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17《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01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六年级语文《美丽的晋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晋祠的美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晋祠的兴趣。
(2)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晋祠的美丽。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晋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晋祠。
2.学生交流对晋祠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导学生读好长句,感受课文的节奏美。
3.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词析句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百鸟翩翩起舞,古木参天”等词语,体会晋祠的美丽。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交流对第2自然段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等词语,体会晋祠的美丽。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曲径通幽,花香四溢”等词语,体会晋祠的美丽。
1.学生交流对晋祠的美丽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晋祠的美表现在哪里?二、深入学习1.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交流对第4自然段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石雕栏杆,精美绝伦”等词语,体会晋祠的美丽。
2.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交流对第5自然段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等词语,体会晋祠的美丽。
三、巩固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晋祠的美丽。
1.学生交流对晋祠的美丽感受。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2、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脚步,去欣赏了晋祠的山和树。
晋祠的山和树已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点击①),瞧!晋祠的山多美呀!巍巍的、长长的,伸开双臂,将晋祠拥入怀中,母亲般地呵护着它,充满了无限的温情!晋祠的树多美呀!这些树,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有的枝叶稀疏,而有的绿叶如盖,它们,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而那些造型奇特的,有的,偃如卧龙,还有的树皮向左边拧去,像地下旋起的一股烟……在这些古木的荫护下,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正所谓,“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少水的滋润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梁衡先生的脚步,去欣赏晋祠的水,好吗?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初读感知。
(P107)(1)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读着读着,晋祠水的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2)生自由读书。
(3)问:谁能用一句话说,晋祠的水,美在哪里?(4)(生答)师:你很快就抓住了本段的总起句,全段都围绕这句话逐层来写,让我们来齐读这个总起句。
(点击②,齐读)的确,晋祠的水,美在多,美在清,美在静,美在柔(板书)。
2、过渡、提问:同学们,发现美固然重要,品味美更是难得。
晋祠的水,多、清、静、柔,这些特点,你能从文中那些语句体会到它?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呢?现在,让我慢慢读书,认真思考、咀嚼,细细品味晋祠水的特点。
小学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美丽的晋祠》公开课优质
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小学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美丽的晋祠》公开
班级优质教案竞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术状况分析
本文原被初中选为语文教材,语言优美,词工句丽,值得赏析的内容颇多。
根据学生的
认识水平和理解、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赏读和感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培
养语感,感受文字的魅力。
3.重点和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美丽的晋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并激发兴趣:
1、师述:同学们,你们以前都去过哪些地方去旅游过?(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今天,我们来到距山西
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的水源地。
有一座名为“晋祠”的古代园林,作者梁恒参观了晋
祠后,忍不住拿起笔,写下了美丽的晋祠。
在这节课上,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欣赏金祠的美景。
2.谁来读这个话题?你为什么读这个?第2-3点学生在阅读后谈论他们的感受。
通读(二)。
提出问题并提出目标。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晋祠教学目标1.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发现句子结构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了解并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让我们先看看这个标题,“美丽的晋祠”,你们知道晋祠是什么吗?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晋祠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
阅读1.让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20分钟内快速浏览一遍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按照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同桌之间阅读文章,相互讨论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记录想法。
讲解1.讲解晋祠的基本情况:晋祠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五台山的晋源区正源里。
2.结构分析: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3.词汇讲解:逐个讲解难懂的词汇,比如“庄重”、“肃穆”等。
讨论1.针对教材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文章中“晋祠始建于明朝”,这说明了什么?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解答。
实践1.总结复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并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再和小组成员交换彼此的回顾和总结。
2.作文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晋祠的作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对于一些较难的词汇,学生也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
但需要提高的是,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有些学生过于安静,需要加强主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在引导学生复述和讲述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学生的表达和答疑。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全文以说明为骨架,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的事物进行了技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练的概括出晋祠的具体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美。
整体把握晋祠美丽的风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典型的写作特点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明主的氛围中品词析句,自读自悟,将片段,零散的想象变成真切可感的画面。
教学目标: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大家知道哪些名胜古迹?(生自由说)教师: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又被誉为山西“小江南”,想去看看吗?(板书课题,齐读)学生性趣激发后,按要求自学课文。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二.整体感知,了解晋祠的美。
1.教师: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后,指名读,齐读。
2.再读这句话,想想它在表达上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引导体会排比的修辞首发及总起句的作用。
)3.教师: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等等,那么,这里的山,树,水,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走进的字里行间,勾画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段落,小组内交流,让后汇报。
三。
模拟导游,再现晋祠的美。
教师:晋祠这么美,每年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成千上万。
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小导游吗?喜欢哪里,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
(学生模拟导游)四。
课内阅读,了解晋祠更多的美。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美丽的晋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建筑的特点;2.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3.掌握创作中的写人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视文化的情感,弘扬中华文化;2.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包容与分享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晋祠”,掌握传统建筑的特点并感受其历史与文化底蕴;2.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建筑审美能力;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掌握写人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介绍晋祠建筑的特色,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建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让学生阅读小说《美丽的晋祠》。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生词、短语等重点难点,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
3.分析针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物进行分析,在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讨论,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1)分组探讨根据不同故事情节的人物特征,进行分组探讨。
每个小组专注于一个人物,通过互动讨论,分析小说中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履历、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人物在故事中的进展等等,从而达成对人物的一些分析和理解,构思并制作一张海报,展现每个小组分析人物的得出的结论。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将制作的海报展示出来,作为展示的焦点,让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和疑点。
在疑难解决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发表演讲,介绍他们的分析发现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集中到领悟人物性格特点、感受创作技巧、分享观点的过程中。
(3)提纲挈领学生利用小组讨论中的资料,结合作者笔墨,读摘取出小说中性格展开、人物身份地位展现的写作技巧和细节描写。
通过简单的练笔掌握写作技巧。
4.反思上述分析结束后,学生回到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寻找自己漏视的情节,集合全班的发现,重新阅读并分享。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美丽的晋祠》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使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要求 1.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 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 查阅相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
)很高兴理解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
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
)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
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能够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
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 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2. 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水平)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 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美丽的晋祠》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生活动设计一、图片欣赏激趣导入:①指导“祠”读音字形1、课件出示图片欣赏板书课题:17 美丽的晋祠②指导读题2、导:美丽的晋祠,吸引了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生字词和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①课件出示词语(点名读,指导读准字音)2、了解初读情况②质疑: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交流①点名读课件出示句子②体会表达特点(排比句,作者的观察顺序由高到低)③齐读(读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导:我们抓住了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板书),那晋祠究竟如何美丽呢?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真正感受到这份“美丽”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晋祠山美在哪。
有什么特点?三、品读“山”美①点名说、读(课件出示句子)学习第二自然段②引导体会山的美(板书:(形美)巍巍的长长的③读出感受过渡:晋祠除了形美,还有什么美?板书:(色美)①体会表达特点课件出示句子②能用四字词说说你看到的景吗?③读出感受闭目想象,齐读。
导:我们通过读、画、议的方法感受了晋祠山的美,那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请读第三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找出相关词句,用心去感受。
四、品读“树”美①点名说、读(板书: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学习第三自然段②引导读中体会树的美(课件出示句子)③引读“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五、小结,布置预习这节课,我们游览了晋祠的山,晋祠的山巍巍的、长长的。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晋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夜游晋祠》;–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欣赏和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夜游晋祠》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
•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课文《夜游晋祠》的学习资料;•展示课文相关照片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游园不值》的内容,唤起对游园文化的兴趣。
•通过展示晋祠的照片或图片,介绍晋祠的美丽与文化内涵。
2. 学习课文•让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夜游晋祠》,并提问理解相关词语和句子。
–生词解释和运用–句子理解与解答问题3. 运用与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晋祠的美和文化内涵,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选择形式有:口头表达、写作、绘画等。
4.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晋祠的美丽与文化价值。
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写一篇关于晋祠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和运用与实践等各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对晋祠的兴趣,并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并尽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7美丽的晋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3.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语言。
4.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从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2.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前往了首都北京,欣赏了西山、清亮的昆明湖、生机盎然的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
那里有青青的山,郁郁的树,亭台莲池,楼台殿阁。
当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晋祠山水的自然之美,更需要理解晋祠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着晋祠都写了些什么?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检查交流:(1)读准下列字音。
晋祠、萧疏、周柏、虬枝盘曲、草蔓、石栏、水滨、题咏(2)字形:祠、虬(3)文章围绕着晋祠主要写了些什么?(文章围绕着晋祠的美,主要介绍了晋祠的山美,古老苍劲的树木,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还极具匠心。
)3、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精读课文,感受“美”(一)研究分析,感受自然美1. 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山、树、水)下面咱们来欣赏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晋祠的美,首先咱们来读读描写山的部分,边读边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2、感受晋祠的山: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句子准备: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1)学生自主汇报。
(2)晋祠的山有什么特点?(巍巍的、长长的)巍巍的是什么意思?(高大)(3)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还使用了分号,将层次划分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师:晋祠不仅山美,树也很有特点。
17.美丽的晋祠教材分析《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
《美丽的晋祠》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本文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读熟课文,因为本课生词新词较多,作者描写优美细致、用词准确精当,联想丰富,修辞手法运用多样,熟读课文可以扫清阅读上的障碍。
教学时,首先我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课题“美丽的晋祠”入手,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总起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研读此句,生发出下列三个问题:山、树、水又美在哪里呢?研读文本时,抓住上述主要问题,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重点研读下列三句话:“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闪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感受、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品评;通过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联想,从而感受山的魅力和树的风姿,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更深刻地理解在说明事物时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在研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2、3自然段在文本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先说明事物的特点,最后一句话写自己的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分述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我在此基础上小结: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引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叫它“文艺性说明文”。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美丽的晋祠》教案一、教材分析《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属于记叙文。
该篇文章以晋祠为中心,通过对晋祠历史、景点、文化、风情的介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晋祠的历史和文化;•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能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可以尽量真实地了解晋祠的历史和文化;•采用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采用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语言韵律;•能够学会描述景点和人物的语言表述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对古代建筑的了解;•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课堂教学安排1. 教学前准备•教师熟读课文,准备课堂PPT资料;•准备晋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以方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晋祠的历史和文化。
2. 教学过程2.1 打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话题:•什么是晋祠?•你去过晋祠吗?你的印象是什么?2.2 导入新知教师在PPT上播放晋祠的相关影像,同时向学生简要介绍。
2.3 阅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回答提问,进行思考。
2.4 分析与归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进行文章的分析,如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学生进行词语、句子的分析。
2.5 写作练习以晋祠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者以所学到的描写手法,实现文章的创意。
3. 教学后延伸教师可建议学生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对晋祠进行深度了解,或者到当地参观,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
《美丽的晋祠》甘肃镇原南川小学 梁芃《美丽的晋祠》采用说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洗练传神的语言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8个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晋祠的美,培养发现美、品味美、热爱美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晋祠的美,培养发现美、品味美、热爱美的生活情趣。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走近晋祠1、出示“晋祠”,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2、交流晋祠的资料,初步了解晋祠。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生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顺。
2、检查生字词和短语的认读情况。
出示:径幽香远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左扭柏细流脉脉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3、浏览课文,勾画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圈出表现各种景物特点的词。
4、交流。
5、小结:初读课文大家对晋祠有了许多了解。
这只能算是“走近”了晋祠。
接下来,我们还要“走进”晋祠,去感受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皇家园林独特的美。
(板书:走近、走进)三、精读寻美,走进晋祠(一)美在山1、晋祠依山傍水而建,这里的山美在哪呢?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勾画感受晋祠山的美的句子。
2、交流:那晋祠的山美在哪儿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并板书。
(板书:心旷神怡)4、再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学生交流,品味语言,教师适时引导。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美丽的晋祠》说课稿一、说教材《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
《美丽的晋祠》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本文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奠定感悟文章的基础;课上利用语言规律,在学生充分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重点词语,体会事物特点,结合课后思考题,揣摩文章表达方法,领悟语言文字精妙之处,适度扩展教学资源,加深学生阅读感悟的深度;课后推荐相关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读多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全文共5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练地概括出晋祠美的具体特点。
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一句总起,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加强了语气,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体现出一定的观察顺序,说明作者对晋祠的观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展开的,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2—5段):作者采用并列构段的方式,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美。
第2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山,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如“伸开的双臂”,将山的特点具体形象化。
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与晋祠之间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山对晋祠的“呵护”。
山中景色四季宜人,作者从中撷取了春、秋色彩不同的画面。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的绚丽风光;“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草木瘦劲秀挺,天空云淡风轻的秋景图,最后用“心旷神怡”来表达登山的感受。
第3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树,树的特点是“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晋祠一、教材分析•教材名称: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内容:美丽的晋祠本篇教案主要围绕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美丽的晋祠》这个课文展开。
该课文主要讲述了晋祠的历史以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学习本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晋祠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专业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晋祠的历史与文化;•熟悉晋祠的地理位置;•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地理概念以及文化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课本中所给的资料进行文化探究;•能够听取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考。
情感目标•建立起对祖国历史文化、地理、人文背景等方面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学习晋祠的历史与文化;•熟悉晋祠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地理概念以及文化概念。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来发现知识;•研究性学习法:让学生利用所能获取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究;•演讲式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演讲,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地理地图来让学生认识晋祠,简单介绍晋祠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小组讨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过程1.了解晋祠的历史与文化–分组研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呈现晋祠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重要事件;–汇报: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汇报,让学生以阅读及听取的方式来获取更全面的资讯;–总结:让学生从汇报中得出结论,对晋祠的历史与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2.熟悉晋祠的地理位置–地理探究:让学生探究晋祠的地理位置,发现晋祠与城市的联繫;–小组交流:让学生和旁边同学进行交流,得出不同的觀點;–演讲表达:让学生进行演讲表达,分享各自的觀點及发现。
总结环节小组分享学习心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并进行课程总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化的魅力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七、板书设计时间段板书内容导入环节课题:《美丽的晋祠》学习过程晋祠的历史与文化晋祠的地理位置小结环节课程总结教学范围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教学重点学习晋祠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教学方法探究式、研究性、演讲式教学过程导入、学习、总结本节课程通过探究式、研究性和演讲式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知识,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语文表达能力及学习主动性。
语文:17《美丽的晋祠》教案2(鄂教版六年级下)第一篇:语文:17《美丽的晋祠》教案2(鄂教版六年级下)17.美丽的晋祠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
)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
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
)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
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
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î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晋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用的教材为《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内容为美丽的晋祠,是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能让学生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及其以及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
本课适合于中小学语文经典教育。
二、教学目标1、能读准本文文字词。
2、能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旨,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3、肯定晋祠的文化价值,学习文化保护意识,认识我国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准本文文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概括文章主旨,认识晋祠的文化价值和其在文化保护中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程围绕文章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策略,如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晋祠的文化背景;通过翻译生字生词,让学生熟悉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小组讨论、问答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自身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1、开启情境老师做一下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长久传承。
例如找出周围有关历史文化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2、激发情感学生从大自然、音乐、绘画等方面产生感性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二、新授阅读1、预览教材中所用汉字由老师带领学生浏览本文,并翻译一下生字生词以及词汇。
2、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本内容考虑以下问题,并讨论:(1)晋祠是什么地方?(2)晋祠为什么美丽?(3)晋祠的文化意义是什么?(4)你的文化中,有哪些景点或文物你觉得比较值得保护?它们的文化意义是什么?3、学生独立思考和回答由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提示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三、巩固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每一位成员的答案,并在组内达成共识。
然后,每个组分别分享他们的统一见解。
2、展示让学生通过展示晋祠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这座寺庙的美丽与文化魅力。
四、总结在讨论和分享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强调晋祠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保护的意义。
17 《美丽的晋祠》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8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资料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
1、简要介绍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处理字词:轩榭xiè皴裂cūn 虬枝qiú璀璨cuǐ càn须髯rán 老妪yù荫护yìn 瀛胜楼yíng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师生合作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晋祠。
)2、晋祠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3、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以板书形式归纳)(2——5节)优美的自然风景(6——11节)悠久的历史文物三、研读文本2——5节1、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2、晋祠的山美在哪里?这里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比喻、拟人,形象地说明了山的特点。
)3、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A、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先分说,后总说。
语段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蔽下给人的感受。
)B、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C、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左扭柏。
)D、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两个比喻句来说明“左扭柏”挺拔高大的形象和左扭的特点。
)E、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烟”改为“地下冒起的一股烟”行不行?(在第一个比喻句中,“旋”不能改为“冒”。
因为“冒”表示这股“烟”细小,而“旋”表示粗大,紧凑,并向一个方向转,突出其高大、左扭的特点。
)F、与这个“旋”字相呼应的有哪两个字?(这个“旋”字又和“拧”“绳”呼应,形象而传神。
)4、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问题:A、这段文字写晋祠的“水”的特点有哪些?哪个特点写得最详细,哪个特点几乎没有专门写出来,但又可以从其他特点的介绍中体会到?(多清静柔。
)B、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溪。
石间细流脉脉……林中碧波闪闪……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
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
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
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
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
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
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
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
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
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
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
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
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
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
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
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
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C、在写“多”和“柔”着两个特点是,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D、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说明水的静。
)E、为什么说“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说明水多。
)F、这段文字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你是怎样理解最后的“总”?(作者借助修辞手法,运用优美的句式表写说明晋祠水的特征,然而最美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四、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一、感情朗读课文1—5节,再次感受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
二、研读学习文本6——11节1、晋祠的自然风景很美,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咱们先来看三绝之首----圣母殿。
精读第七段,讨论下面问题:A、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B、从这五个方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圣母殿的?C、本段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圣母殿及42个侍女泥塑是我国现存泥塑中的珍品?(第7节最后一句。
)D、补充: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
这组国内罕见的侍女群像,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的深刻构思。
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她们之间的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
侍女们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艺术却把她们真实、永远地再现给了后人。
告诉我们,在1000年前,有这样一些人就是这样地生活着。
不朽的艺术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神奇,这就是晋祠宋塑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
2、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生动,精巧。
)3、精读第九段,讨论:A、“飞梁”指什么?哪句话可以解释?(十字形的桥。
)B、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补充: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
”故曰:“飞梁”。
)对于飞梁,古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最初崛山多福寺创建时,因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水。
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台山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念其心诚,施一锦盒,再三叮嘱,不到崛山中不得打开。
山僧一路艰辛,走到上兰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开一小缝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突然两条小龙腾空而去,一条就落到上兰村窦大夫遇难处,变成鱼沼。
最后还是苦了崛山,没水。
山僧气得将锦盒扔在施工现场,还算不错,锦盒掉到石缝中,居然变成一个浅浅水井。
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这一浅池为生活用水。
4、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5、圆中小品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极具匠心。
举例子。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介绍自然风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历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顺序。
)2、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中,由于说明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如果从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加以区分,说明文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平实性说明文,包括说明事物内容、历史、情状的介绍性说明文,解释事物存在和发展道理的阐释性说明文,简述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叙述性说明文等,另一种是文艺性说明文,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所撰写的说明性文章,包括知识小品、科普读物、名胜古迹解说词等。
《晋祠》就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3、小结:“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
由于建筑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时代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
“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今天,我们欣赏了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
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
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四、拓展阅读《苏州园林》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