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忙碌盲目茫然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雨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提要】要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大任,首先要完成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完善。否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是枉谈,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其地方落后,但头脑不能落后,要通过学习,使教育思想达到教育发展的最前沿,而两只脚要脚踏实地地站在校园的沃土中;一个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淘汰自己,更新自己,创造自己!

真诚希望我们的教师争做——慈爱之师、思想之师、学习之师、研究之师、智慧之师。

一、慈爱之师

慈爱:就是“慈母之爱”——极大地包容。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慈故能勇”——女子虽弱,为母则强。

西方故事:一个小偷出狱后,去教堂偷“烛台的故事”。

慈爱——偏重个体性,你最特别,不可替代的最高境界的情感,真正的爱一定是发展到我内心里面真实的自我的部

分。

例如:红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思想之师

教育思想,是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教师也是如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的话:“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把灯点燃。”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具备教育思想。如果没有教育思想,工作虽然很认真,但缺乏科学性、方向性;虽然很勤奋,那只是在盲干、蛮干、傻干;虽然“俯首甘为孺子牛”,虽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那也只是一头鼠目寸光的“盲牛”,自然也就缺乏尊严。

1、何谓教育思想?

简单地说:教育思想就是自己对教育的与众不同的认识、见解与判断。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教育思想,对教育问题就有了更敏锐、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有了教育思想,有时虽然失败了,也能够迅速找出原因,马上鼓足信心,战胜挫折,继续下去,并能重整旗鼓,否则将会一败涂地。

我们说:教师“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2、教育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想、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观念,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看法。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行动。古今中外,观念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称之为教育观念。可以说教育的每一个问题都存在着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善于不断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要具备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先进的观念。教育思想是人们先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在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念,即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然后经过整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其中,教育认识解决了人的“知与不知”的问题,这是前提;教育观念解决了人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问题”,这是关键;而教育理念则解决了“价值观”的问题,这是目标。有无教育理念,是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也是未来教师不同于以往教师的重要标志。

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两大来源:

一是大部分来源于学习与继承;

二是一小部分来源于自我教育实践的反思、总结与提升。

例如: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对学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体现了孔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思想。

再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原则。

还有: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特别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践行教师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这些至今还是我们继承、发扬和创新的财富。

三、学习之师

为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逐步养成学习的自觉与习惯。

一要“学乐”。

学习并快乐,快乐才能持续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认为“学乐精神”是中国孔子最先提出来的,授予大奖。

孔子的《论语》中有二十章500多条语录,其中没有一个“苦”字。

《论语》中为我们所呈现的就是孔子与弟子们的“学游群乐图”。

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和程颢说:我们读《论语》就是学“孔颜乐处”。

首先是好学。例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其次是学乐。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庄子在《渔夫篇》描述:“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多美好的“师生群乐图”啊!

这是孔子一个人的图景,也是一个民族的图景,更是人类心灵生活的图景。这是孔子在春秋乱世中的安宁,也是他的沉着与潇洒!

孔子的快乐:

一是来源于学习;

二是来源于朋友;

三是来源于别人的不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会碰到许多“不理解、不认可、不表扬、有误解、有误会、有埋怨等等;不为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你就成为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