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 浮力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34.00 KB
- 文档页数:12
教案:人教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1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验和例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示数,感受浮力的存在。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明白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4. 浮力的大小计算: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讲解计算公式。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应用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解释浮力的概念。
(2)请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3)请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计算公式为F浮 = G排= ρ水gV排。
教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讲主要讲解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教材章节为第十章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重量,即 F浮 = G排= ρ液gV排。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理解,浮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作业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船只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等。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含义。
3. 浮力计算讲解:讲解浮力计算公式 F浮 = G排= ρ液gV排,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浮力应用讲解: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计算公式,强调关键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浮沉,求物体在水中的最大浮力。
答案:最大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 1000kg/m³ ×9.8m/s² × 0.002m³ = 19.6N。
2. 题目:一艘船的排水量为1000kg,求船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答案: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1000kg/m³ × 9.8m/s² × 0.001m³ = 98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内容,具体包括第1节浮力概述和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详细内容如下:1. 浮力概述:浮力的定义、方向、大小计算。
2. 阿基米德原理:原理内容、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方向和大小计算方法;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方向、大小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液体、物体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基本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方向、大小计算,举例说明。
3. 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针对浮力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述: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力。
方向:竖直向上。
大小:F浮= ρ液体gV排。
2. 阿基米德原理:内容: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应用: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判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应用题: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浮力 = 空气中重量水中重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物体浮沉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其中 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浮力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船舶、救生圈等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定义:介绍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介绍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浮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即 F浮 = G排= mg = 2kg × 9.8m/s² = 19.6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第1节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第2节物体浮沉条件;第3节浮力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够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2)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原理内容,结合实验进行验证。
(4)浮力计算:介绍浮力计算公式,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
(2)简述阿基米德原理。
2. 答案:(1)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3)①铁块沉底;②木块漂浮;③气球上浮。
(4)①浮力为49N;②浮力为19.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掌握较好,但在浮力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浮力的产生原因;3.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 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
3. 让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能够运用实验结果解释浮力的变化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2. 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理解;3.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引起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浮力产生的原因的解释:通过实验和图示,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的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变化关系。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计算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产生原因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石块放入水中,石块的体积为100cm³,水的密度为1g/cm³,求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题目2:一个木块放入盐水中,木块的体积为200cm³,盐水的密度为1.2g/cm³,求木块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
第1节浮力一、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⒉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猜想浮力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发生性思维能力;(3)通过经历实验探究浮力的相关因素过程,增强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热情与兴趣;(2)大胆猜想,有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材及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学生是初中九年级学生·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有过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学生已经学过力学及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来解释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了解一些有关微观世界及微粒名称的知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支架式策略: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和能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意识。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相关实验器材,如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2.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 = G F',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引导学生观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深度之间的关系。
2.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讲解浮力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3.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 = G F',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教具进行浮力的测量,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7.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块物体在水中浸没时,测得浮力为 5N,求物体的重力。
答案:物体的重力为 5N。
2. 题目:一艘船的重力为 2000N,求船在水中漂浮时的浮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内容,主要包括第1节浮力的概念、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和第3节浮沉条件。
详细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阿基米德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3. 浮沉条件: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液体(如水、盐水等)、物体(如木块、铁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液体、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实践探究:(1)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探讨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 知识讲解:(1)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分析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浮力知识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
2. 阿基米德原理。
3. 浮沉条件。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说明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解释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10.1 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计算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 F',其中F浮为浮力,G为物体的重力,F'为物体在流体中的实际受力。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所产生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流体(如水、空气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流体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工作原理,提问学生关于浮力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流体中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浮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6.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
7. 作业设计:布置浮力计算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练习。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测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8N,求物体的重力和浮力。
(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放入水中后,测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7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和浮力。
2. 答案:(1)物体的重力为10N,浮力为8N。
(2)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为5N,浮力为7N。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章 浮力第1节 浮力1.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浮力的施力物是 液体或气体2.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4. 秤量法测浮力:F 浮=G -F 视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排液排浮gV G F ρ== , 从中可以知:浮力的大小只与 液体的密度 和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3.计算浮力方法有:(1)秤量法:F 浮=G -F 视 ,(2) 平衡法:F 浮=G 物 (适合漂浮、悬浮), 展开 ρ液V 排g =ρ物V 物g(3)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ρ== (4)压力差发法:F 浮= F 向上的压力—F 向下的压力4、浮力的说法有:浮力=排开液体的重力=弹簧秤减小的示数=压力差浮力解题思路: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的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 浮 < G 下沉;(2)F 浮 > G 上浮 (3)F 浮 = G 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物ρ > 液ρ 下沉;(2)物ρ < 液ρ 上浮 (3)物ρ = 液ρ 悬浮。
(不会漂浮)2.浮力利用(1) 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 能排开更多的水,从而增大了 浮 力,使 浮 力等于 重 力时,物体就浮在了水面上。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2)轮船的大小用 排水量 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 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为104吨的船受的浮力为 108N ,排开水的体积为 104m 3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所受的浮力 不变 ,是上浮或下沉一些?答 海里上浮一些 。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10.1 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以及如何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培养学生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3. 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讲解如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5.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浮力的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1. 概念:浮力是什么2. 计算公式:F浮 = G排 G物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1) 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上浮(2) 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悬浮(3) 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下沉4.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5.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1) 一块质量为2kg的石头放入水中,石头的体积为0.5立方分米。
教案: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浮力计算公式卡片、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定义: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明白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4. 浮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浮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然后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然后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浮力的定义:讲解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浮= ρ液gV排,其中F浮为浮力,ρ液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实验: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验证浮力的计算方法。
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液gV排。
3.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给定物体的体积、水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答案:F浮= ρ水gV排。
2.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船舶在水中浮力的来源,并计算船舶所受的浮力。
答案:船舶所受的浮力等于船舶的重力,即F浮 = G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教材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浮力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拿出一个物体(如石头),将其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石头会浮在水面上。
2. 浮力的概念:教师解释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3. 阿基米德原理:教师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等于液体的密度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
4. 浮力的大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一个物体在水中浮力为5N,水的密度为1000kg/m³,求物体的体积。
解答:浮力 = 密度体积重力加速度5N = 1000kg/m³ 体积9.8m/s²体积= 5N / (1000kg/m³ 9.8m/s²)体积= 0.00051m³5.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船只、潜水艇等,让学生理解浮力在现实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浮力》。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
教材通过理论介绍和实验验证,使学生理解浮力现象,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测量工具(如尺子、电子秤),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理论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阐述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验证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和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浮力计算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 浮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计算公式,标注关键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为什么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 答案:(1)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
(2)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船只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受浮力等于船只的重力。
第1节浮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乒乓球、装满水的水槽、细线、石块、烧杯、水、盐水、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如图甲)由此引入浮力。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演示: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用手将一个乒乓球压入水中,然后放手。
(如图乙) 现象:乒乓球从水中浮起。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谁?力的方向如何呢?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石块、铜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石块、粉笔头投入水中,前两者漂浮,后两者下沉。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展示方案,教师点评后,依据图示演示、讲解并记录:空气中所受重浸没在水中时的分析:物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小结:石块在水中静止不动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所以,浮力大小=石块重力-石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作称重法。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F浮=G -F弹。
注意:在液体中,无论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运动还是静止,浸在哪种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引导提示: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上、下表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方向又是如何呢?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由于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浸没在液体中并静止的立方体侧面每个位置上受到的液体压力,都会有正对的侧面上同一深度处受到的压力与之抵消。
这样立方体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的合力为零。
但是,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如图所示)。
于是,就产生了竖直向上的压力差。
立方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归纳总结,得出利用压力差求浮力的方法:F浮=F合=F向上-F向下。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点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图钉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快乐游戏:造“船”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
大胆猜测,讨论交流: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1.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1)轮船从江河航行到大海,吃水的深度变化了。
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从井中提水,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需要越大。
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要巡视指导。
3.进行实验:(1)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2)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改变石块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④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3)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②将石块部分浸入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④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1)“浸没”指物体完全处在液体下方。
(2)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办法。
4.实验结果:学生分别展示实验结论后,教师引导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三、板书设计第1节浮力1.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方向是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F浮=G-F弹。
(4)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F浮=F合=F向上-F向下。
2.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地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发展。
叫人高兴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全面。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2.能表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3.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具准备易拉罐、水桶、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大烧杯、小烧杯、溢水杯、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贵族家庭,他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有一次,国王要金匠给他做一顶金王冠,做王冠用的金子事先称过重量。
王冠做好了,国王听说工匠在王冠中掺进了白银,偷走了一些金子。
可是,王冠的重量,并没有减少;从外表看,也看不出来。
没有证据,就不能定金匠的罪。
国王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判断这顶王冠有没有掺进白银,如果掺了,掺进去多少。
据说,阿基米德是从洗澡得到启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天,他去澡堂洗澡,心里还想着王冠问题。
当他慢慢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
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站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阿基米德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从澡堂跑回家里。
原来,阿基米德已经想出了一个简便方法,可以判断王冠是不是纯金做的。
他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取出金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把两次溢出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来的多。
于是他断定王冠中掺了白银。
然后,他又经过一番试验,算出了白银的重量。
当他宣布这个结果的时候,金匠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怎么也弄不清楚,为什么阿基米德会知道他们的秘密。
当然,说阿基米德是从洗澡中得到启发,并没有多大根据。
但是,他用来揭开王冠秘密的原理流传下来,就叫作阿基米德原理。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测定船舶载重量。
你知道阿基米德揭开这个秘密的原理吗?你想知道这个原理的内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原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阿基米德的灵感创设情境:指着漂浮在水面上的空易拉罐提出问题,易拉罐浮在水面上,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浸没在水中呢?方法1:用手把空易拉罐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如图所示。
问题:(1)你的手有什么感觉?(2)易拉罐受到的重力变化了吗?受到的浮力变化了吗?(3)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4)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发现将易拉罐压入水桶的过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排开的水越来越多。
说明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多少有关系。
方法2:将易拉罐踩扁后放入水中下沉。
问题:(1)易拉罐为什么会沉下去?它受到的重力变化了吗?受到的浮力变化了吗?(2)易拉罐踩扁后放入水中,什么变了?(3)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易拉罐的重力没有变,之所以会下沉,是因为它受到的浮力减小了。
易拉罐踩扁后,体积变小,放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也变小了。
说明浮力的大小跟易拉罐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小,受到的浮力越小。
方法3:将易拉罐灌满水后放入水中下沉。
问题:易拉罐灌满水后受到的重力变了吗?受到的浮力变了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易拉罐灌满水后,受到的重力变大了,受到的浮力怎么变化不清楚。
思考问题: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多少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交流分析:根据上一节课我们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它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现在根据阿基米德的故事,如果我们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来陈述这个结论,可以得到: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它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说法,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称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不是和排开液体的质量有一定的联系呢?(m排=ρ液V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