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66
高一化学各章必记知识点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NaHCO3溶液。
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10、萃取是用某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溶解度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的过程。
一般萃取后都要分液,需用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后者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1、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是CCl4和苯,和水混合后分层,分别在下层和上层。
12、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或紫红色)、[Fe(SCN)]2+ (血红色或红色);淀粉溶液+I2→显蓝色13、仪器的洗涤⑴标准:仪器内壁水膜均匀附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⑵若附着不易用水洗净的物质时,应选不同的“洗涤剂”区别对待。
如: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注意“同种微粒公式算”的途径2、微粒互变按摩换(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3、C B误差分析法①俯、仰视必会画图才行(量筒、容量瓶画法不一样)②偏大偏小看公式:C B=m B/V4、稀释或浓缩定律C浓B·V浓体=C稀B·V稀体5、C B、ω、S之间换算式:C B=(1000ρω)/M ; ω=S/(100+S)6、C B配制一般操作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7、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①“三同必一同”(同T、P、V必同N或n)②“二同成比例”等温等压: V1:V2=n1:n2M1:M2=ρ1: ρ2=D等温等容: P1:P2= n1:n2(均来自于PV=nRT或PM=ρRT)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方法分离的对象主要仪器应用举例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粗盐提纯溶解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分离食盐和沙蒸发结晶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降温结晶分离两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较大的溶质氯化钠、硝酸钾混合液的分离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分离油和水萃取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用苯提取水溶液中的溴蒸馏利用组分中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牛角管、温度计从海水中制取纯水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 =NA N=VmV=C B ×V(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配制步骤使用仪器注意事项计算——固体求溶质质量,液体求其体积。
称量托盘天平或量筒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 ,量筒的精确度为0.1 mL ,量筒量取液体后不需要洗涤。
溶解/稀释烧杯、玻璃棒溶解要在小烧杯中,切不可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
冷却——将液体恢复到室温(20℃)转移Xml 容量瓶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以防液体溅失洗涤——洗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充分混合定容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1—2 cm 时,用胶头滴管滴加,并使视线、刻度线、凹液面相切。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实验基础1. 实验室安全规则-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熟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存储- 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2.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取固体物质,使用量筒或移液管量取液体。
- 溶解:固体溶解于溶剂中,注意溶解度和温度的影响。
- 混合:液体之间的混合应避免剧烈反应。
- 加热:使用酒精灯或电热套进行加热,注意控制温度。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学会使用图表和曲线表示数据二、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按能级排布2.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布局- 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五、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3.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 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六、酸碱与盐1. 酸碱理论- Arrhenius理论- Bronsted-Lowry理论- 水的离子积2. 酸碱性质- pH值的定义和测量- 酸碱滴定- 酸碱指示剂3. 盐- 盐的分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 盐的水解- 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氧化:失去电子- 还原:获得电子2. 氧化还原反应的识别-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数的变化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化学电池- 腐蚀与防护-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八、化学能与热能1.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转换形式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能量的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3.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时能量变化的方程式- 焓变(ΔH)的计算九、溶液与溶质1.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2. 溶液的性质- 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 渗透压3. 溶解过程- 溶解平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十、化学分析基础1. 定性分析- 观察和识别物质的特征反应2.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确定物质的组成3. 常见分析仪器- 光谱仪- 色谱仪- 质谱仪以上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化学实验基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酸碱与盐、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与。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混合物。
和KNO3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和2的混合物。
考前必背一、钠及其化合物1.4Na+O2 2Na2O2.2Na+O2 Na2O23.2Na+2H2O 2Na++2OH-+H2↑4.2Na2O2+2H2O 4NaOH+O2↑5.2Na2O2+2CO2 2Na2CO3+O2二、铝及其化合物1.2Al+6H+ 2Al3++3H2↑2.2Al+2OH-+2H2O 2Al O2-+3H2↑3.2Al+Fe2O3 2Fe+Al2O3(铝热反应)4.Al2O3+6H+ 2Al3++3H2O5.Al2O3+2OH- 2Al O2-+H2O6.Al(OH)3+OH- Al O2-+2H2O7.Al(OH)3+3H+ Al3++3H2O8.Al3++3NH3·H2O Al(OH)3↓+3N H4+(用于制备)9.(用于鉴别)10.Al O2-+CO2+2H2O Al(OH)3↓+HC O3-(用于制备)11.(用于鉴别)三、铁及其化合物1.3Fe+4H2O(g) Fe3O4+4H22.Fe+4H++N O3-(稀、过量) Fe3++NO↑+2H2O3.3Fe+8H++2N O3-(稀、不足) 3Fe2++2NO↑+4H2O4.Fe2O3+6H+ 2Fe3++3H2O5.Fe3O4+8H+(非氧化性酸) Fe2++2Fe3++4H2O6.FeO+2H+(非氧化性酸) Fe2++H2O7.2Fe3++H2S 2Fe2++S↓+2H+8.2Fe3++Cu 2Fe2++Cu2+9.2Fe3++Fe 3Fe2+10.2Fe2++Cl2 2Fe3++2Cl-11.3Fe2++4H++N O3- 3Fe3++NO↑+2H2O12.5Fe2++Mn O4-+8H+ 5Fe3++Mn2++4H2O13.Fe3++3H2O Fe(OH)3(胶体)+3H+14.Fe3++3SCN- Fe(SCN)3(红色)(用于鉴别)15.Fe3++3NH3·H2O Fe(OH)3↓+3N H4+16.Fe2++2OH- Fe(OH)2↓(白色)17.4Fe(OH)2+O2+2H2O 4Fe(OH)3(红褐色)四、硅及其化合物1.SiO2+4HF SiF4↑+2H2O(氢氟酸腐蚀玻璃)2.SiO2+2C Si(粗硅)+2CO↑(工业制硅原理)3.Si(粗硅)+2Cl2 SiCl44.SiCl4+2H2 Si(纯硅)+4HCl5.SiO2+2OH- Si O32-+H2O(SiO2为酸性氧化物)6.Na2SiO3+H2O+CO2 Na2CO3+H2SiO3↓五、氯及其化合物1.2Na+Cl2 2NaCl2.Cu+Cl2 CuCl23.2Fe+3Cl2 2FeCl34.H2+Cl2 2HCl5.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实验室制Cl2)6.H2O+Cl2 H++Cl-+HClO7.Cl2+2OH- Cl-+ClO-+H2O8.2Ca(OH)2+2Cl2 Ca(ClO)2+CaCl2+2H2O9.Ca(ClO)2+CO2+H2O CaCO3↓+2HClO10.Cl2+S O32-+H2O 2Cl-+S O42-+2H+11.Cl2+SO2+2H2O 2Cl-+S O42-+4H+12.2Br-+Cl2 2Cl-+Br213.Br2+2I- 2Br-+I214.2Fe3++2I- 2Fe2++I2六、氮及其化合物1.N2+3H2 2NH32.2NO+O2 2NO2(无色变红棕色)3.3NO2+H2O 2HNO3+NO4.4NO2+O2+2H2O 4HNO35.4NO+3O2+2H2O 4HNO36.2NO2 N2O4(无色)7.2NO2+2NaOH NaNO3+NaNO2+H2O8.NO2+NO+2NaOH 2NaNO2+H2O9.4HNO3 2H2O+4NO2↑+O2↑10.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11.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12.C+4HNO3(浓) CO2↑+4NO2↑+2H2O13.NH3+H2O NH3·H2O N H4++OH-14.4NH3+5O2 4NO+6H2O15.NH3+HCl NH4Cl(白烟)16.NH4Cl NH3↑+HCl↑17.NH4HCO3 NH3↑+H2O+CO2↑18.N H4++OH- NH3↑+H2O(用于铵盐的检验)19.2NH4Cl+Ca(OH)2 2NH3↑+2H2O+CaCl2七、硫及其化合物1.Fe+S FeS(黑色)2.2Cu+S Cu2S(黑色)3.S+O2 SO24.2SO2+O2 2SO35.FeS+2H+ Fe2++H2S↑6.2H2S+SO23S↓+2H2O7.CuSO4+H2S CuS↓(黑色)+H2SO48.Cu+2H2SO4(浓) CuSO4+SO2↑+2H2O9.C+2H2SO4(浓) CO2↑+2SO2↑+2H2O10.3S O32-+2H++2N O3- 3S O42-+2NO↑+H2O。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NA N=VmV =C B ×V(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3.(1)蒸馏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
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 烧杯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完整版)⼈教版⾼⼀化学必修⼀知识点超全总结化学必修1知识点第⼀章从实验学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法可以⽤来分离和提纯⼏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从⽽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使溶液蒸发时、要⽤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由于局部温度过⾼,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加热,例如⽤结晶的⽅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法。
⽤蒸馏原理进⾏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防⽌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银球的位置应与⽀管底⼝下缘位于同⼀⽔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从下⼝进,从上⼝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物质的沸点,例如⽤分馏的⽅法进⾏⽯油的分馏。
①常见⽓体的检验②⼏种重要阳离⼦的检验(l)H+能使紫⾊⽯蕊试液或橙⾊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
(2)K+⽤焰⾊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焰呈浅紫⾊(通过钴玻⽚)。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成⽩⾊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味NH3⽓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成⽩⾊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最后变成红褐⾊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加⼊KSCN溶液,不显红⾊,加⼊少量新制的氯⽔后,⽴即显红⾊。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红⾊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成红褐⾊Fe(OH)3沉淀。
(9)Cu2+蓝⾊⽔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能与NaOH溶液反应,⽣成蓝⾊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的CuO沉淀。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作为高中化学的必修一,本文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
如氧气、水等。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具有可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如淡盐水、空气等。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一种或多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1. 相与相变:- 相:指物质具有一定物态状态的形态。
- 相变:物质由一种物态状态变为另一种物态状态的过程,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沸腾成气体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如燃烧性、氧化性等。
单元三:原子结构与化学键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 原子壳层: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
2. 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层:分为K层、L层、M层等,不同层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不同。
- 电子的填充顺序:按一定规则填充,满足“半满、从低能级到高能级填充”的原则。
3. 化学键:- 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电子云区域,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单元四: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离子与离子的反应:-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反应,生成离子产物。
- 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晶体,在水中进行电离反应,生成离子方程式。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反应物和生成物写作离子的化学式,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要保持平衡。
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 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比例。
- 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以物理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其化学组成比例可以变化。
2. 物质的三态及状态变化- 物质可以存在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变的形状,气态具有可变的形状和体积。
- 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发生状态变化,如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沸腾,气态到液态的凝华等。
3. 原子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具有正电荷。
- 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能级上,具有负电荷。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相同元素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还可以根据其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等进行分类。
5. 元素的化学式和化合价- 元素的化学式表示元素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 元素的化合价表示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原子的电荷数目。
- 通过电子的失去、获得或共享,元素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6.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导致物质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质量守恒,即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7.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 氧化指原子、离子或分子失去电子,还原指原子、离子或分子获得电子。
-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8.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的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结合力。
-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片。
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三、离子检验(1)Cl-离子的检验: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最拿分考点汇总(打印版)考点1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 明确在掌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设计完整的实验装置及操作规范, 明确操作原理及主要仪器的使用.【精确解读】1.物质分离热点仪器及装置(1)热点仪器①三颈烧瓶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玻璃仪器, 它有三个口, 可以同时加入多种反应物, 或是加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等, 常用于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a.通常用于需要控制温度的化学反应, 中间孔装搅拌杆, 一个侧孔装温度计, 另一个滴加反应物料.b.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三颈烧瓶的三颈中间孔可以插上回流管, 右侧可插入温度计, 左侧主要是用来添加药品.②分液漏斗(滴液漏斗), 一般为向烧瓶(带磨口塞)中滴加液体, 其中(a)能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③冷凝管, 注意进出水方向(下口进, 上口出).④布氏漏斗是中间带有多孔瓷板的白色瓷质漏斗, 适用于晶体或沉淀等固体与大量溶液分离的实验中, 常用于抽滤.⑤吸滤瓶, 与布氏漏斗组成减压过滤装置, 用于接收液体.(2)热点组合装置①蒸馏装置②过滤装置③减压过滤装置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可进行减压过滤(也称抽滤或吸滤).减压过滤装置如右图所示. 装置中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 造成瓶内与布氏漏斗液面上的压力差, 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吸滤瓶用于承接滤液.布氏漏斗上有许多小孔, 漏斗管插入单孔橡胶塞与吸滤瓶相接.注意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应与吸滤瓶的支管口相对, 以便于吸滤.④热过滤装置⑤蒸发结晶装置⑥分液装置⑦纸层析实验示意图⑧搅拌滴加回流反应装置2.物质分离、提纯的思维方向(1)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①溶解过滤法(如分离MnO2和KCl的混合物).②溶解结晶法(如分离KN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③升华法(如分离I2、NaCl或NH4Cl、NaCl的混合物).④加热灼烧法(如除去Na2CO3中的NaHCO3).(2)气体的分离、提纯①混合法:如用水洗法除去NO中的NO2、H2中的HCl等.②加热法:如用灼热铜网除去N2中的O2.③吸收法:如用碱石灰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用Na2O2除去O2中的CO2等.(3)液体的分离、提纯①萃取法;②分液法;③沉淀法;④生成气体法(如NaCl溶液中的Na2CO3杂质用盐酸除去);⑤氧化法或还原法(如FeCl3中的FeCl2用Cl2除去, FeCl2中的FeCl3用铁粉除去);⑥转化法(如NaHCO3溶液中的Na2CO3用通CO2的方法除去);⑦电解法(如稀硫酸中的盐酸可用电解法除去)等.3.纸层析法的原理及实验操作(1)基本原理纸层析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 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 它所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 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样品中各组分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各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现象.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流动相中分配得多, 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而亲水性强的成分在固定相中分配得多, 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2)应用举例——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①纸层析法分离Fe3+、Cu2+的原理Fe3+、Cu2+在滤纸上随丙酮等展开的速度不同, 展开后两种离子的富集部分不同, 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②Fe3+、Cu2+的显色反应吸附有Fe3+、Cu2+的滤纸经氨薰后显色:Cu(OH)2能溶于过量氨水中, 生成Cu(NH3)2+4 (呈深蓝色);Fe(OH)3(呈红褐色)不溶于过量氨水中. Fe3+、Cu2+的显色是利用Fe(OH)3、Cu(NH3)2+4的特征颜色.Fe3+遇氨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3++3NH3·H2O===Fe(OH)3↓+3NH+4.Cu2+遇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溶液:Cu2++4NH3·H2O===Cu(NH3)2+4+4H2O.③操作步骤:a.装置制作——裁纸b.点样——点层析试样c.配制展开剂d.层析操作e.显色反应【精细剖析】1.分离和提纯物质遵循的原则(1)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 如果引入杂质则在后续操作中必须除杂.(2)不损耗、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原则.(3)实验操作要简便易行的原则.(4)加入试剂的顺序要合理的原则. 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 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 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 在多步分离过程中, 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典例剖析】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 还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和CCl4, 其实验过程如图1:(1)向含碘废液中加入稍过量的Na2SO3溶液, 将废液中的I2还原为I-, 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操作将I2还原为I-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2)操作X的名称为___________;(3)氧化时, 在三颈烧瓶中将含I-的水溶液用盐酸调至pH约为2, 缓慢通入Cl2, 在40℃左右反应(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控制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锥形瓶里盛放的溶液为____________;(4)在教材碘水的萃取实验中, 最后要从碘的CCl4溶液中回收利用CCl4, 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先水浴加热蒸馏碘的CCl4溶液, 收集得到浅红色的液体.再向该液体中加入少量块状的活性炭, 静置.待溶液的浅红色消失.操作Y, 即可得无色透明的CCl4液体.①收集得到浅红色的液体说明, 收集得到的液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化学式), ②加入少量活性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③操作Y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SO32-+I2+H2O=2I-+2H++SO42-、使四氯化碳中的碘进入水层(2)分液(3)使氯气在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或防止碘升华或防止碘进一步被氧化) NaOH溶液(4)①I2②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溶液中残留的碘单质③过滤【变式训练】从海带灰浸取液获得纯碘方案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步骤X中可用MnO2代替双氧水B.步骤Y中可用酒精代替CCl4C.步骤Y中所用的玻璃仪器一定有分液漏斗D.由于碘易升华, 步骤Z中不能采取加热蒸发【答案】B【实战演练】1.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中, 不正确的是()物质杂质试剂主要操作A 乙醇水新制生石灰蒸馏生石灰和石灰B 二氧化硅氢氟酸过滤石饱和碳酸氢钠溶C 二氧化碳氯化氢洗气液D 苯溴单质亚硫酸钠溶液分液【答案】B【解析】A.水与生石灰反应生成固体, 增大沸点差, 然后蒸馏可得到乙醇, 故A正确;B.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 应用盐酸除杂, 故B错误;C.氯化氢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可除杂, 故C正确;D.溴具有氧化性, 可氧化亚硫酸钠, 而苯不溶于水, 可用于分离, 故D正确;故答案为B.2.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操作Ⅰ时过滤, 将固体分离除去B.操作Ⅱ是加热浓缩, 趁热过滤, 除去杂质氯化钠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 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答案】C3.某金属加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FeSO4某研究小组利用该污水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 其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该工艺流程中发生了3个置换反应B.CuSO4与Mg(OH)2发生复分解反应可得Cu(OH)2C.步骤①②③④都包含化学变化D.滤液A和滤液B含有相同的溶质(2)写出步骤①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 (2)Zn+Cu2+=Cu+Zn2+、Zn+Fe2+=Zn2++Fe (3)使Zn完全溶解【解析】因金属的活泼性Zn>Fe>Cu, 由废水中含有CuSO4, ZnSO4、FeSO4, 则加入锌粉能发生锌与硫酸亚铁、锌与硫酸铜的反应, 其反应分别为Zn+FeSO4═ZnSO4+Fe、Zn+CuSO4═ZnSO4+Cu, 滤液A为ZnSO4溶液, 蒸发得到硫酸锌晶体, 固体A经磁铁将铁分离开, 固体C中含有锌与铜, 加足量稀硫酸时, 铜并不反应经过滤可得到, 而锌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其反应为Zn+H2SO4═ZnSO4+H2↑, 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锌完全转化为ZnSO4;【自我反思】.考点2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明确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基础上, 设计完整的实验装置及操作检验或鉴别, 特别注意只用一种试剂或不用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一般解题要点及思维过程.【精确解读】鉴别物质的一般题型和方法:1.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1)先依据外观特征, 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2)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 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3)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 可考虑两两混合法, 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 分析确定;(4)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 可考虑因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现象进行鉴别;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1)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酸碱性, 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如石蕊试液等)进行鉴别;(2)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 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 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 可选用酸或呈酸性的溶液作试剂;(3)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有机物;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1)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 使之一目了然;(2)不许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 若原瓶操作, 试剂被污染, 要有“各取少许”字样;(3)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 在加入试剂之前, 该物质是未知的, 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 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精细剖析】1.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固体可配成溶液―→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2.物质鉴别的一般类型(1)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①先依据外观特征, 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几种物质.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 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③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 可考虑两两混合法, 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 分析确定.(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酸碱性, 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 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 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 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 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③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有机物.(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①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 使人一目了然.②不许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 若原瓶操作, 试剂被污染, “别”而无用, 要有“各取少许”字样.③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 在加入试剂之前, 该物质是未知的,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 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3.离子推断题解题技巧(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破解离子推断题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记住几种常见的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CrO2-4、Cr2O2-7)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 结合离子共存规律, 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H2、水的电离情况等)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 一定既有阳离子, 又有阴离子, 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进出性原则: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2)电荷守恒在离子反应定量推断试题中的应用解与离子反应有关的定量推断类试题, 需要掌握定量推断最后一种离子存在的方法:如果多种离子共存, 且只有一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未知, 可以用电荷守恒来确定最后一种离子是否存在, 即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典例剖析】某溶液中含有SO42-、CO32-、Cl-三种阴离子, 如果只取用一次该溶液(可以使用过滤操作), 就能把三种离子依次检验出来:(1)应该先检验______________离子, 加入的试剂是稀硝酸,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再检验______________离子, 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3)最后检验______________离子, 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答案】(1)CO32-CO32-+2H+=CO2↑+H2O(2)SO42-硝酸钡溶液SO42-+Ba2+=BaSO4↓(3)Cl-;硝酸银溶液Cl-+Ag+=AgCl↓【变式训练】某氮肥样品可能含有NH4HCO3、NH4C1、NH4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称取该样品1.000克, 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将溶液分成两等份依次完成如下实验:①向一份溶液中加入10mL 0.2mol•L-1的盐酸与之充分反应, 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44.8mL(设产生的CO2全部逸出).②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6mol•L-1氢氧化钠溶液, 加热, 产生的气体(设产生的NH3全部逸出)至少需要25mL 0.15mol•L-1的硫酸才能被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0 g样品中一定含有NH4HCO3 0.316克B.向①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NH4C1C.原样品的含氮量为21%D.无需另外再设计实验验证, 就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含有NH4Cl【解析】①n(HCl)=0.2mol/L×0.01L=0.002mol, n(CO2)= =0.002mol, 说明含有NH4HCO3, 且可说明HCl完全反应, 但不能确定NH4HCO3是否完全反应;②与氨气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0.15mol/L=0.00375mol, 依据2NH3~H2SO4, 可知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00375mol×2=0.0075mol;A.由①数据可知加入0.002molHCl, 生成0.002molCO2, 说明HCl完全反应, 但不能确定NH4HCO3是否完全反应, 故A错误;B.①中加入盐酸, 引入氯离子,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H4C1, 故B错误;C.由②计算可知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00375mol×2=0.0075mol, 则1.000克样品可生成0.015mol氨气, 样品中的N元素来源于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则含氮量大21%, 故C错误;D.由②计算可知1.000克样品可生成0.015mol氨气, 则NH4HCO3、NH4C1、NH4NO3共为0.015mol, 可知平均摩尔质量为=66.67g/mol, 而NH4HCO3、NH4NO3的摩尔质量大于66.67g/mol, NH4C1的小于66.67mol/L, 则一定含有氯化铵,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D【实战演练】1.有一瓶可能部分被氧化的Na2SO3溶液, 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此溶液, 滴入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再加入足量稀硝酸, 充分振荡后, 仍有白色沉淀.下述有关此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A.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B.加入Ba(NO3)2溶液后, 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C.加硝酸后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BaSO4D.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答案】D2.不用其他试剂, 限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两组内的四瓶溶液()①NaOH、NaCl、AgNO3、NH3•H2O ②NaCl、MgCl2、Al2(SO4)3、NH4Cl.A.只有①组可以B.只有②组可以C.两组均可以D.两组均不可以【答案】A3.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 其中可能含有Na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做以下实验: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 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 溶液呈无色: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固体完全溶解, 并有气泡产生;③取少量②的溶液, 滴入稀硫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事实, 回答下列问题:(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2)写出各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答案】(1)Ba(NO3)2、Na2CO3CuSO4NaCl(2)①Ba2++CO32-=BaCO3↓ ②BaCO3+2H+=Ba2++CO2↑+H2O【解析】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 溶液呈无色, 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固体完全溶解, 并有气泡产生, 证明是碳酸钡沉淀;③取少量②的溶液, 滴入稀硫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碳酸银沉淀, 可能含有氯化银沉淀;(1)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含有Ba(NO3)2、Na2CO3, 一定不含CuSO4, 可能含有NaCl;【自我反思】考点3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 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能准确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灵活应用守恒规律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计算.【精确解读】一、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1)氧化性是指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失电子的性质(或能力).(2)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与得、失电子数目的数目无关. 如:Na-e-===Na+, Al-3e-===Al3+, 但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Na比Al活泼, 更易失去电子, 所以Na比Al的还原性强.从元素的价态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如:Fe3+、H2SO4、KMnO4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 如:金属单质、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如:Fe2+、S、Cl2等.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2)根据反应条件和产物价态高低进行判断①与同一物质反应, 一般越易进行, 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 Mg与热水反应, Al与水加热反应也不明显, 所以还原性:Na>Mg>Al;非金属单质F2、Cl2、Br2、I2与H2反应, F2与H2暗处剧烈反应并爆炸, Cl2与H2光照剧烈反应并爆炸, Br2与H2加热到500 ℃才能发生反应, I2与H2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缓慢发生反应, 且为可逆反应, 故氧化性:F2>Cl2>Br2>I2.②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 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 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一般条件越低,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由上述反应条件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KMnO 4>MnO 2.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 如果氧化产物价态不相同, 可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进行判断:氧化产物的价态越高, 则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2Fe +3Cl 2=====点燃2FeCl 3, Fe +S=====△FeS, 则氧化性:Cl 2>S.二、氧化还原反应三条规律的应用1.反应先后规律的思维模型同一氧化剂与含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 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最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 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最强的物质.2.价态归中规律思维模型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 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简记为“两相靠, 不相交”. 例如, 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注意 ⑤中不会出现H 2S 转化为SO 2而H 2SO 4转化为S 的情况.3.歧化反应规律思维模型“中间价―→高价+低价”.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 如:Cl 2+2NaOH===NaCl +NaClO +H 2O.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 而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 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配平的步骤:(1)标好价:正确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2)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3)求总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 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 数.(4)配化学计量数: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即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逐项检查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正确.【精细剖析】1.根据影响因素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1)浓度:同一种物质浓度越大, 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如氧化性:浓H 2SO 4>稀H 2SO 4,浓HNO 3>稀HNO 3, 还原性:浓HCl>稀HCl.(2)温度:同一种物质, 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3)酸碱性:同一种物质, 所处环境酸(碱)性越强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如:酸性条件:2MnO -4+6H ++5SO 2-3===2Mn 2++5SO 2-4+3H 2O中性条件:2MnO -4+H 2O +3SO 2-3===2MnO 2+3SO 2-4+2OH -碱性条件:2MnO -4+2OH -+SO 2-3===2MnO 2-4+SO 2-4+H 2O其氧化性为KMnO 4(酸性)>KMnO 4(中性)>KMnO 4(碱性)2.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1)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加入氧化剂 将按照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每升(mol/L)。
4. 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3.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中消耗的物质称为反应物,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4.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三、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A族和B族的元素。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位于主族和镧系之间的元素。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五、酸碱与盐1. 酸: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六、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2. 氧化剂:获得电子的物质。
3.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七、化学能与热力学1. 化学能:化学反应中储存或释放的能量。
2.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八、化学实验基础1. 实验操作: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知识。
2. 实验仪器: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数据记录、计算和分析。
九、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一、重点聚焦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二、知识网络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1.实验安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1)创伤急救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
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
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
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
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精确解读】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分离和提纯方法适用范围举例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分离蛋白质的提纯蒸发浓缩法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晶法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和KNO3混合物分离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乙醇和乙酸,石油分离络合法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分离Al2O3和ZnO【精细剖析】1.分离或提纯时,若需要加入试剂,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①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②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③不减,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④易分,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⑤易得,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①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只有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②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③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①固-固混合分离型: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Ⅱ)采用固体净化剂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剖析】苦卤中含有溴,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吹入空气,将溴分离出来,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再通入氯气,生成溴,然后分液、蒸馏和得到液溴;A.步骤④是用二氧化硫将溴还原生成溴离子,步骤⑤是氯气将溴离子氧化得到溴单质,所以步骤④⑤是为了富集溴,故A正确;B.步骤③利用空气将溴吹出,说明溴易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所以该步骤说明溴具有挥发性,故B正确;C.溴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强还原性,二者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2Br-+SO42-,故C错误;D.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溴不易溶于水,所以步骤⑧中溴蒸气冷凝后得到液溴与溴水的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分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C【变式训练】由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Fe3O4、Fe2O3和FeO)得到绿矾(主FeSO4•7H2O),再通过绿矾制备铁黄[FeO(OH)]的流程如下:A.步骤①,最好用硫酸来溶解烧渣B.步骤②,涉及的离子反应为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C.步骤③,将溶液加热到有较多固体析出,再用余热将液体蒸干,可得纯净绿矾D.步骤④,反应条件控制不当会使铁黄中混有Fe(OH)3水、空气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A.因绿矾的酸根离子为硫酸根离子,则步骤①,最好用硫酸来溶解烧渣,故A正确;B.步骤②发生FeS2+7Fe2(SO4)3+8H2O=15FeSO4+8H2SO4,离子反应为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故B正确;C.步骤③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析出绿矾,若蒸干时绿矾受热失去结晶水,故C错误;D.步骤④,反应条件控制不当,绿矾与氨水、空气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C【实战演练】1.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关于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萃取B.②是过滤C.③是分液D.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答案】C2.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 制取绿矾(FeSO4•7H2O),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酸浸时选用足量硫酸,试剂X为铁粉B.滤渣a主要含SiO2,滤渣b主要含Al(OH)3C.从滤液B得到绿矾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D.试剂X若为过量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用硫酸溶解,再结晶分离也可得绿矾【答案】D【解析】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它杂质),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硫酸,Fe2O3、Al2O3与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铁、硫酸铝,二氧化硅不反应,过滤,滤渣a为二氧化硅;在滤液中加入试剂X为铁粉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用NaOH溶液调节pH值使铝离子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过滤,滤渣b为氢氧化铝,滤液B为硫酸亚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晶体;A.由流程分析可知,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X为铁粉,故A正确;B.由流程分析可知,滤渣a中一定含有SiO2,调节pH值使铝离子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则滤渣b为氢氧化铝,故B 正确;C.亚铁离子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且受热易失去结晶水,所以从滤液B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故C正确;D.在滤液A 中含有铁离子和铝离子,加过量的氢氧化钠,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根离子,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所以最终得到的是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故D错误;故答案为D。
3.工业上利用空气吹出法提取溴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自我反思】考点2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涉及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常见有机物及气体的检验,重点提升对相关离子、有机物及气体性质的认识,特别注意要排除干拢离子或气体的影响,选择特效试剂进行。
【精确解读】1.常见的离子检验:阳离检验试剂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2.常见有机物的检验:(1)碳碳双键或三键:加少量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2)甲苯:取两份甲苯,一份滴入溴水,振荡后上层呈橙色;另一份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3)卤代烷:与NaOH溶液(或NaOH的醇溶液)共热后,先用硝酸酸化,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代烷,淡黄色沉淀的为溴代烷,黄色沉淀的为碘代烷;(4)乙醇:将螺旋状铜丝加热至表面有黑色CuO生成,迅速插入待测溶液,反复多次,可见铜丝被还原成光亮的红色,并由刺激性气味产生;(5)苯酚:滴加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或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6)乙醛或葡萄糖: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产生银镜;或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有红色沉淀生成;(7)乙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或加入Na2CO3或NaHCO3溶液有气泡;或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溶解得蓝色溶液;(8)乙酸乙酯:加入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红色变浅或消失;(9)淀粉:滴加碘水,呈蓝色;(10)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或加入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3.常见气体的检验:【精细剖析】1.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固体可配成溶液―→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2.物质鉴别的一般类型(1)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
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
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
③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有机物。
(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② 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使人一目了然。
②不许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若原瓶操作,试剂被污染,“别”而无用,要有“各取少许”字样。
③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在加入试剂之前,该物质是未知的,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
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离子推断题解题技巧(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破解离子推断题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记住几种常见的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CrO2-4、Cr2O2-7)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H2、水的电离情况等)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进出性原则: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2)电荷守恒在离子反应定量推断试题中的应用解与离子反应有关的定量推断类试题,需要掌握定量推断最后一种离子存在的方法:如果多种离子共存,且只有一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未知,可以用电荷守恒来确定最后一种离子是否存在,即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典例剖析】欲在有Y存在的情况下,用一种试剂Z来检验盐溶液中的离子X,下表中对应的试剂Z合理的是()【剖析】A.两种金属离子加氨水均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Mg2+的存在,应选NaOH,故A错误;B.两种阴离子加硝酸银均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Cl-的存在,应先加硝酸后加硝酸银,故B错误;C.只有钡离子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Mg2+不反应,则可检验Ba2+的存在,故C正确;D.两种阴离子加硝酸钡均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SO42-的存在,应先加盐酸,后加硝酸钡,故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C【变式训练】在一定条件下,将0.1L CO、0.2L CO2、0.1L NO、0.2L NO2和0.2L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映,则尾气(已干燥)()A.不可能是单一气体B.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C.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D.成分与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C【实战演练】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是()A.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后分液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振荡、静置后分液C.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取少量液体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D.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取少量溶液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答案】A【解析】A.苯与水互不相溶,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苯酚钠,可分离,故A正确;B.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应加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故B错误;C.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先调节溶液呈酸性,以防止生成的AgOH或AgO沉淀影响实验结果,故C错误;D.应先加KSCN,然后再加氯水检验,故D错误;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