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63 KB
- 文档页数:8
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河北省今年实施农业产业化“111”行动计划,即省、市、县三级各抓10个标志性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农业产业化定义和实现方式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目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1)
1 产业分工理论 (1)
2 产业结构理论 (1)
3 产业失联理论 (2)
4 产业增长级理论 (3)
参考文献 (3)
1 产业分工理论
由于产业分工造成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独立经营,这同时也为我国学者推进现代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独立的产业,又相互结合,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同步推进的作用。早在古希腊时代,相关学者就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到了分工,并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文中强调了分工、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希腊研究学者认为,我们必须对劳动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能。亚当斯密则对分工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他提到了分工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强调了分工的本质,就是让不同的人去负责和执行不同的任务。大卫李嘉图认为,产品的对比成本在地区分工和交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个说法,地区分工和交易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各地区在生产和出口产品时,选择对比成本低的产品,这样既可以增加出口产品的数量,同时又可以减少投资成本。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则指出,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不同商品,以及商品的不同生产要素都对交易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永佳对于分工的定义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分工就是让不同的人去执行和完成不同的任务,一个人只负责一件事。分工的宗旨就是赋予工作一定的专业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的不断产生,在分工的同时,又需要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这也就为我们现在的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
家庭农场是指由农村家庭经营,以保障家庭生活为目的的小规模、多种经营的综合性
农业生产单位。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也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家庭农场的理
论基础和总结两个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
1. 农业产业化理论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农业产业
化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化发展。
循环农业理论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
保护。家庭农场应该遵循循环农业理念,实行有机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
展多种经营、种植、养殖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组织经营生产的有效形式,可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增加农民
收入。家庭农场可以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加强农户间的合作,共同经营农田,共享机械设备,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生产效率。
4. 新型农村社会主体理论
新型农村社会主体是指农村中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乡
村企业等。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村社会主体之一,应该在政策支持、资源保障等方面得到
优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家庭农场的总结
1. 家庭农场的优势
①资源优势:家庭农场可以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和闲置资源,实现小规模多样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农业产业化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农业,由此提升服务价值。基于此,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主要形式入手,讨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阐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如何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主要形式
农业产业化就是及时把控市场信息,更新和拓展企业产业链环节,通过农业产销一体化让农业生产者、经销商、加工者成为命运共同体,然后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辐射周边产业,以此达到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需要结合市场环境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企业实现生产与销售链条化,由此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农业产业化更加重视市场环境,需要改变以往农户生产分散、各自销售的局面,由此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在农业产业化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实现链条化生产,也就是农业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指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生产实力。从特点来看,农业产业化,需要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做到利益共享,共同承担风险。此外,农业产业化具有社会化以及集约化特点,要求农业产业化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立足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农业产业化主要形式
(1)农户和企业合作型
该类型发展模式主要特征在于企业和农业直接产生联系,通过利益纽带达到相互合作的目标,也就是农户和企业要共同享受利益,并承担经济风险。该模式下生产和企业经营模式要也要以开拓市场、招揽业务为直接出发点,然后农民结合订单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农产品,形成互惠互利的链条。企业经营能力和农产品销售存在直接关系,企业也可以通过营销的方式促进销售。不过该模式也存在弊端,也就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足,更加依赖于企业,而企业也可能操作不当造成农产品滞销,后续的利益分配也无法确保完全公平。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
家的重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那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与优势呢?
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现代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
力等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在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生产和农业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主要表现为:
1. 投入产出比优化理论
投入产出比是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而现代农业产业化就是要通过对
投入产出比的优化,达到提高农业效益的目的。一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现代化手段,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化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农民的收入。
2. 规模经营优势理论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带来的各种优势也成为现代农
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化体系可以通过标准化、品牌化、集中采购等手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 农业产业链优化理论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优化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提高横向和纵向协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流产业的共赢。此外,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
作者:高煦照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0期
[摘要]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国内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文章分析农业产业化兴起与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其特征。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理论渊源;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号:2006FJJ040。
[作者简介]高煦照,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硕士,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024-0002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我国国内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在我国国内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很快便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科学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持,主要包括:
1.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其内部企业、农户等各经营主体通过合同结成组织,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并成为一门高度社会化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新的有利的经济机制和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能很好地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家庭经营的许多缺陷和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具有完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概述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农业产业化挑战与对策录
CHAPTER
农业产业化概述
农业产业链整合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市场化运作
03
02
01
农业产业化定义
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
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农业产业化重要性
0102030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
CHAPTER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
资源配置
市场竞争
规模经济
专业化分工
技术创新
规模经济理论
03产业协同
01
产业链整合
02附加值提升
产业链理论
多功能性
指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可持续发展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CHAPTER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家庭经营
规模适度
市场化导向
家庭农场模式
民主管理
专业服务
自愿联合
农业合作社模式
1 2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式
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
政府支持
市场化运作
CHAPTER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
01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02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03
培育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营销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作者: 汪艳;徐勇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35-36页
主题词: 农业产业化 理论基础 经营主体 农业制度 诱致性制度变迁 农业生产力发展 一体化生产 专业化 制度变迁理论 各环节
摘要: <正> 1.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其内部各公司、农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合同或其他途径结合成某种形式的组织,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通过产加销各环节,农工贸各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农业具有产业的系列化效应和大规模组织的优势,成为一门高度社会化产业。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作用,原来有效的传统的农业制度安排就会变成非最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新的有利的经济机制和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
农业规划的理论基础
农业规划是指国家、地区或特定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理论。农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行性研究理论。
农业发展理论是指研究农业增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理论体系,
是农业规划的基础。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农业生产力理论、农业增产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农业生产力理论强调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增产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土地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等措施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农业发展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注重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农村发展理论是指关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理论体系,它是农业
规划的重要参考。农村发展理论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农村社会发展理论和农村区域发展理论等。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理论关注农村社会事务的改善,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村产业转移等方式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行性研究理论是指在制定农业规划时需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评估,以确
定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可行性研究理论的基础包括社会经济评价理论、风险评估理论和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等。社会经济评价理论主要研究农业规划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评估农业规划的可行性和发展效果。风险评估理论关注农业规划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帮助决策者制定风险控制