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息技术课堂学习品质的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52.39 KB
- 文档页数: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吴岫蒲城县电力学校2015.7《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
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
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李英一、研究背景我校从2002年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得到了总课题的帮助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老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
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点难点无关的地方,并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SHANXI EDUCATION盂县第三实验小学:一场基于教育信息化建构的教研探索文郭瑞祺郭润芳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盂县第三实验小学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引导下,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学校紧紧围绕“整校推进”的核心理念,创新培训机制,逐级开展教育信息化建构的研修实践。
一、立足三年目标,擘画蓝图第三实验小学是几所农村小学合并转型而成的一所学校。
几年来我们守正创新、争优创特,成功跻身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之列。
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方面,我们确立了“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全面推进信息化办公,全员提升信息化素养,全力构建信息化校园”的“三全”发展模式。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下称《指南》),我校建构了“学用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课堂,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创新融合为抓手,以多位一体的精准测评体系等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我们设立“三年一贯”目标,努力向着构建“智慧数字校园生态”砥砺前行。
第一年,强化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核心骨干教师,全面落实信息化教学研修目标,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
第二年,逐步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强化信息化资源管理和建设。
以应用驱动教与学的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达到常态化和优质化,实现师生信息技术的互动。
第三年,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创造条件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使管理、教学、教研、培训实现“一条龙”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智能化、品质化。
二、夯实保障措施,细化落实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重在落实,更重在务实落地。
131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处理能力,还需要极大的提升,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就是增加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的增加深入学习的内涵,将有限的课堂进行无限的延展,带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一、对比基于课程知识的“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马顿和萨尔约首次提出了“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概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发展,深度学习概念在很多领域获得了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教育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以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笔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学习和研究,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特别在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
下表是对基于课程知识的浅层学习和基于思政教育的深度学习的研究对比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构建研究(如表1 所示)。
由表1可知,学生基于外界压力的迫使,由外及内地进行被动学习,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拆解和重复的机械记忆。
为了应付分数、升学等外界压力所进行的浅层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基于个人对于社会价值的追求,由内而外地进行主动学习,辩证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并有效地进行整合归纳,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通,创新性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并积极地进行理性思考和反思改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需要将深度学习理念贯穿日常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基于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面。
首先,在深度学习的认知维度上,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较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1T02:47:32.6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期作者:李娟[导读]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李娟新疆和田市拉斯奎镇乃扎巴格小学新疆和田848000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并能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计划,并带领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问题及对策引言:信息技术是中小学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学科。
从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部分教师能意识到落实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来重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无法发挥全新教学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与发展。
教师应结合这类问题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1.1教学思路缺乏创新从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难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思路进行创新与改革。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无法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信息意识。
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因此,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在实践、研究以及探索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教师应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实用价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虚拟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如电子书、网络视频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研学活动。
此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尊重科技发展的趋势,采用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让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课堂互动、作业提交,能够在家长的监护下安全高效地学习。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实践为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构思和创意的能力。
另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倡导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教学优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愉快地学习。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相关技术趋势,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道德品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环节设计,确保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能以优秀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成为高素质的国民之托。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或英语对话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优势,信息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建议和学习资源。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让学生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促进合作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诗词、文章和评论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文物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准确的学习评价。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在线测试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数学题目,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学习报告,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信息技术教学*********************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谭阳英 上海市闵行中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
本文主要结合项目学习,从数字化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培养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创建三个方面,阐述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 数字化学习情境的创设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信息科技课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心,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对概念的学习、信息工具使用很直接,缺少情境体验。
但学生生活在一个由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交融的环境中,因此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字化学习情境来判断环境、分析需求、解决问题。
例如,在“定制提醒机器人”项目学习中,以一段视频导入引出问题:孙子:爷爷,您忘了吃药了。
爷爷:是啊,老是忘,怎么办啊!孙子:嗯,想想!啊!我给您做个提醒器吧!爷爷:你会做提醒器?孙子:如果到时间了,让小猫提醒您吧!爷爷:我们家没养猫啊?孙子:是电脑里的小猫啊!您看。
学生很快进入视频中设定的情境,引出问题:提醒器、电脑里的小猫用什么软件来实现?怎么实现?问题的被抛出,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教师则自然地引出本项目学习的主题:用Scratch制作提醒机器人。
这些基于身边现实的情境、真实的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数字化技术使问题情境再现变得更容易。
2.构建良好的讨论交流环境数字化学习情境让原本在课堂上不易实现的体验变得可行,而经历了体验后的讨论交流则更具有针对性,学生自由表达、充分交流、思维碰撞,更容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定制提醒机器人”提出问题后,那么,设计具有什么功能的机器人才能满足爷爷的需求呢?接下来让学生试用几款机器人:聊天机器人、跳舞机器人、定时机器人、有视力的机器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王茀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大进步,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放权给学生后如何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或者几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它还包括培养学生掌握自学计算机技能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一、兴趣的培养,根据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设计有梯度变化的作业。
首先教师应该多花心思去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科学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作业的设计方面应该具有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由简单到复杂,由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到作品的探索与创作的不同梯度的练习。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不会因为有挫败感而不愿学习,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二、任务驱动,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
正如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
”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
例如:在Word学习中有一个内容是图片的插入,教师创设了制作《看图猜字游戏》这一情境,首先让全班同学一起玩这个游戏,学生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及创新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旨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及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1.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许多学校,教师仍然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2.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学生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教师专业发展滞后。
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陈旧。
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四、课堂教学实践及创新策略1. 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改革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项目成果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无痕教学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的教学行为。
因为其契合教育本真的科学路径,能做到低耗高效,促进全面发展;因为它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契合教育本真,依据年龄特征,让心灵共勉。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实施“智慧课堂”工程是实践无痕教学的最重要路径。
我们努力构建自在的课堂,在这里有优化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努力构建自由的课堂,在这里互信成为一种文化,每个人都感到心灵的安全。
我们努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在这里一切学习都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一、智慧课堂的背景在课堂中,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
但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多数学生是被教会而非主动学会。
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不断发出指令,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批判意识逐渐被消解掉。
学生要么以教师的眼光来看待教材,去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么无意识接受自身被客体的现实,去顺应和接受教师所给他们的一切认知。
正因为传统课堂过于重视“应试”,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追求标准答案,以求考得高分,而忽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种教学思维定式造就了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演绎、重推理、按部就班、严肃呆板,基础虽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就存在问题。
如:1.学生会“答”不会“问”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因为他们会“答”不会“问”。
在传统的课堂中,为了“解惑”“应考”,老师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地推理、演算、用标准格式正确回答课堂提问,正确解答习题或试题。
学生只能学会按标准答案作“答”,无法学会“问”。
2.学生会“记”不会“思”、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是因为他们只会“记”不会“思”。
课堂上,老师为了把知识讲多、讲透,并强调可能出现的问题,常常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学生忙于听、苦于抄,只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无暇思考为什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3-02-17T06:45:08.92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9期9月作者:吕书敏[导读] 基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背景,比起掌握浅表、碎片的知识,更要顺应知识经吕书敏淄博市临淄区教育事业服务中心 255400摘要:基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背景,比起掌握浅表、碎片的知识,更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学习的需求,追求知识的创生性、情境的投入性以及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加关注深度学习,促使学习者带着更饱满的学习热情、高度的学习投入,进行高水平的、多维度的认知学习,以实现高阶思维、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策略研究1深度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1.1有利于培养高阶思维高阶思维关注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强调分析与质疑,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更关注的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深度学习旨在改变学生学习的表层化、机械化,帮助学生将零散、碎片的学习内容整合,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创新,通过深度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学生在主动转变学习方式中,从理解知识进一步转向反思知识,逐步提高高阶思维的发展。
1.2有助于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数字化时代对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考和知识创生的能力。
深度学习追求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有助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水平的知识建构、情感投入和问题探究,这种高质量的学习品质能够带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1.3有助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学习促进质变的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课题(JXKT-XJ-04-007)《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实施,自2004年开题以来,历经两年多时间,从宣传动员到提升微课理念,从学习制作微课到有效教学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微课观望到初具模式的微课教学行动研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微课教学探索与研究之路,为灵武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探寻信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作为课题成员,我有幸代表本课题组将课题自开展以来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举措作一详细梳理,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
在此,对课题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互联网络及新媒体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课堂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在信息技术如此迅猛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络及数字资源的微课教学和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将教室和书本为主要载体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物理和数字环境融合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
毋庸置疑,微课制作及应用研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途径。
就学校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灵武市教育均衡验收通过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已初步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然而,如何用好这些设备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尤其是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成绩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与关键能力,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真实的驱动型性问题和成果,让学生直达学科素养的核心,利用高阶带动低阶,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评价,让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字:信息技术;素养核心;项目式教学;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式教学的要素项目式教学的目标指向是核心素养。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师不必再纠结于这堂课传授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将项目作为课堂成果来展示。
教师要牢牢把握的是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到了重要的观念、概念和能力。
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
设计驱动性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及真实情境。
真实不意味着要在现实中发生,它是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在人类世界中真实使用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扮演某种角色,甚至是真实的生活项目来设计驱动性问题。
利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因为考试的驱动,传统课堂中知识体系被细分成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们会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实际训练,然后再进行应用,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高阶学习。
而项目化教学翻转了这一过程,在一开始就会创设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对学生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
而低阶学习则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学生主动识记、理解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提升能力与品质。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流程谈到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探讨。
在本课题组研究中,项目式教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学内容是为完成项目任务而进行的知识系统和技能的准备,教学策略就是项目本身。
第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知识重构,确定目标。
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当对一系列项目的学习的理念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透彻的理解,在上课前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重构,统整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安排好教学次序,以大目标为统领, 逐步形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而信息技术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学习信息技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去感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学习,开展小组讨论、网络调研等形式,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虚拟仿真体验信息技术还提供了虚拟仿真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情境,让学生置身通过参与角色扮演、互动对话等形式,体验和探索道德选择和法治规范。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校园欺凌事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根据情境做出相应的道德和法治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数字化题材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数字化题材开发,设计针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资源。
利用相关软件制作道德故事漫画、法治动画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娱乐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
也可以针对性地制作小学生感兴趣的道德与法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道德决策和法治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网络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网络安全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到网络暴力和侵害。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五、人工智能辅助教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