也为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其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数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而言之,拉瓦锡的空气成分测量原理基于燃烧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原理,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化学分析,确定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相对含量。
他的工作为现代化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对化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结论空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气体混合物,除了含有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等气体。
拉瓦锡是一种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通过加热气体混合物并测量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可以得出不同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
本文将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结论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空气成分的组成和相关实验内容。
拉瓦锡实验是由法国化学家安托万-努盖·德·拉瓦锡于1784年发明的。
这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气体混合物,使各种成分蒸发并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收集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中不同气体的含量。
实验的具体步骤是将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加热管中,使其混合物中的不同气体分解,然后通过收集气体体积和比例,计算出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
这个实验方法为后来对空气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技术和数据。
根据拉瓦锡实验的结论,空气成分的主要气体是氮气和氧气。
据统计数据显示,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剩余的1%中包括了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其他气体。
这个比例符合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空气成分数据,说明拉瓦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准确可信的。
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和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得出相似的结果,从而验证了拉瓦锡实验的正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拉瓦锡实验的结论对于气体成分的测定和气体分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监测和工业生产中,对于空气成分的监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而拉瓦锡实验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实验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和干扰因素,从而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除了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结论,还需要对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是基于气体的加热和分离,可以通过改变加热条件和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效果,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对实验数据进行更为精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空气成分数据。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拉瓦锡实验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一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水银)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这种气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氮气。
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
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二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
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
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
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
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
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
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
”拉瓦锡猜测道。
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
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
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
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拉瓦锡实验
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
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
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
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
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
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
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
”拉瓦锡猜测道。
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
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
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
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
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
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
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
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
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坐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
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
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
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
瓶中装有水银。
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
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
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
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
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拉瓦锡发现,实验结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
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
“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
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1立方英寸等于16.377cm3)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
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
拉瓦赐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
至于剩下的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四的气体,拉瓦锡称它为“氮气”。
在空气中,还有“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不过,含量很少。
就这样,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元素”的空气,终于被拉瓦锡揭开了真面目──原来,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
随着空气之谜被揭开,燃烧的本质也随着被拉瓦锡查清楚了。
一七八九年,拉瓦锡在他的名著《化学概论》里,清楚地阐明了燃烧的本质:
一、燃烧时发出光和热;
二、物质只有在氧气中燃烧(也有例外,如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也能在氢气中燃烧);
三、氧气在燃烧时被消耗;
四、燃烧物在燃烧后所增加的重量,等于所消耗的氧气的重量。
拉瓦锡坚决摈弃了“燃素学说”。
他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燃素”!
拉瓦锡的理论有大量实验作为依据,很有说服力。
他的理论,得到绝大多数化学家的支持。
象普利斯特里那样至死坚持“燃素学说”的人极少,难怪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几乎是孤立的”。
当然,拉瓦锡也有他的缺点。
在谈到氧气的发现时,拉瓦锡说:“这种气体,普利斯特里先生、舍勒先主和我大约同时发现。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他明明是在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告诉他发现氧气之后,才着手做实验。
这样掠人之美,不是一个正直的科学家所应具有的道德。
然而,拉瓦锡勇敢地冲破“燃素学说”的束缚,揭示了氧和燃烧的本质,这却是难能可贵的。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很中肯地评价了这一段化学史:“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里……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
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
即使不是象拉瓦锡后来硬说的那样,他与其他两人同时和不依赖他们而析出了氧气,然而真正发现氧气的还是他,而不是那两个人(即指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因为他们只是析出了氧气,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析出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