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药物化学,喹诺酮类抗菌素
- 格式:pdf
- 大小:323.53 KB
- 文档页数:34
第二章合成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源性微生物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两类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一、结构分类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结构特点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掌握通式的结构特征A环2、各类的基本母核区别B环1、萘啶羧酸类B环:吡啶环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B环:嘧啶环3、喹啉羧酸类二、理化性质和毒性喹诺酮药物共同性质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掌握各类药物化学结构通式的特点2、结构的基本母核以及有什么取代基3、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通性)4、这些结构特征对药物的稳定性、使用过程有什么影响以诺氟沙星为例(1)3位羧基酸性,可溶于碱(成盐)(2)4位酮基(3)7位哌嗪碱性,可溶于酸(成盐)诺氟沙星(1)酸碱两性(羧基,哌嗪)在酸碱中均溶解(2)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易和金属离子(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降低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引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
理化性质和毒性(其他类似物举一反三)(3)光照分解(产生光毒性,用药期间避免日晒);光照3位脱羧(产物无活性)(4)7位哌嗪杂环分解,7位哌嗪增加中枢毒性(5)8位有F,有光毒性三、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代谢是考点(补充知识)药物代谢: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1、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2、哌嗪3’位氧化成羟基,进一步氧化成酮四、喹诺酮药物代表药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共5个代表药2、掌握诺氟沙星(代表该类药物共同的特点)3、取代基的区别4、各自的特殊性1、盐酸诺氟沙星2、盐酸环丙沙星3、左氧氟沙星特点:活性好水溶性好毒副作用最小补充手性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分子的手性和手性药物凡是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具手性原子的称手性药物当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一对互为实物与镜象的对映异构体(R构型、S构型)n个手性碳有2n个异构体键表示取代基在背面键表示取代基在前方手性碳药物的四个基本概念:.1、构型:R、S(氨基酸、糖等习惯用D、L)2、旋光性:(+)右旋、(-)左旋、(±)消旋手性药物都具有旋光性:偏振光的振动面习惯称为偏振面。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Ⅰ。
化学治疗药物
一、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青霉素钠(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
(2)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达罗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①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
②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他唑巴坦
(4)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②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
二、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原核生物DNA回旋酶为作用靶点):
(1)萘啶羧酸类: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3)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
2、磺胺类抗菌药(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
3、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三、抗结核药
1、抗生素类抗结核药:
(1)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
(2)利福霉素类(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
2、合成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异烟腙、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
四、抗真菌药
1、唑类抗真菌药:
(1)咪唑类:硝酸咪康唑、酮康唑
(2)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 1 -。
喹诺酮类是一类新的合成抗菌药,由于其化学结构上都有吡啶酮酸基团,故通常将这类药物称为吡啶酮酸类药物,也称喹诺酮类。
本类药物于1962年进入临床,1978年之后其研究与开发十分迅速,已有多个品种使用于临床,他们的抗菌谱近似,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弱。
根据用于临床时间先后和抗菌性能,本类药物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萘啶酸、吡嘧酸等,其中萘啶酸为代表药,由于其抗菌谱窄,血药浓度低,现已不再使用;第二代有吡哌酸,甲氟喹酸等,以吡哌酸为代表药,抗菌谱有所扩大,但只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临床使用较多;第三代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等,为广谱抗菌药,临床使用广泛。
近年来,由于本类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株有增长的趋势,表现为最低抑菌浓度增大或完全耐药,本类药物之间存在较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能损害幼龄动物的软骨,造成负重关节损坏而影响关节活动。
在人类,因不能进行此种实验而未能作出结论,因此不主张使用。
但也有人认为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
为了对患儿负责,使用本类药物必须慎重,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越要认真考虑。
正确认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历史回顾喹诺酮类属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自从1960年合成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萘酸后,于1973年合成了第二代喹诺酮药吡哌酸等,1978年合成了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在化学结构7位上连续哌嗪环,6位处又引入了氟原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菌活性,增宽了抗菌谱,疗效显著,同时副作用也小,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均有氟原子,故又称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
也有人根据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副作用等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1962-1969年上市的萘啶酸和吡咯酸,它们对大多数兰氏阴性菌有活性,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无活性。
此药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被代谢和灭活,24小时尿中回收率为50%-90%;而原药和活性代谢物仅占给药量的10%左右。
尽管如此,由于在泌尿道、胆道和肠道中浓度较高,可以治疗这些系统感染。
第二阶段在1970-1977年以吡哌酸和西诺沙星主代表,此类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在抗菌谱方面,与第一阶段药物相比,对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对萘啶酸和吡咯酸有高度耐药的菌株也有活性。
此类药物体内代谢稳定,有尿中24小时回收率近90%,其中原药含量>50%,且组织渗透性好,除治疗泌尿道、胆道和肠道感染外,还用于耳、鼻等部位的感染。
第三阶段在1978-1964年,代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西沙星、诺美沙星等;抗菌谱扩大为G+菌、G-菌和葡萄糖非酵解菌。
此类药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对各种组织均有良好的分布,所以不仅有广泛的抗菌谱,而且有广泛的适应症。
第四阶段指1986年以后所上市的一些喹诺酮类药物,与前几类相比,他们有抗菌谱方面,有些药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脆弱类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药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第三阶段喹诺酮的3-30倍,与异烟腓和利福平相当。
此类药物由于吸收迅速,分布良好,血药浓度大,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所以临床可应用于泌尿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眼、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感染。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标题:喹诺酮类抗菌药单元教学学时 2 授课班级上课周次上课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诺氟沙星的结构、理化性质、临床应用,熟悉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类及构效关系能力目标:能根据氟沙星的化学结构推导理化性质;并利用理化性质解决药学问题。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形成以化学结构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解读结构的秘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步骤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师生活动时间安排1 新课导入介绍抗菌药的发展史10分钟2 喹诺酮类抗菌药难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类及构效关系1教师以化学结构为中心剖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结构、并推导其理化通性。
2 介绍药物的构效关系,并举例说明。
3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2 喹诺酮类抗菌药重点:诺氟沙星的结构、理化性质1教师以化学结构为中心剖析诺氟沙星的结构、并推导其理化性质。
2学生根据老师思路认识诺氟沙星的结构组成、并从结构特征推导其理化性质,深刻理解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内在联系,培养药个物化学式的思维方式,并提升其对这些重点药物的药物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分钟3 案例分析对所学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物化学知识的应用1教师提供案例2 学生根据案例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3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10分钟5 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学生作好记录10分钟作业(或考核)作业1、教学单元7作业,详细内容见教学资料。
作业内容及要求以qq形式发送学生,并要求学生上交。
教学材料含含教材、课件、资源(一)教材:马英主编,《药物化学》河南科技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二)参考资料:1. 郑虎主编,《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 《药物化学》,李绍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有机药物化学》原著第二版,郭宗儒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年。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