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24•【字号】泰政办发〔2021〕75号•【施行日期】2021.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意见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泰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意见》已经市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24日泰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意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解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就推进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激励约束并举,强化政策引导保障,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二、目标路径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改革提升与引进共建、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强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衍生孵化和创新服务等功能定位,建设一批投入主体多元、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顺畅、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到2023年,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关键环节和重点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建成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18家以上,其中纳入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序列9家以上;新建离岸新型研发机构7家左右;新建省级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5家以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08•【字号】常政规〔2023〕5号•【施行日期】2023.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常政规〔2023〕5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常州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年11月8日常州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精神,积蓄发展新动能,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现提出若干意见如下。
一、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新申报上市药品10个以上,新申报上市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0个以上,初步形成显著规模集聚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全市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超4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潜在)独角兽超20家。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继续靠前提升。
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组织实施相关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国内外揭榜挂帅项目50项以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支持超30项。
招引集聚生物医药创新创业高端人才300名以上,其中引进顶尖人才(团队)或重大创新团队10个以上。
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攻克一批制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化园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6•【字号】苏政发〔2021〕59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21〕5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1年9月16日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抢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现就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1﹒目标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对照国际发展趋势,立足江苏发展基础,坚持创新驱动、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和全产业链布局的原则,加快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
到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占比显著提高,攻克一批制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一批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化园区,打造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二、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2﹒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坚持“四个面向”,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创新研发体制机制,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渗透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打造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项目简介主要支持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的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以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目标,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开展的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等。
分为三类1.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围绕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目标,着眼于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支持重点创新型园区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建设,为产业集聚和高端发展提供支撑的重大创新载体,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为海外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提供重要创新平台,实现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使高新区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
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引导、鼓励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支持企业出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高技术领域开展应用导向的重大基础性原始创新和前瞻性研究,以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省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储备,不包括一般性的产品开发或工艺改进等。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支持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产学研服务机构,促进高校与省内企业之间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推动高校与企业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专利技术转化,优先支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推荐条件(一)重大创新载体建设1.围绕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目标,制定创新型园区建设详细规划,且围绕园区一个产业重点打造一个重大创新平台,高新区联合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建设具有鲜明特色,体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创新水平的重大创新载体,省资助经费将根据创新型园区建设情况给予重点支持。
2.重大创新载体必须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建设,为加快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实现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r——基于SCP框架以江苏、山东、广东为例李树祥;褚淑贞【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对我国江苏、山东和广东的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不同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江苏、山东和广东三省医药产业各具特点,江苏省在化学药制剂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山东省在原料药和生物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广东省则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分析提出了发展建议:鼓励并购与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同时各省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形成差异化优势.【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产业理论;SCP;医药产业【作者】李树祥;褚淑贞【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组织进行了论述,在1930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梅森(Mason)于1939年成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小组,并提出了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概念,他认为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司的行为,进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企业在市场中的独占能力也是其占有巨额利润的重要保证。
贝恩(Bain)在1959年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SCP理论: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
Koch(1974)和Scherer(1980)等人随后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创新,继而形成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学派——哈佛学派,同时SCP分析范式也成为哈佛学派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范式。
SCP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结构和企业的绩效,以及对于任意给定市场供需条件下,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
第16期2023年6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16June,2023作者简介:孙田丰(1968 ),男,江苏泰州人,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㊂∗通信作者:梁缘(1982 ),男,辽宁辽阳人,一级主任科员,硕士;研究方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㊂江苏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运行的实践与思考孙田丰,陈㊀璐,梁㊀缘∗(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为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7年起江苏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登记为事业单位工作㊂文章通过对3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的评估情况分析,研究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优势㊁管理运行特点以及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规范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运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㊂关键词: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中图分类号:G311;D630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㊁面向经济主战场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㊂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㊂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 新型研发机构 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㊁事业单位和企业 ㊂自2017年起,江苏省委编办探索开展登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工作,初步形成了发现培育㊁登记设立㊁日常监管㊁评估考核㊁退出注销等全链条的 闭环 管理机制,在服务科技创新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㊂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已登记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200余家,其中省本级46家㊂根据江苏省委编办和省科技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省级科研事业单位设立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 设立三年期满重新评估 要求,江苏省委编办联合省科技厅对省本级设立运行3年左右的38家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 38家单位 )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研究分析其运行发展㊁科研服务㊁转化孵化等情况,对规范登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工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提出建议㊂1㊀基本情况和运行特点1.1㊀行业领域布局情况㊀㊀38家单位基本布局在化工医药㊁现代服务㊁机械㊁电子与通信㊁轻工㊁生态环境和智慧交通7个热点行业,涵盖生物医药㊁网络通信与安全㊁民用航空㊁石墨烯技术等多个细分领域,如表1所示㊂多家单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㊁关键环节自主创新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和多点突破,有效推动行业标准㊁核心技术㊁产品项目㊁高端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加速集聚,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㊂表1㊀行业领域分布行业分布单位数量占比/%细分领域化工医药1231.58生物医药㊁生物医学㊁医疗器械㊁石墨烯材料㊁新材料㊁智能监控㊁分子设计与合成高分子材料㊁高性能纤维及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㊁生物材料㊁亚克力材料㊁食品生物技术㊁能源科技㊁先进无机材料㊁运动健康㊁AI 制药现代服务821.05科研教育㊁金融科技㊁气象服务技术机械718.42民用航空㊁机械制造㊁电子信息㊁卫星应用㊁交通运输㊁汽车应用㊁智能制造㊁流体工程装备㊁工业制造㊁医疗检测㊁光电显示㊁生物识别㊁环境安全㊁智能装备电子与通信513.16网络通信与安全㊁数字化㊁智能化制造技术与装备㊁集成电路㊁计算机㊁电子设备㊁电光源材料轻工37.89丝绸技术㊁纺织技术生态环境2 5.26环保产业㊁大气生态环境智慧交通12.63公路交通技术1.2㊀地域分布情况㊀㊀38家单位基本集中在产业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苏中㊁苏北地区相对较少,如表2所示㊂主要原因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产业基础架构相对成熟和完善,产业集群㊁研发投入㊁科技贡献等指标水平高于其他地区㊂在全国范围综合比较,该区域也居于产业规模㊁结构和科技水平的 高地 ㊂表2㊀地域分布情况区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数量苏南31苏中5苏北2总计381.3㊀举办单位构成情况㊀㊀从举办单位构成情况看,主要有政府㊁政府+高校㊁政府+科研院所等多种主体,其中政府㊁高校㊁科研院所占主导地位,民企作为举办主体的占7%左右,如表3所示㊂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先导资金主要投入方,与高校㊁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㊁人才资源相结合,更易形成政策㊁资本㊁技术㊁人才间的叠加效应㊂1.4㊀体制机制特征和优势㊀㊀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不同于传统审批设立的事业单位,呈现出 投资主体多元化㊁管理制度现代化㊁运作机制市场化㊁用人制度灵活化 的 四化 特征㊂设立事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机构形式㊀㊀表3㊀举办单位构成及投入情况举办单位科研单位数量占比/%固定资产/亿元近3年收入/亿元政府补助/亿元政府1231.5813.1933.3416.60政府+高校(研究所)1436.84 4.1121.5210.44高校615.79 1.46 5.79 1.13民企参与615.790.07 1.160.02总计38100.0018.8361.8128.19的探索,也是新型科研组织的创新㊂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其与产业对接更紧密,且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愿,管理运行机制更为灵活,成果转化环节实行的股权奖励㊁项目收益分红㊁岗位分红等方式,更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㊂传统和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对照如表4所示㊂表4㊀传统和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对照比较类别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依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相关地方制定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㊁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办法(试行)“机构编制传统机构编制管理不采用传统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经费来源政府投入,主体相对单一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运行机制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管理模式一般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研究决策,管理层实施工作导向非盈利,参与市场竞争少以市场需求与发展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分配机制国标工资市场化分配机制人才引进公开招录合同聘用2 建设成效㊀㊀从评估情况看,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有助于地方政府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整合科研资源要素,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㊂2.1㊀能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突破技术 瓶颈㊀㊀从评估情况看,38家单位能够积极与院士科研团队合作,部分单位科研水平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成为破解 卡脖子 难题的 先行军 ㊂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领域,在相关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部分科研成果世界领先㊂江苏省未来网络研究院㊁江苏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先后推动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落地发展㊂2.2㊀能够紧贴地方产业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㊀㊀推进地方经济建设㊁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是设立科研单位的重要目标㊂经评估了解,38家单位近3年来共计承担270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专利和著作权300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3个,转化产值约96亿元,在优化区域科技结构布局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㊁服务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㊂2.3㊀能够围绕创新创业生态,助力创新资源集聚㊀㊀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㊂经评估了解,38家单位中领衔或加盟的院士59名;硕士以上学历2760人,占比约72%;高级职称以上1026人,占比约27%,与牛津大学㊁新加坡国立大学㊁中科院㊁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引进了刘韵洁㊁蒋华良等知名科学家团队,带动了优势学科㊁科研项目在江苏落地,通过项目㊁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力量㊂2.4㊀能够畅通 政产学研企 链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㊀㊀3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大多是由地方政府通过投入先导资金,引入市场资本,研究院所搭建研发创业平台,以院士为主体组建科研团队,以技术服务市场需求,打造了 政市产学研企 一体化发展链条㊂从评估情况看,38家单位3年来引进科技项目219个,承担科技项目472个,累计申请专利3012个,累计申请著作权431个,科技转化成果467项㊂2.5㊀能够拓展优质公共服务,提升公益事业质量㊀㊀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是从事科研公益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其本质属性㊂通过政策宣传和工作引导,38家单位积极参与科普讲座㊁科技论坛,承办科技联盟㊁行业年会㊁校园科普等活动,推动国有资产在江苏科技领域公益性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㊂3㊀存在的问题㊀㊀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作为一种新型机构样式和科研组织形式,目前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㊂从评估情况看,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微观层面的管理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㊂3.1㊀顶层设计相比形势发展还有些滞后㊀㊀近年来,科技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多项政策,但国家层面还缺乏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宏观统筹和顶层设计,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法人性质也多种多样㊂从调研情况看,地方政府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的主要举办者和先导资金投入方,又往往扎堆于关注度高㊁周期短㊁回报好的产业科研项目,在基础研究㊁原始创新方面投入不足㊂有的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与传统的高校㊁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直接竞争,导致人才㊁资金的浪费,总体上看还未能形成各有侧重㊁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㊂3.2㊀实际运行发展与初期目标定位还有偏离㊀㊀部分单位未处理好 改造 与 创造 的关系,有的仅依托部分科研人员搭建技术服务和转化平台,满足于产品修修补补的 改造 ,缺乏革新 创造 主动㊂有的未处理好 创新 与 服务 的关系,少数单位定位不高,运行发展与创立时的战略定位 偏航 ,逐步退出科技主战场,从科技前沿退居后方,蜕变为一般技术服务机构㊂有的未处理好 事业 与 企业 的关系,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大多是非财政保障,后期需要市场运作满足生存发展,容易导致过于强化市场导向,将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拓展市场上,忽略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体现㊂3.3㊀管理体制㊁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㊀㊀从评估了解情况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为其决策机构,能够快速响应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发挥创新主体的快速协同功能,实现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效整合和衔接㊂但由于其举办主体或参与共建的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之间协调困难,致使部分单位的理事会制度 形同虚设 ,对于章程修订㊁重大科研活动㊁内部运行管理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不通过理事会决议㊂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延续了其举办主体的科技组织形式和治理体系,反而违背了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的初衷㊂3.4㊀政策的激励效应还未能充分显现㊀㊀从当前的扶持政策看,法人性质往往是机构运行㊁人事管理㊁薪酬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选择不同性质的法人,对应的管理体制㊁配套的支持政策也有不同㊂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虽然整合了一些机构形式的优点,但也受到一定制约,有的很难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无法享受到政府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等[1]㊂3.5㊀资源要素投入与成果产出有的还不相匹配㊀㊀由于地方政府在扶持力度㊁产业基础和人才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不同行业领域的 成长期 拔穗期 有别,导致各单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㊂从评估情况看,近3年来政府对于13家单位共投入财政资金9.03亿元,获得省以上科技奖励8个,孵化转化的产值偏少,科技的放大效应显现还不明显㊂有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单位经费主要依赖于举办主体投入㊁政府补助和项目经费,成果转化收入占比较少,还存在 自我造血 能力不强的问题㊂从评估情况总体上看,近3年38家单位共获得政府补助28.19亿元,占到其总收入的45.61%,占比较高㊂4㊀对策与建议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㊂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是机构编制部门创新体制机制㊁服务国家科技建设的探索尝试㊂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建议要从加强顶层设计㊁规范机构设置㊁加强政策协同等方面持续加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健康发展㊂4.1㊀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㊀㊀针对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定义㊁定位都不够明确的情况,国家层面应出台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条件和扶持办法,面向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出台差异化的指导意见,形成各职能部门有序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完善科技咨询决策㊁科技宏观统筹㊁重大任务协同落实等运行机制[2]㊂加强不同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发展的引导,推动实现 错位发展 ,避免 同质竞争 ,助力项目㊁人才㊁资金㊁机构建设的统筹规划和一体化配置,实现科技资源高效供给和合理布局㊂对于政府参与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赋予更充分的技术路线决策权㊁科研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支持其自主选择研究方式㊁调整技术路线㊁筹措使用资金㊁配备人员团队[1]㊂4.2㊀建立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统计㊁分类与评价体系㊀㊀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新型研发机构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国家层面应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分类认定标准,明确不同行业类别的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的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开展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普查备案工作,聚焦新型研发机构的现代管理体制㊁市场化运行机制㊁研发服务能力㊁服务企业成效㊁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评价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3]㊂4.3㊀增强扶持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实施㊀㊀放大扶持政策 普惠 性,探索突破不同法人类型的机构享受不同扶持政策的限定㊂机构编制㊁人社等部门探索试行事业编制 周转池 ㊁放宽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门槛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等措施吸引高端人才㊂用好用足支持科研团队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实施团队控股㊁股权奖励㊁股票期权㊁项目收益分红㊁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4]㊂鼓励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㊁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推动教育链㊁人才链与产业链㊁创新链的融合发展㊂4.4㊀规范新型研发机构登记为事业单位工作㊀㊀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修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工作,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㊂在事前培育环节,着眼 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 标准,联合科技㊁工信㊁卫健㊁农业等主管部门对产业布局㊁科研能力㊁功能定位以及公益属性等进行综合评估论证㊂在登记 准入 条件上,明确公益属性㊁批准文件㊁经费来源㊁登记资金及国资比例等基础要素,规范审查标准㊁工作程序和证书样式;在事中监管环节,完善章程管理㊁年报公示㊁异常名录管理㊁分类分级监管㊁绩效评价等手段,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在事后退出环节,探索开展阶段性评估考核,形成有进有出㊁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㊂5 结语㊀㊀当前,事业单位在社会上认可度高,举办主体拟登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的意愿比较强烈㊂但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加之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形式㊁运作模式㊁管理方式㊁发展样式不尽相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设立工作,并推动其健康运行,服务科技创新和地方转型升级㊂参考文献[1]吴崇明,程萍,王钦宏.中国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源起㊁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和产业,2022(7): 306-314.[2]徐燕,王丽萍.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建议[J].华东科技,2022(8):41-45.[3]陈力,王赫然,王灿.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22(6):52-53. [4]孙燕,刘霞,霍竹,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以北京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 (8):78-83.(编辑㊀姚㊀鑫)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operation of new R&D public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Sun Tianfeng Chen Lu Liang Yuan∗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210013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Jiangsu explored New R&D Institutions registered as public institutions since2017.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situation of38provincial-level new R&D institutions studies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R&D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ing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R&D institutions.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new R&D institution public institution。
苏州新兴产业布局研究
一、苏州介绍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中国第三大城市,
也是中国经济特区的领导者之一、苏州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拥有古老文化和
历史的城市,拥有众多古迹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工业经济发达的省级
贡献最大的城市。
二、苏州新兴产业布局
1、信息技术产业:以传统信息技术为基础,其中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苏州已建立起一个
“联合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创新聚合成都”等示范区,为苏州
“新世纪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技术研发、创新服务、核心技术攻
关等领域的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产业:苏州以投资、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服务等现代金
融业为支撑,把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产业作为省市金融及经济发展的重要
领域,重点构建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和杭州湾金融中心,形成金融创新高地。
3、生物医药产业:以高端制药、生物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为主,
不断发展制药加工、医疗器械设计、生物信息研究、化学新材料生产等关
键技术,苏州建有“苏州生物产业园”,把苏州生物产业打造成为中国新
一轮生物产业高地。
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当年上海插队知青,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教授、南京国家高新区和所在大学的支持下创办的。
蔡宝昌教授秉持“中药、责任、荣誉”的企业核心理念,公司创办四年多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已经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取得了系列研究和产业化成果。
创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中药产业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是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药饮片市场较为混乱,产品质量低下。
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症对方准药不灵”的情况,很多名老中医指出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药饮片的质量差。
蔡宝昌教授领衔的中药炮制研究团队,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广大患者和中医临床对优质中药饮片的渴求与期盼,决心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变当前中药饮片市场混乱的现象,建立标准中药饮片的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
2008年6月26日,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当时实际上是企业化运作的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研发,蔡宝昌教授任董事长。
2008年10月24-26日,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及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在南京承办了“2008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国际论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时任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等国内外嘉宾300余人参会,这次大会向国内外同行宣告以标准中药饮片为主营项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产学研基地的成立。
2009年底,标准中药饮片和优质中成药产业化基地在南京高新区正式兴建,时任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院士、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周福成、国家教育部高新处董维国处长等各级领导参加了基地的奠基典礼。
之后中药饮片厂及中成药厂通过了国家的G M P验收。
其间,《人民日报》专门刊发了《创新故事: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入股促“三赢”》的文章(2009年第22384期),对该科技型企业不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
在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其中,中药特色技术就是要传承和守正的“精华”之一。
中药特色技术系指中药行业特有的传统技术,是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依旧广泛应用于当代中医药行业的技术,主要包括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调剂技术[1]。
《中医药法》规定,“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涉及45个中药特色技术(不含少数民族医药技术),主要为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江苏省中医药条例》规定,“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利用”。
可见,培养中药特色技术人才是传承中药传统技术和文化之需,是促进面向中药行业培养高职中药特色技术人才:需求、困境与出路◎丁平,田友清——以江苏省为例摘 要:省属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核心培养目标是为省域中药行业企业(含中医院)输送高素质中药特色技术人才。
当前,江苏省中药行业对中药鉴定技术人才、中药炮制技术人才、中药制剂技术人才和中药调剂技术人才存在强烈需求。
而江苏省高职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在产出和过程方面存在困境,制约了上述需求的满足。
有必要面向省域中药行业开展高职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包括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医药政策导向、紧密对接中药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强化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精用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深耕以“三教”改革为内容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办中药特色技术学徒班等,为高职院校培养中药特色技术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省域中药行业;高职中药学专业;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对象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卫生健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中医药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J202003);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中药学专业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创新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1JDKT05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 ——以高职中药学专业为例”(项目编号:D/2021/03/72)作者简介:丁平,女,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田友清,男,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中药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江苏医药制造业提升为主导产业之策略研究□陈丹丹申俊龙李洁【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逐渐引起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
江苏省在医药制造业领域已具备相当规模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将其打造成江苏主导产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政府规划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创新和技术消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改善科研人员绩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多渠道融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举措。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主导产业;医药市场【作者简介】陈丹丹(1978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申俊龙,李洁;南京中医药大学目前,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医药制造业正逐渐引起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
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政府基本医疗体系也正逐步完善,对医药的需求大量增加,为医药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
另一方面,医药市场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江苏来说,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提升江苏医药制造业,促进其升级优化,将其打造成为江苏主导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江苏医药制造业概况(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年鉴表明,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目前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7年江苏省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达504家,工业总产值757.93亿元,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0.8%;实现销售收入为751.08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11.4%;利润总额71.51亿元,占全国比重11.07%。
与此同时,医药工业税收总额、资产利税税率位于全国第一,工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大部分指标位于全国第二。
从医药制造业的各个子产业发展来看,化学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发达,拥有较为成熟的化学药品制剂产业的区域规模。
2005年,江苏省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34.8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销售收入226.08亿元,占全国1/5的市场份额。
刘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集中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核心是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核心技术供给,持续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产研院”)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持续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省产研院围绕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核心关键技术”供给的现状,构建以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三部分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需求驱动创新研发,组织专业研究所科研力量对接企业需求,并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支撑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资源端,主要任务是广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需求单独或联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已在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硅谷、波士顿、休斯顿、哥本哈根、斯图加特等)建立了以4个离岸孵化器为重点的海外合作平台。
与海外55家、国内53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为每个海外合作大学和研发机构设立国际合作资金池、共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为国内大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和共同培养集萃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支持其研究成果到江苏落地转化。
研发载体端,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补齐创新链短板,根据企业需求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已拥有一流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的研发载体58家。
产业需求端,主要任务是征集提炼行业代表性关键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前瞻性技术布局。
省产研院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1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0.05•【字号】苏政办发〔2023〕35号•【施行日期】2023.10.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药政管理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3〕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0月5日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医药强省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建设健康江苏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能力。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增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遵循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了其运行机制,提出了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策略。
应理顺联合创新成员间的关系,促进实质性高层次合作;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促进联合创新的平台;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沟通;加强医药产业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增加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合作投入。
【关键词】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策略一、引言联合创新作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新型产物,在生物医药领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相继诞生了众多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联合创新,又称“产学研合作创新”或称“产业联盟创新”,它是一种以产业联盟为纽带的“抱团创新”模式,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汇聚“产学研”各方力量,通过联盟协调创新资源形成合力。
这种一体化的合作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把握市场需求,开发新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原动力,以及高校、研究院所在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上的技术优势[1]。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现状1、发展现状近几年,伴随着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其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江苏省政府对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并取得喜人成果。
2012年,江苏省对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产学研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学研科技支撑等科技计划,共投入经费3. 3亿元,在疫苗、抗体、高端医疗器械、药品研发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开展了一批重大项目,有望投入市场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省先后共承担了165项新药创制项目,被给予经费超1亿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居全国省份第一。
江苏2012年申报新药455个,占全国21.1%,获得临床试验批件98个,占全国18.4%,获批上市新药数19个,占全国11. 6%,均居全国首位,新药创制能力大大提升。
医药企业意识到联合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深入与高校的合作。
如江苏省著名的扬子江药业,与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新药投入生产,其新型药物制剂实验室被批准为首批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还有济川医药集团,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加强在心血管药、儿科中药、妇科等专利产品的研发,目前已申报专利5个,获批1个,有8个新产品在国家fda待批,近20个品种正在研发试验中。
2、存在问题(1)联合创新合作层次低。
目前联合创新的组织机构都是自发形成的,在大的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组织形式过于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从而阻碍项目的进行。
联合创新以短平快项目居多,高层次战略性合作少,对药品的研发依赖仿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在利益的驱动下,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现象屡见不鲜。
如此低层次的联合创新无法体现国家战略目标,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风险承担与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联合创新的基本动力是利益的分配,只有公平的分配与合理的权益保护,才能保证联合创新各方的积极性和新结构的稳定。
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不一,导致各方权益不能协调,企业希望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研单位希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更多的承担风险,政府需完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机制[2]。
(3)联合创新管理体系不健全。
联合创新各方的主管部门不同,运行机制不同,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
产学研各方分属经贸委、科技局、教育局等系统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构,推动联合创新的管理制度、政策、运行机制等都还不够完善。
我国迄今尚未制定颁布有关联合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产学研联盟的法人地位、性质和作用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4)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
江苏医药企业自身研发水平薄弱,技术创新过分依赖对外引进,并难以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在产学研联盟领域也处处受限,难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形成有效对接。
技术层面无法突破固有套式,继而无法形成新的技术增长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也无法体现,使得江苏医药企业在生产、销售、二次研发等环节上处于被动位置。
(5)联合创新的信息沟通不畅。
大多数企业存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困难的问题,而大多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存在与企业的联系缺乏、不知道企业的需求、对市场不了解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已取得的创新开发成果信息难于传递出去。
如何实现双方的信息沟通,使其保持畅通的联系是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6)政府在联合创新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不够。
联合创新的实践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组织模式,政府的宏观管理方式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引导联合创新的政策环境。
服务于联合创新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政府应健全促进联合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
对政府重点支持的联合创新形式缺乏导向性的审核标准,支持的条件不明确,政府资源配置对联合创新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7)联合创新缺乏系统稳定的金融支持。
医药产业联合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决定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多的融资。
目前,江苏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政府支持为主,由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要求高,医药产业缺乏金融工具的支持,导致医药产业联合创新项目的每个环节都缺乏资金,融资渠道不够顺畅,制约了联合创新项目的发展[3]。
三、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运行机制分析1、动力机制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
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能为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
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其强大的信息网络优势,完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网络环境,加强行业技术中心、医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分享中心的建设,促进创新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分工与联合,以加快网络化、社会化、高速化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加快联合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提高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效率。
2、模式选择政府在医药产业联合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调动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洽谈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创新合力,整合现有资源,突破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约束。
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来满足合作的多向性目的,达到培养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获取经济效益等多重目的。
同时应注重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合作,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联盟为方式,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的合作,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3、伙伴选择江苏省从事医药制造领域研究与开发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雄厚,像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药科技实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应当首先鼓励强强联合,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和研究实力较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形成产业核心,并进行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衍生出一系列与之合作,进行上下游研发合作的各种类型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的规模化联合创新。
4、分工机制企业要积极参与医药研发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密切相连的,企业在获得基础研究后方能为商业应用打下基础。
对于想提高自身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而言,参与基础研究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发现产品的新应用领域,可以促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从而为加大研发力度提供可能。
因此应当在合作分工中明确企业要参与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光靠科研机构单方面的研发会导致研发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实际脱轨等问题。
四、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策略1、理顺联合创新成员间的关系,促进实质性高层次合作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成员间应选举成立董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等部门,定期召开例会,规划联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惩制度,杜绝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从而为提升江苏医药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打造超大型民族医药企业提供保障。
2、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同在的特点。
可以采用技术入股、提成、技术持股、年终分红等利益挂钩的分配方式,把合作各方应得的报酬与医药研发市场化成果,企业的经济效益,项目的产业化成功率挂钩。
让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加入到医药生产领域和市场化阶段,反之也要让医药企业充分融入到药品研发过程中,通力合作,促进风险多方承担,利益各方共享的分配机制的建立。
3、建立促进联合创新的平台加大力度整合药物研发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资源,通过建立联合创新信息网建立共享平台,为企业和校内部门提供便捷服务。
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实验室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广泛合作机会。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人才互动。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沟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强化行业协会、协调机构、各类学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信息沟通、产学研运行、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引进、培训评估和举办大型行业性会议方面的优势,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中,对于权威咨询机构应重点培育扶持,支持科技中介模式创新,并鼓励科研机构组织成立中介服务机构。
5、加强医药产业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目前江苏省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原创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不高。
高校、科研院所在医药学科上具有优势,企业要加强医药领域联合创新建设,加强产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再通过整合其他外来的高新技术,提高医药领域内产品研发、医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从而提升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6、增加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合作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需要大量资金来作保证。
企业通过开辟新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获得更多资金用于研发与合作投入,此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寻求各级财政资金支持。
各联合方通过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五、结语医药研发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高技术、高风险、重效率等特征,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已逐步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焦点。
江苏省医药产业起步较其他省市略晚,发展形式基本属于规模扩张型的粗放式发展,技术创新乏力,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要通力合作,打造高层次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联盟向战略联盟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江苏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 宋健,陈士俊.国外产学研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6-38.[2] 赵丹萍.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4.[3] 庄晋财,吴碧波.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租金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人文杂志,2000.【作者简介】吴松强(1975-)男,湖北汉川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吴勇(1971-)安徽马鞍山人,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陈雅雯(1989-)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肖潇(1990-)女,湖北监理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