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活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三贴近”原则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三贴近”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懈的追求;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三贴近”原则,就会使课堂教学不落俗套、不生搬硬套,课堂效果自然有效、生动、丰富。
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借助以下形式来落实“三贴近”原则,努力营造生动的、生活化的思品课堂。
(一)贴近生活,充实课堂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设计如下:(1)课前调查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乡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城乡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乡镇公路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政治课教案。
一、预习环节1.闯关小猪老师可以通过闯关小猪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预热,让他们了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在不时期的追求,比如古代时期的追求安居乐业、代追求自由独立,以及当今社会的追求财富幸福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
2.视频观看利用一些教育类的视频,介绍一些正能量的人物,比如雷锋、老舍、王维等等。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爱国、爱民、爱学、爱家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从学习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了解追求美好生活的内涵。
二、授课环节1.演讲比赛对于授课环节,可以通过组织一场演讲比赛来推进课堂进程。
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加入这个美好生活的计划和理由。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更深刻地去想象美好生活的样子,并思考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态度。
2.文艺作品创作在一些中长假期间或节日来临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些关于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比如诗歌、书法、绘画等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同时也可以从中感悟到一些美好的生活品质,比如诚信、自由、友善等等。
三、作业环节1.阅读经典文献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经典文献,了解一些对于美好生活的理念或者思想,比如《论语》、《资治通鉴》、《西游记》、《百家讲坛》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体会到美好生活的追求。
2.写一篇作文老师可以为学生指定主题,比如“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等等,让他们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思考美好生活的内涵,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环节在总结环节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告诉他们要如何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将这种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到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的努力和自我约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发现美我们经常发现,在相同的学习环境里,有的同学每天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活力,生活得有滋有味儿;有的同学则整天无精打采,干啥都提不起精神来,感到生活枯燥乏味。
究其原因,除了与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境界有关外,也与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情趣一向是驱使人们从事某种事业的激情和动力的源泉。
所谓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创造与鉴赏美的情感和兴趣,它是人们爱美之心的体现,是一种高雅的情趣。
这种情趣在美化生活,改善心性以及诗化人生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高雅的情趣汲取生活之美。
生活是包蕴一切的大海,它包含着污浊的泥沙,也蕴藏着稀世的珍宝。
而高雅的情趣使人独具慧眼,敏于发现生活海洋中的宝石和贝壳。
他们随时随地被这些美好的事物所激动,并以高昂的激情进一步揭示蕴涵在生活中美的真谛。
一个科学发现,一项技术革新,一件优秀作品,一堆合格工件,一场成功演出、一次尽情联欢,一个友善微笑,一次亲切交谈,一场冰峰攀登,一次极地探险……这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朵浪花,有的虽然稍纵即逝,但却在人们心里荡起经久不息的涟漪,那激动与欢悦往往会积淀成永恒的记忆。
在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眼里,生活的确是美好的,时时处处都是如此。
这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只汲取洁净的生活之水,而拒斥水中的泥沙。
这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能自觉地脱离低级趣味,积极地创造和谐幸福的人生。
高雅的情趣激发创造灵感。
古往今来,许多成就大事业者,往往都是情趣丰富而又高雅的人。
三国时的曹操,不仅是大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伟大诗人;已故的毛泽东主席,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卓越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又是小提琴演奏的高手。
这些伟人正是受了高雅情趣的启迪,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美的营养,增强为理想而献身的激情,激发了创造的灵感,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高雅的情趣美化心灵。
教学篇•教学反思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于珊红(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中学,山东威海)从2016年中考开始,道德与法治课以等级的形式来进行评价。
这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科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被学生轻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怎么办?如何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我思索着……一、吃透课程标准,为打造“生活化”课堂夯实牢固的根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里提到: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从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不难看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设置相关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取典型案例,为打造“生活化”课堂扩展丰满的主干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体会“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例如在教授《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节课时,我引用了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典型案例:上课之初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让大家猜想:如此优美的琴声是谁弹奏的呢?请你想象一下他弹奏时的样子。
获奖论文展(1)让“美”在课堂中流淌——一堂思品优质课引发的思考城郊初中喻卫萍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思想品德课更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健全的人格。
思品课实质上就是关于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格的教育。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通过创造美的课堂来触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思想品德课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前不久,在当涂县二零一一年思品优质课评比中,太白中学胡振平老师的一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美”。
感受“美”这节课的课题是《人生难免有挫折》。
胡老师精心营造的“美”的课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它的情感之美、艺术之美和结构之美。
1.情感之美“亲其师,信其道”。
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传授知识,感化学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胡老师以“人生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自我介绍说:“凡尘”是我的网名,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挫折话题…”。
亲切自然,贴近生活,没有居高临下的师道威严,一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硬梆梆的思品课堂有了人情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胡老师饱含深情,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情丰富而不张扬,动作舒缓而见果断,眼神充满期待和信任,课堂形成了师生相互吸引的磁场,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
学生参与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既有缜密的预设,又有精彩的生成。
教师“教”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课堂教学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2.艺术之美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师要通过一些艺术美的形式来创造美的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培养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本节课,胡老师用画面、音乐和语言等艺术形式装点课堂,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效果甚佳。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贯穿美育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关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颂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教育,即以美为中心的教育。
因此,在教育中贯穿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能够鲜明生动地描述事物和表达事理,使学生具体、直观地理解政治思想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美育教育的情感导向,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他们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够以美导真,培养学生的分辨力、感受力、创造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
另外,审美活动还能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调节大脑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为此,我们必须做到:1.以举止之美,感化学生。
教师的仪态要美,教师展示的是社会成人的模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成为学生效美的榜样。
教师的仪表举止,展示的是教师外在的气质风范和行为活动。
教师的内在美是通过举止言谈、音容笑貌透露出来的。
教师的外在美也反映出他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教师的美观、得体的打扮和姿态把自己高雅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以语言之美,感染学生。
柏拉图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是陶冶学生美感的一部分。
除了教师规范准确的语言外,动听优美的声调也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特别是风趣、幽默的艺术语言更能够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如讲授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可引用一则广告语:“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
”学生立即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同学们请思考,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能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而且由此赞扬了理发师的劳动。
2024美与思想品德工作总结一、美育在思想品德工作中的重要性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一种方式。
在思想品德工作中,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同时,美育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价值,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思想品德工作中美育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内涵,提高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二。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音乐会、美术展览等,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增强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三。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思想品德工作中美育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实施美育,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能够自觉抵制低俗、不良的文化影响,从而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美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美育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价值,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时,美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管理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艺术化的思想品德课更能吸引学生乐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概念、观点和原理很抽象,理论性较强,为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艺术化,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乐学。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
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吸引学生。
1.教学语言形象化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很难理解。
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
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
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
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和谐、清晰、有韵律和有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
如我在教学“孝敬父母”内容时,通过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切入课题,在这些美妙的音律中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理解学习内容。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教育他们具备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深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
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培养一批侧重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要使学生真正接受教育,我们就需要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教材内容既要简单易懂,又要有循循善诱之妙,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法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价值观。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共同支持、共同推动。
家长要从小事做起,多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中倡导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学校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
社会则需要从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业。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让我们共同呵护好孩子成长的环境,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青少年能够在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中茁壮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在生活中学习时间如捧在手中的沙,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逝去。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
今年九月,我正式踏上了教学岗位,成为一位思想品德教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实践,在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原本以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理论化、抽象化的,经过实践和反思发现,真正幸福的思想品德课堂是生活化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和规范。
如何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堂导入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的授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通过教学我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课堂导入生活化。
在上录像课《走进老师》这一课时,上课前让学生讲述是否发现过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犯过错误?发现老师犯了错误之后你又是怎样做的?等学生讲述完毕之后,再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老师的错误。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之中,学生带着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是历史的、现实的,不同历史时代、从事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思想品德都有所不同。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构成的。
因此,要做到联系生活,而非全盘灌输。
如何联系生活呢?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为他人开一朵花》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的行为没有做到“心中有他人”?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的?自己生活的哪些行为考虑到了他人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交流,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做到心中有他人。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和实践,从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
本文将从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定义、意义、目标和具体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意义1、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依赖实际的感受和体验。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升级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2、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和责任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3、培养学生积极的品德素养。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品德的重要性,体验到正直、诚实、守信等美德的美好,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之形成根深蒂固、坚定不移的品德信仰。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持之以恒的品质。
3、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在班会中设置适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形式,深入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2、开展爱心助人活动。
组织学生到社区、孤儿院、养老院等地,开展爱心助人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幸福,培养其爱心和责任感。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比赛,如课外读书比赛、校园文化节、微型演讲比赛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认同和理解。
小学思想品德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国小学生,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培养我们自身道德和个性的基础。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思想品德体会。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给我们许多的道德规范。
比如,劝人为善,不做坏事。
在班级里,我们经常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这些活动,我意识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也能为他人带来温暖。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爱心、有同情心,并不会让我们少一份快乐,反而多了一份满足感。
其次,思想品德课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们知道,做人要有基本的诚信和信任。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光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还要对身边的人进行高度的信任。
如果没有了信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沉淀,生活会变得无趣。
思想品德课还教会我们那些正面的品质。
我们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充满着爱和希望。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充满着阳光的心态,它将会更加美好。
这也让我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拥有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和生活。
最后,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拥有正确且积极的心态,开朗、自信和勇气是成功的动力。
品德教育还要求我们坚韧不拔,有毅力、遵纪守法,以及爱国心等等。
只有做一个具备完整品质的人,我们才有能力走向成功之路。
总的来说,思想品德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除了学习知识,它更是培养我们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发扬人类的美德,为祖国的繁荣进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如何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为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取得教学新成果,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1、思想品德语言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例如:讲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难理解。
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
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
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思想品德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如何珍惜名誉”一课时,课前让有关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通过小品的表演的形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正确处理身边类似问题的方法。
在组织“树立法制观念”教学时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解实施依法治国重要性。
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1、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
怎样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味,老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亦常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引入生活案例。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广泛,包括道德、法律、国情、文明习惯等。
这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生活案例、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了解道德概念与实践,明白道德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讲述一些感人的事迹、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敬畏之心。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有更好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道德、法律等概念。
在讲授一些法律常识时,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深思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注重互动与实践。
思想品德课堂的鲜活,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道德、法律的理解,增强道德实践的能力。
通过这些互动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道德概念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注重启发思考,激发创新。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规定,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辩论,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道德、法律等概念。
积极塑造课堂氛围。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如放一些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或者通过一些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教学艺术打造活力课堂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
打造具有艺术魅力思想品德课堂,展现思想品德知识的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艺术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24-02思想品德课的概念、观点和原理抽象思辨,理论性较强;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
为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和谐课堂,唤醒学生心灵的开放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和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呼唤生动、活泼、愉快、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所想。
它要求政治教师切实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对学生的全过程真正起到指导、帮助、协调的作用。
1.1 唤醒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率的情境和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只要勇于参与,都要进行表扬。
即使学生说错了,老师也要感谢他积极发言。
在教师的表扬声里,学生才会畅所欲言,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愉,成长的快乐。
1.2 激励学生创造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群体的智慧与个体积极性的融合,不但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还会制造很多”意外”的惊喜,如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如质疑老师的观点、书本的知识,这时候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更要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励学生继续探究。
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活之美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
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在此,我将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有意安排,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在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组织参观学校的生物角,让花草树木、人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
而此时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此情此景,学生也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二、营造情境,引入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体验
陶行知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想品德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如学生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或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等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如,在探究“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这种“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艰辛就会自然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框《学会休闲》时,在上课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在周末做完其他的书面作业后走进田野,可以独自一人,也可邀上好友一起。
在田野中你看到了什么?干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感受?到周一上课时说起周末的事,学生都很兴奋。
有学生谈了他们在田野里抓青蛙的经历,还有的学生把从田野摘来的野花和同学们分享。
很多学生都提到平时虽然也从这些地方过,也看到这些景象,但那是上、放学路上,脚步匆匆,没有什么感觉。
但现在换一个心境走进田野,到田埂上走一走,嗅一嗅油菜花的香味,赏一赏红的、黄的、紫的野花,从而让身心得到放松。
有了这种生活的体验,就能更好地体会休闲的功效。
三、抓住契机,指引生活化的课后教学实践
作为一门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外,更主要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人”。
“一撇一捺写好一个人,一生一世难做好一个人。
”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
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干戈。
前段时间我们班的一个男生便因为别人只是随口叫了他一声“大头”,就把别人的头给打破了。
正好我们刚教完“与人相处”这一单元,灵机一动,没有由我去处理这一事情,而是把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在这件事上谁有错?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处理?今后碰到类似的事情,又应该怎么办?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尊重、相互宽容等知识来判断、分析这一事件,而且打架的学生也主动进行了自我反省。
学生强化了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学相互尊重。
这就是及时抓住契机,指引学生实践起到的效果。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
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更多的思考,我们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初级中学)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