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分层教学目标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法分析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1.&n

bsp;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

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1、A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贯彻两个为主。识记为主,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一般解题方法;训练为主,自己对识记的知识能够较简单的应用。推导、归纳为辅,知识熟练后自己在课后进行。2、B、C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贯彻两个为主。学生理解为主,不仅仅是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和一般解题方法,而且学生注重根据教师的引导、提问、设疑,通自己的思考、判断、归纳等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为主,在训练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测评第4题,对三种解法加以比较),使自己对识记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四、教学程序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教学前提测评1、物体的和的乘积,叫动量。2、动量方向和方向一致,SI制单位为。3、动量定理的公式,F表示物体的。4、某物体在水平面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3米/秒2,则第2秒到第4秒动量变化量大小为。5、质量0.1千克的皮球,竖直落地速度3米/秒,反弹速度2米/秒,则动量变化量大小为。复习及本节课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认定目标(略)让学生清楚各自的目标导学达标1、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①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它们受到的外力之和为零,则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②公式:m1v1+m2v2=m1v1’+m2v2’③成立条件(任一):a、系统不受到外力作用b、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如果某一方向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那么该方向动量守恒)

;c、系统受到外力,但内力远大于外力④适应范围: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

2、练习:①、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不受;或系统受到的外力;或系统受到的外力。结论:系统的动量。表达式:。②、判断:有一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

体,如果把此物体作为一系统研究,动量不守恒;如果把物体和地球作为一系统研究,动量守恒。()③、质量为m1=60千克的人站在m2=20千克的静止的平板车上,问当人相对地面以2米/秒的速度水平跳出,求小车的速度?(地面光滑)3、由牛顿定律、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①、每个钢球动量变化和受到的冲量关系:小球1:F1t=m1v1’-m1v1小球2:F2t=m2v2’-m2v2②、两小球受到的冲量关系:F1=-F2即:F1t=-F2t负号表方向相反③、两小球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关系:m1v1’-m1v1=-(m2v2’-m2v2)得出:m1v1+m2

v2=m1v1’+m2v2’4、练习(B、C类)质量为m1=60千克的人站在m2=20千克的静止的平板车上,问当人相对平板车以2米/秒的速度水平跳出,求小车的速度?(地面光滑)(解答省略)A类学生直接识记,明确是实验定律m1m2v1v2碰撞前F1F2碰撞v1’v2’碰撞后B、C类学生同时完成A类学生练习,要求对比两道计算题导学达标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1、参照物的统一性:2、状态的同时性:3、方程的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n

bsp;①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系统有几个物体)②进行受力分析,判断是否满足成立条件③确定参照物、初末状态、正方向的选取④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解例题一颗手榴弹以10米/秒的速度水平飞行,设被炸成两块后,质量为0.4千克的大块速度为250米/秒,方向和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质量为0.2千克的小块速度为多少?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达标测评1、质量为2千克和5千克的两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之间压缩有一轻弹簧,放手后,两小车在同一直线上被弹出,质量为2千克小车的速度为5米/秒,则此时两小车的总动量为。2、一辆平板车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上有一人拿着大锤站在平板车的左端,现用大锤连续敲打平板车的左端,则平板车:A、向左运动B、向右运动C、左右运动D、静止3、一颗手榴弹以10米/秒的速度在空中水平飞行,爆炸后,手榴弹被炸成两块,质量为0.4千克的大块速度为250米/秒,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质量为0.2千克小块的速度为,方向。4、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平台车质量为M=500千克,车上有一人,质量为m=70千克,以相同的速度v0前进。某时刻人用相对车u=2米/秒的速度向后水平跳出,那么,人跳出后车速增加多少米/秒?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3题为A类,1-4为B、C类,要求C类学生能够对第4题分析评价(见视屏)作业布置1、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目标的内容,认真理解和领会重

点和

难点。2、完成人教版物理第三册(选修)114-115页的练习,达到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3、B、C类的同学寻找涉及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有哪些? 答:①F合=0(严格条件) ②F内远大于F外(近似条件) ③某方向上合力为0,在这个方向上成立。 (二)进行新课 1.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 师:给出问题(投影教材11页第二段) 学生: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

推导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 1 11m F a = , 222m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1、F 2等大反响,即 F 1= - F 2 所以 2211a m a m -= 碰撞时两球间的作用时间极短,用t ?表示,则有 t v v a ?-'=111, t v v a ?-'= 22 2 代入2 211a m a m -=并整理得 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教师点评: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00年高考综合题23 ②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设计的)。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含答案

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概念.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表达式和守恒条件. 3.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4.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主预习】 一、系统、内力与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_________物体组成一个力学系统. 2.内力:___________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_________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 m1v1+m2v2=__________(作用前后总动量相等). 3.适用条件:系统____________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_________ 【自主预习答案】 一、1.两个或多个. 2.系统中. 3.外部. 二、1.不受外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 2.m1v1′+m2v2′. 3.不受外力、为零.

问题探究】 一、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自主探究一】 1.如图所示,公路上三辆汽车发生了追尾事故.如果将甲、乙两辆汽车看做一个系统,丙车对乙车的作用力是________(“内”或“外”)力;如果将三车看成一个系统,丙对乙的力是________(“内”或“外”)力. 【答案】外内 【解析】内力是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外力是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的物体的作用力.一个力是内力还是外力关键是看选择的系统.如果将甲和乙看成一个系统,丙车对乙车的力是外力;如果将三车看成一个系统,丙车对乙车的力是内力.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质量分别为m1、m2的球A、B,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以v1和v2的速度同向运动,v2>v1.当B球追上A球时发生碰撞,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试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两球碰前总动量m1v1+m2v2与碰后总动量m1v1′+m2v2′的关系. 【答案】设碰撞过程中两球受到的作用力分别为F1、F2,相互作用时间为t.根据动量定理:F1t=m1(v1′-v1),F2t=m2(v2′-v2). 因为F1与F2是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F1=-F2, 则有:m1v1′-m1v1=m2v2-m2v2′ 即m1v1+m2v2=m1v1′+m2v2′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一)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撞,碰撞前后mυ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mυ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二)进行新课 1.动量(momentum)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师: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师: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

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强调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矢量差 【例1(投影)】 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学生讨论,自己完成。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分析物理情景,规范答题过程,详细过程见教材,解答略】 2.系统内力和外力 【学生阅读讨论,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教师对上述概念给予足够的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理解〗 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 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公式:m1υ1+ m2υ2= m1υ1′+ m2υ2′ (2)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 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内>>F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 思考与讨论: 如图所示,子弹打进与固定于墙壁的弹簧相连的木块, 此系统从子弹开始入射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班级课程表》。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将班级课程表制作并加以编辑,但看上去比较简单,还需要对其进行美化,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下如何美化Word 中的表格。在教学内容上,先对表格文字进行修饰,然后对表格的边框进行设置,最后对表格的背景进行修饰。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的使用,理解它们的作用,从而对表格中的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另外,要让学生掌握设置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以及填充表格底纹的方法。 2、教学重点 设置表格单元格中的文字格式 设置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 填充底纹效果 3、教学难点 选中并设置不同单元格的边框颜色和线型 选中并填充不同单元格的底纹效果 二、说学情 通过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编辑,同学们对Word的兴趣很高,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Word的美化功能。 三、说教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上课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使得信息技术拥有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殊性,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案列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对比法等。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软件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们看,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学法和教法相应,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但是大部分是动手操作来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当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演示和讲解的时候,学生会边看边想,然后在自己的电脑上面操作教师布置的案例或者其他任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上节课编辑过的班级课程表,引导学生们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打开美化过的班级课程表,将两个课程表在屏幕上做对比,让同学从中看出不同点。 2、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在对比当中,让同学们来说一说那些地方做了修改,这样修改是不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等。这样顺其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①、设置文字格式 打开课程表→选中表格第一行→设置第一行格式→设置其他文字格式

动量守恒定律学案(新)

16.3 动量守恒定律课堂学案 一、合作探究 如图1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碰撞过程中第一个小球受第二个小球对它的作用力是F1,第二个小球所受第一个小球对它的作用力是F2。两小球作用时间为Δt。 分别对两小球使用动量定理,探究碰撞前、后两小球总动量的关系。 问题1:用所给的字母分别表示出碰撞前、后两小球的动量之和? 问题2:碰撞过程中,两小球所受的平均作用力F1和F2有什么关系? 问题3:碰撞过程中,对小球m1,列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问题4:碰撞过程中,对小球m2,列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结合以上问题,分析两小球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的关系。 二、归纳总结 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3)条件:

三、例题解析 例1: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 1=1.8×104kg 的甲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v 1=2m/s 的速度运动,碰上一辆m 2=1.2×104kg 的静止的乙货车,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如图2。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 思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例2: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4Kg 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v=1m/s 的速度向左运动,现有一质量为m=1Kg 的小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 0=2m/s 从小车的左端开始向右端滑行,最终物块相对于小车静止,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1)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吗? (2)最终他们的共同速度是多少? 例3:如图4所示,一枚在空中飞行的导弹,质量为m 。在某点速度大小为V ,方向向右,导弹在该地突然炸裂成两块,其中质量为m 1的一块沿着V 的反方向飞去,速度的大小为V 1,求炸裂后另一块的速度为V 2。 思考:爆炸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图2 图4 图3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 第PAGE #页共17页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说课 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主要推广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举世瞩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进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化北部新区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北部新区师资队伍实际,拟面向部分重点院校公开择优招聘20xx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为确保此次招聘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特制定本简章。 (三)教学目标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二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表格规划与修饰》说课稿

《表格规划与修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规划与修饰》 一、教材分析: 《表格规划与修饰》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前期活动,是在学生学会建立工作簿后,学习怎样对工作表进行编辑修改、美化,是学生继续学习数据统计及图表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工作,是学好数据处理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点。 教材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灵活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及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互探讨,协作学习,最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Excel与前面所学的Word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学习,这样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 二、学生分析: 在知识的准备上,通过本章的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工作表、工作薄的概念,学会了建立工作表。前一阶段学习的word表格的编辑,这些都为学习工作表的编辑打下了基础。但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任务布置上要注重按照任务难度分层作业,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目标: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字段与属性的关、字段与记录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工作表的增加、删除、复制、移动、重命名等操作;掌握调整行高、列宽的方法;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各种功能。能对一个工作簿或工作表进行合理地规划,并运用背景色、字体等来进行个性化修饰。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帮助来积极探索,自主完成工作表格式的设置和修饰,并分层次完成任务,最后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按照《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究结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规律之一,重点把握动量守恒的条件,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空间物体相互作用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动量定理基础上,对冲量、动量的矢量性,以及动量的相对性、瞬时性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有关一个物体的动量问题基本能解决,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但对动量定理的运用能力,特别是有关相对同一参考系时动量相对性仍然不够明确,对动量计算中如何取正负值一知半解,存在畏难心理。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 (2)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分析解决一维运动的问题。 【方法、过程目标】 (1)体验用实验探究动量守恒的过程与方法; (2)学会理论思维的方法,能结合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德育目标】 (1)通过亲历实验探究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领悟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的判定。 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推理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气垫导轨、光电门和光电计时器,已称量好质量的两个滑块(附有弹簧圈和尼龙拉扣),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钟) 前面学过的动量定理只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作用一段时间后动量变化的规律,那么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他们各自的动量又怎样变化呢?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物体碰撞时动量变化的规律 我们现在来研究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发生碰撞时动量变化的规律。(15分钟) ●学生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对两个物体碰撞时的运动情况与动量变化的情况进行大胆的猜想,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实验仪器和器材的选择,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数据的处理。

高中物理 16.2《动量守恒定律(一)》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

16.2 动量守恒定律(一)学案导学 教学目标: 理解动量的概念,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守恒条件和矢量性。理解“总动量”就是系统内各个物体动量的矢量和。 1.动量(momentum)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②相对性:这是由于速度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以地球(即地面)为参考系。 ③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运算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关于动量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量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 B.动量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C.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D.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小的惯性大 (2)动量的变化量: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强调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υ1矢量差 【例2】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2.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 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注意:内力和外力随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3.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 (3)公式:p1/+p2/=p1+p2即m1υ1+ m2υ2= m1υ1′+ m2υ2′ 或Δp1=-Δp2或Δp总=0 (4)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 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条件的延伸:a.当F内>>F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如爆炸问题。) b.若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例如:如图所示,斜面体A的质量为M,把它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质量为m的滑块B从斜面体A的顶部由静止滑下,与斜面体分离后以速 度v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在这一现象中,物块B沿斜面体A下滑时, A与B间的作用力(弹力和可能的摩擦力)都是内力,这些力不予考虑。但 物块B还受到重力作用,这个力是A、B系统以外的物体的作用,是外力;物体A也受到重力和水平面的支持力作用,这两个力也不平衡(A受到重力、水平面支持力和B对它的弹力在竖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南海市大沥高级中学刘桂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

为 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 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 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 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01《Excel数据分析图表化》说课稿

E xcel数据分析图表化说课稿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学邱柏林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三章"电子表格第5节Excel数据图表制作",以数据处理见长的excel在数据与图形完美的结合中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更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Excel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掌握对Excel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为什么使用图表,怎样创建图表以及如何利用图表进行问题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协作互助。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水平来选择能够完成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图表的建立方法,理解在excel中图表显示分析结果的优势; ②了解几种常见的图表类型。 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图表基本的建立、编辑。 2、过程和方法: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培养乐于合作、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相互协作的良好沟通习惯和大胆实践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 2、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择; 2、图表类型的选择。 五、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对比引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分层练习法。 2、学法分析:本节课主要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任务驱动策略、自主探究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分层推进等策略完成教学。 采取的形式:创设任务情境——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探索创新。 六、教学准备分析 网络教室,书签(印有本节内容,激励学生演示操作),教学采用IEBOOK制作的课件,学件为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来自学本节的练习任务,它还有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

16.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16.3动量守恒定律 主备人:审核人:主讲教师:授课班级:【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梳理” 【新知探究】 一. 设疑激趣,创设研究情境 设置悬念:鸡蛋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营养食品,如果我将这只生鸡蛋用力扔出去,鸡蛋的命运会怎样? 演示:站在教室中部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竖直悬挂在黑板前的大绒布。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扔在绒布上鸡蛋没破。 教师从绒布下拿出那只鸡蛋并提问:如果站在同一位置将同一只鸡蛋以相同的力向墙上扔,会出现什么结果? 演示: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墙壁(墙壁上事先贴有白纸)。 学生:鸡蛋破了。 激疑:两种情况下鸡蛋与墙或布作用前的动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作用后的 动量变为零,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鸡蛋出现不

同的结局? 教师:再请大家看一段录象。 教师演示课件:播放几个体育运动的视频录象(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背景下 依次出现亚运会跳高、拳击、跳马、吊环等比赛镜头)。 提问:看完这段录象后,我们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跳高、跳马、吊环运动员落地时为什么要落在软垫上?激烈的拳击比赛中,运动员为什么要戴拳击手套?以上这些问题是大家熟悉却不能科学解释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课件显示: 二. 分层展开,引导自主探究 1. 关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 ①提出假说 教师: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物体的动量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你们先猜一猜看,物体的动量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甲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力有关。 学生乙猜想:可能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②定性验证 教师:同学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这些假说是否正确?请你们操作第一个学习软件,先对两个实例进行定性讨论,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软件并相互协作讨论。 学生计算机显示:讨论题—— a.一辆以某一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要使汽车停下来即使它的动 量为零,如果你是驾驶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b.静止的足球,要使它运动起来即使它获得一定的动量,可用哪些方法? 请一学生回答对讨论题的分析结果:…… 学生归纳:物体动量的变化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③定量验证 提问:你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你如何验证? 学生提出观点: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方法。 教师:很好!数学推导的方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请大家继续研究。 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推导。 学生计算机显示(动画):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v ,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该物体动量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v v'

《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2

16.3 动量守恒定律学案导学 教学目标: 能够系统内力和外力,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守恒条件和矢量性。理解“总动量”就是系统内各个物体动量的矢量和。 知识回顾: 1.动量(momentum)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②相对性:这是由于速度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以地球(即地面)为参考系。 ③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运算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关于动量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量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 B.动量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C.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D.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小的惯性大 (2)动量的变化量: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强调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υ1矢量差 【例2】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学习新知: 1.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 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注意:内力和外力随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2.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 (3)公式:p1/+p2/=p1+p2即m1υ1+ m2υ2= m1υ1′+ m2υ2′ 或Δp1=-Δp2或Δp总=0 (4)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 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条件的延伸:a.当F 内>>F 外 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如爆炸问题。) b.若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例如:如图所示,斜面体A的质量为M,把它置于光滑的 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滑块B从斜面体A的顶部由静止滑下, 与斜面体分离后以速度v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在这一现象中, 物块B沿斜面体A下滑时,A与B间的作用力(弹力和可能的摩 擦力)都是内力,这些力不予考虑。但物块B还受到重力作用,这个力是A、B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优秀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优秀说课 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三课《美化班级课程表》,本节课是在前一节“编辑课程表”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修饰和加工,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内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此外,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更加熟悉的使用文字的修饰,理解它们的作用,掌握边框颜色、线型的设置以及底纹的应用。 2。通过学习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实践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各种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综合运用,以及各种边框和底纹的特殊效果的知识。 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的具体方法以及创造性地美化表格 课前准备:课件教案素材多媒体演示软件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

的教学方法,把本课的新知由易到难,层层设疑,让学生在问题中合作、探究,不断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我开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观察欣赏,讨论后回答,演示讲解过程,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我抓住时机:看了这组图片都知道是西游记的故事,同学们知道他们闯了多少关吗?我设计的意图:以《西游记》的主题曲开头,让会唱的学生跟着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动画片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同学们,老师带领你们进入第一关 提示打开————课程表,选中课程表第一行,选择“格式”—————“字体”命令,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和颜色。 下面我们进入闯关游戏第一关:“设置表格文字格式” 请学生分小组探究设置文字格式的方法,如果有问题,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实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动量与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2.会用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要点导学】 1.冲量与动量的概念理解. 2.运用动量定理研究对象与过程的选择. 3.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表达式及解题步骤. 4.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弹性碰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为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 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_____________v 2’=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类型一 冲量与动量定理 【例1】质量为m 的小球,从沙坑上方自由下落,经过时间1t 到达沙坑表面,又经过时间2t 停在沙坑里。 求: (1)沙对小球的平均阻力F ; (2)小球在沙坑里下落过程所受的总冲量I 的大小. 类型二 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判断 【例2】 把一支枪水平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枪发射出一颗子弹时,关于枪、 弹、 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枪和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 .枪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 .三者组成的系统,因为枪弹和枪筒之间的摩擦力很小,使系统的动量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系 统动量近似守恒 D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因为系统只受重力和地面支持力这两个外力作用,这两个外力的合 力为零 【变式训练1】如图A 、B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m A ∶m B =3∶2,原来静止在平板小车C 上,A 、B 间有 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A 、B 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滚动摩擦系数相同,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 则( ) A .A 、B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 .A 、B 、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 .小车向左运动 D .小车向右运动 类型三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 【例3】在静止的湖面上有一质量为M=100kg 的小船,船上站一个质量为m=50kg 的人。船长6米, A B C

《动量守恒定律》复习导学案正式

高二物理 WL-10-02-142 第十六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路尔清 审核人:马涛 郑学城 郑光情 王雁飞 编写时间:2011-5-10 班级: 班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利用守恒条件判系统动量是否守恒。(重点) 2、掌握用动量守恒定律建立方程的方法与技巧。(重点) 3、熟悉利用动量、能量、运动学公式解决综合性问题(重点、难点) 【学习方法:】练习、总结、归纳 【知识链接】 1、在位移-时间图象中,直线的斜率代表物体的 ,斜率的大小代表 大小,斜率的正负代表 。 2、物体动能定义式:K E = ;动量定义式: P ;动能K E 与动量大小P 关系式: 或 。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动量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 问题一、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 2、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 ; (两物体组成系统)。 3、动量守恒定律研究对象: 。 问题2: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1、理想守恒:系统 或 。 2、近似守恒:系统所受的合力不为零,但当 ,系统的动量近似看成守恒。 3、分方向守恒:系统在某一方向 ,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例1、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的质量比m A ∶m B =3∶2,它们原来静止在平板车C 上,A 、B 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A 、B 与平板车上表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地面光滑. ) (1)、若将A 、B 、弹簧看成一系统,该系统受哪些外 力?该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2)、若将A 、B 、弹簧、小车看成一系统,该系统受

哪些外力?该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3)将小车作为研究对象,小车受哪些外力?小车动量是否守恒?放手后小车将向什么方向运动? 例2、在光滑水平面上A 、B 两小车中间有一弹 簧,如图所示。用手抓住小车并将弹簧压缩后使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将两小车及弹簧看做一个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手同时放开后,系统总动量始终为零 B .先放开左手,再放开右手后,动量不守恒 C .先放开左手,再放开右手后,总动量向左 D .无论何时放手,两手放开后,在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系统总动量都保持不变,但系统的总动量不一定为零 知识点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3、(两物体构成的系统) 质量为10g 的子弹,以300m/s 的速度射入质量是30g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子弹留在木块中以后,木块运动的速度是多大?如果子弹把木块打穿,子弹穿过后的速度为100m/s ,这时木块的速度又是多大? (请同学们先画出系统初、末两状态示意图) 例4、(多物体构成系统、多过程) 在水平光滑的冰面上,一小孩坐在静止的冰车中,小孩和冰车的总质量M =30 kg 。冰车上放有6枚质量均为m =0.25kg 的雪球,小孩先后将雪球沿同一方向水平掷出,出手时雪球相对地面的速度均为4.0 m/s 。求6枚雪球掷完后,冰车和小孩速度的大小。 例5、质量均为M 的两小车A 和B ,停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 的人从A 车以水平速度v 跳上B 车,以v 的方向为正方向,则跳后A ,B 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